木耳强县“出圈”记
2023-09-20
“东北好木耳,汪清占大半。”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汪清,地处长白山东麓,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4.9℃,年平均降雨量为580毫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7.5%,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超过330天。温润的气候、优良的水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汪清黑木耳”的优良品质。
近年来,汪清立足资源禀赋,把发展黑木耳等农特产业作为强县之本,木耳强势“出圈”,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汪清县天桥岭镇木耳企业内,工人们正在木耳菌包生产车间里忙碌。制袋、灭菌、接种、打包、搬运……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袋袋载有致富希望的黑木耳食用菌菌包被运往国内市场。该企业常务副总经理孙森介绍,2022年他们公司木耳营业收入达到1.2亿元,共生产菌包3000万袋。“目前,我们正在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结合农业观光与采摘体验,可以进一步带动农村农家乐和民宿的发展。”孙森说。
“目前,我县累计建成标准化菌包厂、车间57座,共有6个黑木耳专业镇、121个种植村,其中,百万袋以上种植村65个,60%以上的村以黑木耳为主产业。”汪清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唐大涛说。该县大力实施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县登记注册黑木耳产品商标27个。
现在,改变过去菌农分散摆放、粗放管理的摆栽方式,推行基地化、规模化种植,实行精细化管理,汪清黑木耳产业已初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022年,汪清县黑木耳总产量达到2.25万吨,栽培总量4.5亿袋以上,黑木耳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该县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
黑木耳,一头连着市场,一头牵系民生。走进菌包生产基地,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基地以雇用当地村民为主,让他们在家门口就有钱赚。”基地总经理王国光说。
村民除了能在这里打工,还能低价从公司赊购菌包自己培育,等卖了木耳再给钱。“目前,基地日产菌包20万袋,全部在县内销售。同时,基地每天可用工200多人,月平均工资5000多元。”王国光说。
“过去农闲没活干,现在家门口有了木耳种植基地,全年有活儿干,上班离家近,不仅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个月还能挣四五千元。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天桥岭镇天平村村民李向伟拿起一朵黑木耳高兴地说。
除了在公司上班外,李向伟通过种植木耳增加了额外收入,“现在,我们家门口就有企业收购木耳。我种植了5万袋,不用出村就能栽培木耳,收获的木耳直接卖给公司。每年纯收入有五六万元啊!”
像李向伟一样,如今汪清很多村民因黑木耳产业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木耳虽小,却能让村民致富,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让村民更能端稳致富增收的饭碗,过上好日子。
“黑木耳是县里的支柱产业,不仅栽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也非常好,从事黑木耳产业的人口占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农业人口的2/3,正在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增收。每逢菌包生产和采摘旺季,就会带动黑龙江省多个地区及吉林省内近万人到我们县来打工。”唐大涛表示,“我们把木耳产业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村民通过种植木耳走上了致富道路。”
黑木耳是汪清县的一张闪亮名片。行走在汪清县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一排排的木耳大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网上销售、带货直播等方式,让“藏在山中人未识”的汪清黑木耳从大山深处“飞”进千家万户。
“我们村位置偏远,木耳不好卖。现在有了电商、直播,我们不愁销路了。”汪清县东光镇满河村村民姜风海说,“我在直播平台上,一晚上最多时能卖出好几千元的木耳。”
孙森介绍:“公司与多个电商平台合作,汪清黑木耳在一些知名主播的直播间中相继亮相,公司还为此成立了电商部。”
“汪清黑木耳的銷售量高,主要还是产品品质好、味道好、营养价值高。”唐大涛说。
如今,汪清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县建立了100个农村电商基地,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黑木耳交易物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同时,汪清县在淘宝等电商平台设立了特色馆,推出网红爆款产品,通过网店、直播带货等进行销售,助推黑木耳走向品牌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资料来源:新华网 作者:黄维 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