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四维五感”文本细读教学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
2023-09-20叶冬波徐晓杰霍旺崔冬梅胡迎秋孔志刚高音
叶冬波 徐晓杰 霍旺 崔冬梅 胡迎秋 孔志刚 高音
摘要: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教学面临浮躁心态、碎片阅读导致的深度与个性缺失的困境。以语言为突破口设计文本细读教学,以“四维五感”为操作点落实核心素养,建立文本细读教学运行机制,开发主题鲜明、线索清晰的校本阅读课程资源,形成文本细读教学体系,有利于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关键词:文本细读;四个维度;五感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历程
(一)问题的提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也曾提出“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教育部明确提出学科、学段教育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育人目标与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以此为核心带动其他三方面素养的教学实施,有利于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浑然一体。
阅读教学改革是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本细读可以发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人才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于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具有特殊意义。
(二)研究历程
在学校语文组、本地大学中文系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确定了“四个维度”(知识维度、思维维度、审美维度与元认知维度)的教学标准和“五感教学”(整体感知、形象感受、感文品语、感悟探究和有感而言)的五环策略,作为文本细读的教学导向与操作策略。完成了“四维五感”文本细读教学体系建构和校本阅读课程资源开发框架设计,实现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精选了近30节典型课例汇编了《“四维五感”文本细读教学实录》,设计了教学、学业评价量表,出版了校本教材,开展了校本阅读系列活动,引导阅读教学守语文之本,溯文化之源,筑育人之基。
二、成果创新点
(一)理念层面
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和对认知的监控与调节,“有效的阅读过程既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应是一个元认知活动过程”[3]。以元认知为起点设计文本细读教学,学生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丰富知识、发展思维、提升审美、汲取优秀文化后,对自身学习进行深度反思与监控,促进元认知知识与体验的不断提升,实现个性化阅读和深度解读,真正落实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二)操作层面
在信息加工的理论框架下,创新性提出文本细读“五感”教学五环模型(见图1)。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写了什么的问题;通过形象感受、感文品语、感悟探究,理解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有感而发是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中获得怎么写的经验。在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的阅读表现和反馈适时调整“五感”策略,保证阅读信息加工整合的顺畅。
(三)保障层面
落实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评价改革要求,确定学生和教师为两大评价主体,将四个维度作为标准,有机融合多种评价方式,构成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全程、全员、全面参与评价的立体质量监控网,有力保障教学顺利实施。
(四)资源层面
突破校本阅读忽视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四个维度为标准,以校本阅读课、选修课、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出版校本教材,编制校本阅读材料,设计主题清晰、内涵丰富的校本阅读活动,开发校本阅读课程资源云平台,建设校园隐性育人环境。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以“五感教学”为核心,建构“五指导、五拓展”文本细读教学体系(见图2),将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贯穿教学全过程
“五感教学”对应阅读教学的五个环节,教师借助整体感知指导学生阅读并拓展知识,借助形象感受指导学生想象并拓展审美,借助感文品语指导学生鉴赏并拓展语感,借助感悟探究指导学生研究并拓展思维,借助有感而言指导学生写作并拓展表达。
1.整体感知。将整体感知作为文本细读教学开展的前提。在“面”中捕捉“点”,以“点”带动对“面”的把握。课前阅读,提炼初读感受、捕捉触动深刻的“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三遍阅读法”———初读感知文本整体、第二次捕捉受触动的细节、第三次思考细节在全篇中的作用。课上小组合作探究,深入讨论整体感受、细节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形象感受。将形象感受作为文本细读的情感基础。“贴着”进入,消弭与文本的距离,产生共感、共情、共鸣,在“直觉体验———情感融入”中形成审美感受。画面想象法:课上引导学生,以语言媒介唤醒情绪记忆、感觉经验,在脑海中建构画面,经由“二度创作”转化为个人审美体验。图文互构法:借用插图、课件图片、视频的呈现与语言描写进行文与图、抽象与形象的互补、互构,在图文对读中强化审美感受。模拟体验法:由细读文本入手,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揣摩人物性格、心理,进行课本剧排演,在言语情感、节奏及表情、肢体动作的把握、呈现中走近人物,与人物共情,升华为审美情感。
3.感文品语。将感文品语作为文本细读的中心任务。抓核心和关键进行品读,从形式入手,鉴赏其中的意蕴美与形式美,并由此带动对文本整体的把握。诵读吟咏法:在诵读吟咏中感悟品鉴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贴近作家心境。任务驱动法:课前布置细读任务,或由学生在细读中发现、或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跨媒介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形成小组意见,课上碰撞、探究。拓展比较法:引导学生形成细读中的互文意识、比较意识,通过比较辨析语言运用的妙處,拓展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寻找缝隙法:启发学生在细读中寻找空白与“未定点”,在其中充分发挥想象,推理、分析、判断,在弥补“缝隙”“空白”中提升鉴赏力与思辨力。
4.感悟探究。将感悟探究作为文本细读的高阶目标。抓破解文本释义的核心点,设置开放性问题,在讨论、探究中不断将思考引向深入,并上升到人生体悟层面。主问题探究法:设置具有整体性、延展性、开放性、高阶性的问题,牵动对全文的递进式研习、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升探究的能力。考辩推理法:对经典篇章具有争议性的学术点,以辩入手,不断激疑,引入专家观点进行品评,并结合生活与自身,进行推理,激发学生质疑、反思、批判,进而思考人类、人性、阶级、种族、战争等深刻的主题。
5.有感而言。将有感而言作为文本细读的综合实践目标。对应单元教学的细读目标、特征,布置“有感而言”任务,将细读中内化的言语、审美、思维维度的素养,以及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心灵润泽、情操陶冶、优秀文化滋养,通过摹写转化为语文实践能力,并在表达中形成对细读的反向深度理解。
(二)以“四个维度”为目标,建构文本细读教学评价体系,评价衡量、反思改进细读教学质量
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四维五感”文本细读教学实施的保障。落实教学评价八步流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评价方向,以重素养、求创新、多主体、多方式、稳落实为评价原则,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四个维度教学标准与新课标学业评价为评价目标,以真实、鲜活、生动和诊断、激励、成长为目的,分别制作教学和学业评价量表,编制评分细则,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实施教学评价(见图3)。
(三)以促进“四维五感”文本细读教学发展为导向,开发校本阅读课程资源,以针对性、创新性赋予细读教学以活力
1.开发出版校本教材。先后开发编写数十册校本教材。科学设计初高中引桥课程校本教材并完成了系列微视频制作,在引桥课、阅读课或选修课上使用。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材《雅言咏传》,选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作品,以及黑土地域文化和龙江精神的优秀作品,丰富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资源。
2.编制校本主题阅读材料。以“1+X”模式,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创新编制阅读材料,在每周两节的校本阅读课上使用,打开阅读视野,加大学生看世界的广度、看问题的深度以及发展思维的自由度。“1”可以是一篇课文、一章、一个关键词、一个引申出的主题、一个关注点(当下时事热点或教育点)等;而“X”围绕“1”,以四个维度为导向,向古今中外经典拓展。
3.设计校本阅读活动。依照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要求,参考学校教学安排与学生实际设计校本阅读特色活动。例如为促进主题阅读与写作的开展,组织“诗歌写作”大赛,并在校内发行了学生诗集《流年》等;为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经典的热情,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课本剧比赛等活动;为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提高学生借助多媒介深入理解文本能力,开展“以画解诗”“以诵读或听读释文音”等活动;为提高学生思维,让思维可视化,开展“以思维导图诠文”等活动。
4.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例如以励志为主线的风景园林“宏志林”“航天英雄林”等,以经典文化为主线的建筑设计“浮雕墙”“书画长廊”“老子问道”等,以弘扬历史为主线的楼堂展馆“博雅讲堂”“校史展馆”等,都成为文本细读教学的育人载体。
(四)建立“四维五感”文本细读教学运行机制
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运行机制可以有力保障文本细读教学质量。教师团队中的学年、班主任、备课组分别指导学生团队中的研究小组、学习小组、学科小组,建成以小组合作为组织策略的班级运行机制和学年、班主任、备课组三级管理体系的教师团队运行机制,使教与学实现深层融合。
四、成果应用效果及反思
(一)本成果提高了阅读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高中语文叶冬波名师工作室先后获批佳木斯市首届重点领军人才语文学科梯队和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20余项成果荣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省教育学会教科研成果奖等。获批教育部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并如期结项,完成“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省、市结题课题10余项,并多次受到表彰,参编著作9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团队骨干霍旺、崔冬梅、高音等教师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高中新课改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等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在各级研讨活动中做教学展示、培训讲座等,文本细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二)本成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教育教学结出硕果
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和母语的独特魅力,理解言语的应用价值,提升阅读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形成健全人格。文本细读帮助学生成才。学生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等奖励,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大量作品。学生形成了热爱国家、关注时事的社会责任感,2020年学生朗诵抗疫作品《中国精神》参加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世界读书日跨屏诵读活动,抗疫征文被中国语言文字网等官方媒体收录。
(三)团队研究经验及成果有推广价值,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7年,主持人赴贵州为中陶会中学专委会参加学术年会的教师做文本细读教学示范,得到中陶会副会长、中陶会中学专委会理事长姚文忠,成都七中副校长、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毛道生等专家的一致好评。2021年,主持人面向全市骨干教师代表做成果推广讲座。2022年7月,主持人受省教育厅委托做“经典润乡土”培训讲座,8月,主持人应邀参加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百家讲堂公益直播。《时代教育》《师陶》等杂志刊登了成果论文和典型课例,省极光新闻平台上传了成果的典型课例《哦,香雪》。佳木斯大学语文学科教学专业硕士导师徐晓杰带领学生参与成果建设,发表相关期刊论文30余篇,撰写学位论文6篇;以此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成果获2021年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课程获批省本科一流课程。
成果的研究助推了学校发展,学校被评为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并获得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文学摇篮奖等,2019年,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高中,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四)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4]3,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把师生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作为战略任务。以语言为突破口进行文本细读,有利于落实新课改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今后要进一步探索成果推广有效方式,形成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扩大推广应用范围。阅读教学贯穿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的教学是环环相扣的,今后还要继续开展学段教学衔接研究,丰富引桥课程,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教育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1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髙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3]张钦.针对阅读活动的元认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1999(4).
[4]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N].人民日报,20220424.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