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沿黄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3-09-20祁勇
祁勇
沿黄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产区。黄河滩区地势平坦、宽阔、成方连片,基本无加工企业,环境污染小,滩区内人少地多,土壤质地良好,地下水资源充足,且水位较浅,水质较好,日照充足,适宜发展大田及特色作物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沿黄市县高效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发展势头良好,是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
一、发展现状
河南省沿黄地区人口稠密、城乡密布、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也是重要的农产品产区、乡村历史文化聚集区和生态保护区,具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条件。
(一)高效特色农业突出
沿黄8市耕地面积占河南省耕地总面积的28.8%,水果产量占全省的51.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全省的54.9%。灵宝苹果、孟津梨、荥阳石榴、温县四大怀药、郑州黄河鲤鱼、延津小麦等知名品牌众多,其中,灵宝苹果是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了温县铁棍山药和小麦、延津小麦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济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沿黄8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2000元。
(二)乡村民俗文化兴盛
渑池县仰韶酒文化、灵宝函谷关、陕州地坑院、孟津卫坡镇、黄河鲤鱼文化、温县太极文化、朱仙镇木版年画和皮影戏、孟州莫沟村、兰考乐器小镇等沿黄乡村民俗文化资源数不胜数。
(三)生态价值功能凸显
沿黄两岸树木植被茂盛,湿地资源丰富,自然保护区较多,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沿黄生态带建设正在加快建设,黄河两岸势必成为河南省生态保护的一块高地。
二、存在问题
(一)引黄灌溉条件恶化
为帮助缓解其他水坝泥沙淤积所带来的压力,政府于2000年修建了小浪底水库。虽然该水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泥沙淤积,减轻了防汛壓力,但也出现了使引黄灌溉变得困难等问题。引黄灌溉问题的关键是引水口与渠系不配套。同时,难以灌溉的主要原因是当前黄河主河槽向南偏移,下切约3 m,导致水坝引水口和闸门被抬高。在此之前,黄河水流量在达到500 m3/h时就可顺利引水,而在引黄灌溉困难的情况下,即使水流量达到5000 m3/h也难以引水。例如,通常调水调沙主要发生在6月和7月,正值炎热夏季,急需灌溉时期,引水困难。黄河水流在该时期往往处于水流量小、引水量小的一个状态,远远不能满足水稻的生产需要。
(二)农业专业人才匮乏
黄河流域附近乡村产业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附近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本就稀缺的人才分布十分不均衡。人才最匮乏的区域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该区域生态脆弱,发展潜力小。与上游区域相比,中下游地区人才较为丰富,但受到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较多高校均位于西安市、郑州市等省会城市,且其他地市高校毕业生大部分会在毕业后选择到省会及发展较快的城市,导致人才本就匮乏的地及区城市更难得到人才助力。
(三)种养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大力推广“四优四化”战略并取得较大成效,但沿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着种养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雷同、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甚至出现跟风生产而导致的产品滞销,部分农产品阶段性存在“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问题。
三、意见与建议
(一)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样板
1.保证绿色与清洁共同发展。首先,各级农业部门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有机肥的推广与害虫防控等绿色防控措施。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抓好秸秆禁烧和“五料化”综合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利用,推广喷灌、滴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不忘关注山水林田湖草等,尤其是在重金属重污染地区,鼓励在耕地开展轮作休耕行动。要在贯彻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下,对水源和土壤加强保护。
3.完善农田环境监测机制。加强对农产品用地安全、污染等监测,首先,要对已被污染的农田状况进行详查。其次,要加强对还未发生污染的地块的保护。同时,可以在对土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对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土地进行分类管理和利用。最后,还要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
(二)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样板
从黄河流域当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小麦、水稻、花生等农作物发展十分不错,除此之外,还有优质蔬菜、
草畜等产业。因此,可以先从当前发展优势的产业入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例如,可以先对当前小麦种植进行优化和标准化生产等;花生侧重于生产大果花生;草畜可跟进国家相关政策方向,优质生产,朝现代化方向发展。侧重于沿黄地带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重点工程发展,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打造农村环境治理样板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落实,全力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厕所改造、污水治理等工作。
1.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着重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2.切实抓好户用厕所改造。指导各地科学选择改厕模式,突出抓好改厕质量和后期管护服务,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指导和质量监管,指导各地建立完善的农村改厕档案,配套建立相应维修服务体系和粪污收集利用体系。
3.梯次推进污水治理。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和服务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优先推进经济实力强的中心村污水管网、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责任编辑 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