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自信教育贯穿“纲要”课教学全过程

2023-09-20朱曼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纲要

朱曼

[摘 要]制度自信不仅来自制度的治理实效和价值体现,还需要进行教育的不断强化。要将制度自信贯穿于“纲要”课教学全过程,从一般的理论指导走向具体的教学实践,既需要从思想认识上厘清何谓制度自信教育、为何要进行制度自信教育、能否贯穿“纲要”课教学全过程,更要从内容设计上构建制度自信贯穿“纲要”课教学全过程的教学体系,以全面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生成规律。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教育;“纲要”课;价值蕴涵;内容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9-0097-03

一、制度自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比较完整、丰富的制度体系,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领域的重要制度三部分。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人民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在价值层面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的现实根基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基础,以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不断完善的能力体系作为发展保证,以新中国成立前后社会治理的优质成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

人们对制度的信心,表现为既理解、归依、倚靠制度的规范体系和外部力量,又充分认同、肯定制度展现出的价值理念,并作为实践主体担当对制度未来发展的责任。可见,制度自信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在当下的中国是个体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自身优越性、未来趋向性的整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目标认同与实现成效有机统一体系的确信,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主体的人作为历史的、现实的人,其社会意识的形成往往受自身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制度认同的内容、层次、深度上,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阶段化的特点,与支撑社会运行的制度的整体性、客观性、功效性之间存在着认知障碍或利益矛盾等,需要教育培养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引导塑造,在个体的主观认知与社会客观认同两者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也就是说,制度自信不仅来自制度的治理实效和价值体现,还需要运用各种途径进行教育,对社会成员的制度自信形成和确立不断强化。

制度自信教育在制度自信的确立过程中,有着主导性的作用。就是通过理论宣传的思想力量和现实成效的实践体验等,帮助社会个体从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与中西方现实样态的横向观照等方面,理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客观看待制度的现实问题与价值理想的差距,从对制度的外在强制规范的接受走向对内含的价值目标的认同和确信,是一种促进制度自信从政治学说成为人们实践自觉的教育活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演进、科学论据、实践成效、价值特色、现实优势等,成为制度自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制度自信教育贯穿“纲要”课全过程的价值蕴涵

制度自信教育贯穿“纲要”课教学全过程的可能性、可行性、必要性,是两者的历史逻辑、理论思想、现实发展高度关联所决定的。

(一)历史逻辑的同构性

从“纲要”课的教学内容看,涉及百余年历史的多个方面,探索新型社会制度本身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要展开维度。中华文明曾经引领世界上千年,却在近代屡次遭遇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积贫积弱,濒临亡国灭种之危。在仁人志士拯救危亡的曲折奋斗过程中,逐步具象为重构社会制度,以外御其侮、内治其乱。在历史和人民的選择中,最终聚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治理效能优势的实现。

从制度的发展过程看,良政善治一直是中国社会治理的追求目标。尤其在近现代,如何摆脱国家衰危、社会崩解的惨淡境遇,复兴民族、振兴社会、探索建设新型国家,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时代主题。以制度自信教育为切入点,贯穿“纲要”课全过程,就能领会一条完整的逻辑线索——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景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远大理想的契合,催生出光彩夺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更深入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两者融合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历史逻辑的同构性,在教学作用上具有教育功能的互补性。由此,制度自信教育内在地构成了“纲要”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维度,两者以历史逻辑的同构性达成了融入的可能性。

(二)理论思想的统一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地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坚信人类历史发展必将走向社会主义。由此开示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应然态——整体层面的社会(共产)主义、个体层面的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成功地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制度的日益发展完善成熟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纲要”课作为以近现代进程为教学内容的政治理论课,强调政治性、学理性,注重从近现代历史事实的回顾、分析中,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特色和优势,从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评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程,将过去、当下与未来联系起来,从中探寻历史的逻辑与发展规律,把握中国及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导自身的学习、实践。这就要求学习、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

在“纲要”课中贯穿制度自信教育,使经典理论与实践体验更好地相融合,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形成与发展之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正当价值,从内容上回应、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认识、方法上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当他们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侵扰时,能相应做出理性分析,从而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吸引、说服和武装学生。[2]由此,制度自信教育构成了“纲要”课教学的重要价值维度,两者以理论思想基础的统一性达成了融入的可行性。

(三)现实发展的指向性

马克思主义开示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应然态,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发展、完善中不断趋近此应然态的实然态。从整体的角度讲,中国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当下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必定面临诸多挑战和发展命题。尤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关键期的新时代交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情境下,将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考验。而应对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新形势挑战尤其是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渗透,更需要理性坚定、凝心聚气,充分弘扬大学生的主体精神,积极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开展制度自信教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从个体的角度讲,中国近现代史中,从人与制度关系层面看,是从推翻腐朽旧制度到建立完善新制度的进程,此间个体的人生命运、时代际遇与社会制度高度依存。从人的解放角度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的主体性不断生发的过程,是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走向独立自由民主的过程。[3]历史昭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人的主体性和丰富性都获得了历史以来的最大扩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制度自信教育指向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优势等价值认同与实践自觉,是价值主体与实践主体的统一。制度自信教育贯穿“纲要”课教学全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主体性,强化他们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坚定他们作为推进制度建设未来主体的底气、信念、信心。由此,制度自信教育构成了“纲要”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向度,两者以现实发展的指向性达成了融入的必要性。

三、制度自信教育贯穿“纲要”课教学全过程的内容体系构建

历史不是简单历史事件的知识集合,而是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去改造世界的伟大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人类的这种斗争各有不同,由此形成历史过程的话语叙事。因此,制度自信教育贯穿“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既应当对此过程作分析与还原,还应当有所精炼和升华,以此观照过往、展望未来而立足当下。

通过对教材的主题、主线的把握,结合“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将制度自信演进划分为时代主题、价值重建、制度自觉、制度自信四个不同历史阶段,分别从价值目标、科学基础、发展保证、实践检验等方面,各有侧重地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构成二级体系,以全面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生成,从而贯穿“纲要”课教学全过程。

第一,时代命题:近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失败。面对西方列强侵略这一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被迫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激措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但并没有实质性提升国家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最终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即使是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中华民国”,依然没有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去构建适合中国社会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解决内外交困的历史危机,反而使近代中国进入战乱频发的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第二,价值重建:不同社会制度的比较选择。此部分结合制度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切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进行了两次局部执政尝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民主政治、社会建设、生产发展、军事斗争等各领域,充分展现了治理效能的独特魅力,为抗战、为中国前途命运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并在组织人才、物资基础等方面提供了保障。这些都凝聚和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逐步成长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此后解放战争中解放区的建设,在三大战役中起到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和支撑作用,更是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积累了执政的经验和信心,初步展现了新制度的生机与潜力。

第三,制度自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曲折发展与调整。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种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制度自觉,促成了中國的改革开放,推进了现代化建设。并不断调整、发展、完善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奠定历史新起点、新基础。[4]

第四,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制度自觉是制度自信的起点和基础,制度自信是在自觉意识之上的延伸发展和认同完善。[5]在发展保证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强大活力,能够随着国情社情的变化,不断推动制度的创造性改变和创新性发展,始终保持先进性与进步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演化却愈加复杂严峻。如何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因应新时代的变化挑战,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历史担当,开启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更加成熟和定型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在具体建设上,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系统归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组成部分,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极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更加成熟和完善。在价值目标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进一步落实,这在抗击疫情的三年中得到更充分地体现。在实践检验上,目前各国新冠疫情的不同应对,对中西现行制度和社会治理效能作了最充分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了内在价值取向的文明性与优越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效社会治理能力与优势。这极大地感染、教育、鼓舞了中国人民,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化认同与自觉实践的标志性事件。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贯穿“纲要”课教学全过程,其旨归在于与青年学子的教学互动中揭示出一个事实,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抗争与奋斗,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程,不但使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为世界人民尤其是后发展国家的人民展示了一个样本:一个新世界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彭晓伟.制度自信教育进课堂应讲清的三个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0(7):90.

[2]罗健,罗恒锋.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三维厘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6):106.

[3]鲁品越.“中国梦”思想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全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4):70-76.

[4]王浩.制度自信的历史和理论及实践逻辑[J].社会主义论坛,2020(6):36-37.

[5]林沈丹.论制度自觉、制度自信、制度创新[J].学习月刊,2020(3):19-22.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落实《规划纲要》,加快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