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耿与林志仪:桂籍抗战文化人活动拾遗

2023-09-20李建平

广西地方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抗日抗战广西

李建平

(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40余年,其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国内著名文化人抗战时期在桂林的活动和成就的,如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艾青、夏衍、徐悲鸿、欧阳予倩、胡愈之、柳亚子、胡风、范长江、端木蕻良、王鲁彦、艾芜、丰子恺、李桦、黄新波、吴晓邦、戴爱莲,等等,这些大多是非广西籍文化人。而对广西抗战文化人的活动和贡献,研究不多,历史记载往往语焉不详。这就使得广西人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反映不够全面,广西地方史研究的出现缺失。

2005年,笔者曾写了《抗战时期桂籍作家的文学活动与贡献》参加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座谈会,文章后来在《广西文史》2005年第2期发表。我在这篇文章里提出:“抗战时期活跃在桂林文化城的桂籍作家有十多人,主要人物是:从事诗歌创作(含旧体诗)的阳太阳、陈中宣、严杰人、梁宗岱、柳嘉、朱荫龙、李文钊,从事散文创作(含杂文)的秦似、凤子、曾敏之、陈闲,小说、诗歌创作兼为的作家有胡明树、陈迩冬,从事理论写作的周钢鸣。著名学者马君武、梁漱溟等也有文学创作作品面世。”但我只是重点介绍了秦似、周钢鸣、严杰人、凤子、朱荫龙五人。这篇文章可以算是桂籍抗战文化人研究的先声,但整理介绍的人数太少。2013年,魏华龄编写了一本《现代桂籍文化名人传略》,编写了20位文化人的传略,人数不少,较之拙文《抗战时期桂籍作家的文学活动与贡献》,增加了社科界其他学科的一批文化名人,如李任仁、白鹏飞、曾作忠、陈此生、黄现璠、周鼐、蒋路、苗延秀、罗孚、王民基、满谦子、方昭媛、尹羲。整理的资料也很详细,是一本难得的资料好书。可惜该书是内部出版物,编入《桂林文史资料》第五十五辑,用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2004749号付印,不能公开发行,社会面传播不广,名声不彰。桂籍文化人的活动业绩和贡献还是阙如很多。2022年,我在参加广西社会科学院新型智库创新团队课题《广西抗战文化名人研究》课题工作时,在着重做文学家的发掘整理工作中,又发现了几位有一定特色和成就、但过去缺乏关注和研究的桂籍作家,李耿和林志仪就是其中的两位。本文对这二人的活动进行整理,对其贡献做些评述。

一、李耿的抗战文化活动及其贡献

(一)生平概况

李耿,1912年3月30日生于广西陆川,祖籍江西。原名李育孙,曾用笔名李冬竹、冬竹、竹冬等,1936年春到上海入大夏大学时改用李耿之名。文学史研究家,副教授。李耿少年时在乡里读了六年私塾,后考入县立乌石镇高级小学,两年后考入县立陆川中学。在中学里,读了不少新文化报刊,如《创造月刊》《拓荒者》《洪水》等,对白话文很感兴趣,更得到进步思想的启蒙,开始写作并投稿,1928年在陆川青年社刊物《陆川青年》上面发表几首诗歌作品,其中有一首《冲,冲,冲》,内容是宣传爱国思想,号召青年为革命冲锋。1929年中学毕业后,李耿回乡做了乡村小学教师,后来做校长。20岁那年,中共广西地下党第一代党的工作者陈岸①陈岸,中共广西地下党早期领导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曾任中共广西工委书记,1939年赴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离开广西,1950年重返广西工作。2008年病逝。来玉林一带活动,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李耿在这时经陈岸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农民运动和文化宣传工作,不久,担任中共陆川县委宣传委员。1933年,李耿受党组织委派,打入玉林县政府主办的《玉林民国日报》,担任副刊“雷莺”主编,组织发表反帝反封建文章,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新诗、文学评论、写作知识等诸多文章。1936年1月他受陈岸委派赴上海找上级党组织关系,他通过生活书店朱照松,与上海地下党组织建立了关系,并于当年秋天把组织关系带回了广西②详见:陈岸:《我的革命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105-106页。。这是李耿为中共广西地下党所做的极其特殊和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上海期间,李耿在上海大夏大学插班就读一个学期,取得毕业文凭。1938年初担任中共广西武鸣县特支书记。1938年12月,李耿回家乡陆川,被县长聘任为陆川县战时工作团副团长(团长由县长兼任),开展抗日统战和民众动员工作。1939年10月,受地下党委派,到湖南南岳参加国共合作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1940年4月结束。李耿在南岳学习结束回来后,由于中共党组织的上级单线联系人陈岸北上延安,离开广西以后再没有联系过他,无形中脱党。1940年后,李耿辗转寻找党组织,1941年到南宁做了南宁高中教师,几年后做了都安中学校长、果德中学校长、广西教育研究所编纂、西江文理学院讲师。在20世纪40年代的十年里,他先后两次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没有自首叛变。1949年12月南宁解放时得以出狱,旋即任南宁高中代理校长、南宁中学副校长、西江文理学院副教授,1951年后历任广西大学副教授、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直到1987年退休。在大学工作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李耿于2002年3月病逝,享年90岁。

(二)李耿的抗战文化活动

1.编辑进步报刊

1933年1月,李耿受中共广西地下党委派,打入玉林政府主办的《玉林民国日报》。《玉林民国日报》于1931年12月27日创刊,1934年秋季停刊,系当地国民党党政军机关报,“一度为共产党地下组织掌握”③《解放前广西报纸概述》,载《广西地方志》,发布时间:2016-12-07。。李耿将该报副刊《小郁江》改名《雷莺》(三日刊),任主编。由当年1月到7月,共编了《雷莺》61期。当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国土的沦亡,唤起了人民的救国之心。李耿编《玉林民国日报》副刊《雷莺》,将反帝反封建思想作为副刊的主要内容,发表一大批爱国进步的作品。这份副刊现存于广西博物馆、广西方志馆和陆川县图书馆。李耿自己复印了一份收藏。1934年—1936年,李耿接受中共广西地下党负责人陈岸的指令,在陆川办秘密党刊《劳农报》,指导当地农民运动。

2.撰写爱国诗文

1928年,上海出版的《中学生文艺丛刊》发表李耿宣传爱国主义的近体诗4首,这是李耿文学创作的开始。同年,李耿的新诗《冲!冲!冲!》在陆川青年社机关刊物《陆川青年》发表。1933年,李耿开始大量写作,在自己主编的《玉林民国日报》副刊《雷莺》上发表新诗、旧体诗、长篇小说(未完)、剧本、理论文章、书信等各类文章数十篇(首),共7万余字。他的作品抨击时弊,讴歌进步,鼓吹革命,影响很大。

3.出版研究专著

1941年后,李耿任中学教师期间,开始从事学术研究。1942年,李耿写成专著《中国文学史》,该书10余万字,1942年由桂林群益书店出版,论述秦汉至清末的文学史实,评述代表性作家和作品。1943年,李耿在桂林将该书赠与柳亚子求教时,得到柳亚子的肯定,并获得题诗相赠,诗曰:“铁窗红泪漫伤春,还我依然自在身(谓李耿近事)。无罪冶长文著鲁,辍耕陈胜耻亡秦。斯人南国文堪霸(李耿有中国文学史之著),媲美西方诗有榛。莫道昨非今日是,始终一节是完人。”①柳亚子诗作《李白凤偕友李耿过访索诗为赠,即次其教师节感怀原韵》收入《柳亚子文集·磨剑室诗词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69页。这首诗后来收入了《柳亚子文集》。此时期,李耿还编了一本《中国学术小辞典》,1944年由南宁书店出版,并写作《略论中国古代的民歌》《杂谈中国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们的名诗》等多篇论文②李耿此时期发表的文学史论文有:《略论诗经的恋爱诗》《曙光报》(南宁)1942.9.25(4)、《略论诗经的讽刺诗》,《曙光报》(南宁)1942.10.4(4),《论如何学习民族大诗人屈原的政治抒情诗》,《曙光报》(南宁)1942.11.26(4),1942.11.27(4),《杂谈中国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们的名诗》,《曙光报》(南宁)1942.11.29(4),《略论中国古代的民歌》,《曙光报》(南宁)1942.12.4(4)。此处资料由黄伟林先生提供,特此致谢。,在1942年南宁《曙光报》发表。

几年后,李耿又撰写了另一本重要的文学史著作《民国革命文学大纲》。那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他任广西省立西江文理学院讲师时写的教学讲义,当时他只是三十五六岁。该书由西江文理学院印刷发行。199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编委会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20集(史料·索引),收入该著的大纲。

4.从事中共抗日工作

李耿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了多项抗日斗争活动。

一是抗日文化宣传工作。主要是编辑进步报刊《玉林民国日报》副刊《雷莺》和党刊《劳农报》。详见前述。

二是抗日统战和民运工作。1936年秋,李耿受中共广西地下党委派,打入广西省政府举办的全省中学生集训总队,担任政治指导员,做抗日统战和民运工作。建立省中学生集训总队是桂系的一个新措施,全省初中生毕业后要集中军事训练一个学期才发毕业证书,高中第一学期又要集中军事训练一学期。这样,如抗战形势需要可以立即应征入伍充当班长级军事骨干(另办有军官学校)。因此,中学生集训总队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培养青年场所,人数也很多,初中队十个队,1500人左右,高中队几百人。除军事训练外,有政治、语文、数学等课程。地点设在武鸣县城。从1936年下学期至1938年上学期,李耿在那里工作了五个学期,在集训总队建立了地下党支部,任书记。党支部主要是引导整个集训总队的教学、训练按团结抗日的方向进行,使学生受到进步的和革命的思想熏陶。这里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抗日战士,不少学生毕业之后成为广西地下党员,有的加入广西学生军,有的北上去了延安。1938年底,武鸣集训总队结束,李耿回了陆川,在地下党的支持下,办起战时工作团,习惯叫战工团。当时,县长肖道龙兼任团长,李耿任副团长,陆川县地下党派林克武任秘书,战工团实际由中共组织所掌握。战工团在联络和指导民间抗日团体、培训抗日干部、动员民众投身抗战等方面发挥极大作用。

三是抗日军事工作。李耿一生,有过一段短暂的抗日军旅生活。当时,国共合作在湖南南岳办了个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先在南岳,后迁零陵郴州,是国共合作训练抗日干部的机构。广西省政府分配给玉林地区一个学员名额,中共地下党通过统一战线组织——战时工作团的积极争取,派李耿去了。李耿于1939年10月到南岳参加训练班,1940年4月结束,学了半年时间。该训练班班主任由蒋介石挂名,副班主任由白崇禧挂名,教育长是国民党代表汤恩伯,副教育长是共产党代表叶剑英,政治教官也有一些是共产党代表,学习内容主要是抗战游击战争的有关知识。周恩来曾在那里当过教官,讲过课。从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回来后,李耿被广西当局派到46军170师570团指导员室任少校干事。当时由于地下党单线领导人陈岸离开广西时,李耿正在湖南南岳培训而没有联系上他,李耿的组织关系由此中断,无形中脱党。李耿在军队工作一段时间后,长期得不到党组织的指示,认为呆在军队里工作不合适,就利用一次患疟疾离队治病的机会,离开了部队,通过在广西省政府工作的原南岳干部训练班同学的关系,转到南宁任中学教师,从此脱离了政治活动,转到教师行列,终其一生。

5.从事教育工作

自1941年李耿到南宁高中任教师起,他的后半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20世纪40年代十年,他担任南宁高中教师、都安中学校长、西江文理学院讲师、广西教育研究所编纂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在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任教。关于李耿一生的教育工作,是值得另文加以总结、作一专述的。

(三)李耿抗战文化活动的贡献

1.编辑进步报刊,建立反帝反封建进步文化阵地

1933年,李耿主办《玉林民国日报》副刊《雷莺》(三日刊),共编了61期。当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国土的沦亡,唤起了人民的救国之心。李耿编《雷莺》副刊,将反帝反封建思想作为副刊的主要内容,发表一大批爱国进步的作品,在桂南土地上建立了一块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化阵地。1934年—1936年,他担任中共广西陆川县委宣传委员期间,在陆川办了秘密党刊《劳农报》,传播革命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对当地开展的农民运动以正确引导。

2.发表抗日文艺作品动员民众抗战

抗战时期,李耿写作发表了诗作和文艺评论作品多篇。这些作品,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播了救国救民的民族民主思想,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激情。他在1933年3月《玉林民国日报》副刊“雷莺”第二期刊发的一首诗作《为什么》(署名李冬竹),直接控诉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为什么暴日定要把飞机炸弹驶到中国,给我们的茫茫神州披上破碎的血衣?!”揭露日军侵华给我国人民带来“看不尽的悲惨而破碎的河山!数不了的骷髅与坟场!”号召中华儿女:“起来,我们群策群力求生存!起来,我们不屈不挠去奋斗!”全诗充满爱国救亡激情,反映了作家的民族担当,是广西较早出现的抗日诗篇。他的作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表达了对国土沦亡危机的忧虑和起来抗战保家卫国的心愿,颇有战斗力和号召性。

3.学术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奠基

抗日战争时期,李耿写出《中国文学史》,受到柳亚子先生赠诗赞赏。他在抗战后期写的《民国革命文学大纲》,后来作为广西省立西江文理学院教材,由西江文理学院印刷发行。该著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社团和鲁迅、郭沫若、茅盾、曹禺及其他重要作家,内容丰富,立论公允,既论述左翼作家,也论述沈从文、徐志摩等艺术成就较高的非左翼作家,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文学研究专著之一,得到学界重视。199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编委会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20集(史料·索引),收入李耿这本《民国革命文学大纲》全书的大纲,可以了解该书的大体面貌。该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起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起到了先声和奠基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耿在大学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1992年出版的《鲁迅的艺术世界》是他晚年的学术代表作,有评论认为,其著“一帜独树,颇具特色,在鲁迅研究领域中较有影响和作用。”[1]

4.爱国救亡教育工作培养出一批进步青年

李耿一生酷爱教师职业。1943年他在南宁高中任教时曾写有一首《无题》诗表露心志:“邕江滚滚月轮高,为赋新词夜听涛。教育英才真一乐,编写讲义注离骚。”[2]李耿在抗战后期转入从事教育工作,以后一直担任教师。他在南宁高中、都安中学、果德中学、西江文理学院等校教授国文、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抗日救亡爱国思想,激发青年的爱国抗日热情,教育出一批进步青年投身抗日救国洪流和共产党革命事业之中。这批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许多学生,后来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队伍里的忠诚战士,不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长为领导干部、高校教师、教授等,如担任省、市、自治区厅局级干部的马斯、苏上杰、韦绍新,做了大学教授的郑武、张一民、黄荫荣、李绍清、李琪,成为作家的覃振易(莎红)、刘业锦,等等。李耿思想进步,学养丰赡,关爱学生,教学中很得学生尊重和敬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耿长期在大学工作,他在人民教育岗位上培养了大批人才,多名学生成长为作家、教授、研究员、中学校长、杂志社总编等。有学生诗赞:“灌园五十载,芳草满高岑。”[3]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如此,长子李京文成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长女李绍清是武汉大学教授。一家三代(李耿本人、儿女、孙子女)共有20人获得高级职称(含儿媳、女婿、孙儿媳、孙女婿)。李耿出身于贫农家庭,他从僻远的乡村走出来,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高级知识分子,还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学生和八个知识分子子女,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有激励和启迪意义的。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值得进一步整理总结。

二、林志仪的抗战文化活动及其贡献

(一)林志仪生平概况

林志仪,1917年4月18日生于广西恭城,祖籍福建诏安。文艺评论家、教授。林志仪少年时在县里读私塾、小学和恭城县师范学校。16岁时,他走出家乡,到桂林考入了省立第三中学(桂林中学)读书。中学读书期间,他读了许多新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思想启迪,写作也有了提高。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广西师专(广西大学文法学院),获得较系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知识的学习,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新诗、文学评论、写作知识等诸多文章。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林志仪和广西大学同学上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举行各种抗日演讲和文艺演出。10月,林志仪参加了国民党桂系当局组织的抗日军队——广西学生军,12月,随部队北上,到豫皖交界的第五战区抗战前线作抗日宣传。1938年秋,他按照学生军中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与其他10人疏散回广西。11月回到家乡恭城,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后任中学校长,一直到广西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志仪先后任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辅导部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他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出版多部专著和一批论文,培养了多名作家、教授、硕士,为建立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教学体系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于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2008年病逝,享年92岁。

(二)林志仪抗战文化活动

1.参加广西师专“文学研究会”和“抗日大同盟”活动,传播反帝反封建进步文化

1935年,广西师专进步师生组织“文学研究会”,成员有林志仪及陈迩冬、温致义、周甲铭、邓剑茂、郑定一、岑立翔、李立民等。“文学研究会”在《桂林日报》上开辟了一个栏目:《文艺周刊》,由陈迩冬主编。这是会员们发表自己作品的园地,版面不大,陆续发表过一些文艺短评、短篇小说、新诗和散文作品。林志仪在该刊发表过新诗《〈赁居〉外一章》,抒写生活经历中的所见所感,对旧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和疾苦,表达了切近的感受。

1936年,林志仪在广西师专又参加了“抗日大同盟”组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学里建立的外围组织。该组织的主旨是宣传团结抗日、联合抗战,提倡改革旧制度,提倡民主。会员聚集活动时,时常开展对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思想的学习和抗日形势的分析讨论,目的是提高进步青年思想,培养抗日干部,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做好组织准备和干部的思想准备。林志仪在这个组织里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启蒙,对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有了进一步清醒的认识。这对于他在第二年参加广西学生军的行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2.参加广西学生军,奔赴抗日前线工作

1937年10月,林志仪和广西大学40余名同学参加了广西第二届学生军,12月离开广西,加入北上抗日行列。他们一路跋涉,经湖南永州、祁阳、衡阳等地,沿途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1月,学生军抵达武汉,驻蛇山抱冰堂。在武汉,他们积极开展抗战宣传,分成演讲、演剧、歌咏、画展等几个小组活动,走上街头,深入大街小巷,到民众中作宣传。有时到伤兵医院慰问抗日负伤将士。在武汉期间,他们聆听了周恩来、邓颖超、叶剑英等中共领导和郭沫若、邓初民等知名文化人士对学生军所作的专题报告,了解了抗战形势,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团结抗战、坚持抗战到底的认识。广西学生军在武汉还参加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火炬大游行,参与到炙热的抗日洪流之中,影响很大。在武汉居住两个月后,他们转入河南潢川,到达第五战区辖区,被编入李宗仁任团长的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在豫东皖西一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3.写作和发表文艺评论作品

《文艺周刊》创办后,林志仪积极撰稿,用“欧阳虎”“艾叔真”“辛戾”等笔名,在《桂林日报》连连投稿,好几篇评论文章得到发表,文章有的谈旧瓶装新酒的民族形势问题,有的评论文艺作品,如评端木蕻良的小说《鹚鹭湖的忧郁》,还结合阅读文艺作品写了一批理论短文《写作漫谈》等。《写作漫谈》这组文章,林志仪原计划写十多篇的,因全面抗战的爆发,局势激变,他也参加到广西学生军中,紧张的集训和很快就出发北上去河南安徽一带参加抗日救国宣传等原因,使林志仪停止了原来的写作,这组文章只发表了六篇便终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到大学任教时才恢复大量的写作。

4.从事爱国进步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蒋介石集团对桂系势力一直抱有戒心。1938年夏,蒋介石看到李宗仁成立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认为是培植政治势力、扩大政治影响,于是以一切训练应归中央统一办理为由,下令停办第五战区抗日青年军团。桂系对此采取对策,另成立第五战区政治总队。广西学生军中的党组织敏感地意识到政治局势的复杂,看清了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本质,商议乘重新建队之机,分批脱离国民党桂系的队伍。林志仪等11人在此时选择返回广西,于当年11月回到家乡恭城县。林志仪在恭城县担任了县立国民中学教师,后任校长。林志仪一直在这所中学教书到1944年9月,当时因日军发动湘桂战役,桂林和周边各县城都大疏散,中学停课才离开恭城县。1945年6月,日军撤出恭城县,学校复课,林志仪回到恭城县城继续在国立中学任教,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林志仪在这里培养出一大批爱国进步青年。他也被学生誉为“较好的国文老师”①据《恭城中学志〈怀念母校〉》。转引自林千柯整理:《璞映芳尘——林志仪年谱》,2018年内部印刷,第25页。现藏广西桂林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三)林志仪抗战文化活动的贡献

1.参加学生军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积极支持前方抗日斗争

1937年10月广西第二届学生军在桂林组建,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他们组织起口头宣传组、歌咏组、戏剧组、漫画组、文字宣传组等,分工合作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各显神通。12月出发后,在由广西经湖南衡阳、湖北武汉、河南潢川的上千公里的路途上,每到一地,他们就自编自唱,自排自导,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战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写标语,画漫画,夜以继日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使得当地抗日气氛高涨。一路留下了他们抗日宣传的足迹和青春神采。1938年1月,广西学生军到达武汉。当时的武汉在上海、南京沦陷后是中国抗战的中心,大批抗战团体、机构和众多文化名流都来到这里,抗战声势浩大。广西学生军在这里进行休整和学习。他们一边联络各界政要和文化名流来演讲指导,尤其是争取了中共领导和进步文化人来作报告、讲演,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都来到抱冰堂作演讲,帮助学生军队员们提高抗战形势的认识,增进了队员们抗战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他们积极与云集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建立联系,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举办宣传活动,将抗战宣传活动开展得更为生动丰富,形成更大声势。广西学生军扩大抗日宣传声势,深入到民众中活动,受到武汉群众的普遍喜爱。他们的演出和张贴的漫画墙报,时常拥有众多的观众,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他们创作的剧本、歌曲、漫画和文章,许多在武汉的报刊刊登发表。他们参加的十万群众举行的保卫大武汉示威游行,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活动。广西学生军在当时是全国仅有的一个抗日救亡的学生军事组织,其中又有不少女兵,分外引人注目。在游行队伍里,他们全副武装,军容整齐,青春焕发,气宇轩昂,精神面貌健康向上,感染力极强。一路游行,又不时开展街头宣传演出,颇为出彩,深受群众欢迎,获得众多喝彩,充分展示了广西军民抗日斗争的勃勃英姿和豪迈气概。当天武汉的多家报纸刊登了广西学生军的好几幅照片,学生军的名气立即在武汉三镇和全国各地传播,外国记者也采写了评论观感发到海外报刊登载。[4]广西学生军的军容和行动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许和热爱。到大别山地区的潢川县之后,学生军一边参加李宗仁任团长的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的学习,一边到豫南、鄂东各县作宣传和组训民众的抗日工作。军团设置的课程(以抗战为中心,主要分政治和军事两大类),以上大课的方式,分大队(每个大队约一千多学员)讲授,由专任的教官担任。同时也聘请一些进步学者和知名人士前来作专题报告,如著名经济学教授陈豹隐、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等。另外,一批文化界进步人士如匡亚明、臧克家等也来此工作过。由于李宗仁当时还比较开明,请来不少民主进步人士,教学措施比较完整,使抗敌青年军团成为沧陷区广大爱国青年所向往的革命熔炉。广西学生军的工作,支援了前方的抗日斗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创作抗日文艺作品鼓舞全民族抗战信念

抗战时期,林志仪发表了诗作和文艺评论作品多篇。这些作品,表达了一个爱国进步青年炽热的爱国之心。他在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如何做到“旧瓶装新酒”文章里,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在评论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小说《鹚鹭湖的忧郁》里,表达了对国土沦亡危机的忧虑和起来抗战保家卫国的心愿。他结合阅读文艺作品写的多篇以《写作漫谈》为总题的短论,阐发了文艺要反映时代、要为时代立言的声音。这些文章,都融有林志仪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救国为民之情,向大众传播了保家卫国、民族独立抗战理念。

3.爱国救亡教育工作培养出一批进步青年

林志仪在抗战后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他在教学中,宣传抗日救亡爱国思想,激发青年和当地民众的抗日热情,教育出一批爱国青年投身抗日斗争洪流之中。他积极支持七妹端芳到省城读书,到桂林考取了桂林师范学校。林端芳来到桂林后,在学校里接触了一批爱国进步教师和同学,与他们一道学习进步的社会科学著作,并积极参加学校里由中共党组织领导的读书小组的活动,受到了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步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地下党员。林端芳后来在开展地下活动期间,多次得到林志仪的帮助和掩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志仪长期在大学工作,培养出大批作家、学者、教授等,其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都是与抗战时期的爱国进步教书实践一脉相承的。林志仪的抗日文化活动,是他后来做好新中国时期的文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必要奠基。

三、余论

总结李耿与林志仪的抗战文化活动,可以看到他们有不少相似之处和共同特点。一是都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或外围组织),身体力行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之中,甚至加入武装部队走上抗日战场。二是在文化宣传、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有实际成果,文化业绩突出,有的成果能传世留存。三是在抗战后期都转入教育行业,以爱国思想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青年才俊,为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储备人才。

由此可见,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文化人在传播抗日救亡、保家卫国思想,动员民众坚持抗战信念,从事爱国进步文化事业的宣传、教育、出版和文化创作等活动方面,有大量的活动内容和丰富的活动形式,也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教育和学术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的行为和成果,是广西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地方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源泉之一。

猜你喜欢

抗日抗战广西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广西广西
抗日英烈马威龙
广西尼的呀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