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西巡抚王起元事迹考略
2023-09-20陈永祥
陈永祥
(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
清代,总督、巡抚同为封疆大吏,巡抚掌一省军政、民政,兼理钱谷刑名等,位高而权重,在职官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地方吏治和民生利弊有重要的影响。不过,清代的不少巡抚在传世文献中并无多少踪迹可寻,一些人因此长期寂寂无闻,甚至被人遗忘。王起元即是其中的一个典例。作为清代在任时间最长的广西巡抚,王起元不仅在《清史列传》《清史稿》以及《广西通志》等地方志书中没有专门的传记,甚至连相关的记载也极少,以致他的生平事迹长期不为人知悉。直至《清代广西巡抚列传》的出版,才使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有了简单的了解。[1]然而,由于史料挖掘和释读所限,学术界对王起元生平事迹的了解仍然相当有限,尤其是关于他的内阁任职经历和参与平定“三藩之乱”的相关事迹、担任广西巡抚以及久任的原因还不为人知晓。本文拟勾稽史料,对王起元的内阁任职经历和担任广西巡抚的相关史实以及久任巡抚的原因做进一步的研究,并从中探究康熙帝的治国理念与用人之道,希望有补于史乘。
一、内阁任职经历
王起元之名在《清圣祖实录》中始见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原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王起元补原官。”[2]《清代广西巡抚列传》的作者注意到这条记载,并指出王起元此前曾任过该职,但对于任职的详情及离任的原因、时间则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
那么,王起元第一次出任内阁学士始于何时?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所列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前担任内阁学士者并无王起元之名,而有名为“王启元”之人,自康熙十三年(1674)十一月至康熙二十年(1681)在任。[3]毫无疑问,此中的“王启元”与王起元为同一人。在《康熙起居注》《清圣祖实录》中,“王启元”与“王起元”经常互用。《清圣祖实录》中关于“王启元”的记载最早见于康熙十三年十一月:“升内阁侍读学士王启元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4]这表明,王起元首次出任内阁学士是在康熙十三年十一月。
从内阁侍读学士升任内阁学士,是王起元政治生涯中的关键一步。作为内阁中地位仅次于大学士的属官,内阁学士在清初的职官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内阁学士以处理本章、传达诏令为本职,此外还有一些兼任或充任的职务,并承担一些临时性的差遣事务。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王起元在第一次内阁学士任上,除照例兼任礼部侍郎外,并未发现其兼任或充任其他职务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他曾被派往军前,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清圣祖实录》中载有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奉命出征的扬威大将军简亲王喇布从江西遣王起元回朝奏报克复吉安情形以及康熙帝命王起元返回吉安向喇布等人传谕的记录。[5]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关于王起元第一次内阁学士任内事迹的记载。喇布于康熙十三年九月受命为扬威大将军,十月帅师驻守江宁,十四年(1675)九月移师江西,与吴三桂部将韩大任战于骡子山,败绩,十六年三月入吉安,十七年(1678)二月移师湖南,驻茶陵,十八年(1679)正月攻克衡州,九月进兵广西,驻桂林,十九年(1680)五月进驻柳州,八月移驻南宁,二十年八月奉诏还京。喇布率军出征前后近七年之久,转战江苏、江西、湖南、广西等地。[6]大学士明珠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提及,王起元曾随征广西,并且“历时甚久”。[7]这说明王起元曾随喇布大军进驻广西,并且很有可能是在康熙二十年八月随喇布一同回京的。
前文已述,王起元在康熙二十三年九月“补原官”,再次担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之职,说明他在此之前曾离任或被免职。至于其中原因,《清圣祖实录》中并未提及,《康熙起居注》中则有记录: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日)又题内阁学士金汝祥升任员缺,开列少詹事蒋弘道等职名。上曰:“原任学士王启元若何?”明珠等奏曰:“臣未及与王启元共事,闻其人亦颇通达。今守制已满,具疏自陈。”上曰:“此人善于营私,既经服满,暂行补用,倘无善状,再行褫革。”[8]
可见,王起元是因丁忧守制而开缺离职的。按照康熙十二年(1673)所定的在外汉军文官丁忧“以闻丧日为始,不计闰,守制二十七个月”[9]的制度来推断,王起元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月前后开始守制,其第一次内阁学士任期应自康熙十三年十一月至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左右。有关王起元第二次内阁学士任上事迹的相关记载不多,从康熙帝后来的评价来看,王起元在此期间给康熙帝的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10]
在清代前期,内阁学士属紧要之职,是中下层文官升迁至侍郎、督抚及以上大员的关键官职。清初官至督抚、尚书、大学士者,不少都有内阁学士的任职经历。而且,不少人升任内阁学士后升迁较速。可以说,升至内阁学士是进入文官大员行列的关键一步。不过,从总体上看,内阁学士的任期并不短暂,且在升迁方面亦有很大的限制。康熙帝曾说:“内阁学士办事年久……升转壅滞。”[11]尤其是汉军学士,自康熙十二年并入汉缺后,“仕途淹滞者多”。[12]此外,内阁为政务中枢,工作劳苦,生活清苦,远不如在外衙门安逸。因此,不少人不愿在内阁任职,更喜在外为官,汉军尤其如此。①康熙帝曾指出:“汉军中多有喜做外官者,不过希有所得耳。在部院衙门见闻甚近,尚不敢为非,一至远处,即便于行私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623页.)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内阁学士任上长达九年之久的王起元终于获得外放,出任广西巡抚,开始新的仕途生涯。
二、广西巡抚之任
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总督仓场侍郎马汝骥被革职,吏部题补该员缺,开列学士吴兴祖等职名。大学士明珠等人提议将云贵总督蔡毓荣调补仓场侍郎,并以广西巡抚范承勋升补蔡毓荣之缺。康熙帝予以批准,并令吏部将范承勋员缺作速开列具奏。[13]几天之后,康熙帝御门听政,内阁题奏吏部开列范承勋升任员缺候选名单,以候补巡抚董国兴居首,王起元亦在开列名单之内。
上曰:“董国兴三任巡抚未有善状,尔等看来何如?”王熙奏曰:“董国兴较伊同时巡抚犹觉为善,若比近今巡抚则为平常。”上曰:“董国兴常有疾病,以后停其开列巡抚,着随旗上朝。其余开列各官内谁堪此任?”明珠等奏曰:“学士王起元系厚重人,且能办事,前经随征广西,历时甚久。副都御史赵之鼎为人亦优。此二人似可补授巡抚。”上曰:“广西极远边地,须得汉军方可。着王起元补授。”[14]
从中可以看出,王起元得以补授广西巡抚,一是出于明珠等人的推荐,二是其随征广西的经历,三是其汉军出身。明珠举荐王起元,是因王起元为人厚重,长于办事,且有随征广西的经历。王起元复任内阁学士及升补广西巡抚,均得到明珠的举荐,说明他与明珠之间应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在这些显明的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王起元的汉军出身。
旗人出任督抚在清初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清初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出任督抚大员的旗人中,汉军占有绝对的多数。福格《听雨丛谈》云:“计自顺治四年至雍正十三年止,共九十二年,八旗人员之任督抚者,汉军则十居其七,满洲十居其三,蒙古仅二人。”[15]刘凤云曾对康熙朝地方督抚的任职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康熙朝的疆臣中,总督之缺除山陕(川陕)总督和两江总督外,巡抚之缺除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江苏、贵州外,其余各省多由汉军旗人担任。这种状况主要与康熙朝政治环境的需要、汉军旗人的特质以及清初在官缺设置上偏重汉军有关。[16]像云南、广西等边疆省份,选用汉军旗人为巡抚几乎是不成文的惯例。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吏部题补云南巡抚王继文丁忧员缺,大学士明珠等奏称:“此缺向来多用汉军,况云南地居边疆,必得世家谨慎之人谙练钱粮事务者补用,庶称其任。”[17]就广西而言,自顺治六年(1649)五月置广西巡抚至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在王起元之前,清廷正式任命的广西巡抚共12人,其中9人系汉军出身。[18]
按照惯例,各省督抚赴任,康熙帝都要当面训谕一番。王起元于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初八日受召见,《康熙起居注》载:
未时,复御勤政殿,赐广西巡抚王起元食……赐食毕,召王起元至陛前,谕曰:“尔有所奏否?”王起元奏曰:“臣以微末之人,叨蒙圣恩,授为内阁学士,方惧不克胜任。今复超擢巡抚,浩荡之恩,感戴不尽,惟有竭力勤勉而已。”上曰:“前任巡抚郝浴、范承勋居官颇优,尔继其后,难于见长。但于伊等之善者踵而行之,其错误处为之改正,勿得纷更成法,惟便于民者,勉力行之。至于苗蛮之人未娴礼法,尤宜抚恤。武职因其蠢愚,加以欺凌,或至生事邀功,亦未可定。尔到任后,须将此等情弊严加禁止。”王起元奏曰:“臣蒙睿旨教训,惟当谨志遵行。”奏毕出。是日赐王起元鞍马一匹。[19]
康熙帝告诫王起元将郝浴、范承勋之善政踵而行之,将其错误处为之改正,不纷更成法,同时注意抚恤少数民族,妥善处理民族矛盾,不生事端,维护地方社会稳定。这反映出“三藩之乱”后地方希安和康熙帝与民休息的政治意图。
关于郝浴和范承勋在广西巡抚任上的为政举措,不妨略作介绍。郝浴出身进士,顺治年间任刑部主事、湖广道御史,奉命巡按四川。其人有气节,不畏权贵,不附势,因疏劾吴三桂被流徙奉天。康熙十四年召复原官,十六年奉命巡视两淮盐课,十七年升任左佥都御史,十八年六月迁左副都御史,十九年十二月升任广西巡抚。郝浴在出任广西巡抚之前,即以廉吏著称,在广西巡抚任上疏请将地丁钱粮照旧征收、为殉难之巡抚马雄镇和傅弘烈立双忠祠、为浔州知府刘浩请赐恤典、恢复赈济贫困生员学租银米等,均获允准。[20]雍正《广西通志》称郝浴“巡抚广西,厘剔诸弊,藩旗奉撤,啧有烦言,百姓惴惴,虑有不测,浴区处得宜,民不知扰。时冗兵太多,靡饷无算,领表炎热,马多倒毙,浴为奏请汰冗兵、减营马、慎简精锐,屹若金汤,复建书院,延师授业,暇则至院亲为讲解”。[21]《钦定大清一统志》称:郝浴“调剂戎务,清理盐政,改折米之令,除采铜之扰,定粤船载送大兵接替之法,绝云南投诚家口绕道之害。时撤回藩斾,浴措置晏如。凡旧在藩邸佣工人役,悉释为民。一时政声,远近无不称善”。又称:“粤经兵革后,闾阎凋敝,浴专意抚绥,甚得民心。”[22]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郝浴因劳瘁卒于任上,康熙帝闻之,深为痛惜,以“郝浴为人堪用,具有才能,广西有事之时,颇著劳绩”,下令优恤。[23]此时广西布政使崔维雅弹劾郝浴冒销钱粮七万余两、米七千余石,康熙帝命吏、户、刑三部差贤能司官前往察审,查得郝浴“以采买米豆,浮开价值,借支给兵船夫价为名,实侵银九万余两”。康熙帝以郝浴“将国家钱粮浮冒侵渔入己,情殊可恶”,令九卿、科道会议具奏。[24]后部议将郝浴革职,并追补冒销之钱粮,康熙帝念及郝浴在巡视两淮盐税时“洁己奉公,恤商裕课”,以及在广西巡抚任上“清廉爱民,克称厥职”,且其“所动钱粮,非系入己”,令“从宽悉免追取”,以昭“优恤廉吏至意”。[25]康熙二十五年六月,郝浴之子郝林奏请恢复其父原职,部议不准,康熙帝以郝浴“居官亦优”,准予恢复原官;同年九月,郝林再为其父请恤,康熙帝认为郝浴虽“微有过失”,但为官清廉,仍照例赐予祭塟。[26]
范承勋为清初名臣、大学士范文程之子,福建总督范承谟之弟,康熙初任工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康熙十六年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十九年改任吏部郎中,二十二年任崇文门税务监督,二十三年五月经九卿、詹事、科道举为清廉官,八月升任内阁学士,二十四年(1685)三月授广西巡抚。[27]在此之前,因“三藩之乱”,容县、郁林州“多无征银米”,藤县、贺县亦因“被贼”而“失去银米”,部议俱令按年追赔,“动以万计,民逃官劾,积有年岁”。范承勋到任后,“特疏请豁,官民咸庆更生”。当时广西值军兴之后,“余粮数十万,不可遽销,部议全省皆令折征,值岁大稔,民间有米无从得银”。范承勋“恐余粮销尽,遇岁俭采买维艰”,奏请将桂林、平乐二府食粮折半征半,柳州府所属之宾州则因处万山中,山险艰运,永行折银征收,其余各处则仍旧征收本色。得到准许,“民大便之”。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范承勋由广西巡抚擢升为云贵总督,此后历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江南江西总督、兵部尚书等要职。范承勋多次受到康熙帝赞誉,被举为督抚中的楷模。[28]康熙帝对范承勋的器重,其中固然有念及其父兄劳绩的因素,但关键的还是范承勋本人的才能及其品行操守。
在康熙帝眼中,郝浴、范承勋是为数不多的才能之员和清廉良吏,在广西巡抚任上均有便民善政,他深知王起元之才能与操守不及郝浴和范承勋,因此训谕其谨守成法,不事更张,择郝浴、范承勋之善政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然而,正如康熙帝所说“凡接任好官者难,接任不好官者易”,[29]尽管王起元的巡抚任期较长,但他在任期间的政绩和官声远不及郝浴和范承勋。从《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等相关记载来看,王起元在广西巡抚任上的作为并不多,仅有以下数事。其一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疏言“新升广西学道陆祚蕃由原任登莱道任,赴粤路远,秋闱甚迩,即改岁作科亦难徧[原文如此,虽与“遍”字同义,但并非通假字,古代常用]及,请展乡试期于十月举行”。得到准许。[30]其二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月疏言广西武生人数甚少,请停本年乡试。得到准许。[31]其三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二月疏称广西各土司地方原无象只,请免送进,户部覆议认为“象只大典所需关系甚要,仍行该抚转行土司查获时送进”,康熙帝则认为“象非紧要之物”,广西既无象只,准其停止送进。[32]其四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二月疏报生擒茶陵州叛案内贼首黄明,奉旨:“此案已差官察审,着一并审拟具奏。”[33]
康熙三十八年四月,王起元终因不作为被免去巡抚之职。《清圣祖实录》载:
吏部议覆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绅疏言,广西省南宁等四府道员以下、教授以上官员,该督抚例将熟悉风土廉员保题补调。自巡抚王起元到任以后,从未将一人题升、一人题参。应行令该抚查明具题再议。得旨:“此事情着王起元明白回奏。”[34]
清初,因各省用兵,各地需员甚急,地方官员多由督抚题补。这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吏部和中央的选官权。随着外官题补者日益增多,吏部曾建议停止督抚题补之例,“惟地方最紧要者,听其保举题请”。但此后各省仍不断以“轻车熟路”“人地相宜”等为由继续保举地方官员,吏部不得不从,由此产生假公济私、奔兢徇情等弊端。为此,康熙十七年二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金鋐上疏建议:“嗣后除湖南、粤西见在用兵省分仍听督抚保举外,其不用兵省分,凡保举题补之例,应行停止。”吏部覆议以“凡非用兵之地,督抚无得保举题补,其用兵之地,保举之官如不称职,仍治督抚滥举之罪”入奏,得到准许。[35]当时广西尚属用兵之地,地方官员仍由督抚保举,此在当时本为权宜之法。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广西按察使黄性震疏称:
粤西南宁、太平、庆远、思恩四府土司杂处,瘴疠薰蒸,官斯土者,病亡接踵。请敕该督抚就近选择熟悉风土廉能官员,如三年内果称厥职,照台湾例,即加优升,以示鼓励。
吏部覆议认为,应如黄性震所请,“嗣后此四府所属各官,吏部停止铨选,令该督抚于品级相当见任官员内拣选通判、知县以上具疏保题调补,杂职等官止令报部注册,照台湾例论俸升转”。得到准许。[36]由此,南宁、太平、庆远、思恩四府地方官员由督抚保题调补成为定制,而按时保题调补四府官员亦成为督抚之责。王起元被参,即是由于没有按时将四府官员保举或题参。
在被参之后,王起元并未认真对待,而是敷衍了事,最终受到降级调用的处分。《清圣祖实录》载:
吏部议覆:广西巡抚王起元身任巡抚,应遵定例将南宁、太平、庆远、思恩四府调补道府以下、三年俸满之员保题升用,今十余年来并不保题一人,及佥都御史王绅疏参,奉旨“明白回奏”,该抚又朦混掩饰具题,应将广西巡抚王起元降四级调用。从之。[37]
在审定对王起元的处分时,康熙帝曾说:“王启元前为内阁学士时,朕曾深期望之,及擢巡抚,居官甚劣,今该部既议降四级调用,所有员缺,着将贵州按察使彭鹏补授。”[38]由前述可知,康熙帝所说的“居官甚劣”主要是指王起元在任期间的不作为,官声不佳。
三、久任巡抚的原因
从康熙二十五年到康熙三十八年,王起元前后担任广西巡抚长达十三年之久,是有清一代任广西巡抚时间最长之人,属清代督抚中的久任者。才能、官声不及前任郝浴、范承勋等人的王起元,得以长期担任该职,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首先,这与广西在清代政治地理版图中的位置有关。在康熙帝眼中,广西地方僻远,“不过一小省耳”,[39]其地位以及对巡抚人选的要求不如江南和腹里省份。王起元得以久任,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康熙帝曾说:“王起元为人平常,在京之时止朴实而已,惟以广西地方,故得留彼数年,若在他省要地,何以能至今日!”[40]
其次,王起元得以久任,还与康熙帝的治国理念和用人之道有关。在康熙中后期的治国思想中,“中正和平”之道是其主流,崇尚宽仁则是其核心理念。[41]他曾多次阐述这一治国理念,诸如“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42]“致治之本在宽仁”[43]“治天下务以宽仁为尚”[44]“国家致治,首在崇尚宽大”,[45]等等。“尚宽仁”的治国理念几乎贯穿康熙朝始终,体现在选官用人、刑狱、赋税、民族关系等方方面面。秉持这一治国理念,康熙帝对地方督抚的居官行政也表现出一定的宽容。刘凤云指出,康熙帝的选人标准以“清慎勤”为本,首重道德操守。[46]道德操守中,清廉是关键。康熙帝大力擢用清官廉吏,使清官辈出成为康熙朝政治的一大特征。对于如何界定清廉,康熙帝的考评标准也相对宽松。他曾举以清廉著称的张鹏翮、张伯行为例谕大学士等曰:“夫官之清廉,只可论其大者。今张鹏翮居官甚清,在山东兖州为官时,亦曾受人规例。张伯行居官亦清,但其刻书甚多。刻一部书,非千金不得,此皆从何处来者?此等处亦不必究。”[47]这是康熙帝“政尚宽平”的治国理念在“治人”方面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地方督抚的居官要求上,相对于清廉而言,康熙帝更看重的是安静不生事端。他曾多次告诫大学士和地方督抚:“大凡居官固贵清廉,尤必和平,乃为尽善……为督抚者,务以安静不生事为贵耳。”[48]“大约任地方督抚者安静而不生事,即于民生有益。倘徒恃才干,不体下情,以此争先出众,民必受其殃矣。”[49]“外省巡抚,但年谷丰登地方无事便好……纵有十分清廉之官,若年岁不收,地方多事,何益之有?”[50]“至于总督巡抚,但于地方不生事,年岁丰登,钱粮清楚,即为称职。”[51]在康熙帝看来,“清乃居官一端之善,苟于地方生事,虽清亦无益也”[52]。安静不生事这一颇具守成意味的要求,成为裁量地方督抚居官优劣的首要标准,反映出康熙朝在政治上的守成色彩。
不生事端,其目的在于保持地方社会稳定,培养元气,实现长治久安,这是康熙帝一生中的重要政治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地方督抚的施政。因此,康熙帝对地方督抚进行反复训诫。康熙二十五年二月,针对云贵督抚和四川、广西巡抚要求征剿土司之事,康熙帝说:
朕思从来控制苗蛮,惟在绥以恩德,不宜生事骚扰。今览蔡毓荣奏疏,已稔悉其情由,盖因土司地方所产金帛异物颇多,不肖之人苛求剥削,苟不遂所欲,辄以为抗拒反叛,请兵征剿。在地方官则杀少报多,希冒军功,在彝人则动生疑惧,携志寒心。此适足启衅败事,于国家何益?朕但以逆贼剿除,四方底定,期于无事。如蔡毓荣、王继文、哈占在外居官,苟取云、贵、川省财物,亦已足矣,不思安静抚绥,尚诛求无已,是何理也?[53]
爱养百姓、与民休息、抚恤少数民族、“绥以恩德”、不轻易兴兵,这些都是安静不生事的具体要求。文武和睦、兵民相安、地方宁谧等则是不生事端的具体体现,也是康熙帝裁度地方督抚政绩的重要标准。相反,动辄兴兵、苛征勒派、劳民伤财、排陷同僚、文武不和、好收词讼等则是好生事端的体现,为康熙帝所不喜。
在康熙一朝中,不少地方督抚因不生事端而得到康熙帝的好评和重用。如曾任山东巡抚、川陕总督、内阁大学士等要职的佛伦,康熙帝曾说:“佛伦在山东时一心惟事安静,所以官民悦服。”大学士阿兰泰也提及佛伦在山东巡抚任上“并未参劾一人,人皆悦服。”[54]又如苏克济、赵弘燮、蒋陈锡三人在巡抚任上历任俱久,虽然“未闻清名”,但因“地方安静,年岁丰稔”,被康熙帝视为“好官”。[55]
尽管王起元在巡抚任上缺少主动作为,但在他的任期内,广西地方宁谧,社会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人口和赋税稳步增加,并未出现文武不和、逞凶作乱、苛征勒派等情况,这恰好符合康熙帝宽仁治国的理念和对地方督抚安静不生事端的居官要求。这是王起元得以久任的一个重要原因。王起元被免,既非因操守不善,亦非系好生事端。如果不是因为未按时保举题补官员被参,他的任期恐怕还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