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读书》汉译中的陌生化研究

2023-09-19姜雪

今古文创 2023年34期
关键词:陌生化

姜雪

【摘要】弗朗西斯·培根的巨著《论读书》因其巧妙的结构、朗朗上口的警句和深刻的含义而闻名于世。王佐良和曹明伦二者的汉译本既体现出原文风格,又彰显了汉字之美,通俗易懂,引人深思。本文以文学陌生化翻译为理论基础,以异域化和混杂化为翻译方法和技巧,对王佐良和曹明伦的汉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其译文中词汇,句法以及修辞手法方面的陌生化翻译,指出了陌生化翻译在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无论是英文原著中的语言特色与汉语的有机结合,还是对英语语言特点的保留都为目标读者呈现出了显著的陌生化阅读效果,增加了审美快感。本文通过对《论读书》汉译本中陌生化翻译的探究,有助于读者更深刻理解原著和译文。

【关键词】《论读书》;陌生化;异域化;混杂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41

一、引言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散文家,哲学家。《论读书》是其代表作之一,选自于《培根随笔》。全文分析了读书的目的,读书应采取的方式以及读书对人的影响,文风简洁、紧凑、有力,行文语句优美,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至二十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论读书》一文进行分析,但学者们主要集中于对全文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陈月,2012;陈超,2016;张璐,2019),不同译本比较研究(邱雯,2018;王兰,2019;王海庆,赵明秀,2020),不同译本阐释优势竞赛论(张静,2013;胡年勇,2018)等,而从文学翻译陌生化角度对译本研究较少。《论读书》译本众多,但王佐良和曹明伦两位学者的汉译本流传更广,因此本文拟以陌生化翻译为理论基础,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层面探究王佐良和曹明伦译本中文学翻译的陌生化。

二、陌生化翻译方法与技巧

“陌生化”这一艺术主张最早由俄国形式学派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一词含有使之陌生,奇特,不寻常之意。在许钧和穆雷主编的《翻译学概论》一书中指出“‘陌生化’是指作家,诗人手腕的新奇,使所表现的客体在接受者那里显得‘陌生’,从而达到一种新鲜的美感。”(许钧,穆雷,2009)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陈琳在其文章“陌生化翻译”中尝试给陌生化翻译下定义,指出译者尽量避免将源文本的文学主题、文学手法和文学意象归化为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明显的内容和形式,或将其泛化,而是选择不同的翻译材料和采用不同的翻译修辞手法异化目标语翻译对象,例如通过译者采用自己的翻译风格突出源文本的异域化特征,或融合目的语的本土特征。其目的是使目标文本产生文学新颖性。(陈琳,2010)无论是在许钧和穆雷主编的《翻译学概论》一书中对“陌生化”的定义还是在陈琳的“陌生化翻译”一文中的释义都强调的是“使目的语所述对象变得陌生”,而如何使译文变得陌生就需要借助异域化和混杂化这两种翻译技巧。

(一)异域化

陈琳在其论文“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一文中指出“异域性是指目的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的差异性”(陈琳,2006),而对这种文化和语言差异性的保留也为陌生化翻译提供了前提,给读者带来新奇感,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韩子满所提出的“译文杂合”与异域化相类似,在其《文学翻译杂合研究》一书中对此概念解释为:“首先是语言方面,比如在英译汉的译文中保留来自英文词句的特征或外来词等。其次是在文化方面,保留英语原文中的概念,意象等。最后是文学方面,比如叙事手法,体裁等。”(韩子满,2005)

(二)混雜化

混杂化(hybridization)是混杂(hybrid)的派生词。混杂一词来源于17世纪的拉丁词hybrida,最初只具有生物学上的概念是指不同种属的后代,后来也逐渐运用在其他人文学科中指交流双方混合产生新的观点。混杂化是指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类似但又区别于源语文本,是目的语和源语的有机结合。混杂化是将目的语和源语的特征结合起来,而产生新奇的修辞效果,从而使译本更加具体艺术性。

三、《论读书》中陌生化翻译的具体体现

《论读书》虽短小精悍但弗朗西斯·培根字斟句酌。文章富含人生哲理,引人深思。王佐良和曹明伦两位教授所译的《论读书》汉译本也精雕细刻,陌生化翻译策略在译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层面。

(一)词汇层面的陌生化翻译

英语单词词义丰富,因此在英文文章中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等层出不穷,但由于我们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经济发展、历史脉络、政治制度等方面与英国有所不同,因此,双方会从不同的角度、方法来反映客观事物,词语的含义也常常不同。王佐良汉译本保留了部分中英文的差异,同时也凸显出中文语言特点,充分体现了陌生化翻译的技巧。

1.形容词的陌生化翻译

例1: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

该句出自《论读书》第六段,描写的是读不同的学科对人的影响各不相同。原文中的“witty”为“幽默的,风趣的”,但王佐良学者却在这里使用了“灵秀”二字作为其翻译,让读者耳目一新,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审美时效有所延长,文章也更能保留在读者的头脑中。“灵秀”在中文中指“清秀、美好,也可用来形容人”,结合上下文分析,诗自古以来都是言志抒情的文学,是思想艺术的结晶。因此读诗让人更加灵活、美丽,既保留了英文的妙趣横生之意也提现了中文的独特内涵。原文中的“subtle”意为“精湛的、精巧的、精妙的”与王译本中的“周密”有异曲同工之妙,数学是一门精密的学科,因此学数学能让人周到而细密。“witty”和“subtle”的汉译把中英有效结合了起来,深刻体现了混杂化这一陌生化翻译策略。

2.动词的翻译

例2: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该句出自《论读书》第一段第一句话。原文中的动词短语“serve for”本意为“起……作用,充当”。曹明伦学者译为“用途”。在中文和英文中谓语动词都是必不可少,但是在这句英文中对于动词翻译结合了中文的表达习惯译为了名词,让目的语读者有一种新奇的体验。根据中文习惯表达为“读书的用途是……”而不是“读书用于……”因此在此处译者巧妙的转换词性,让译文整个句子结构也变得很不同,给人以陌生化的感受,体现了中英混杂化翻译策略。

例3: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该句出自《论读书》第四段,原文中的动词“taste”

“swallow”“chew”“digest”原译为“品尝、吞咽、咀嚼和吸收消化”在曹明伦学者的译本中则译为了“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细细咀嚼、慢慢消化”不仅保留了其英文本意还结合了中文中的四字成语,对仗工整,行文优美。英文中虽不华丽的动词表达对应在中文中却可以用具有古韵古色的四字词语表达出来,内涵更加丰富,中英文的有机结合也体现了中英文混杂化的特点,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3.名词的翻译

例4: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该句出自《论读书》第一段,“delight”本意为“高兴或令人高兴的事”,王佐良学者译为“怡情”即怡悦心情;“ornament”指“修饰、装饰”,译为“博彩”;“ability”本意为“才能”译为了“长才”。这三个名词的翻译译文增添了“怡、博、长”三字,名词译做了动词因为英语偏爱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则更偏爱动词,叙述呈动态。英文文章,特别是在正式的体裁中,比如新闻报道,学术期刊,名词则屡见不鲜;而汉语使用动词较多且不考虑时态和人称,但保留了其英文单词的原始含义。虽词性发生了变化但保留了其单词的英文本意,既体现了英文的特色也融合了中文的汉语特点,是混杂化翻译策略的具体表现。

(二)句法层面的陌生化翻译

英文句子重形合,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结构性,从句是其最为常用的语法之一;但汉语则重意和,讲究“意境美”,多数情况下省略虚词,虽外形上互不相连但内在逻辑清晰。王佐良和曹明伦两位教授的译本既保留了英文句式特点也表明了中文的特色,异域化、混杂化彰显其中。

1.平行结构的翻译

“平行结构也叫排比,即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几个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王佐良,丁往道,1987:109)。在《论读书》中句子和单词的平行结构尤为明显。这种合理的交替使用,让原文均如书简,参差错落、赏心悦目。平行结构往往能创造出一种节奏感和和谐感。用来讲故事时,细致有序;用来论证时,雄辩滔滔;用来表达情感时,简洁优雅。《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说理,采用平行结构的句式能让文章内涵层层递进,雄辩有力,继而达到论说的目的。

例5: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

例6: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以上例子分别出于《论读书》第一段和第四段,分别是句子平行和短语平行。在例5中,对于句子的翻译,王佐良教授也采用了平行结构和源文本对应一致,对仗工整,保留了其英文原文特色;在翻译单词时,结合汉语特色又把“privateness,retiring”译为了四字成语“独处幽居”读起来朗朗上口,蕴含汉语之美。无论是英文平行结构与汉语中的排比句相结合,抑或是四字成语的修饰都体现出陌生化的翻译效果,体现了译文的优美。

2.长短句的翻译

英语和汉语在句法方面差异较为明显,英语注重形和,汉语注重意和。所谓形和指句子语法结构上的前后关系,靠连词等组装各个部分,而意合则更注重句子的逻辑关系注重意义的表达,不在乎表面形式。

例7: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此句出自《论读书》第一段,这一个长句在原文中出现了连接词“for”“and”“but”,以及介词“of”和“by”,在翻译中王佐良学者把连词翻译为了“虽”“然”“则”连词在英文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在译文中也保留了原文中连词的含义,但由于介词在中文和英文中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汉语重意和,英语重形和,因此在译文中并没有体现出介词的翻译,中文的翻译表达习惯糅合着英文的特色,这是中英混杂化的体现,给人以新奇的感受。

(三)修辞层面的陌生化翻译

修辞手法的使用在英文中较为常见,比如明喻,重复和省略。在汉语中此类修辞方法在文章中同样屡见不鲜。对于修辞层面的翻译,王译本和曹译本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部分结合中英文特色,部分突显中文表达习惯。

1.明喻的翻译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谢祖钧提到把这两件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用一件事物来代表另一件,并且加以标志性的词语说明比如汉语中的“像”一字,这就是明喻。在所有修辞手法中,明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同时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明喻的基本作用就是把呆板木讷的事物描绘的生动形象,把事情说得感同身受,与此同时,文章也能显得新颖别致,韵味悠长。“as”“like”二词常为英文明喻修辭手法的标志词。英文中的明喻与汉语中的比喻相类似,但汉语中的比喻包含了英语中的暗喻和明喻。

例8:Nay,there is no sta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but may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例8出自《论读书》第七段,案例中的明喻为读书可以解决人的才智问题正如运动可以消除人的百病。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明辨善恶,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思辨能力。运动可以抵御疾病,增强体魄,还可以消除百病。读书的重要性正如运动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原文中使用了“like”一词对应译文中的“如”一字,同原文一致,指明了喻体和本体,因此原文中的明喻在译文中也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保留了英文中的特色同时也结合了汉语常用的风格,体现出了混杂化。

2.省略的翻译

省略句的使用让《论读书》有表达简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例9: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该句出自《论读书》第四段,为让句子简洁,详略得当的特点,原文中的动词“are”只在第一个分句中出现后面的则省略了,但在王译本中“are”都翻譯成了“可”“须”,更加完整地表达了句子的含义。汉语重意和,因此如果同样省略则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句意就不完整并且也会导致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受阻,降低了审美体验,为保持原文省略所达到的目的,因此在翻译中也仅译为“可”一字,保留原文省略的意图也不失中文特色。

四、总结

用陌生化翻译中的异域化和混杂化两大手法分析译文,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源文本的理解和对目标语文本的赏析,提高读者兴趣和审美体验。王佐良学者和曹明伦学者对弗朗西斯·培根《论读书》一文的汉译本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修辞层面都展示出了异域化和混杂化的特征,是陌生化翻译研究的瑰宝。王佐良教授译本的《论读书》流传已久,是翻译史上的标杆,从不同方面分析其译本意义重大,因此要透过文本表象看到其深层次的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Z].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2]Brooker,Peter.Cultural Theory:A Glossar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9.

[3]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1):13-20.

[5]陈琳,张春柏.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91-99.

[6]郭皓,张永刚,荆子蕴.平行结构及其修辞效果[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19).

[7]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9]刘芸伶.《格列佛游记》两个译本中的陌生化翻译对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12-18.

[10]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11]王薇.从修辞手法分析《论读书》的文体特征[J].安徽文学,2008,(10).

[12]谢祖钧.英语修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13]许均,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陌生化
“陌生化”教学:让学生数学学习更美好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蛙》的英译研究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红高粱》中的陌生化语言及其英译研究
教学新思维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进入现代性审美体验的“陌生化”
——评杨向荣《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
谈陌生化对泰语教学的意义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