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类型学视角下大理白族传统家具的当代设计转化

2023-09-19吴汶锡朱铭轩赖军

工业设计 2023年8期
关键词:类型学白族家具

吴汶锡 朱铭轩 赖军

(1.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昆明 650500;2.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504)

建筑与家具共同构筑了传统居住文化的根基,二者并非各自独立于居住文化的框架之下,而是伴随时空演进产生了互补的跃迁机制,即家具来源于对建筑空间的补偿,建筑也因家具设计中诸如造型与功能等的求索创新得以完善与发展[1]。文章针对传统家具当代设计所面临的困境,借用来源于历史文脉的片段,强调集体记忆延续的当代建筑类型学理论,重拾传统家具设计中的文化属性,从可持续性设计的视角出发,以大理白族传统家具为例,为当下传统家具创造性设计的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1 建筑类型学概述

类型学来源于人类的分类意识与行为,并用于解决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分类问题。现代建筑类型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产生了来自古典主义的原型类型学、理性主义的范型类型学,以及构建在现代主义思潮下的第三种类型学,其中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2]。阿尔多·罗西作为当代建筑类型学的标志性人物,创造性地将历史文脉的概念引入类型学研究体系当中,成功延展了类型学的研究范畴,但同时也使得建筑类型学的概念走向分裂。虽然当下学界对于建筑类型学的定义不够明确,但究其根源,建筑类型学即是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反映文化传播现象,并在保持文化环境的连续性和特征的基础上,使建筑符合地域性及文化特征轨迹运行的一种归类分组的方法体系[3]。

从广义角度来看,凡是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原型”概念或是可以分析出“原型”特征的都属于建筑类型学的研究范畴。从狭义角度来看,由于“原型”的来源不同,当代建筑类型学可以分为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及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4]。二者分别从时间与空间维度着手,剥离来源于纵向历史与横向区域中的设计“原型”,无论侧重于永恒的内核还是因地制宜的形式,究其根本当代建筑类型学皆源于人文主义的情怀,如图1 所示。依据罗西的表述,类型既是“经久的元素”也是“建筑的思想”“永恒的原则”;既是“经久和复杂的事物”又是“不可再进行缩减的元素”[5]。这也为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即是通过“具象—抽象—具象”的研究过程明确“原型”“类型”与“形式”的关系,进而凝聚历史情感与集体记忆,将由“原型”抽象而来的“类型”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创造出更具时代性的新“形式”,如图2 所示。

图1 当代建筑类型学内容架构

图2 类型学原型研究方法机制

2 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当代设计转化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式家具逐渐淡出生活必需品领域成为艺术收藏品,以传统家具为样本的“新中式风格”家具逐渐绽放出绚丽的色彩[6]。因此,传统民族家具重回大众视野,并成为中式家具设计改革新浪潮的中流砥柱。大理白族家具是传统民族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近年来由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传统造物设计与当代设计思想的融合发展成为设计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大理白族家具作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制品,在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环境中得到重视并得以保护。但白族家具在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难以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设计的介入仍有较多问题需要反思与考量。

2.1 传统技艺活态传承受阻

活态文化视角最初来源于对特定文化的社会学研究,目的是叙述原始的、濒危的文化,并剖析文化现象与文化形态[7]。根据调研,大理白族传统家具的活态传承几近断绝,多数现存家具成为景点陈设亦或为个人、博物馆所收藏,少有其他品类家具的应用。由此可见传统技艺的断代传承极大地影响了白族家具的存续空间,技艺的消失削弱了民族对于自身文化“活态”的认可,技艺与时代的失衡成为白族传统家具可持续发展的痛点。

2.2 传统家具当代设计方法论匮乏

传统设计观念难以维系白族传统家具与现代社会间的联系,为适应现代社会及消费市场,白族传统家具设计难免受到外来设计思想的影响,因此与之结合进而产生一些异化的家具形态,并形成了白族家具创新设计大多浮于表面的现象。频繁的传统纹样拼接,以及传统结构套用使得当下白族传统家具设计脱离了本质,难以融入它所处于的建筑空间,无法产生和谐又富有韵味的居室环境。设计方法论匮乏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白族传统家具的未来发展,白族传统家具的当代设计亟需探索独有的设计方法论,以避免白族传统家具设计内核的丢失。

3 建筑类型学视角下大理白族传统家具的当代设计转化思路

大理白族传统家具难以直接置于以简约、自由等关键词构成的现代居室环境之中,因而需要借助建筑类型学方法对它的核心构成要素进行提取与重构,在保留审美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抽离出规律性的形式样本、具体的空间结构及比例关系等构成原则[8]。借此,选定较具代表性的桌案类家具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提取设计类型并将它重新组合,意图通过实例来验证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当代设计转化的可行性。

3.1 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家具结构类型提取

原型提取过程涉及拓扑学的相关概念,主要研究范畴是物体连续形变下保持不变的基本性质,关注于物体的连续性与不间断变化的现象,并且从中解构出研究对象的固定属性[9]。如表1 所示,表中为白族传统桌案家具的拓扑流程。首先依据典型结构选择拓扑样本并依照装饰的复杂程度进行排序。A、B、C、D 桌均为典型双层式架构,A 桌取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严家大院博物馆,方桌通体髹以黑漆并可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共两面八足八牙条。上层台面起置物功能,大边、券口与足部以云纹、卷草纹、兽面浮雕等进行装饰,下层台面为镂空造型同券口足尖同属于装饰构件。从整体来看,A 方桌的结构造型较为清晰,因而易于作为提取结构类型的原型形式。类型提取过程需摒弃装饰元素并将所得的构造图形几何化,进而获得具有结构特征的抽象模型。以此类型为基础进行推演不难发现,B、C、D 桌的构造图形均可通过抽象模型中几何图形的变换、扭曲、重新排列等模式演变而来。四件家具虽然应用于不同的居室场景,但反映出的具有规律性的构造型制可以证明抽离出的原型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表1 传统结构拓扑演化

从原始的矮足式家具发展为当下的高足式家具,中国传统家具已经历了千年的嬗变。白族双层结构的组合家具是由矮足家具堆叠形成的高型家具,家具构型与白族迁徙习俗的变化存在密切关系。此外,明、清家具的设计风格对白族传统家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原地区设计思想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白族传统家具的简化发展,产生了多元的家具艺术形式。如表2 所示,部分桌案类家具双层结构特征不再凸显,家具结构形态为适应功能的需求呈现出简洁化的发展趋势。E、F、G、H 四件家具展现出不同类型的重组模式,类型在演化过程中部分特征被隐藏、转移或删除,其中E 桌保留下同矮足家具类似的足部与腿部的形态特征,正因如此才使得方桌造型更具民族特色。此外,将下层栅格式台面下沉至牙条部位进行重构设计,在拓充下层空间的同时又可作为脚踏,进而丰富了家具的使用功能。在F、G、H 桌的设计风格中隐含着文化融合的暗线及简化设计的萌芽,复杂的下层基座被精巧的储物空间所取代,匠人将对于生活的巧思带入到造物设计的过程当中,创立了白族的家居文化。白族传统家具结构的简化发展契合于现代家具设计的趋势,强化功能属性的简约风格也为塑造当代设计语义提供了基础。

表2 结构形态简化性发展

3.2 基于类型的再设计

3.2.1 基于拓扑学推导家具类型

基于上述拓扑简化推导所得的家具类型,以及白族传统家具模块化的特质,将转化设计的桌案类家具确立为可拆卸的双层结构,再依照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尺寸等数据参考,在去除装饰元素的基础上合理把控家具构型。如图3 所示,每一款再设计的家具产品都至少具有上下两层的立面结构,置物空间与储物空间通过隔板进行区分,严格控制隔板高度、深度,以及立面夹角等。

图3 建筑—家具的关联系统

图3 单品家具

3.2.2 对历史文化的“类似性”进行表达

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居室空间布局,以期保持传统家具与居室环境间的关联性,并实现了对于历史文化的“类似性”表达[10]。过去白族传统桌案类家具大多应用于厅堂之中,此区域相当于现代空间中的客厅,但相较于传统厅堂端庄肃穆、秩序井然的气度,现代客厅更需要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如图4 所示,为体现建筑类型学中对文化记忆延续的概念,家具设计多以规则、有序的几何造型为主,但同时采用大量的圆角以减少严肃感,使得家具产品更贴近现代生活。

图4 居室家具设计

3.2.3 转换并拓展传统家具的形式与功能

可以采用现代技术与设计理念,转换并拓展传统桌案类家具于新环境中的形式与功能。例如,采用现代CMF 设计理念,对传统材料进行替换与重组,在形成和谐统一的环境氛围的同时,缩减传统红木家具的制作成本,增强它在当下家具市场中的竞争力。

4 建筑类型学视角下大理白族传统家具的当代设计转化方法

4.1 建立建筑与家具的关联性

首先,对白族统家具进行当代设计转化应建立建筑与家具的内在关联性。人类对于生活的需求推动了建筑的发展,进而催生出丰富建筑空间的家具产品,最终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家具和传统建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不论从传统家具的品类、风格或是色彩上均强调与空间环境的和谐统一[11]。因而对于家具设计的研究离不开人类对居住空间与生活方式的探索。从系统角度而言,需求、建筑与家具形成了递进式的双循环结构,如图3 所示。建筑与家具的跃迁机制构成了系统的内部循环,人类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既是驱动外部系统运行的动因,也是欲求达到的结果。人们通过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在拓展居住空间边界的同时推动了家具产品的长足进步,为家具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此系统所反映出的建筑与家具的内在关联逻辑,为建筑类型学介入白族传统家具当代设计提供了基础。

4.2 利用建筑类型学对接当代设计语义

在利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如何诠释好大理白族传统家具的当代设计语义是决定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白族传统家具已经历过数次设计风格的转变。从便携、自由的组合式家具到宽大、厚实、不便移动的红木家具;从生活必备的小型桌椅到具有象征意义的制式家具,不同时期的白族家具均具有明显的型制差异,但每一款式的家具无疑都是对所处时代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的生动反映。伴随现代社会的流变,传统家具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居室空间的转变使得传统家具难以融入其中,如何求变成为传统家具当代设计的关键命题[12]。在面对现代居室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制约条件时,大理白族传统家具的设计语义也将随之产生具有差异性的变化,蕴含在白族传统家具中的审美情趣与文脉精神等传统设计语义在现代生活空间中的表达将是关键的一环。

5 结论

中国传统家具研究中对于家具“类型”的探索从未止息,这也意味着类型学的理念在家具设计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大理白族传统家具而言,建筑类型学的介入在固守了白族家具精神内核的同时赋予它与现代社会多维度的关联性。由此可见,建筑类型学对于传统家具的当代设计转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虽然建筑类型学视域下的当代设计转化评价标准尚存局限,但伴随着建筑类型学中拓扑方法的普及及更高维度的设计实践,更多传统民族家具的设计“类型”将得以挖掘、评价标准也将得以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论将有助于传统家具的创造性设计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类型学白族家具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白族敬酒歌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
类型学视角下的维吾尔语情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