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哈利 · 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译本对比研究
2023-09-19窦婧怡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要求译文要充满“童趣”,翻译目的论则以突显译文的目的性为核心,符合儿童文学翻译对于读者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的目标。为此,本文旨在将目的论应用到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中,阐述其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词汇、句法、修辞层面,以郑须弥和马爱新、马爱农姐妹翻译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为研究对象,对两个文本进行语言艺术对比研究,探讨儿童文学翻译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目的论;《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2-011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2.034
一、引言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Oittinen,2000:61),从一般文学分化而来,享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魔幻系列小说由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创作,是流行于国内外的经典儿童文学之一。《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是该系列小说的第三部,语言生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截至2013年5月,“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已被翻译成73种语言,简体中文版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繁体中文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其中,《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出版了两版简体中文版,一是2000年由郑须弥翻译的版本,另一版是2001年马爱农、马爱新翻译的版本。儿童文学翻译与儿童文学密切相关,因儿童文学文体独特,所以翻译的目标是使译文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具有可接受性,因此译者就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能接受的语言、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翻译。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翻译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因此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结合马氏姐妹和郑须弥翻译的两版《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具体案例,探讨儿童文学翻译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目的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摆脱了传统的对等、转换和语言学翻译方法,从语言的功能入手区分语言所构建的文本功能和文本类型。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核心理念由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1984年,汉斯·弗米尔和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通用翻译理论基础》(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1984)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目的论”的概念,摆脱了以原文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弗米尔认为任何行为都带有目的,而翻译也是一种行为,因此译文由其目的决定(Reiss & Vermeer,1984:119)。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译文。因此,在目的论中,为什么要翻译原文,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是译者必须知道的(Munday,2001:112)。此外,弗米尔还提出翻译应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最为重要,如无法同时兼顾三个原则,则以目的原则为主。目的原则是指译者应根据具体的翻译语境明确翻译目的,从而根据目的选择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连贯原则规定,譯文“必须可解释为跟译文接受者的处境具有连贯性”(Reiss & Vermeer,1984:113);换言之,译文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必须是可接受的、可读的、逻辑上自洽的,符合目标语的语用习惯。因此,译者应当充分考虑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创作出在目的语文化及其交际语境中具有意义的译文,使读者易于理解。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应,也就是说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达到语际连贯的标准,但并不要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或形式上完全相等。译者在尊重原文作者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来决定对原文的忠实程度。
三、对比分析
(一)词汇层面
例1
原文:Moony,Wormtail,Padfoot,and Prongs
郑、马译:月亮脸、虫尾巴、大脚板和尖头叉子
这是书中人物莱姆斯·卢平、小矮星彼得、小天狼星布莱克和哈利的父亲詹姆·波特这四个好朋友对彼此的昵称。可以看到,马氏姐妹沿用了郑须弥的译文,没有进行修改。这四个人物昵称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在翻译时采用了意译和直译结合的翻译策略。“Moony”是卢平的昵称,因为卢平是狼人,在满月的时候会变身成狼,所以几位好友便用“月亮(moon)”这个形象来调侃他。译者将其翻译成“月亮脸”,非常符合十几岁男孩子互相起昵称的心理。“Wormtail”是小矮星彼得的昵称,小矮星彼得身材矮小,性格胆小,他变身后是一只老鼠,老鼠的尾巴很像蚯蚓,这也就是“Wormtail”的由来。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对应译为“虫尾巴”,传达出了这个名字蕴藏的含义,不论英文原名还是中文译名,都非常符合彼得的形象。“Padfoot”是小天狼星布莱克的昵称,同样是与他变身后的形象——黑色大狗有关。“pad”一词在牛津词典中有“动物的爪垫;肉掌”的意思,“pad”和“foot”放在一起有意义上的重复,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了意译的策略,将其译为“大脚板”,“大”字突出强调了“pad”和“foot”的含义,同时也与他变身后的动物形象的体格一致。此外,译者也没有采用“脚掌”“爪子”等词,而是将其译为“脚板”,语言风格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有趣。“Prongs”是詹姆·波特的昵称,因为詹姆变形后的形象是一只牡鹿,“prong”暗指鹿角的形状,“尖头叉子”很好地表达出了鹿角的形状,起到了同“大脚板”类似的效果。从例1可以看出,两版译文均做到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童趣”,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之上,达到了译文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可接受的目的,译文语言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
例2
原文:The knight seized his sword again and used it to push himself back up,but the blade sank deeply into the grass and, though he pulled with all his might, he couldn't get it out again.Finally,he had to flop back down onto the grass and push up his visor to mop his sweating face.
郑译:那骑士又抓住了剑,用剑支撑自己爬起来,但那把剑深深地插进草里去了,尽管他用全力去拔,却拔不出来。最后他不得不噗的一声又坐到草地上,把面甲推上去,擦他那满是汗水的脸。
马译:骑士又抓住他的剑,支撑着站了起来。可是剑刃在草地里陷得太深,他使出吃奶的力气拔呀拔呀,还是没能把它拔出来。最后他只好扑通倒在草地上,推开面罩,擦擦汗湿的脸。
这一句是在讲画像中的骑士摔倒了,剑插入土中,骑士想把剑拔出来的场景。通过原文“though he pulled with all his might”可以看出,骑士在想方设法地用力把剑拔出来,马氏姐妹的译文“使出吃奶的力气”是汉语中的俗语,并且可以将“with all his might”具象化,让儿童读者明白“使尽全力”是多大的力气。此外,马氏姐妹的“拔呀拔呀”和“扑通”以及郑须弥的“噗的一声”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首先,儿童文学中经常出现“拔呀拔呀”等“……呀……呀”的话语,这样的重复性话语可以充分还原书中人物所做的动作,将生动的画面展开在儿童读者面前。其次,“噗的一声”和“扑通”都是拟声词,这样的译文既忠于原文“flop”,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骑士倒地的场景,达到了译文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可接受的目的。
(二)句法层面
例3
原文:Sirius Black,possibly the most infamous prisoner ever to be held in Azkaban fortress,is still eluding capture,the Ministry of Magic confirmed today.
郑译:魔法部今天证实:被认为是阿兹卡班城堡中待过的囚犯中最臭名昭著的小天狼星布莱克,现在仍然未被捉拿归案。
马译:魔法部今天证实,小天狼星布莱克仍然逍遥法外,他大概是阿兹卡班监狱关押过的最邪恶的囚徒。
原文是一句宾语从句,但是原文将从句放在了前边,主句the Ministry of Magic confirmed today放在了整句的最后,这样符合英文先说最重要内容的语用习惯,因为这句话强调的是小天狼星布莱克成功越狱,而马氏姐妹和郑须弥都将主句放在开篇译出,这样更符合中文的最后再说重要内容的语用习惯。但是郑须弥将修饰小天狼星布莱克的插入语“possibly the most infamous prisoner ever to be held in Azkaban fortress”译在了“布莱克”之前,这样的处理会显得修饰成分太过冗长,不利于儿童读者流畅阅读,而马氏姐妹则将插入语成分单独成句译出,符合中文句子短而多的特点,达到了连贯原则的标准。
例4
原文:I would also like to apologize for the fright I think I gave you that night last year when you left your uncle's house.
郑译:我想我让你受过惊,那是去年你离开你姨夫家的那个晚上,我愿意为此道歉。
马译:我还想为一件事向你道歉,去年你离开你姨夫家时被我吓着了吧。
这句话是小天狼星给哈利寄的一封信,信中为他自己做过的一件事情感到抱歉。从两版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在这句话的处理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马氏姐妹将原文的主句“I would also like to apologize”也在译文的开篇译出,而郑须弥将其放在了译文句子的最后。从这封信的语篇来看,原文例4这句话是新的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话,也就是说上一个段落的所说的内容已经结束了,从例4这句话开始就要说新的内容了,所以马氏姐妹将“道歉”这件事最先译出,可以很好地告诉读者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要说什么,而郑译的第一句话“我想我让你受过惊”会让儿童读者感到困惑,不知道是在说什么,所以相比之下,马氏姐妹的译文更加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符合目的论三原则的标准。
(三)修辞层面
例5
原文:Crookshanks led the way down the stairs;Lupin, Pettigrew,and Ron went next,looking like entrants in a six-legged race.
郑译:克鲁克山领头下了楼梯,卢平、小矮星彼得和罗恩跟在它后面,看上去像是六条腿赛跑中的参赛者。
马译:克鲁克山领头跑下楼梯,卢平、小矮星和罗恩跟在后面,看上去像三个连体赛跑的运动员。
从上述译文中可以看出,两版译文对于“six-legged”的处理有所不同。这一段文字是描述,罗恩、卢平和小矮星三人并排下樓梯,因为空间狭窄,所以三人肩并肩紧贴着行动。郑须弥的译文虽然忠实的翻译了“six-legged”,但是没有体现出三人紧贴着的状态。而马氏姐妹巧妙地运用了“连体”这个词,凸显出了由于空间狭窄三人紧贴着的状态,更加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期待,更好地契合了目的论三原则的标准。
例6
原文:The cat's ginger fur was thick and fluffy,but it was definitely a bit bowlegged and its face looked grumpy and oddly squashed,as though it had run headlong into a brick wall.
郑译:这只猫的姜黄色皮毛浓密而蓬松,但它的腿显然有点弯曲,它的脸看上去脾气粗暴,而且一副被压扁了的怪样子,好像它什么时候曾经一头冲到了墙上似的。
马译:这只猫姜黄色的毛蓬松柔软,但它的脚明显有点儿内八字,而且表情阴沉,长着一张古怪的柿饼脸,好像它曾经一头撞在了砖墙上。
这段话是在形容赫敏买的猫克鲁克山的长相,克鲁克山有一张扁扁的脸,与现实生活中加菲猫的样子非常相似,郑须弥的译文准确忠实地翻译了原文,译为“被压扁了”,而马氏姐妹的译文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柿饼脸”,这样的生动形象,儿童读者可以更为直观地想象出克鲁克山的样子。两版译文都做到了目的论的要求,达到了目的论的三原则,但是相比之下,马氏姐妹的译文能更好地体现出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
四、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两版《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汉译本可以发现,选取的译文在翻译上各有特点。译者在保留原作品的文学信息之上,都忠实地传递了信息,未有丢失。从语义层面来看,虽然两版译文在用词上的选择有所不同,但是译者均根据目的语的语用特点对英语句子进行了一些调整,努力把英文单词译出“童趣”,把复杂长句转换成简单短剧,充分考虑了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创作出在目的语文化及其交际语境中具有意义的译文,符合翻译的目的论三原则。从修辞层面来看,两个译本都出色地发挥了明喻的功能,以使译文在儿童读者中具有可读性和接受性。综上所述,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要时刻明确译文对于儿童来说是具有可读性的这一翻译目的,选用适合目的语文化以及儿童认知能力的翻译策略,创作出儿童喜闻乐见的译文。
参考文献:
[1]Reiss,Katharina & Vermeer,Hans J.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Tubingen: Niemeyer.1984.
[2]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1.
[3]Oittinen,Riitta.Translating for Children[M]. London:Routledge,2000.
[4]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06): 35-38.
[5]徐家荣.儿童文学翻译对译文语言的特殊要求[J].中国翻译,1988,(05):15-19.
[6](英)罗琳.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M].郑须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7.
[7](英)罗琳.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M].马爱农,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窦婧怡,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大学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人文社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