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建构高效生物课堂
2023-09-19刘燕
【摘要】新课标中提出了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出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方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为什么教”“怎么教”等思路,进行生物教学形式的改革,为生物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学生带来更丰富和高效的生物课堂,从而不断推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刘燕(1987—),女,甘肃省舟曲县第一中学。
高中阶段是人生旅途中的重要阶段,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正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加之高中课程学习内容繁多,因此,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做好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拥有立足于社会的关键能力和核心品质,真正成为国家的后起之秀。
一、夯实基础,强化生命观念素养
(一)做好概念教学,科学认识世界
如果将生物核心素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生命观念就是树根,只有树根结实坚固,才能够持续为树木的生长提供养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生命观念素养能帮助学生站在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角度看待生命现象。而生物概念以一种凝练、简洁的方式,对生命现象进行解释、说明,能够强化学生的结构功能观、进化适应观等,使学生立足生物视角分析自然现象。为了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素养的发展,教师有必要做好生物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世界,并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例如,在教学“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各细胞器的功能与其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做好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生物概念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利用表格比较不同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的任务,让学生直观对比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在学生列表时,教师可以设计“这些细胞器在结构上具有哪些差异性?”“不同的细胞器具有怎样的功能?”等问题,促使学生在比較中意识到不同的结构对应着不同的功能。接着,教师可以再提问:“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探究蛋白分泌的过程,进一步强化结构与功能观。
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等工具,对不同的生物概念进行比较,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意识到生物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使学生真正地发展结构与功能观。
(二)借助媒体技术,降低理解难度
生命观念的内涵较为深刻,而生物概念又具有较强的抽象色彩,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简单地采取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生物概念,可能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效果不佳,以至于使学生生命观念素养的发展受阻。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更直观地为学生呈现课堂内容,降低学生理解生物概念的难度,从而强化学生的生命观念意识[1]。
比如,在教学“人类遗传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课堂内容,辅助学生理解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等生物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帮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这两种生物概念。随后,教师可以引导:“请大家观看屏幕上的照片,上面一排从左到右依次是白化病、先天性聋哑、佝偻病,这些病例是典型的单基因遗传病,而下面一排从左到右依次是唇裂、精神分裂、哮喘等病例,这些病例是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仅能结合图片对单基因遗传病等生物概念进行具体解释,也能加深印象,真正地将生物概念印在心底。
由此可见,教师要改变一味地讲解和灌输教学,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为学生直观呈现生物现象,如此便能降低学生理解生物概念的难度,使学生更轻松、简单地探知生命发展的规律,领悟生命的本质。
二、巧法妙用,发展科学思维素养
(一)展开系统分析,锻炼理性思维
生物世界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这也就决定了学生难以简单地透过表面的知识,掌握深入的生物科学奥秘。而系统性思维能帮助学生从事物的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便于学生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基于现有的思维方式,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此,生物教师有必要围绕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在分析生物现象的过程中摸索出一般规律,逐步获得理性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发学生的系统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生物现象的一般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水分的减少对光合作用产生的影响及形成原因”,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接着,教师需要指出学生的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换彼此的想法,以便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锻炼理性思维,逐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完毕后,教师也要请学生总结思考的过程和角度,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型,进一步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生物现象进行分析,能帮助学生从不断变化的生物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在遇到未知的生物现象时,也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分析。
(二)巧借思维导图,实现归纳总结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材料,也是学生汲取养分的沃土,教材中包含丰富的生物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2]。但是,教材中安排的部分生物知识较为零散,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材上的知识呈现顺序进行教学,可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导图能够辅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促进学生相应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巧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学“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依次带领学生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成分等内容,帮助学生明确与细胞膜相关的知识。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细胞膜”为中心,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鼓励学生寻找这节课中所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逐步完成对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如有的学生在“细胞膜”后延伸出“成分”“功能”两条支路,其中“成分”这一支路后继续延伸出“脂质”“蛋白质”“少量糖类”等,而“功能”后对应“系统的边界”的内容,并继续延伸出三条支路,一一对应细胞膜的功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内容,了解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进而后续为学生补足短板。
思维导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得力助手,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不同生物知识之间的关联。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所学内容,能让学生在生物知识整合中有效实现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理性思维的发展。
三、彰显特色,增强科学探究素养
(一)依托生物实验,强化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可以说,生物学科的教学离不开生物实验。如果教师摒弃生物实验,单纯地为学生讲解生物知识,那么整节课是没有灵魂和生机的,学生也难以真正地触及多彩的生命现象,深刻体会到生物世界的精彩与魅力。同时,实验又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不二法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生物实验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不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此,教师不妨让学生组建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加快学生的实验探究进度。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物质跨模运输的实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观察到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现象,教师可以引入“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实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提问:“你打算如何开展实验呢?”引导学生基于以往的生物实验经验进行思考,再结合学生的回答,以及学生在以往实验操作中的表现,以互补为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各组内的学生各有千秋。在小组内,学生需要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这一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也要保持质疑、求实的精神,积极地从生物的角度出发,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从而获得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发展。
教师先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分析,再立足于互补的角度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进度,促使学生真正地通过自己的双手揭开笼罩在生物知识上的神秘面纱。
(二)提出多样问题,发展探究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让学生的情绪处于高昂的状态。问题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帮手,在生物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好地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对未知的事物保持新鮮感,从而更加主动地探究新知。对此,教师不妨以生物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生物世界的精彩奥秘。
例如,在教学“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影片,在影片中警察通过DNA鉴定技术锁定了嫌疑人。围绕影片的内容,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DNA能够锁定犯罪嫌疑人呢?”“除了鉴定嫌疑人外,DNA鉴定技术还有哪些作用呢?”引起学生对DNA的好奇心。在带领学生学习核酸的种类、核酸的分布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核酸在生物体内有几种?”“这些核酸在细胞内是如何分布的?我们可以如何进行观察?”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探究之旅,促使学生在问题解答中学习新知,对核酸有更深入的认识。
问题可以引导生物学习的方向,让学生积极地探寻新知,并在实际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考、分析,完成自主探究,从而有效强化探究能力。
四、关注生活,唤醒社会责任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讨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倡导教师要为生活与教育之间搭建廊桥,促使学生立足于对生活问题的探究,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也要意识到,生物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从生物的角度认识现实世界,也是为了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能够自觉辨别封建迷信思想,更加客观地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主动地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对此,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社会现象或事件,引发学生讨论。
比如,在教学完“染色体变异”这一课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无籽西瓜吃多了,会不会导致不孕不育”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指出“无籽西瓜不属于转基因植物,只是普通的杂交品种,因此不会导致不孕不育”等。在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对无籽西瓜有错误的认识,我们应当主动地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为他人做出科学的解释……”使学生能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宣传生物知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应用生物知识,对生活中的公共话题进行讨论,并在不断辩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推动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成长。
(二)创新活动形式,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过去的生物教学中,教学的场所往往局限在教室内,较为固定、单一。这阻碍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步伐,使学生在真正面对社会问题时,难以真正地唤醒深埋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对此,教师应当主动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到社会中开展生物调查、生物实践、生物宣传等活动,使学生真正地融入社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宣传生物科学。
例如,在教学“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课时,教师要意识到教材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生物领域,基因工程已经有了更多的科研进展。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利用多种渠道,了解基因工程的科研现状,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家人”的任务,请学生通过翻阅图书资料、查找网络资源等方式,探究当前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在收集完相关信息后,学生还需要将了解到的信息分享给他人,承担生物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科技。
教师拓宽生物教学的场域,为学生创建自主收集生物资料的任务,不仅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走进现实社会,也能让学生意识到生物技术知识的发展成果与发展趋势,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地承担传递科学世界观的责任。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会出现许多的荆棘与坎坷,对此,教师要继续披荆斩棘,坚定课改的决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助力,从而真正地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地。
【参考文献】
[1]全国庆.从分子水平例析高中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J].安徽教育科研,2021(12):49-51.
[2]何丽娟.新形势下完善高中生物微课教学的措施[J].求知导刊,2022(2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