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原型思想述评
2023-09-19崔诚亮
【摘要】原型理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现象学哲学基础上的,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探索人类的深层心理和维护精神的价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原型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性,以及缺乏科学的实证,导致原型理论陷入了非理性主义倾向和先验论的泥潭,受到科学主义心理学等学派的质疑。对原型理论进行深入地透视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挖掘荣格的思想。
【关键词】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3-005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3.018
基金项目:2022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学生数字化生存对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EA220350)。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创立的原型理论开启了通往认识人类深层心灵世界的新视角,拓展了人类精神领域研究的新空间,激发和肯定了人类合理的精神需求,为人们重新认识和反思自己的精神历程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但是,由于原型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性,以及缺乏科学的实证,导致原型理论陷入了非理性主义倾向和先验论的泥潭,常常遭受到科学主义心理学等学派的质疑和攻讦。
一、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修正
基于建立“自主精神原则基础上的心理理论”[1]19的需要,荣格在对以往心理学理论持质疑态度的基础上,对精神本体、心理结构及其生成等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討,试图重建新的心理学理论。“鉴于心理学在迄今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主要是从物质的因果性中考虑心理的因素,心理学未来的任务将是研究心理过程的精神上的决定因素。”[1]33-34荣格汲取了他所处时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思想养料,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建了原型理论。原型理论在20世纪人类思想史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心理学、心理治疗领域,以及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推动了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发展
为了构建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需要,荣格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做了选择性发展,摒弃了弗洛伊德以性本能解释行为的观点,突出了心理结构的整体观和方法论,沟通了个体与集体心理的历史联系,创立了原型理论。原型理论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等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字词联想测验和人格类型学。
原型理论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字词联想测验。荣格在布尔格荷尔兹利精神病医院工作期间,曾应用字词联想方法成功地验证了弗洛伊德对压抑的潜意识的临床发现,并提出了情结概念。荣格在字词联想测验方面的成就赢得了当时心理学界的尊重,被人们美誉为“人格测验的当代非问卷类型的先驱”。
荣格关于人格类型的划分,对拓展类型心理学做了突出贡献。荣格以内倾和外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格类型理论,影响了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在荣格人格类型理论的直接影响下,许多实验心理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Katherine Cook Briggs)和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在荣格的心理类型学说基础上,编制成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法,把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付诸于心理治疗的实践。
原型理论影响了西方个体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派的发展。荣格心理治疗理论中的“法无定法”和“尊重人格”等基本观点已成为心理学界的共识。另外,人们从当代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若干发展趋向,也可以发现原型理论对其他学派心理治疗的影响。荣格原型理论的研究开创了人的心灵世界全新的领域。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和原型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于自己心灵的了解和理性的认识自身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开创了从事精神现象研究和精神价值创造的人们所不曾有过的新的资料和认识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新的研究起点,使得一切与精神现象相关的领域都程度不同地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调整研究视角。
(二)扩展了心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
原型理论的影响不仅仅在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而且还渗透到宗教、文艺批评等人文社会领域,甚至涉及以量子物理学和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现代自然科学,对这些前沿学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原型理论为人们理解宗教心理体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荣格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一直关注宗教问题,对宗教与心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力图从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上帝的本源和宗教的性质。他对宗教心理学化、心理学宗教化的研究极具有启发性。
原型理论对文艺批评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荣格的原型理论直接促进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转向。鲍特金首次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原型理论运用于诗歌研究,继鲍特金之后,弗雷泽和弗莱等将原型的研究从心理学领域移植到文学领域,开辟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新的思维空间。
原型理论对现代物理学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原型的“类精神”特征被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1900—1958)所采纳,他相信对人类理解宇宙据以形成的原理是一个重大贡献。根据泡利的观点,实在既是物质性的客体,也是形而上学的(超物质性的)客体。事实上,泡利实在观的形成是受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泡利曾因遭遇心理危机向荣格求助,二人因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探讨实在性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原子和自我有很好的类比关系: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自我由处于中心地位的有意识自我和周围的无意识自我组成。泡利发现,物理学中的许多现象与炼金术理念和原型理论有类比性,即荣格提出的“共时性”原理。1952年,他们合作出版了《自然与心灵的阐述》一书,对于物理学和心理学都极富有启发性。
原型理论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已经得到验证和认可,并被改编成人格类型问卷,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医学和文学等领域。荣格的字词联想测验被认为是当代生物反馈理论的先导之一。现代科学利用字词联想测验技术发明了皮肤电流计,即测谎仪。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判断人的内心反应。
荣格的原型理论以其宏阔的研究视野包容了心灵的各个方面,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包容着各种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原型理论可以说是对心灵世界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对于荣格原型理论的学术价值和科学魅力,美国心理学家安东尼·史蒂文斯给予了高度评价:“既然原型是所有存在的先决条件,它们便表现在艺术、科学和宗教的精神成就中,也表现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组织中。这样,原型就为人们共同理解从所有科学和所有人类活动中获得的资料提供了一种基础——这绝不是因为它对认识论的意义,对研究认識本身的意义。”[2]
二、原型理论逻辑的内在矛盾性
建立一种“有灵魂的心理学”,是荣格原型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理解原型理论的关键。由于过分地夸大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以及原型存在的不可证明性,结果导致了原型理论陷入了非理性主义倾向和先验论的泥潭。
荣格对于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和原型概念的阐述,无疑对于探讨人类精神世界和心灵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荣格为了证实集体无意识这一普遍精神现象的存在,求助于个别特例来说明普遍人性的研究视角及其得出的结论却需要反思。
荣格原型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理论假设,是不可证明的“物自体”,其存在只能根据一些效应来推测。为了建立“自主精神原则基础上的心理理论”,荣格对于人类集体无意识这一普遍精神现象存在的证实,不是以人类社会中正常人普遍的精神现象为研究对象,而主要是通过自我体验分析,以及对一些精神症患者等个体“异常”人群的研究得出原型结论,忽视了对绝大多数人正常人群精神现象的研究,从而蛰伏着使理论基础崩溃的危险。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哲学现象学基础上的学说,缺乏实证主义的科学验证。出于对人们的精神现象的尊重,荣格在原型理论中使用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在《现实与超现实》(1933)中,荣格谈到了现象学的方法:“作为直接的现实显现给我们的东西,实际上是由仔细加工过的表象组成的,我们不过是直接地生活在一个表象的世界之中。哪怕只是为了近似地确定物理世界的真实性质,我们也需要化学和物理学的精密设施和复杂程序……因此,我们所直接接触到的远不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而是一个心理的世界。我们只能通过这个心理的世界对事物的真实性质作间接的假设的推论。”[3]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荣格的心理学是一种现象学,但并非胡塞尔、海德格尔那样研究意识心理的现象学,而是研究无意识心理的现象学。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或原型存在的假设,缺乏社会实践的现实基点和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荣格没有从人类精神现象本身归纳出原型理论的确凿证据,来说明他的自主精神理论。因此,原型理论体系存在着重大缺陷:第一,他为了证明人类精神的先天自主性的存在,而又不能不依赖于人类后天的、具体的精神现象,从中归纳出符合这种理论的实例,以此来证明他的观点。第二,他本来是要建立一种自主精神为基础的心理学,为人的精神本体争得地位,但是他却避开了现实中的、正常的人,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他不得不专注于一些特殊的例子或特殊的人的精神现象(如精神患者)。所以这决定了他的集体无意识假设经不住推敲和实践的检验。[4]
基于建立自主精神理论的需要,荣格假定了集体无意识的来源不是后天的,而是通过继承和遗传而来。集体无意识具有不可描述性,是一种纯粹的形式,是类似本能的行为模式。由于集体无意识不为个人所觉察、所意识,为了赋予集体无意识具体“可视”的内容,荣格在对其抽象概括时,从古希腊哲学那里借用了一个古老的概念“原型”。尽管如此,集体无意识却处处制约着个人的精神、心灵和行为方式。荣格“过分地夸大了集体无意识的作用,把意识降低到附属地位,有违人类心理的现实,从而导致了非理性主义倾向”[5]。
三、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质疑
对原型理论的质疑主要来自科学主义心理学或实证主义哲学。科学主义心理学注重客观方法与定量研究,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在科学主义心理学学者看来,原型理论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大部分概念和理论假设不能用客观的实验法来加以证明。由此认定原型理论是非科学的。
建立在诺斯替教等神秘主义观点之上的理论基础使原型理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由于荣格对原型研究的材料来源于神话、宗教、巫术、炼金术、占星术、梦幻和精神病例,以及他个人的神秘体验和预感等等,荣格不断地被指责为蒙昧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其中,对荣格攻击最厉害的是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他指责荣格为神秘主义者和宗教的崇拜者。布伯在其著作《上帝之蚀》(Eclipse of God)中指控荣格不应涉及神学的研究,认为荣格的心理学是社会学家的研究科目,而荣格则是门外汉。当布伯阅读荣格的《向死者七次布道》(1917)时,认为荣格是典型的诺斯替教信徒。而当时诺斯替教被认为是异教而受到排斥。布伯认为,世界的危机不在于“无神论者”,因为他们并非危险人物,危险来自那些缺乏信仰者。
英国弗洛伊德派学者爱德华·格洛弗(Edward Glover,1888—1972)在《弗洛伊德还是荣格?》(Freud or Jung)中,指出荣格的理论存在着很多矛盾。他认为,荣格的理论缺乏科学的证明,全靠东方神秘主义,对卫礼贤的学术全单照收,并指出《金花的秘密》中的性别矛盾。格洛弗认为很难断定荣格的理论究竟是属于科学还是宗教,而且在其中找不到精神的力量。“荣格理论并非常常是准确的,而在美学方面弗洛伊德指向儿童心理和升华与压抑原则,荣格却总是模糊的。精神分析者并非艺术家而只是工匠,荣格并未超越之。”[6]331格洛弗还认为,受诺斯替教的影响,荣格并非真实的宗教信仰者。荣格的学术缺乏论证,逻辑含混,在这点上比弗洛伊德要弱得多。荣格的“神秘参与”和所谓的“超验功能”等等,也是艺术家所不可能接受的。在儿童心理学方面,荣格的理论更是行不通。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假设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逻辑缺陷,也是受攻击的方面。心理学家德欣(Dehing)曾经指出,“荣格的方法中存在着一个内在的矛盾”,他认为“不可知论的经验主义者经常变成先知。荣格的大多数观点是假设性的,但时常会变得具有本体性质”[7]38。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或原型的假设,反映了他对人类精神共通现象的概括和假设,以此来构建他的自主精神理论,并把这种共通性看作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现象。这个理论命题虽然具有潛在的意义,但论证过程存在矛盾,证据不充分,在研究方法也存在着问题。
雷诺斯·K·帕帕多普洛斯(Renos K·Papadopoulos)认为荣格原型理论的某些观点存在“苏格拉底式无知”[7]35现象。荣格关于梦的分析中曾有如下观点:“应该避免对梦的母题进行刻板的诠释……即使你对这些事物经验丰富,在每一个梦面前,也应该一次又一次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并摒弃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为完全出乎意料的内容做好准备。”[7]35荣格的本意是在研究任何一个现象本身的时候,不用以往的知识做任何假设,不要把预先准备好的理论框架套在任何情景之上,而是对每一种既定环境的独特之处保持开放的态度。但在临床分析中,这就意味着荣格愿意将自己暴露在任何一个被分析者的特异性中,努力去理解他与被分析者互动的意义,而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
原型理论表述上的不严谨,以及概念上的混用也是受到攻击的一个主要原因。荣格为了使集体无意识的假设能够自圆其说,他的原型理论存在着一个逻辑结构,即从集体无意识到原型再到原始意象。也就是说,原型是没有实体存在的一个形式的概念,并且原型必须与原始意象区别开来。但是,荣格只是在以一种彻底的方式讨论原型的概念时才坚持这一点。另外,在原型理论中,荣格有时把原型与原始意象、原始意象和意向等概念互用。以原始意象和意向这对概念为例,根据原型理论,原始意象是先验的原型和后天经验的某种形式的混合,是介于原型和后天经验之间的;而意象只是后天的意识经验所留下的痕迹。荣格混淆了原型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并不是纯粹偶然的,而可能正好反映了他硬要在先天和后天、形式和内容之间做出一种断然的区分。这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也是很难行得通的,这也暴露了原型理论固有的内在矛盾性。
参考文献:
[1](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A]//荣格文集[C].冯川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2](美)安东尼·史蒂文斯.二百万岁的自性[M].杨韶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
[3](瑞士)荣格.现实与超现实[A]//荣格文集[C].冯川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37.
[4]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92-93.
[5]刘庆.荣格的心理治疗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06.
[6]刘耀中,李以洪.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英)雷诺斯·K·帕帕多普洛斯.荣格心理学手册[M].周党伟,赵艺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崔诚亮,教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