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构建

2023-09-19蔡立锋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运行机制职业院校

蔡立锋

摘要:建设产业学院是国家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具有共生度、融合度和适应度三个内涵表征维度,涉及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学生、政府与行业组织等六个主要利益相关者。职业院校可通过建立产业学院工作组织架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机制、师资队伍互培共享机制、产业学院发展保障机制、产业学院质量评价机制等路径,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关键词:产业学院;技能型社会;职业院校;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5-0098-06

2022年4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技能型社会建设正式写入法律[1]。技能型社会可称为国家以人人皆有技能为重、人人又皆以拥有技能为荣的新型社会形态[2]。产业学院是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助推器,职业院校通过产业学院可以更好更快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满足技能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质与量的需求[3]。作为一类产教融合平台,产业学院涉及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学生、政府、行业组织等群体的切身利益。美国经济学家费里曼将任何能影响平台目标实现或利益受平台影响的群体称为该平台的利益相关者[4]。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各平台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平衡发展,对职业院校构建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组织生态学视域下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内涵

组织生态学理论主要基于生态学观点,从共生度、融合度和适应度三个维度研究某一组织内各个种群的发展及其与环境转变的相互关系[5]。产业学院可视为由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学生、政府与行业组织等利益“种群”联动形成具有“种群”特征的创新平台组织。产业学院以共赢共生的校企合作为目标,孕育多元利益“种群”在情感、文化和责任上多维度互融互通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在国家升级产教融合、助推技能型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如国家政策宏观调控、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动态需求等外部环境导向将促使校企合作各个利益“种群”适时调整各自的协同角色与方式。因此,可从共生度、融合度和适应度三个维度来表征产业学院的内涵。

产业学院是通过与各利益“种群”协同育人高度相关的质参量紧密结合,生成、分配对称性互惠共生能量并呈现一体化演进趋势的组织[6]。共生度反映产业学院“种群”通过协同育人生成及分配互惠共生能量的融洽度,是形成产业学院的组织基础,主要体现为在政府、行业组织的管理与指引下,职业院校与企业达成深入合作的共识,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拓宽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共同发展渠道,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融合度反映产业学院“种群”协同育人的深广度,主要体现为依托校企合作,实现专业结构优化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知识与技能对标职业资格标准、教育教学过程模拟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过程以及产业、人才、政策、资金“四链”融合。适应度反映产业学院“种群”协同育人的成效度,是产业学院利益“种群”调整共生关系的风向标,主要体现为各利益相关者对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二、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利益相关者的多维诉求

产业学院基于多元主体要素之间的利益纽带交织,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7]。职业教育领域的利益相关者通常可分为确定型、预期型、潜在型三种类型[8]。结合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各主体要素的利益需求,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决定产业学院推动技能型社会发展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教师与学生是直接影响产业学院推动技能型社会发展效果的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政府与行业组织是间接影响产业学院推动技能型社会发展效果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一)产业学院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职业院校作为产业学院的主办方,其利益诉求在于通过与企业合作,增强学校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指导师资力量,培养更贴合技能型社會发展需求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在合作企业为学生寻求有吸引力的实习就业岗位,提高学生对职业院校的认同感以及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知名度。

企业也是产业学院的主办方,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能从职业院校学生中遴选企业后续发展所需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并借助职业院校的理论培训师资与培训场地优势,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优化人才储备结构;同时在与学校合作中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增强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产业学院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教师是产业学院的重要成员,其利益诉求在于通过培养学生习得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凸显教书育人的社会核心价值,获得良好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并通过校企合作,入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参与科技项目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获取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学生是产业学院的服务对象及参与者,希望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希望得到企业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名师大师的一线生产实践指导,学习企业的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技术,并希望产业学院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获取驻企工作经验与社会服务能力,以便今后更好地择业、就业甚至创业。

(三)产业学院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政府是产业学院的管理与引导者,希望通过释放制度红利的方式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其根本诉求是开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扶植职业院校培养适应技能型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缓解当前企业“用工荒”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行业组织是产业学院的桥梁与纽带,协调指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兴办产业学院过程中的合作行为,不仅期盼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更贴合人力资源市场动态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也期盼校企合作提供多样化的优质职业教育与职工培训,体现其指导职业院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存在价值。

三、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的构建

建设产业学院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搭建产业学院工作组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凸显“资源共建、技术先进、模式示范”特征的实训基地,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一体化管理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基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与激励保障等维度优化产业学院发展保障机制,实施多方质量评价。

(一)建立产业学院工作组织架构

一是学校可与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产业学院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与企业总经理任组长,学校分管校企合作的副校长与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任副组长,以专业系部、招生就业处、教务科研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企业校企合作部经理为成员。产业学院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履行监督和管理产业学院管理中心的职责,在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支持与指导下,深入贯彻国家产教融合政策,协商制订产业学院合作章程,确定学年或学期指标,安排阶段任务,制订产业学院保障、评价与激励制度。

二是学校可与合作企业成立产业学院管理中心,可分产业学院项目管理部门、执行部门和协作部门。首先,由学校教务科研处、招生就业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三个部门组成产业学院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制订产业学院管理制度,管理产业学院项目。其次,由学校专业系部与企业校企合作部组成产业学院项目执行部门,负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最后,由学校财务处、组织人事处、后勤资产处、党政办公室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企业财务部组成产业学院项目协作部门,负责做好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所需的人、财、物保障。

三是学校可与合作企业成立产业学院项目部,成员包括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实施主体。产业学院项目部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落实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共培共享师资,共担科研项目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技能竞赛等工作的核心主力。

(二)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建设产业学院需要校企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计划,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主要围绕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共构专业课程体系、共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共评人才培养质量等维度,强化协同育人。

一是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多跨协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产业学院,构建由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协调联动的“学校技能递进培养、企业顶岗综合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培养拥有毕业证书、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等多本证书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校企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精准对接。依托产业学院,职业院校从合作企业获取行业刚需知识点,并将其纳为教育教学内容,融入日常课程体系,增设企业生产与社会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实操技能,为学生迈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夯实基础。

三是校企共同组织教学,构建“工学交替、课岗证融通”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制订教学与实习管理制度,采用“學习—实践—学习”的循环方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场所切换,学习与课程、证书、岗位相关知识与技能,确保企业全程参与产业学院教育教学过程。

四是校企共同管理与评价,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考核。依托产业学院,学校与合作企业互派人员,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共同全程实施评价考核,实现“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学业考试与生产考核”双结合,确保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可信度与有效度。

(三)建立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机制

建设产业学院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打造教学、科研、生产三种功能兼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即在合作企业内建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与入企就业一体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学校内建企业生产、学生实训与员工培训一体化的产业学院校内实训基地。

一是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具有共建性,即通过校企共建、政府支持与行业指导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能承担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还能承担合作企业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实训基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特别是校企要共同在实训基地创设专业训练实战场景,实现与企业实际业务职能无缝对接,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及时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

二是实训基地在技术要求上具有先进性,需聚焦行业最新技术,联合企业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技能竞赛、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社会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内部业务标准化配套设施,形成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匹配的一体化学习工作站,为学生提供业务能力培训,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本专业领域企业先进的技术、工艺流程。学生在实训基地中的训练中具有职业性,体现真实的企业生产与社会实践职业环境,即采用车间设在实训基地、课堂设在车间的工厂化实训模式,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三是实训基地在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凸显示范性,总结的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提炼的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能为实训基地后续建设和规范化、系统化培养技能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四)建立师资队伍互培共享机制

建设产业学院需要职业院校通过选派教师入企实践、引进企业专家、举办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校企共同研发项目等多重举措,形成一支专业引领力强、教学能力高、育人水平优,融名师大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于一体的专任师资队伍,打造一支能工巧匠型的兼职教师队伍,准确把握产业学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产业学院专业建设领先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

一是加强校企双导师管理。校企共同出台双导师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互聘互融,完善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多元培养机制,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师资队伍。特别是落实校内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选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并接受培训,积极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运营,让教师充分汲取合作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标准和技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二是壮大校企双导师队伍。出台企业实践专家聘任与管理办法,大力引进企业实践专家,形成企业实践专家乐于入校参与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生产实习实训指导的保障机制。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与学校专业教师联合授课,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零距离”对接,在传授新技能技术给学生的同时,更新专业知识,拓展专业与创新创业视野,提升专业能力。

三是强化校企双导师培养。学校策划企业导师理论培训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帮助企业导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指导必备技能,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学校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岗位实践水平。提供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员工再深造及专业人才技能等级认定服务。大力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产学研工作。

(五)建立产业学院发展保障机制

产业学院发展不仅需要管理制度保障,而且需要人力、时间、资金及各类资源等的保障支持。激励是促使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兴办产业学院的催化剂,是促进校企长期深度合作的内在动力,因此,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共建产业学院激励发展机制。

一是组织保障。以学校教学系部为主体,进一步明确各教学系部在产业学院发展规划与建设中的责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教学系部依托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加强其对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

二是制度保障。职业院校和企业必须加强产业学院政策研究,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精神,明确产业学院政策执行的边界。在合法合规的政策框架内,尝试建构产业学院合作新模式,制订并不断完善有利于产业学院发展的保障制度。尤其是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专业规划与建设制度,制订向产业学院建设专业倾斜的相关政策,在人、财、物、招生计划等方面向产业学院建设专业倾斜,保障其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与产业学院建设专业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企深化合作等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产业学院建设专业的发展。

三是资金保障。多方式多渠道筹措产业学院建设经费,拓宽资金主渠道,以重大项目为载体,进一步争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同时加强与相关行业内及行业外的其他单位合作共建,争取国家教育经费、基本科研经费、基本设备经费以及其他专项经费等社会资源,确保满足产业学院建设的资金需求。

四是激励保障。按照产业学院建设计划要求,明确校企各相关部门在产业学院建设中的分工,明确校企具体项目责任人。将产业学院项目完成情况作为相关部门和个人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优秀的学校、企业、职工、教师、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校企双师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企业实践锻炼、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工作的积极性。

(六)建立产业学院质量评价机制

一是开展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内部评价。职业院校对产业学院质量的内部评价可以分为教师评价、教学系部评价和学校评价,重点考查产业学院的组织与领导、职责履行、合作成果、人才培养、人员交流、项目建设、毕业生社会声誉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情况。企业对产业学院质量的内部评价可以分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评价、校企合作部经理评价和企业员工评价,主要考查人力资源发展、工作团队建设、技术技能培训、订单任务完成、企业文化提升、技术流程再造、新产品工艺开发、新技术引进、企业品牌提升等方面的情况。

二是依托行业组织的第三方质量评价。行业协会是产业学院质量的第三方评价者,它们按照行业企业标准与要求,对产品生产经营过程、技术开发过程、学生见习实践课程教学、教师入企锻炼、员工在岗培训、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产业发展契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反馈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以及职业院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建议。作为质量评价第三方,行业协会分别评估企业生产经营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二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不断反馈和修正,引导和规范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

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深度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是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标志。依托产业学院,加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可实现政、校、企、生多方互惠共赢。因此,建设产业学院可促进职业院校教育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从而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同频共振”,为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3-05-11].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204/04266548708f44afb467500e809aa9cf.shtml.

[2]伍俊晖,黄小东,蔡丽.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5):71.

[3]陈雄寅.技能型社会背景下产业学院建设的“三重逻辑”[J].黎明職业大学学报,2022(3):60.

[4]池春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3):18.

[5]彭璧玉.组织生态学理论述评[J].经济学家,2006(5):113.

[6]张元宝.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出路——共生理论领域下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21(10):83.

[7]高树平,刘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利益机制分析及其建构[J].教育与职业,2020(13):21.

[8]逯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路径[J].成人教育,2019,39(5):77.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运行机制职业院校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产业学院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