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聚焦”构建体系强化实践
2023-09-19
江西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積极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聚焦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学科建设与课程创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立了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家校共育和社会实践相融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相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
2018年11月以来,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并聘请优秀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担任主任,出台《江西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方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出10条建设措施,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四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总体格局。2022年5月,学校党委又将研究中心升格为副处级业务单位,挂靠教务处,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保障,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一、聚焦教师队伍“主力军”,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改革改到“痛处”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教师。为此,学校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一是开展教师课程思政全员培训。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和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课程思政师资培训,组织开展8期本级新兴教学法暨课程思政教学培训,近三年共有1700余人次参训,提升了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以评促建。学校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二级学院教学核心指标奖的考核要求。组织评选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示范课程,立项汉语言文学等9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遴选“中国古代史”等200余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教改项目中单列课程思政专项,引导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课程思政研究。
三是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每个学期举办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公开教学和观摩活动,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校征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200余个,围绕“抗疫思政”“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出版5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和1部课程思政优秀论文集,有效提升了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聚焦课程建设“主战场”,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学校把课程思政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的重要内容,把课程思政要求融入一流课程认定、“十佳百优”教师评选、教师教学竞赛等评价指标,引导教师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在合理确定课程价值、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党史+音乐”“党史+文学”等课程思政方法,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同步融入案例、项目或情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言传身教中同步感悟思政,避免“两张皮”“硬融入”,实现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2022年,由音乐学院创新推出的艺术思政大课《红土魂》,采用艺术与思政融合的沉浸式情景教学法,讲授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引导师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受到广泛好评。
三、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着力提升课程教学育人成效
学校统筹各方资源,试点启动“一课多师”“双师课堂”等教学范式改革,引导教师在专业课程典型案例教学中,有机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时政元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担当意识。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聆听来自不同学科教师讲授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内容;在“工程测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学会如何进行绘图处理的同时,触摸学校建筑的历史;在“大学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采取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新课导入激发兴趣、活动设计掌握知识、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课后思考培养能力;在“数据结构”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让学生真听、真想、真领会。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建设点,8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门课程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20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32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先后进行宣传报道。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四融合”“四认同”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第十七批江西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三维度、四融合、五联动: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