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技术在推广传统艺术中的优势与局限

2023-09-19张心怡

剧影月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戏曲受众时代

■张心怡

文化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宣传推广一直是每个年代、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时刻都在面临的问题,其中又以戏剧戏曲等传统表演艺术的宣传最为复杂,从古代的降神祭祀、宗教宣传,到剧场舞台诞生后的文人推广、群众口传,再到信息化时代的广播电视媒体的报道宣传,皆为这一门类的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以微信公众号、抖音、头条等为主的全新形式“自媒体”,成为现代传统文化艺术宣传推广的重要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而言,“自媒体”显然有着便利快捷、推广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等优点。但同时,这一点又与“传统”为核心的中国戏曲艺术相互矛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也让以“舞台”传播为主的中国传统戏曲遇到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找出新时代自媒体技术在传统艺术宣传推广上的优势和局限,并学会如何存优补劣,成为现代文艺宣传热议的话题。

如果要论自媒体技术相比传统媒体宣传更为突出的特点,首先当属“创新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公众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同样已经具有了这个时代的特点,若仅仅是把过去的戏曲艺术“照搬”出来,就很可能难以符合公众的“口味”,也难以获得公众的认同感。因此,“创新”成了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存活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当“市场”和“流量”两个词与“传承”和“发展”并驾齐驱的时候,文艺工作者们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要满足新生代公众的需求,以便获得更多观众。甚至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方戏曲剧种,还要尽可能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创新,关注当地群众对戏曲艺术的审美。而从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其实从未停止过,像是从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乐”的制定,再到唐朝歌舞戏的演出,都为戏曲曲牌与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宋朝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丰富了自己的形式,也为后世戏曲的发展带来了灵感。从这些例子都能看出,过去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可以说都是由历代文艺工作者们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进行调整,在不断地尝试与磨合当中创造出来的,也足以体现出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离不开创新。在现代社会,自媒体的出现与活跃无疑也为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又一次创新的平台,让传统艺术在适应时代变迁的道路上日益改良、不断前进,积极融入新时代大众的审美观念中。

自媒体的诞生,使得传统宣传手段内容“单一化”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在信息化时代之前,张贴的海报作为在剧场或戏院演出的主要宣传手段,能给大众带来的信息只有上演剧目的名字、演员、日期等基本内容,虽然这对于资深戏迷而言已经足够了,但这样的宣传内容只能吸引到一批固定的受众,要么是某位演员的支持者,要么是这部戏的爱好者,很难吸引到平时不太看戏的人。在电视媒体出现后,宣传方式得到了丰富,除了固定的演出信息外,观众还能够看到喜爱的演员出席节目进行访谈,有一些节目还会适时普及一些传统戏曲的相关知识。然而电视频道的分类依然会导致受众人群的固定,非戏曲爱好者仍难以自主选择成为这一频道的受众。而自媒体的宣传方式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将与“戏曲”相关的一切信息,包括演出信息、演员信息、历史资料、经典片段等,均转化成为“流量”,这不仅增加了戏曲艺术在广大人群中获得全新受众的可能性,同时也让戏曲艺术的宣传推广在形式上更上一层新台阶。在一个曲艺相关的微信公众号里,对某一部正在或即将上演的剧目的宣传,就有可能看到剧情介绍、演员背景、精彩片段、演出花絮甚至是有名的评论家对这部戏的精彩评论,相比传统媒体,自媒体对于传统艺术的宣传方式要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让不是戏曲爱好者的自媒体使用者也能对传统艺术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有可能转变为戏曲受众。

戏曲作为传统表演艺术,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独特的舞台审美,通过一定程度地弱化故事性的情节,强化舞台的现场性和直观性。因此在欣赏戏曲时,每一次都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传统戏曲更重视演员的原因,台上台下需要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演员在展现自身功力的同时也与台下的观众建立起在同一空间内的交流,而观众不仅能够获得视觉上美的享受,更能领悟到戏曲传达的文化内涵和生命体验,强调的是剧场、演员、观众三者间的整体性。而现代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特点是“碎片化信息”,通过繁多但琐碎的信息板块来让受众快速、简便地获取到相关信息,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自媒体受众可以迅速地了解到某一部戏的大致信息资料,却并不能让他们获得应有的艺术审美,陷入“知戏而不懂戏”的尴尬境况。除此以外,自媒体让“线上”方式占据了主流,对于以“实地”演出为核心的传统艺术而言,其艺术性无疑被极大程度地削弱了,因此,如何平衡“科技”与“传统”二者的关系,成为现在文艺工作者和学者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难题。

在现代,虽然部分老龄群众也开始使用自媒体,有一些老人甚至善于且乐于使用,然而这在整个老龄人群当中毕竟只占据极少数,大多数的老龄受众仍然更依赖于最传统的渠道来了解信息,如剧场外的纸质海报、报纸新闻、广播等。自媒体在让信息流通变得更加迅速、广泛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弱化了传统媒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其本身所能发挥的作用,这就使得依赖此种宣传方式的老龄受众难以自行获得第一手相关宣传信息,最终不是靠与身边人的相互提醒,就是因为没能跟上时代而与一场正在上演的好戏失之交臂,这在一个连头条新闻都可能转瞬即“旧”的时代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和发展是很难起到积极作用的。

在现代社会,自媒体成为大众之间建立联系的主流媒介,而在使用好自媒体的同时,该如何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让新旧媒体共同起到宣传效果,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自媒体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的传播特征,能够发挥线上线下互动的优势,最大程度地缩短宣传方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潜移默化地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而传统媒体作为存在时间更长的宣传工具,在大众心中有着更稳固的地位和宣传的权威性,更受大部分老年人和小部分有着复古情怀的年轻人的欢迎。因此,想要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就要发挥好新旧两代媒体各自的优势,打破传媒之间的隔阂,让每一种传媒形式都能“活起来”,取长补短,让传统艺术的宣传和推广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所谓发展的“多元化”,除了在媒体宣传形式上的多元化外,也包括传统艺术自身的创新形式和学习形式。从创新方面来讲,并不是要颠覆传统艺术的本质,而是首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并且保证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之上去寻求一条更加符合时代审美观、价值观的出路,并不断进行改良、打磨,让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比如现在逐渐开始崭露头角的“沉浸式演出”,往往是在一个古街或园区里,以真实的环境空间作为背景,在与观众极近的距离上进行演出,这种全新的演出形式很受年轻一代游客的欢迎,也为传统艺术在现代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而从开展学习教育方面来讲,一个是针对学习戏曲知识的受众,在自媒体自由、随意的模式下,绝不能像学校教学那样笼统地使用单一而生硬的方式讲述所谓的知识点,不然最终只可能激起受众的反感,如果能够以多样的方式,广泛包揽各类相关知识,就能充分发挥“克利士比效应”,得到比“填鸭式”学习模式更好的效果;另一个则是针对传统艺术本身,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如果想要让传统艺术走向世界,就需要在保证民族文化内核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向其他国家、民族的艺术形式学习、吸收、借鉴,从世界各地的一些优秀文化当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强化和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传统艺术不断适应时代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建立与他国传统文化之间互惠互利、友好交流的紧密联系,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瑰丽的传统文化艺术。

自媒体技术的宣传推广和传统文化艺术本身的发展,二者之间的融合既不能因为浅尝辄止、顾此失彼而导致发展之路前功尽弃,也不能因为完全依赖、过度依附而失去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内核。当传统的事物遇上了现代的技术,面对“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这一严峻考验,每一位奋斗在岗位上的文艺工作者都应当努力寻找突破,取二者之优,去二者之劣,通过现代媒体技术,为传统艺术文化在未来的时代中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戏曲受众时代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