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2023-09-19方一静廖楷濠邓威马利军黄可儿陈坚雄

新中医 2023年16期
关键词:五脏高血压病阴阳

方一静,廖楷濠,邓威,马利军,黄可儿,陈坚雄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405

3. 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4.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其诊治高血压病既遵循传统中医之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又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效验俱佳。笔者供职于邓铁涛研究所,曾有幸在邓铁涛教授指导下学习和跟诊,兹总结心得体会如下。

高血压病为临床多发的顽固性疾病,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致死密切相关,患病率持续上升[1]。高血压病属中医头晕、眩晕等病范畴。主要与先天不足、饮食不慎、情志不畅、房劳和体弱年高等原因相关。中医药治疗本病注重“天人合一”与“整体观”,讲求身心整体的有机平衡,治疗上具有靶点多、效性广、持久稳定及副作用低等特点。

1 阴阳为纲析病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邓铁涛教授辨析血压升高的病机以阴阳为总纲,认为血压升高及其头晕头痛等症状的出现,均为机体功能紊乱后的代偿结果和外在表现,脏腑阴阳失衡为其内在本质。高血压病,其病因较为复杂,或因久伤情志,肝气不舒,气郁化火,日久伤阴,则见肝阳上亢;或因先天不足,阴本不足,甚或后天失养,以至肝肾阴精不足,水枯不能涵木,阳动生风,上扰清窍;亦有忧思劳倦或过嗜肥甘厚味,以致心脾阳虚,津液输布障碍,湿滞痰聚,而见虚实夹杂证候[2]。其病之进展,常以气机郁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为始,病久阴虚阳亢,阴损及阳,进而见阳虚或阴阳两虚证[3]。故而本病虽病因杂多,但多属本虚标实,本在肝肾阴虚或心脾阳虚,标实或阳亢化火生风,或阴实痰凝瘀阻。以阴阳为纲,邓铁涛教授诊治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可相应归纳为五大证治:①肝阳上亢证,宜育阴潜阳、平其亢逆。治以石决牡蛎汤,处方:石决明(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 g,白芍、牛膝、钩藤(后下)各15 g,莲子心6 g,莲须10 g。②肝肾阴虚证,宜涵水荣木、乙癸同调。用莲椹汤,处方:莲须(莲须亦可代以玉米须)、桑椹、女贞子、旱莲草各12 g,山药、怀牛膝各15 g,龟板(或鳖甲)(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 g。③阴阳两虚证,宜阴阳同调。用肝肾双补汤,处方:桑寄生、玉米须、磁石(先煎)、生龙骨(先煎)各30 g,何首乌24 g,川芎、淫羊藿、杜仲各9 g。④肾阳虚证,宜补肾温阳。用附桂十味汤,处方:肉桂3 g,黄精20 g,熟附子、桑椹各10 g,牡丹皮、茯苓、泽泻、怀牛膝各9 g,莲须12 g,玉米须30 g。⑤心脾阳虚、痰湿阻滞证,宜暖心健脾、涤痰化浊。治以赭决九味汤,处方:黄芪、代赭石(先煎)各30 g,党参、茯苓各15 g,陈皮6 g,法半夏12 g,草决明24 g,白术9 g,甘草2 g。

2 五脏相关立章法

《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高血压病,受病之脏虽在肝,却旁及多脏,若肾阴亏耗,乙癸同源,则水不涵木、肝阳浮越、上扰清窍;若脾虚肝旺,肝气横逆,脾虚湿盛,则肝气犯脾,木不疏土,清阳下陷;若血虚气弱,生化乏源,则清气不充,脑髓失养;若心气不行,血行瘀滞,则风火上攻,血脉瘀阻。邓铁涛教授辨证论治该病以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察五脏阴阳,或滋水涵木、或养血柔肝、或清金润燥、或运脾疏肝。此亦叶天士所谓:“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士气以培之。”邓铁涛教授经验,滋水涵木常用二至丸、桑椹、莲须、鳖甲;养血柔肝常用制首乌、白芍、黄精、酸枣仁;清肺润燥常用生地黄、菊花、麦冬;健运脾胃常用陈夏六君子汤,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其他,如用肉桂、制附子、补骨脂、肉苁蓉等温肾,用夜交藤、柏子仁等安神,用丹参、川芎、桃仁等化瘀,用大黄、芒硝等清腑实,皆依五脏相关辨证用药。不可单纯镇肝潜逆,更不宜一味淡渗通利只求降血压,此受西医思维影响,殊不知利尿之法使用过度容易伤阴耗阳,伐其根本,反易加重病情或变生他病。

3 益气除痰能化瘀

精神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因素是高血压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关键之一。邓铁涛教授认为情志所致病证,辨证关键在于诊察五脏气机失和。如忧思则伤肝脾,肝失调达,脾失运化,劳倦则伤心肾,水火失济,气机阻滞,则津液停滞化生痰浊,血不循经变生瘀阻。在五脏气机调节中,邓铁涛教授尤其重视脾之运化功能。盖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且岭南地区湿热气候最易困脾,脾胃困顿,运化失司,一则气虚难以行掣引之功;二则津液不化,停为水湿,阻滞中焦。此类病人临床上多伴有肥胖病,症见眩晕眼花、胸闷食少、倦怠少力、舌胖苔滑。临床上,邓铁涛教授常用温胆加参汤(温胆汤加党参或太子参)以益气除痰、疏利气机。对于脾虚重者,邓铁涛教授往往重用黄芪30 g 以上,如赭决九味汤(组方同前)。邓铁涛教授运用益气除痰法,还有一层深意,即预防和治疗血瘀。邓铁涛教授痰瘀相关理论认为,痰和瘀都是津液的病变,痰是瘀之始,瘀是痰之渐。

4 内伤外治巧用针

邓铁涛教授治疗高血压病不拘一格,内伤外治,针药并用是其特色之一。其经验可概括为病缓用药,急则加针。不仅内服给药,还要结合外用浴足,以图日常坚持,久久为功,稳定血压。《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邓铁涛教授自拟浴足方——怀牛膝、夏枯草、白芍、天麻、双钩藤、吴茱萸、肉桂[4],外用浴足以起引火归元、平肝潜阳,从而起到降血压、改善症状的作用。方中以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潜降阳气,夏枯草清肝泻火,川芎行气活血,牛膝补益肝肾,吴茱萸、肉桂辛温大热,引火归元,平肝降逆。且川芎、肉桂芳香走窜,能加速药物吸收直达病所。

同时,邓铁涛教授指出,中医治疗中风的穴位,往往有调整血压的功效。针对高血压危象、急症,习用针刺太冲(双)重用泻法,留针30~40 min,根据情况每天1~3 次治疗,并配合中药,多有疗效。邓铁涛教授生前也患有高血压病,每遇工作繁忙,或外感等,甚至出现血压高达230/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当此时,由其子邓中光使用针刺法救治,轻插重提泻双侧太冲,或辨证配合针刺内关、三阴交、太溪等,一般10 min 后血压可降至200/100 mm Hg,再行针半小时,血压可降至160~170/85~95 mm Hg。为了预防急症、危象发作,每当劳累、睡眠较差时,邓铁涛教授常自我按摩保健,其方法简便易学,即以双手揉按双脚脚掌、脚背,并用手掌心之劳宫穴摩搓足底心之涌泉穴,每次10~30 min,以温热感为度,意在交通心肾、引火归元。

5 日常调护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高血压病的发展、转归、预后与日常作息、饮食关系密切,若要预防和彻底治疗,还需要配合日常调护方能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疗效[5]。其中,气功、太极拳和八段锦是邓铁涛教授尤为推崇的健身方法,行之有效。邓铁涛教授生前每天坚持2 次八段锦练习,其融合五脏相关理论改良八段锦,吐故纳新,推动内气升降,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有助于调节脏腑阴阳、防病驱邪[6]。

在饮食上,邓铁涛教授认为脾胃受纳健运为要,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7]。《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邓铁涛教授提出“杂食不偏”的看法,认为日常饮食应当以清淡为主,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不饱食、不偏食,以使营养均衡。同时,在临床治疗上,还需帮助患者调整情志,开导患者心结,适当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以保持平稳与舒畅的心态。

6 病案举例

李某,男,51 岁。因头胀痛10 余天求诊。患者于10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胀痛,遂在当地医疗机构测得血压196/126 mm Hg,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20 mg,每天2 次,口服后效果不佳,头胀痛未缓解。第3 天开始住院治疗,肾上腺CT 检查结果正常,行头颅CT 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中药以平肝疏风止痛为治则,西药先后使用卡托普利片、美托洛尔片、硝苯地平片、乌拉地尔缓释胶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多种方案,血压仍控制不理想。患者头部胀痛仍反复发作,以枕部为甚,并伴呕吐。故西药加量,中药改以祛风活血止痛为法,疗效不显,血压依旧维持在160~180/90~110 mm Hg。遂请邓铁涛教授会诊。

2001年8月31日会诊:患者诉疲倦乏力日久,平时容易头晕,伴恶心欲呕、大便溏薄,近日发作头部胀痛,饮食无味,夜卧难寐。查舌淡红偏暗,中根黄腻,两侧有齿痕,脉沉弱。辨证属脾虚夹痰、痰瘀互阻证。治以健脾补气,化痰活血。处方:黄芪60 g,茯苓、白术、怀牛膝各15 g,决明子、薏苡仁各30 g,扁豆花、枳壳、竹茹、佩兰各10 g,橘红6 g,炙甘草3 g。服用1 剂而诸症缓解,头痛减轻,胃纳好转,自觉全身轻松。续服2 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已无头痛,但胃口欠佳,四肢少力,血压平稳下降至150/95 mm Hg 左右。降压药减为单用卡托普利片控制,血压平稳。

3 天后二诊:患者已无头痛,无恶心欲呕,纳谷欠馨,略感疲倦,眠可,二便正常。舌较前色淡,苔转薄白微腻,其色暗,仍有瘀象,脉象沉弱而少力。辨证属气虚湿蕴,治以温阳益气、行气化痰为法。处方:黄芪60 g,党参20 g,五指毛桃30 g,茯苓、白术、山药各15 g,枳壳、佩兰、扁豆花各10 g,砂仁(后下)、化橘红、炙甘草各6 g。

会诊第5 天,患者血压稳定在120~130/80~90 mm Hg,精神转佳,查舌淡暗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证见好转,予带药出院。守二诊方,黄芪减量为30 g,易佩兰、砂仁为赤芍15 g,柴胡10 g。7 剂。后转门诊随诊,多次随访,未诉高血压头痛。

按:本案患者素体气虚,未及时察觉,致脾虚不运,水湿阻滞,痰浊内生,日久结而成瘀,阻遏清阳,故无明显诱因发为头痛。头痛初起从肝论治,所用药物多辛苦寒凉之品,又服多种西药重伤脾阳,活血止痛亦未收速效。邓铁涛教授会诊后,以健脾助运、益气化痰为大法图之,用大剂量黄芪、五指毛桃、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用扁豆花、佩兰、薏苡仁醒脾祛湿;用枳壳、砂仁、橘红等理气化痰;以牛膝养血柔肝引血下行。首诊,因四君子中党参温燥助阳,故未使用,而佐用了草决明兼顾标症。二诊更是务求根本,去掉决明子、怀牛膝等清降之品,代之以党参、五指毛桃、山药等药,加强了益气健脾扶正之力,辅以醒脾行气运化之药,体现了邓铁涛教授内治法的思路和特色。

7 小结

笔者综合跟诊和整理邓铁涛教授医案,发现其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并非着眼于降血压,而是透过复杂的临床症状,抓住其阴阳失调的主要矛盾,灵活运用五脏相关理论,不拘于一方一药一法,并常根据病情缓急采取针药并用,内伤外治等方法,最终达到平其亢阳之功效。

猜你喜欢

五脏高血压病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