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探究

2023-09-19陈佳铭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16期
关键词:人才培训教育

陈佳铭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而乡村振兴势必要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我国乡村教育多以中小学为主,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拔节孕穗期”,更需要优秀的乡村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帮助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面对当前乡村教育的困境,应该积极建设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引导更多师范高校应届毕业生投身于乡村教育队伍,为乡村教育事业振兴添砖加瓦。

一、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确保乡村教育效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保证其在学校能够学习到体系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其将来能够投身于乡村建设当中。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 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目前非城市义务教育在校人数9320.8 万,约占全国义务教育在校生的60%,而这部分中小学生的成长状况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乡村人才单方面流向城市,也使得“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盛行,少数中小学生存在辍学现象;这就需要优秀的乡村教育人才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传授有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知识,加强理论教育,结合乡村现实状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贴近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活,拉近与中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保证其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要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乡村振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滋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之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更要注重精神文明,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中华五千年的农耕历史中,乡村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而优秀的乡村教育人才能够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更贴近农村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这些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当今时代特点,赋予乡村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促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留住乡村本土人才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家国意识、乡土情怀,而乡村教育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认识乡村,形成对乡村社会的认同。随着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现象的出现,乡村开始流传“有出息就去大城市”的说法,农村学生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摆脱乡村,这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造成阻碍。本地人才想要走、外地人才留不住是当前乡村人才工作面临的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乡村教育人才培育中小学生的乡土情怀,抓住学生心底对于乡村最质朴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自觉担起乡村振兴的重担,从而逐步形成本土人才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二、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教育人才流失严重

为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随着“特岗计划”“定向培养”等政策的实施,“下不去”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我们仍然需要正视的现实是,乡村教育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乡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失衡。一方面,由于农村中小学所处区域距离城市较远,部分从城市来乡村任教的教师需要花费较长的通勤时间,且乡村交通不及城市便利。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相较于城市教师也有一定的差距,艰难的农村生活条件,加上薪资水平不高、福利保障不如城市,使得教师留在乡村的意愿不高。这一现实状况导致部分优秀教育人才在取得了一定成绩后,便选择利用人才引进政策进入城市学校,或到待遇更好的民办学校,乡村学校成为教师进入更好学校积累经验的“跳板”,乡村教师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人才短缺问题,加大了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难度。另一方面,现有乡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失衡,“留得住”的乡村教师多是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显示,55 岁以上教师占比,乡村学校为8.8%,而城区学校仅为3.3%,更有甚者,在一些没有实施“特岗计划”的地区,高龄教师占比甚至超过了50%,这说明乡村教师的老龄化问题比较严峻,乡村教育人才队伍迫切需要新鲜血液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乡村教育人才职业倦怠

调查显示,截至2022 年,我国乡村教师人数仅有220 万,占全国教师总数的1/4,而农村学生却占学生总数的60%。由于乡村教育人才短缺,导致乡村教师工作十分繁忙,往往需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乡村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只顾着教书,却忘记了育人。同时,乡村中小学的职称评定名额较少,乡村教师的晋升与职称评定相对于城市教师来说较为困难。东北师范大学的报告显示,义务教育阶段连续工作10 年获得一级教师职称的机会,城区为5.3%,而乡村仅为3.5%,部分乡村教师在满足职称评定条件的前提下仍受到乡村地区指标影响难以评定。这一现实状况导致乡村教师的工作热情逐渐降低,出现职业倦怠现象。随着工作年限的不断增加,教学压力不断加大、学生问题不断出现,乡村教师慢慢丧失了自己最初的教育情怀,自身发展意识日趋薄弱。

(三)乡村教育人才缺乏培训

首先,受时代影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大多数是中专或大专学历,很难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供年轻教师学习。加上部编版教材的大规模推行,受沉重教学压力的影响,老教师很难再有精力去钻研新教材。其次,乡村中小学的培训机会较少。由于乡村中小学的分布比较分散,很难像城市学校那样集中召开教学研讨会或教材培训会等,导致乡村教师的培训机会较少。同时,目前乡村学校开展的培训大多为短期的单向灌输式培训,更注重对乡村教师的知识培训,忽视了对乡村教师进行人文关怀,且部分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相差甚远,导致乡村教师逐渐对培训丧失了信心。最后,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依据,同时,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的校内经验分享出现了“留一手”“走过场”等情况,使得乡村教师难以在交流中进步。

三、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制度保障,加强人文关怀

针对当前乡村教育人才短缺、年龄结构失衡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应加大对于“特岗计划”“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定向培养”等计划的扶持力度,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确保有人能够“下得去”。其次,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严格保障乡村教师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适当设立青年人才下乡津贴、边远地区津贴,并根据乡村学校实际状况设置差异化补贴。针对乡村教师住宿地与学校工作地具有一定距离的问题,应及时妥当地帮助解决住宿问题,同时努力改善部分学校较差的住宿环境,让乡村教师更为安心地坚守乡村学校。最后,定期对乡村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关怀,及时了解乡村教师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帮助乡村教师更好地在乡村“扎根”。

(二)优化评价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针对当前乡村教育人才队伍中出现的职业倦怠等问题,应该对现有的乡村教师评价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首先,定期对乡村教育人才开展乡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广大乡村教育人才树立坚定的乡村建设理想,这样乡村教育人才才能够真正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中。其次,增加评价要素。当前乡村教师评价体系多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指标,部分农村学生基础薄弱,故应结合学生成绩、教师考勤情况、学科组长听课情况等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还要采用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价、学科组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紧迫感,防止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最后,打通乡村教育人才晋升渠道,最大限度降低乡村教育人才职称评定难度,使乡村学校尽量与城市学校职称评定难度一致,避免出现因名额问题而导致的职称评定失败。政府可以根据乡村教育实际合理增设编制和职称评定名额,针对地理位置特别偏远、任教条件特别艰苦的地区,可以适当单列名额,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保证乡村教育人才“发展有通道”,不断增强乡村吸纳人才的吸引力,确保乡村教育人才能够在乡村“生根发芽”。

(三)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素质能力

针对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应加强乡村教师的能力培训,充分保障其进修培训权利。首先,要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经费投入力度。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 年)的通知》明确规定重点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同时,还要拓宽乡村教师的培训渠道,增加其培训选择机会,开展内容多样化、形式多元化的高质量培训活动。例如,可以采取问题式、菜单式、互动式培训方法,提高乡村教师的培训参与度,并且在培训结束后对其开展回访活动,从而更好地提高培训成效。其次,及时了解乡村教育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确保乡村教育人才能够“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鼓励和帮助乡村教育人才将自己的问题发现、解决过程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最后,可以建立定点帮扶关系。师范类高校可以与乡村学校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适当为乡村教育人才安排一对一高校导师定点帮扶工作,定期派遣各学科师范专业实习生到乡村学校参加教学活动,并面向乡村教育人才开展有关乡村教育教学难题、学生心理辅导专题培训,构建高校与乡村中小学共建共享的教育发展模式,促使乡村教育人才能够在乡村“开花结果”。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乡村教育事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优化其工作机制,激发教育人才活力,注重高质量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面对当前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强化相关制度保障,加强对乡村教育人才的人文关怀;优化评价体制机制,畅通乡村教育人才发展渠道;增加培训机会,不断提升乡村教育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质量乡村教育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人才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