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
2023-09-19重庆王贞虎
◎文/重庆·王贞虎
李敏是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的。成年后,父母关系依然紧绷,直到母亲心脏病去世。没了吵架对象的父亲似乎活得也不轻松,时常感到内疚。当李敏组织自己的家庭时,告诫自己日子不要过成父母的翻版。遗憾的是,李敏的说话方式,似乎复制了家人的模式,明明是美好的氛围,内心是善意的想法,可是话到嘴边就换了一种刺人的话语,引得周围人败兴离开。
有一次和丈夫吵闹,李敏看到两个女儿在一旁吓得流泪,忽然想起自己小时的痛苦,于是她下定决心往后遇事要清醒和克制,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能让女儿再受伤害了。但是,吵架好像成为李敏的生活习惯,她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改变这样的说话方式,避免让身边人受伤害。
我们的语言在暗示着肢体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当说话粗俗暴戾,肢体语言也跟着嚣张跋扈,做人处事就会乖张偏执,也更容易陷入负能量中。当说话文明有礼,肢体语言也跟着优雅讲究起来,做人处事会圆融周到,也更容易得到周边人的正面反馈。
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多半形成于家庭。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幸福感更强。而那些日复一日争吵的家庭,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说话开始的。同样的内容,若以礼貌、温和、留有余地、为对方设想的方式说出来,会收获另一方的感激、温馨、关怀。而以粗暴、叫喊、攻击的方式说话,往往回馈的是暴怒、排斥、讽刺。在外受了委屈的我们,回到能给予心理安全感的地方,容易忽视说话方式。我们以为,就算言行不够礼貌,家人会容许我们放肆,不会计较。即使拿他们当出气筒,也能获得理解、忍耐、体谅。可我们忘记了,家人也有感受,也会感觉伤痛,家人才是我们最亲、最在乎的人,对他们最应该好好说话。
在家里对另一半好好说话,受益的不仅是夫妻双方,更是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心理专家给出了几点建议,现在就开始操练做优雅的父母吧。
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要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必须接受己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善解人意。
情绪稳定了再说。气头上往往很难把话说清楚。在自己快要情绪失控前,试着停下来不说话,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对家人让步是出于爱,不会让你丢面子。待情绪平静后,让对方先把话说完,虚心诚恳地倾听,才能彼此交心,把事情说清楚。
平息怒气三法则。人在愤怒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死盯着负面信息不放。可以尝试一下平息怒气三法则:降低声音,放慢语速,胸部向前挺直。
找到宣泄的途径。寻找可以发泄情绪的方式,例如运动、唱歌、听音乐、找朋友聊天,或做自己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