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3-09-18
近年来,山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加力提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8月15日上午,全国生态日山东主场活动在蒙阴县举办。本次会议上,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发布了全省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山东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约束机制,统筹划定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完善管控制度,更大力度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全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敏感脆弱区域划入保护范围,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实现一条红线管生态。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100万亩,占全省国土空间面积10.3%。强化规划引领。以全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和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编制实施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及黄河三角洲、东平湖、南四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作为生态建设和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强化用途管控。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统筹自然资源保护和要素保障,严格依法管控用地、用林、用海、用岛,新扩建的化工园区和“三高”工业项目远离黄河岸线1公里以上。统筹林地耕地保护。稳妥推进耕地不合理流出问题整改恢复,切实加强林地保护,守牢各类资源边界。
我省统筹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持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在泰山、沂蒙山、南四湖以及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10多个,项目区范围2.6万平方公里,治理修复面积600多万亩。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治理。治理修复废弃、关停矿山6000余座,治理面积105万亩, 让废弃矿山成为绿水青山,生态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扎实推进科学绿化。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山东省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城乡绿化”的功能定位、科学布局和主要任务,提出了系列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建设森林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在全国率先完成国土三调成果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融合,造林绿化成果全部落地上图,实现了“依数管地”向“依图管地”的重要转变。
持续开展湿地修复。优化湿地保护空间布局,加强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海岸带等重点区域湿地保护修复,建成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国家和省级湿地保护区8处,建成国家湿地公园66处、省级湿地公园134处,大美湿地为山东增光增色。强化滨海生态修复。开展互花米草治理三年专项行动,治理区域超过1 4万亩,修复滨海湿地8万亩。从今年开始,实施新一轮三年攻坚行动,力争一年清除存量、两年降低复发、三年完成生态修复。
接续实施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行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量或等量替代;组织开展近零碳城市、园区、社区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创新开展全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在全国第一个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305家发电企业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累计成交额占全国58%以上;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381.8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和新型储能并网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核心,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获优秀等次。2022年,山东细颗粒物浓度36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改善33.3%,优良天数比例73.2%、较2017年(65.1%)提升8.1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省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较2017年提高31.3 个百分点,五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保持清零;2023年春季航次山东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4.1%,为历史同期最优;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成美丽庭院303万户,完成3.6万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对1.87万个村庄实施环境整治,19个县(市、区)先后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三次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务院激励,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山东的靓丽底色。
绿色发展新动能
前不久,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公示了2022年度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名单。其中,济南市历城区、莱西市、沂源县、利津县、烟台市福山区、临朐县、微山县、威海市环翠区、日照市东港区、沂水县等10个县(市、区)上榜。
近年来,山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在行动上。生态文明强县的评定,不仅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起到促进作用,更对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展开“锦绣历城”的生态长卷,映入眼帘的便是其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的矫健身姿。
打赢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全面关停济钢等87家高耗能企业,引进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海康威视、浪潮IBM等高端产业项目……十几年间,济南历城区聚力推进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由2015年的6:40.8:53.2调整为0.8:23.7:75.5。
随着绿色发展新动能的不断壮大,历城区的环境质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历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取得排名以来最好位次,连续2年实现2个名次进位。市控以上河流斷面稳定达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成功创建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承接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示范创建单位(试点)工作”。
除此之外,历城区更是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宏济堂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荣升国家4A级景区;港沟街道芦南村、彩石街道玉河泉村被评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融创文旅城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1年,生态文化企业增长50家,为历年之最。
临沂坚持在生态治理中守护绿水青山,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幅在山东位居第一位。临沂市委书记任刚表示,该市坚持在动能转换中加快绿色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牧业、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建成规模,2022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达到1 2 3 6 亿元, 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56%,分布式光伏装机总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单位GDP能耗下降7.4%,绿色成为最深厚的发展底色。坚持在价值转化中收获金山银山,成立山东首家生态资源价值转换平台,率先开展GEP核算、碳汇交易,推出“生态贷”“碳金融”,完成授信3亿元,生态旅游收入达到500亿元,实现了生态颜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效贯通。
枣庄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政府专题会議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召开全市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推进会、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暨夏季大气污染防治会、全市南四湖高质量发展会等部署安排工作,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先后出台《枣庄市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关于开展烧结砖瓦企业深度治理的通知》《枣庄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2022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等文件,并调整更新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名单,全面推动环委会办公室实体化运作。市人大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专项视察,专题听取年度工作报告,形成依法依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格局。
解锁“绿色密码”
行走在沿海“彩虹路”,道路旁的山体上,紫荆、胡枝子、紫穗槐等乔木随海风摇曳,海岛生态自然风貌尽显秀美。
长岛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园林科科长张文平介绍,2018年以来,长岛持续对受损、裸露山体进行生态修复,共栽植各类苗木80多万株,修复裸露山体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海岛裸露山体实现“ 应治尽治”,植被覆盖率已超过60%。生态和生活相向而行的宜居景致,让长岛成为热门旅游度假目的地。
千浔屿民宿绿植环绕,庭廊栏下花树葳蕤,色彩斑斓的小院子在夏季阳光照耀下,美得别致。
长岛综试区工委宣传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蒋丽燕说, 长岛整合了“ 海、岸、山、岛”元素,推动生态游持续壮大。目前长岛有3 7 个村从事“ 渔家乐· 民宿” 产业、占渔村总数量的92.5%,从业人员近万人,占全区人口四分之一左右。2023年上半年,长岛进岛总人数达到59.56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7.45%。远离陆地的长岛,至今仍需要乘船进出,保持着“遗世独立”的特性。考虑到修桥后大量车辆进入,可能对海岛环境造成冲击,长岛选择维持现状。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号令。解锁山东“绿色密码”,以全国生态日为新开端、新起点,按照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响鼓重锤再出发,山东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环境美、产业兴的生态底色更加厚重,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