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就辉煌
2023-09-18徐茸
徐茸
十年成果丰硕
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党中央先后在“一带一路”建设3周年、5周年、8周年之际召开了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2013年至2017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型阶段,也是“大写意”阶段。这一阶段中,与沿线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以后的合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17年,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着“一带一路”经贸投资活动以及营商环境塑造等方面取得全新突破。以2018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为节点,共建“一带一路”进入“工笔画”阶段。这一阶段特征非常清晰,就是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抓落实、干实事、出实招、见实效。比如,中老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项目陆续竣工,比雷埃夫斯港、雅万铁路、匈塞铁路等大项目稳步推进。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需要以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不断巩固发展成果,应对挑战。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在深化各国政策沟通、推动全球互联互通、重塑国际贸易格局、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1月,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涵盖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社会、海洋、电子商务、科技、民生、人文等领域。二是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水平不断提升。十年来,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三是经贸投资合作不断拓展。一方面,沿线国家、地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2 6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 9 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截至2 0 2 2 年1 0 月底, 中国海关已与3 2 个共建“ 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签署了AEO(经认证的经营者) 互认安排。另一方面, 沿线国家、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加密切。2013—2022年,中间产品出口占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比重由49.8%升至56.3%。中国的纺织品、电子元件、基本有机化学品和汽车零配件等商品在沿线国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增长迅速。四是拉动沿线国家经济增长。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增加4.1%,吸引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GDP增加3.4%。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2012—2021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G D P占全球份额提高3.6个百分点。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2015—2030年,760万人将因此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将摆脱中度贫困。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写意”和“工笔画”之下,中国始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传授发展经验,开展项目合作,推动“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从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到中老铁路开通使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再到“鲁班工坊”帮助20多个国家的年轻人掌握了职业技能……实实在在的好处,真金白银的收入,中国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同愿意参与的各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共同绘畫造福于民的美好蓝图。
共享新机遇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动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再到“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和词汇写入联合国文件,中国积极寻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最大公约数”。不论是基础建设、能源合作,还是多式联运和绿色物流、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中国都把绿色、可持续发展摆在重要考量位置来谋划,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持续推动绿色发展成果更广泛惠及世界民生福祉。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开放、共建,为各国带来新机遇。
一是中国市场开放的机遇。今天的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扩大进口不仅有助于满足自身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需要,也为沿线国家优质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增长空间。借助进博会、“丝路电商”等促进平台,中国为沿线国家开辟了来华“绿色通道”,有助于带动其优势产业发展和贸易增长。
二是绿色发展的机遇。绿色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着眼于沿线国家经济复苏与绿色低碳发展需求,聚焦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深化国际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样造福沿线国家民众。
三是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顺应趋势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共同挖掘合作潜力和增长点,促进科技赋能和数字联通,更好服务后者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四是拓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合作新领域。中国与一些共建国家发起“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相关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支持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工作,与有关国家签署数字丝路建设合作备忘录,拓展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新空间,为沿线国家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从整体和长远看,共建“一带一路”基础牢固,前景广阔。新情况提出新要求,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更要紧密对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结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继续开展务实合作,培育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增进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夯实合作的民意基础。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一方面,中国大规模“请进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到202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从22.6亿美元增至1891.3亿美元,扩大近83倍。另一方面,中国大踏步“走出去”,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流合作,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88.2亿美元,连续十年位列全球前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79万亿美元,连续五年排名全球前三。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实现跨越式发展,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提质增速,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过去45年中国经济以年均近9%的速度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离不开对外开放,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当今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面对全球发展面临的多重风险,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为共同发展提供新机遇。
7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主办的“ 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 成就、挑战与路径选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来自国家部委、科研院所以及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就与挑战、共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性及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对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现路径进行展望。
“中国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关键变量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徐秀军指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诸多成就,特别是在机制建设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加强了现有机制的协同联动,更创新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平台机制,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对话与合作平台。
谈及机制和规则建设,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曹红辉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必要的机制化建设,跨境投资者的权益就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有必要稳步制定与各国发展相适应的各类规则和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正清表示,政策沟通不仅涉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共建国家就发展倡议与发展计划进行对接,也涉及同国际组织有关发展倡议的对接。中国同国际组织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互动的宗旨,就是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及相关发展理念嵌入到国际组织之中,并转变成国际组织的议程与行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