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底”公募新发与加仓并重剑指医药、智能汽车、消费电子
2023-09-18张桔
张桔
公募基金首当其冲,截至最新收盘,除去东方区域发展一枝独秀增长率超过60%外,内地主动权益类基金再无收益率超过50%者。同时,年内多只基金迄今净值下跌超过10%。此外,综合考虑到降费和市场不佳等因素,年内迄今一基未发的公司也不在少数。即便仔细审视在发产品名单,普通基金投资者烂熟于心的名字实际一个没有。
需要强调的是,再叠加考虑政策底发力时的头部公募自购、基金半年报中的公司员工乃至基金经理自购加码,上述种种迹象符合“基金底”的特征。进入9月以来,基金公司利用磨底期来韬光养晦迹象愈发明显,不仅调研频次加快,而且新品数量增加且涉及的种类开始日益丰富。
如此背景下,“基金底”公募拟任基金经理的所思所想乃至具体关注的方向,值得投资者借鉴。农银汇理拟任基金经理廖凌回复本刊:“从中期维度来看,政策底已经明朗,盈利底或将在三季度形成,目前市场底的轮廓已然清晰,当前阶段对于A股无须再悲观。从基本面和产业升级主线来看,我们看好内需修复、制造出海和自主可控三大核心投资方向。一方面,经济触底带来内需修复,部分低估值顺周期公司有望迎来估值的修复;另一方面,优质制造业公司出海打开盈利天花板,迎来成长的第二曲线;另一方面,中国高端制造和高新科技产业创新升级背景下,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带来自主可控的中长期机遇。”
实际上最近在热议“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的过程中,投资者还忽略了更为难能可贵的“基金底”。从资管产品的角度来印证二级市场的底部,虽然单一指标的准确度有待商榷,但从内地资本市场的历史来看,往往“基金底”出现时为底部与否的争辩盖棺定论。
至于如何来判定“基金底”的出现与否?综合本刊对业内多位人士的专访,大体的评判标准包括如下几条:首先是来自基金公司和明星基金经理的自购逐渐加码,虽然前者或许有政策推波助澜的意味,但后者代表了基金经理与投资者风雨同舟,坚定做好产品的信心。根据近期披露落幕的基金半年报统计,上半年基金公司内部员工坚持逆市自购,合计增持10.72亿份非货公募基金,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中庚基金旗下的两只产品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股票和价值先锋股票,现任基金经理分别是陈涛和丘栋荣。
其次是主动权益产品开放限购和放开限购金额。根据本刊利用Wind不完全统计,三季度以来,多只权益类基金放开大额申购,其中包括多只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例如融通的万民远、招商的朱红裕、睿远的赵枫。此外,包括林英睿在内的多位明星选择放宽旗下产品的限购金额。
再次是基金新品的数量增加,虽然缺乏顶流明星基金经理挂帅,但恰好给一批初登舞台的新生代和积累过一定经验的中生代以机会。上月底,17只ETF新品一夜获批,创造了内地公募基金历史上少见的获批纪录;进入9月以来,随着指数主题基金新品纷纷成立,月内基金发行市场募集规模已经突破230亿元,指基尤其是ETF新品备受青睐有效弥补了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发行颓势。
当然,最被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者关注的还是公募的股票仓位,虽然基金季报未出情况下的参考数值会有一定失真度,但是测算数据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先看根据上月底本月初的統计,天风证券统计数据,公募权益类基金已经连续三周上调股票仓位,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的仓位中位数在各类型中最高。
再看最新公募仓位测算报告。根据好买基金在9月8日发布的最新仓位测算报告,最近一周,公募高仓位股票基金整体小幅上升0.02%,当前仓位92.23%。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仓位维持不变,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上升0.02%,当前仓位分别为93.27%和91.97%。当周,公募高仓位股票基金配置比例位居前三的申万一级行业是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和食品饮料,配置仓位分别为10.61%、10.59%和8.82%。
本刊编辑部利用新浪基金公布的在售新品分析,从本周一的9月11日算起,新上档发行的公募基金产品超过10只,而发行的排期已经排到了10月9日;同时,目前在档发行的新品有多只,从涉及的产品主题来看,其中包括了医药、消费、新材料、数字经济、智能产业等各种类型主题。从拟任基金经理来看,包括张延闽、王迪、储雯玉、孙浩中、杨超、皮劲松等人也是在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多个年份的实战派。
我们按照传统将拟任基金经理简单划分为成长和价值两大阵营,力图多方位梳理“艰难市道中”新挂帅基金经理们的投资思路,本刊汇总发现,他们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上半年破局的人工智能、出口提振的机械、新机带热赛道景气的消费电子等领域。
景顺长城基金经理农冰立指出,看好的第一个大方向是制造业升级。他解释制造业中的公司本身是有周期的,当前有企业因为产能增长超过需求面临一定困难,但是第三代制造业企业龙头会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利用过去几年可能降低的门槛来扩产,增强对下游的溢价力,这样的企业存在于机械和家电类的制造公司上。
而挖掘机械类公司的重要性或许也被明星基金经理所认同。从最新的调研记录看,同在该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8月底调研了工业机械领域的中密控股。公司方围绕着最新财报回答了相关基本面的问题。比如在回答公司是否有新的扩产计划时,中密控股方表示:“公司去年的扩产计划达产后可以满足15亿销售收入的产能需求。公司今年一直在有计划地针对关键瓶颈环节逐步扩产,明年的扩产计划会更加积极,计划建几个大的联合车间,人员招聘上力度也会加强,去匹配公司业务的发展。”
除去机械外,近期因华为和苹果推出新机而热度升温的消费电子再被基金经理们聚焦。当新能源的浪潮和人工智能的浪潮相继洗礼内地股市后,消费电子的逻辑也不再是果链最后的立讯精密和东山精密的“剩者为王”,细分赛道的逻辑在新的环境下变化显现。
“这里面我分成两个大类,第一类是需求还在高速增长的领域,主要是围绕着大AI硬件的产业链公司,会有持续的高增长驱动;第二类是供需格局逐渐优化的细分领域,从产业格局上出清得比较干净,例如消费电子中的一些元器件类公司。”农冰立强调。
而结合调研来看,立讯精密恰好在8月29日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举行机构调研,其中参与的基金公司超过百家。从调研记录涉及的问题来看,卖方围绕着消费电子、通讯、汽车、汽车零部件等与主营相关的方方面面来发问。其中可以看出,公司对头部客户(苹果)的新品还是信心满满。
此外,近两年成长领域的“风云人物”新能源产业链和人工智能产业链自然还是拟任基金经理们的重中之重,前者是软科技的代表,后者则是硬科技的代表。汇总本刊对拟任基金经理们的了解,接下来可能对这两条大的产业链思路更为细分聚焦,前者的重点会是应用端的智能汽车乃至汽车零部件,后者的重点逐渐从数据要素和算力到应用端,投资范围会有所收敛。
金信基金经理杨超书面回复强调:“尤其是汽车智能化方向值得长期关注。在燃油车时代,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基本是外资及合资车企主导,供应链相对封闭,例如像发动机变速箱之类的关键零部件基本被外资把控。但在电动车时代,自主品牌实现了快速崛起,并且在一些关键零部件环节也成功突围。在汽车智能化时代,将会进一步重塑全球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及商业模式,而自主品牌汽车及零部件有望在这一轮汽车产业全球竞争中成为引领者,这将会带来长期的投资机会。”
不过有不愿具名的拟任基金经理提醒:“新能源的企业因为过去几年卷得厉害,现在急需在新的东西上谋求突破,比如做电池公司就是要考虑新材料去增强电池性能、续航。无论做快充也好,做防爆也好,最终都是落实在材料上,材料的投入要求最终在泛化工企业。而这些泛化工企业现在也在发生变化,原来就是大干快上,现在非常谨慎只投新材料,整体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了。”至于AI,中信保诚基金经理孙浩中强调:“后续更关注AI应用,算力的演绎基本已经充分,而AI应用经过调整之后,估值处于较为合理阶段,后续随着大模型和各种垂类模型的优化,诸多应用会逐渐进入商业化阶段,会在经营数据上有明显体现。”
而廖凌强调:“从基本面研究的维度出发,中观行业的结构亮点主要来自中下游:中游制造业盈利企稳、下游困境反转,整体好于上游。比如中游顺周期制造业看到困境反转,如商用车、船舶、电机等;再例如TMT行业的结构亮点集中在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如B端和G端订单改善、射频/存储/面板等电子细分领域出现一定程度的复苏。”
对比多位锐气风发的成长派拟任经理,同一时间段老成持重的价值派拟任经理是相对少数,但是包括朱国庆、张延闽、皮劲松等人实际投资经验更为丰富,并且还有部分人的投资风格横跨价值与成长两大领域。
对应看二级市场,在上半年复苏线、中特估相继表现后,下半年尤其是政策底以来,券商、地产链等价值领域相继都有闪光,尤其下游消费及服务业“困境反转”的线索不断累积,地产链业绩呈改善趋势,如家居等;同时能源、黄金等赛道逆市相对有持续表现,叠加双节效应可能对消费领域的提振有所刺激,价值型拟任基金经理或许恰好可以利用未来新品的封闭期来“深挖洞、广积粮”。
从涉及其中的诸多细分行业来看,相对更被新品看好的是医药行业。创金合信明星医药经理皮劲松强调:“从产业反馈情况来看,国内制药和器械类公司经营受到一定影响,但我们倾向于认为是一次性影响,且对2023年業绩影响可控。目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核心的矛盾还是在于医药板块超跌,估值处在较低位置,板块增长的逻辑非常明确,不应悲观。”
数据来源:新浪基金
如果说药基掌门看好医药,说服力略有限的话,实际全市场选股的基金经理也旗帜鲜明地看好医药就值得深思了。有新品在档发行的鹏扬基金副总朱国庆书面回复本刊:“医药板块过去几年经历集采、疫情以及近期反腐等因素影响,调整幅度非常大,很多优质公司估值也处于非常低的分位数。人口老龄化会带来非常旺盛的医疗需求,但观察日本老龄化过程中医疗产业的发展情况,医保支付能力会限制整个行业的增速。也就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
“我们需要配置的就是真正有需求的子板块的优质公司。比如新药研发管线强的创新药,受集采影响小的药品和医疗服务,国产替代的创新医疗器械等。需要关注的风险主要是政策对价格的冲击,以及竞争格局是否稳定。”他如是强调。
而从二级市场相关标的看,来自医药上市公司的股东增持开始逐渐增多,本周最新的一例是大白马复星医药的控股股东复星高科以自有资金约2000万元增持复星医药0.03%股份,此外,公司大股东拟在1年内耗资不低于1亿元增持复星医药,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2%。无独有偶,稍早前上海医药也公告控股股东和高管增持。此外,医药类ETF规模的持续增长,也反映了市场对医药底部布局机会的关注。
此外,或许是考虑到“中特估”思路的连续性,“央国企”尤其被价值类拟任基金经理所关注。在书面回复本刊时,长城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储雯玉解释:“从产业角度看,央国企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我主要结合五个维度筛选优质央国企标的。第一是财务维度,基于“一利五率”选择分红收益率较高、经营指标稳健、在所处产业有定价权的公司,涉及交通、能源、电信、基建、金融等行业。第二是成长空间,关注深耕分红和经营效率有望提升,促使ROE上台阶,进而有机会价值重估的公司。第三是政策导向,聚焦国家重点政策支持、承担发展重任、行业成长性突出的公司,包括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一带一路”以及生物产业等。第四是经营管理,把握公司治理有改善、受益于股权激励的公司。第五是专业化整合,关注有外延并购或集团资产注入预期,有望提升经营效率的公司。”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