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亮色、特色:陈赓体育思想内涵探蹟与赓续实践
2023-09-18葛国政耿瑞楠
葛国政,耿瑞楠,李 翚
(1. 南京理工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210094;2. 南京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协会,江苏 南京,210094)
引言
值南京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暨陈赓院长诞辰120周年之际,缅怀、感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追思过往、审视当下、畅想未来中得到对陈赓院长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以下简称“哈军工”) 的新认识、新理解。作为“哈军工之父”的陈赓院长之所以被誉为“将军教育家”,绝不仅仅是因为他领导创建完成世界第一所军事技术综合性院校,更在于他提出了诸如“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一切为了学员”“两老办院”“教学科研并举”“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等一系列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1]这些方针战略既符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又适应我国特殊形势下国防技术急迫需求。陈赓院长推崇“战斗性、群众性”体育思想,并将这种理念贯穿、渗透于其治校的方方面面,为培养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级军事工程师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陈赓体育思想源溯与意蕴内涵
1. 尚武报国底色:陈赓体育追求萌初源溯
陈赓院长是名门武将之后,其祖父陈翼琼喜好舞枪弄棒,早年从军,能征善战,为官致富。陈赓受祖父影响颇深,耳濡目染,幼年习武,经常“打拳踢脚、拿大顶、翻跟头”,志存高远,“时思弃读从戎”。祖辈的尚武情怀,为幼年陈赓播下从军报国的种子,增强了他对从军的无限憧憬。[2]之后,少年陈赓离家从军,弃文从戎,连年参战,而后因目睹战争惨状,遂萌退志。1921年,少年陈赓,脱离行伍,弃武从学,受“五四”思潮激励,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献身革命,从事反帝运动。[3]初入湘军,3个月的新兵训练及1年多的兵营生活,为少年陈赓积累了军事体能。而后,青年陈赓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正规的军事院校学习使其军事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4]陈赓曾任蒋介石贴身护卫,东征时期 “当机立断奋不顾身救老蒋”流传为一段佳话。在叛兵追击之际,陈赓背起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爬过泥坡,穿过草丛,划船过河,终脱离险境。[5]长征期间,陈赓守护病中的周恩来,翻山越岭为其取来积雪降温,后经过7天7夜的长途跋涉,陪护担架上的周恩来安全走出草地。[6]无论是东征救蒋介石,还是长征照料周恩来,在尚武报国的体育实践中,累积的充沛的体能和过人的胆识,是陈赓不经意间创造历史佳话的基础和保障。
2. 锻铸军工亮色:陈赓体育思想意蕴内涵
陈赓院长幼时习武、少年参军、青年投身革命,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战功赫赫,曾受训于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带过红军干部团,这些经历为日后陈赓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创办哈军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政治挂帅,坚定体育实践指引
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思想的高度与深度决定行动的力度与广度。哈军工之所以如此重视体育,源于陈赓院长与哈军工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与精深独到见解。陈赓院长曾指出:“我们的军队是革命的队伍,我们培养干部应把政治放在首位。”因此,哈军工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建立在“政治挂帅”的基础之上的。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陈赓院长把体育提到了政治任务的高度,要求全院普遍地把体育运动开展起来,使它不仅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而且必须获得经常、普遍、健全的发展。他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随后的开学典礼他又专门指出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兼顾学员、工作人员的工作学习和体育娱乐两方面,再次从国防现代化的视角来说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正是有了陈赓院长的这个定位,哈军工创造性地提出了“战斗性、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概念。“战斗性”,是赋予体育运动“内容上要有深刻的思想性,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与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广大群众,培养勇猛、顽强的战斗、工作作风,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和高度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群众性”即“人人喜爱参加,人人受到锻炼”。换言之,由陈赓院长倡导、哈军工贯彻的体育运动,其目的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塑造人格、培育品性、养成气质,以造就具有独特“精气神”的“红色军事工程师”[7]。
(2)体能奠基,鲜明体育实践取向
体育是军事人才综合素养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自哈军工建校之初,学校就重视体育运动,这是哈军工办学的重要特色之一。[8]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也是哈军工文化特色之一,严格的军事体能训练,就是学员必须经历的培养过程。陈赓院长曾说:“办军事工程学院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主要一步”,是为实现现代化“打头阵,奠基础”。为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哈军工学员在入学之初即需接受严格的入伍教育,少则一个月,多则一个学期。校内实行军事化管理,起床、吃饭、上课、出操、睡觉等都吹军号,建立了军事化的生活秩序。学员到野战部队下连当兵,野营拉练,实弹射击,军事演习,大多数学员因此都成为合格的军人。[9]在学员具备充沛军事体能的基础上,学校妥善处理政治、军事与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军事人才。
(3)精气神韵,彰显体育实践涵养
20世纪初期,面对中国积贫积弱和人民体质不佳的局面,毛泽东曾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对青年学子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希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赓院长创建军事工程学院,使命是国防现代化,根本在于培养“德、智、体、军”全面发展的军事工程师,这是哈军工人才培养的定位。《工学》中一个有趣的史实:哈军工首期开学大典1953年9月1日,一般也以此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式创建的标志。而在此之前的8月30日、31日,为庆祝建院大典,学院召开了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并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开幕式”与“闭幕典礼”,陈赓院长与张衍副主任分别致开幕词与闭幕词,强调运动锻炼、强健体魄对于个人精神气质的锤炼价值。[10]此后,隆重举行体育运动大会成为哈军工的一个传统。就此而言,借用马约翰教授形容清华体育的“无体育不清华”,那么用“无体育不军工”形容哈军工,也是非常贴切的了。陈赓院长在建校之初多次强调,学校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其目的是培养学员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提高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使之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工作环境。体育锻炼所锤炼的,不仅是强健的体格、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水平,更是不服输、敢担当的精气神韵,这正是国防部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必需的力量。
二、陈赓体育思想赓续与实践特征
1. 初创探索:哈军工体育教学的基本架构
(1)保障有力,丰富场馆设施与器材配备
哈军工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的建设与投入可谓超常规。哈军工现址的哈工程仍保有“全国最大的校园操场”——军工操场。该操场周长一千零八十米,共建有三个标准足球场,几十个篮球场和网球场。[11]体育馆总建筑面积为8 800平方米,包括练习馆、竞赛馆、游泳馆等,当时全校师生8 000余人,完全满足学校的体育教学、军事训练、业余活动等,其规模和设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2]为适应东北地区气候特征,哈军工因地制宜地开展户外运动,修建了四百余平方米的滑冰场,并统一给各单位配备滑冰鞋,广泛开展滑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学员可以全时段参与体育锻炼。
(2)组织有序,完善组织机构与制度体系
哈军工体育组织机构与制度保证有力。1954年底,成立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由刘居英副院长挂帅当主任,另两位学院主要领导徐立行、张衍任副主任。与苏联专家共同研讨,制定国际领先的教学制度“宪法”,专业教育比重约占教育总时数75%,政治、军事体育约占25%。设立基层体育俱乐部,使之成为学校中的学校,成为群众课外活动中心,积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引入并实施苏联的《劳卫制》,定期开展体质测试活动。
(3)训练有素,规范体育竞赛与课余锻炼
哈军工重视体育竞赛与课余锻炼,大型体育竞赛与日常体育课、体育活动相结合,保持体育活动的经常性、普遍性。1959年,哈军工成立群众性体育运动代表队,由体育教研室有计划地组织训练,开展经常性的校内外友谊赛,群众性体育运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除了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之外,还开展不同层次的业余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滑冰等比赛。[13]
(4)宣传有策,明确行动引领与价值导向
哈军工重视体育运动的宣传发动与氛围营造。《工学》对体育活动报道的频次与版面之多,仅次于对教学与科研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既有制度和文件等的正式刊发,也有体育健身方法手段、器材维护等方面的科普介绍,以及重视体育锻炼的价值意义等方面的宣传倡导。
2. 赓续创新:南理工体育教学的三全行动
(1)全时体育,因时因地开发课程
建校之初,陈赓院长强调:必须遵照主席的指示,关怀青年的成长。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兼顾学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学习和体育娱乐两个方面;真正做到全体人员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在学员中一方面要提倡勤学苦练,钻研学术,另一方面也提倡锻炼体格,适当休息,劳逸结合。刘居英老院长曾对体育教员说:“体育教员都应该像高级保姆一样,带领学生们玩得好,身体壮壮的,这就算你们的成绩。”除常规的田径、游泳、三大球、乒乓球等项目外,哈军工因地制宜开设冬季运动项目,修建滑冰场,开设滑冰课程,宣讲滑冰技巧,举办滑冰赛事。学员在战寒冷、斗风雪中磨砺意志、克服困难,养成了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心理品质,在四季更迭中坚持不懈、锻炼品行,强化了思想政治素养,冰雪文化可谓哈军工“全时体育”的另一特色。南京理工大学将这一特色延续,夏季开游泳课程、因地制宜开设定向越野课程、开发阳光体育长廊等,体现了全时体育思想的传承。
(2)全员体育,积极响应全民健身号召
改革开放以来,学生身体素质滑坡现象引起学界广泛关注。针对一些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以“竞技技术为中心”的现象,南京理工大学开展“重健身、淡竞技”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以健身为目的的“选项课”,在二年级开设“俱乐部”,高年级开设“选修课”。[14]2007年起,学校体育课在144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由原来一二年级4学期改成一至三年级6学期,每学期由36学时变成24学时,[15]目的是让全民健身理念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哈军工时期“全时体育”一脉相承。
(3)全类体育,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围绕“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展,使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强健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围绕这一目标,按照“学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南京理工大学不断完善“2+1+9+N”群体活动体系,其中“2”是指2次运动会,“1”是指1次体育颁奖典礼,“9”是指篮、排、足、乒、羽、游、龙狮、民族健身操、健身龙舞9个常规单项比赛,“N”是指其他临时性体育竞赛,形成了“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真正做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这是在哈军工因地制宜开展全时体育基础上的再拓展,是对陈赓体育思想“群众性”特征的演绎和创新性发展。以2023年为例,学校群体活动开展计划如表1所示:
表1 2023南京理工大学群体活动计划
三、陈赓体育思想传承与发展启示
1. 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强化体育育人理念
(1)秉承军事体育,坚持为国防现代化蓄力
积贫积弱的建国初期,增强体质是体育工作的宗旨和指导思想。作为国内第一所高水平、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府,哈军工的体育教学有着强烈的军事体育色彩,曾采取出早操、野营教育和集中锻炼等措施将学生“赶”到运动场,“摁”在运动场,以“超常规”的举措“野蛮其体魄”。[16]哈军工分建之初,炮兵工程学院基本继承了陈赓与哈军工体育思想与实践,培养了大批德智军体全面发展的军事人才。他们爱祖国懂技术、能吃苦体力好,为实现国防现代化储备了后备人才。
(2)发展健身体育,主动为体育人本化探路
新世纪前后,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党的教育方针落地实施,素质教育蔚然成风。实现素质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协调发展。“脱掉军装”的南京理工大学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积极把握国内外体育学科发展趋势,不断转变观念,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点打造以“选项课”“课外俱乐部”和“文化选修课”三者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南京理工大学自1998年起,推行“健康为本,重在健身”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项成果于2001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传承民族体育,自觉为践行中国梦育才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所需。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体育工作在延续军事体育、健身体育传统的基础上,秉承“强健学生体魄,传承民族文化”的宗旨,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将少数民族体育引入校园,是“江苏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0年,南京理工大学率先将舞龙运动从民间引入课堂,这是一项创举。[17]新发展阶段,学校着力打造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文化名牌,于2022年再开创举,为传统舞龙“瘦身”,研发了一个人也能舞的“中华健身龙”——彩带龙,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学校实施民族传统体育“必修课+选项课+选修课+学生社团与竞技运动队”教学模式,开展珍珠球、民族健身操、毽球、太极拳、太极剑、武术、散打、舞龙、舞狮、龙舟、射艺、剑术、五禽戏、八段锦、彩带龙等15门公共选修课,组建了龙舟、舞龙、舞狮、武术、彩带龙、毽球、珍珠球、蹴球、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民族健身操和爬树等12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成立舞龙、舞狮、武术民族体育俱乐部,在校园里掀起了体育民族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京理工大学体育的特色发展之道,是学校体育实现全面育人总体要求的应然需求与实然诉求,也是对哈军工“为国之所需培养人才”总体目标的传承和发展。
2. 精准定位:在开拓中凝练体育思想认识
(1)擦亮国防军工底色,全力培养又红又专的军事技术人才
70年前,哈军工体育运动的开展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军事现代化服务。无论是学校硬件设施、制度保障,抑或是学员参加劳卫制达标的热情,哈军工的“政治体育”定位,助力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文能武的符合当时现代化国防要求的军事工程师。这一办学理念,满足当时国家对现代化国防部队建设的要求,也与蔡元培校长所倡导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如出一辙。作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南京理工大学,承担着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是为陈赓政治体育思想的延续。
(2)打造文化传承特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民族精神
2000年,南京理工大学将舞龙运动从民间引入课堂,开启了一段“文化体育”之旅。舞龙课程的开设,将传统古老的龙狮活动从历史文物、新闻报道中带入学生的学习实践,通过身体体验增强新世纪学子对龙文化的理解,弘扬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独立进取、敬畏崇礼的精神。学校成立龙狮团,以“演绎龙形态、传承龙文化”为宗旨,致力于高校龙狮运动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以教学、竞赛、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等多通道、多层次、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龙狮运动开展模式。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舞龙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与军工精神一脉相承,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培养,增强文化自信。
(3)提升课程思政成色,奋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以来,“思政体育”逐步成为引领南京理工大学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主体思想。学校体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具备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南京理工大学建校以来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近年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南京理工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渗透于公共体育、研究生教育、运动队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年一度的体育颁奖典礼,用最隆重的仪式庆典,表彰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优秀运动团队和个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心”“动商研究中心”的成立,重点挖掘存在于运动技能和身体实践中的政治、文化、教育等价值。在运动队中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也是南京理工大学党建工作融入体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思政体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体、育心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又红又专的“大国利器铸造者”,这与哈军工时期“政治挂帅”的体育定位高度一致,更是陈赓体育思想“战斗性”精神的现实演绎与传承。
结语
资金、物资匮乏的建国初期,陈赓院长临危受命,在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开办起一所国内最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学府。钱学森后来在参观军工后赞叹道:“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历史证明,虽然经历了多次分建、迁建,但哈军工及其分建各校仍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贯彻、传承与弘扬了陈赓院长的深虑远识。就此而言,哈军工及其分建各校打上了陈赓院长教育与治校思想的深深烙印。从哈军工到南京理工大学,70载峥嵘岁月,时代变迁,物换星移,但“战斗性、群众性”的体育思想底色不曾改变,重视体育运动的传统不曾改变,并在新时代进程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战斗性、群众性、文化性”的南京理工大学学校体育特色发展之道。未来,南京理工大学体育乃至教育的发展路径,也应秉承、延续陈赓院长体育思想脉络,结合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定位,开拓创新,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全面的“五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