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汉字文化密码:浅谈《说文解字》

2023-09-18钟彦亮

月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六书许慎说文解字

钟彦亮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精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等经典典籍,全面展现中华典籍之美。继《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文心雕龙》《越绝书》《水经注》之后,让我们来一起了解《说文解字》。

纵观世界文字之林,汉字是唯一从未中断使用而一直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记录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蕴含了先祖们观察、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深刻智慧。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字,但我们是否了解汉字内在规律?是否知道每个汉字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信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不但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还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可帮助我们破解汉字文化密码,充分探求中华文明的无穷奥秘。

死而后已:许慎与《说文》的写作

许慎,生卒年不详,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人,《后汉书·儒林列传》称他“性淳笃”,就是性子纯朴厚重,少年时便博学经籍。

他曾于汝南郡擔任功曹,协助郡守处理一郡事务,期间“奉上以笃义,率下以恭宽”,故举为孝廉,得以进入首都洛阳,为太尉南阁祭酒,故后世称为“许祭酒”。

汉章帝建初八年(83),“诏诸儒各选高才生”以授儒家经典,许慎便于此时拜在大儒贾逵门下,“从逵受古学”,向贾逵系统地学习古文经学。后来许慎写《说文》时,凡引贾逵之说必尊称“贾侍中说”(贾逵曾任侍中),可见其师生情谊之深厚。

为更好理解许慎为什么要写《说文》,这里得补充一点背景知识:在汉字发展史上,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它们的分水岭称为“隶变”。所谓“隶变”,就是汉字从篆书(篆书属古文字)演变至隶书(隶书属今文字)的过程。隶书相对于篆书而言,尽管结构更规整,书写更便捷,但象形意味却大为减弱,人们已经很难通过隶书明白汉字的造字意图。

汉代儒学又分为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今文学派的今文经是通过儒师口授,再由他人用隶书记录形成的,如今文《尚书》是伏生口授,晁错记录;古文学派的古文经或从地下、墙壁中发现,或从民间献书得来,经书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如鲁恭王在拆孔子旧宅时,在宅壁中发现了《尚书》等古文经。

东汉时期,今古文两派为争夺经学话语权,常常发生激烈的论争,今文学派一方面讽刺古文经来路不明,“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另一方面,诸生不仅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汉字发展,声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还坚称隶书是“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他们仅凭隶书字形说解汉字,往往曲解了汉字本义,比如错误地认为“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更有甚者,廷尉“以字断法”,在解释律令时,通过拆解隶书字形来理解字义,结果误释了律令;还有人将汉字神秘化,认为《仓颉篇》“幼子承诏”中藏有神仙方术,等等。

许慎目睹今文学派造成的种种乱象,属古文学派的他便批评道“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实则“迷误不谕,岂不悖哉!”因此他立志撰著《说文》,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纠正谬误,正本清源。

说干就干,既然隶书不能很好地反映汉字造字意图,许慎便收集他所能见到的小篆、籀文(即大篆)等古文字,并利用在洛阳学习的机会,“博问通人,考之于逵”,力求做到“至于小大,信而有证”,解释每个字都要有理有据,对于确实弄不懂的,“盖阙如也”,空出来,以待来者补充吧!

历经漫长的写作,许慎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正月完成《说文》初稿,但他并没有献书,而是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汉安帝永初四年(110),许慎受诏前往皇家图书馆东观校书。这期间,他饱览皇家秘藏,并与刘珍、马融等大儒切磋,“马融常推敬之”,研讨与读书无疑让他能够更好地修订《说文》。同时,许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撰《五经异义》,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学问得到大家一致肯定,并受诏教授宦官孟生、李喜。

汉安帝元初六年(119),许慎迁为洨长,然而其时许慎病重,又自感大限将至,这才搁下修改《说文》的刀笔,于建光元年(121)定稿,并嘱托儿子许冲将《说文》《孝经孔氏古文说》等著作献给朝廷。《说文》这部浸润了他半生心血的著作,才得以在他逝世之前面世。

幸运的是,许慎奇迹般病愈,开始收徒讲学。《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有他最后一条记载,汉桓帝时,牂柯郡(今贵州一带)尹珍立志求学,跋山涉水,来到中原,向许慎等大儒学习,学成后回乡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不妨推测,许慎认为文字为“经艺之本”,在教授经传时,很自然会涉及《说文》内容,如此看来,许慎不仅是汉字的系统整理者,还是汉字文化的传播者。

许慎其他著作《五经异义》《孝经孔氏古文说》《淮南子注》均已散佚,清人对此有所辑佚。

《说文》基础文献学知识

了解完许慎一生与《说文》的写作,下面我们简单聊聊《说文》基础文献学知识。

书名为何称《说文解字》?在古代,文和字是有区别的。造字之初的象形字叫“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原来的“文”满足不了人们使用的需要,古人便以“文”为形符或声符组成“字”。“文”不可分解,只能“说”;字可以拆分,故可“解”,所以书名为《说文解字》,人们通常简称《说文》。

《说文》原为十四篇,合叙目为十五篇,收录小篆9353个,重文1163个,合计10516个字形;书中释义、说形、譬音总字数共计133441个字,不过《说文》初本已失传,通行本分为“大徐本”和“小徐本”。

“大徐”是徐铉,南唐灭亡后入北宋。雍熙初年(984),徐铉受诏与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校订《说文》,于雍熙三年(986)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该本将原书十五篇各分上下,合计三十卷;根据孙偭《唐韵》用反切法给《说文》逐字注音(故大徐本的反切注音不能反映许慎时汉字的读音);另外还增补了403个新附字,并以“臣铉曰”补充了《说文》部分注释。“小徐”是徐铉胞弟徐锴,在南唐灭亡前夕逝世,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世称“小徐本”,该本分为“通释”“部叙”“通论”“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等部分,是全面注释和系统研究《说文》的首部著作。

“大徐本”和“小徐本”有一定差异,可互相参看。如今我们用的《说文》版本,通常是“大徐本”。

六书说:《说文》如何写成(一)

我们知道《说文》有上万个汉字,假如你是许慎,会如何“降服”汉字们,将它们有条不紊地排进书中?

不妨先找汉字的造字规律。其实早在许慎之前,古人便注意到汉字的造字规律,称为“六书”,名称最早见于《周礼》中,东汉郑众注释《周礼》、班固《汉书·艺文志》都提到“六书”名目,但并未说明具体内容。

许慎站在前人肩膀上,通过研究,首次阐明“六书”内容,并将“六书”理论贯穿至全书的汉字分析实践中。

所谓“六书”,即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认为,六书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字之体,即造字之法;转注、假借是字之用,即用字之法,“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广为接受,我们具体来看看。

一是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描摹事物形状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以此造出的字称为“象形字”(以下同理,兹不赘述),如“日”像圆圆的太阳,“月”像弯弯的月亮,“羊”像羊角下弯,“牛”像牛角上扬。

二是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表示字义的造字法。如“本”,本义是树根,在“木”下加一横,表明树根所在;“末”,本义是树梢,在“木”上加一横,表明树梢所在;“杲”,本义是明亮,在“木”上加“日”,表示日出明亮。

三是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指撝即指麾,即指向新的意义),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合成一个新字以表示一个新义的造字法。如“休”,从人从木,表示人在树下休息;“武”,从止从戈,表示以武力止息干戈;“信”,从人从言,表示人以诚信为贵;“蛊”,从虫从皿,表示皿中豢养的毒虫。

四是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

形符和表示字音的声符组成新字的造字法,如“河”,形符是“氵(水)”,表示与水有关;声符是“可”,表示读音与“可”一致或相近。值得一提的是,在汉语中形声字占比最高,形声造字法也最为方便好用,《说文》有7697个形声字,占总数82.3%。在现代汉字中,不仅形声字占90%以上,而且我们也能利用形声造字法,便捷地为新发现的化学元素命名。

五是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这是六书中最难懂的,我们通常采用戴震的说法,转注是互训,即同义字之间互相训释,如“考,老也”“老,考也”,“考”“老”都有“老”的意思。

六是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同音字之间相互借用,如“叔”的本义是拾取,后来借用为叔伯的“叔”。借得久了,人们便逐渐忘记“叔”的本义,一直将它作为叔伯、叔叔的“叔”用下去,“叔”的本义仅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中。

明确“六书说”并贯彻于全书的汉字分析中,这是许慎的重要贡献。在他之后,尽管不断有学者修正此说,并提出“三书说”“二书说”等观点,但均未逾越“六书说”藩篱,说明许慎“六书说”是基本符合汉字造字和用字规律的。

据形系联:《说文》如何写成(二)

许慎按照“六书”原則分析汉字,很自然会发现有些字在结构上具有相同部分。例如,河、江、温都有“氵”,吞、咽、吻都有“口”,眼、眩、眦都有“目”。许慎便将这些在结构上具有相同部分的字划为一部,并将每部字相同的部分列于各部之首,称为“部首”,以统领该部所有字。如,“口部”第一个字是“口”,“口”同时也是该部部首,统领“吞、咽、吻”等结构上有“口”的字。就这样,许慎共划分了五百四十部,将汉字分门别类地归入每部之中,上万个汉字就像找到了家,实现“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问题又来了,五百四十个部首,怎么排先后次序?许慎受当时“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阴阳五行思想影响,五百四十部以“一部”开始,“亥部”结束,称为“始一终亥”。每部之间尽量把篆文形体相近或相关的部首排在一起,称为“据形系联”。如“一部”后接“丄部”,这是因为“丄”的古文作“二”;“丄部”后接“示部”,这是因为“示”字“从二、三垂”,所以“示部”后接“三部”;“三部”后接“王部”,这是因为“王”字是“一贯三为王”;“王部”后接“玉部”,这是因为“王”“玉”相似;“玉部”后接“珏部”,这是因为“珏”是二玉。这样一来,“一部”“丄部”“示部”“三部”“王部”“玉部”“珏部”便排得有条有理,清清楚楚了。

每部所收的字怎么排列?许慎将意思相近的字排在一起,有的按先实后虚。试看“弓部”,先列不同弓的名称,“弴”(画弓也)、“弲”(角弓也,洛阳名弩曰弲)、“弧”(木弓也);再列弓的状态,如“张”(施弓弦也)、“彏”(弓急张也)、“强”(弓有力也);再列用弓的动作,如“弯”(持弓关矢也)、“引”(开弓也)、“弛”(弓解也);再列与弓箭活动有关的字,如“弢”(弓衣也),“弹”(行丸也)。有的按先美后恶,试看“示部”,“示”字下紧跟“祜”(上讳也),即将汉安帝刘祜的名字排在首位以示尊敬,再列禧、禛、禄等含义吉祥的字,后列祸、祟、禁等含义不好的字。如此,便能实现汉字“方以类聚,物以类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了。

部首制是许慎独创,这是他另一个重要贡献,对此,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高度评价道“此千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源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仓颉篇》《凡将篇》杂乱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指出许慎创造的部首制成功建立起汉字系统内在联系,与《史籀篇》等识字读本不可相提并论。而《说文》部首制奠定了后来字典分部的基础,我们现在用的字典和词典,其部首划分便是从五百四十部逐渐简化而来的。

释义、说形、譬音、征引:《说文》如何写成(三)

每部的汉字排列好了,最后便是要说解每个汉字。怎么说解呢?《说文》释字,一般是先列小篆形体,再进行说解,具体是先释义,次说形,再譬音,最后征引文献、通人、方言等印证,做到“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如: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颠也,至高无上”是对“天”的说解,“从一大”是说“天”的字形,并指出这是会意字;而“从一大”的字形,也印证了“至高无上”的释义。

许慎的时代还没有反切注音,更没有现在的拼音,因此《说文》注音一般有两个方法:一是用直音法或读若法,即选择一个同音字或读音相近的字表示另外一个字的读音,二是通过分析字形的声符注音,如:“迀:进也。从辵干声。读若干。”读若“干”,就是以常见字“干”的读音注生僻字“迀”的读音。同时,许慎还指出“迀”的声符为干。不过由于语言不断变化,许慎时汉字的读音与今天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了,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此外,许慎还通过征引文献来论证字义,如:

瑶,玉之美者。从玉䍃声。《诗》曰:“报之以琼瑶。”

总的来说,许慎始终抓住汉字“形”这一特点,通过六书理论分析字形,再将汉字分部归类,最后解释每个汉字(实际操作当是同步进行,此处为便于读者理解,故有此说),实现系统整理汉字,写成《说文》。

《说文》读本推荐

从上文可知,说文释义质朴,字音与今天差别很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文解字》早就指出:“(说文)训诂简质,猝不易通。又音韵改移,古今异读,谐声诸字,亦每难明。”撰写四库提要的大学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读者呢!这便需要我们选择好的读本。

注本类不妨读清代《说文》四大家,分别是桂馥《说文义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句读》《说文示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当年笔者在大学学“古代汉语”课时,老师便推荐阅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这是因为段注不仅阐明《说文》条例,而且以声音为关键,深刻解释字的本義、引申义和假借义,对我们阅读《说文》帮助很大。如“绝”字,《说文》曰“断丝也”,本义是断丝。段注:“断之则为二,是曰绝。凡横越之曰绝,如绝河而渡是也。又绝则穷,故引申为极,如言绝美、绝妙是也。”我们便能很清楚看出“绝”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如果直接看注本存在困难,不妨看通论类和普及类书目,如《注音版说文解字》、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汤可敬《说文解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等。

以上书目,中华书局均有出版。

《说文》的基础应用

《说文》以其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说解汉字本义,具有重要价值,应用十分广阔,笔者结合自身阅读体会,略加分享。

一是帮助研读先秦古书。先秦古书较为难读,有许多疑难不通之处,只要一翻《说文》,往往涣然冰释。《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疾病”如何理解?《说文》:“疾,病也”“病,疾加也”。可见在古代一般的病叫疾,重病才叫病。所以“子疾病”不能理解为“孔子生病”,而是“孔子病了,病得很重”。再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宋义警告项羽“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猛如虎,贪如狼”都好理解,什么是“很如羊”?这里的“很”并非通“狠”,《说文》“很,不听从也”,很的本义是违逆、执拗,此处宋义是将项羽比喻为执拗的羊。

二是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如汉语有“宾客”一词,但在举办活动时,我们会说邀请“嘉宾”,几乎不说“嘉客”;会说“欢迎来宾”,几乎不说“欢迎来客”;有“不速之客”,无“不速之宾”。这是因为“宾”“客”虽然都能指客人,但词义却略有差别,《说文》:“宾,所敬也”“客,寄也”,可知“宾”带有尊敬的意思,所以“宾”常作敬辞使用。

三是帮助我们科学认识汉字并理解中华文化。汉字是表意文字,在表义构件中往往携带了古代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人的思想观念。如“牛”字,《说文》:“牛,大牲也。”古人认为“牛”是大物,因此一些从牛的字都和大有关系,如:

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

件,分也。从人从牛。牛大物,故可分。

牣,满也。从牛刃声。《诗》曰:“于牣魚跃。”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这样一来,我们便知道半、件、牣、物的构字理据都与牛是大物有关,不会如同今文学派一样曲解汉字,另外还能知道古人认为“牛”为大物的思想观念。

阅读《说文》,无论是帮助我们阅读古书,亦或是解释生活语言现象,还是理解中华文化,本质上都对提升个人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帮助很大。

清人王鸣盛说得好:“文字当以许氏为宗,必先究文字,后通训诂。故《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既然是天下第一种书,我们何不现在就把《说文》读起来?

猜你喜欢

六书许慎说文解字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许慎文化园简介
许慎德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游许慎文化园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