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概念”推动的写作教学探索

2023-09-18黄渝宁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单元大概念写作教学

黄渝宁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指向素养的教育成为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尝试以“大概念”推动语文写作的真实性学习和深度学习,从“构思”这一大概念入手,以统编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为例,通过提炼、整合单元链,建立写作构思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大概念  大单元  写作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同时,“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其中,“情境”“实践”和“综合”,共同指向了“真实性学习”,即“深度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势必要将语文从单篇课文相对孤立的教学,转化为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群文教学、学科内大单元教学乃至跨学科大单元。

一、指向“素养”的大概念

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时代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也随之变革。学校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现在各国所提倡的“素养”。也就是说,教学的内容正从“专家结论”(即教材上的知识点)转变为“专家思维”(像专家一样思考),更注重培养学生将学校知识迁移向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能力。

在这一变革中,“大概念”应运而生。大概念是学习者链接各种思想的精神枢纽,往往是一个概念、主题、原则或问题。以语文学科为例,其大概念即是本学科的知识核心,反映出本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李卫龙老师曾提出,语文大概念是“围绕‘内容和形式和‘语言和思维的概念性关系的理解”,它涵盖了能够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点或论题,具有生活价值。“大概念”与深度学习、真实性学习一起,对当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为明确清晰的要求:从学生素养的培养出发,通过大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专家思维,使学生具有迁移知识的创新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其知识点以水平结构为主,内容相对松散,运用“大概念”教学可以推动语文课程融合,凸显语文课程知识结构的层级性,建构语文学科的知识框架,强化学生的语文学科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

七年级学生的第一篇作文,往往可以梳理出许多不足:如写作缺乏详略,如写流水账;观察粗糙,描写缺少生动的细节;缺少主旨,素材堆砌如大杂烩;开头结尾随意潦草,不懂得升华……单举“细节”一项为例,学生懂得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起来,小学课文中不乏经典的课文,学生都明白如何去赏析,为什么在写作中就得不到体现呢?这就体现出“专家知识”的局限性:学生似乎只在某种情境中(如阅读课、现代文阅读习题)才显示出学会了这些知识,一旦脱离这种情境,这些知识就很难被“激活”并得到运用,成为了“惰性知识”。又或者,有些老师会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像复制粘贴一样将原作搬运下来,替换关键词。这种模仿其实并不是素养培养中所追求的迁移。在高度相似的情境中进行迁移,是一种低通路迁移,即从具体到具体,它依赖于两种情境的相似性;而素养追求的是高通路迁移,是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一个原理,再用這个原理去指导下一次任务的完成。

在更换情境的状态下,如何让学生摆脱“惰性知识”的困局,做到灵活运用,将课堂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个性化的表达中,“像作家一样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有意识地运用大概念教学。

二、指向“深度”的大单元

根据珀金斯的理论,知识的迁移可以分为两种:高通路迁移需要高端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实现有意识的、设思熟虑的迁移,达成创新;低通路迁移则依赖大量的实地练习,从而实现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机械重复。

大概念的掌握是一种高通路迁移,遵循“具象-抽象-具象”的转化过程:如果想要支撑起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一组足够丰厚的具体案例。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想要学生真正掌握写作的技巧,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必须先有目的地输入能体现某一写作大概念的优秀作品,从中得出相应的概念,再运用到个性化表达中,成为能够在日常写作中主动运用的表达技巧。正因为大概念具有这样的迁移特性,传统的“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单位容量有限,不足以支撑起这样一个复杂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单元”来作为大概念教学的设计单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单元不再是单纯地内容上有关联,如“童话寓言单元”,更多的是在素养上紧密联系,指向素养目标的达成。

由于概念的大小,单元也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大概念,比如“写景”“构思”等,几乎涉及到整个学段的语文学习;而相对低位的大概念,如“古代自然山水散文中的抒情”“新闻的写作方法”则会涉及到具体某一单元课文的学习。在大概念教学中,“单元”可以通过“单元链”搭建构成其体系,正如同搭建楼房,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砖块,相对微观的单元以及其中的低位大概念组成的一个个房间,最终搭建出我们所需要的楼房,即包含着高位大概念的大单元。也就是说,单元教学中,需要我们转换教学思维,从传统的、单篇的、知识教学转向为以大概念统摄整个单元教学、以单元内课文学习共同指向某一大概念达成的教学模式。

在大概念的统摄下,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是单元链的一环,几乎贯彻同一个大概念的学习。单元的整体设计,整合了整个单元的文本资源与语文知识资源,综合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多种学习方式,把文本学习、知识学习整合起来,更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指向“构思”的写作教学

考虑到日常教学的操作便捷性和可能性,本文以探讨教材中的现有单元教学为主,因为教材是重要的学习载体,对师生来说也更加熟悉,所以不妨用现有的教材单元来提炼大概念,并加以串联。在提炼时,可以针对七年级学生入学时呈现出的一些共性文体有所侧重。例如,围绕“构思”这一学科大概念,可以梳理出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中相应的大概念。(见表1)

这张表格中,笔者以“构思”为学科大概念,将七年级上册作为一个教“构思”的大单元;同时,将“构思”的大概念学习拆解到六个单元中:从第一单元的选材开始,使学生转变“编故事”或“背范文”的思维,将写作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第二单元,在选材的基础上提示学生做到真实抒情,转变其“假大空”的抒情思维;第三单元在选材的概念中提出了“典型事例”的概念,使学生树立“什么事例是好的素材”这一大概念;四、五、六单元则是对事例的运用提出了更明确的操作要求:事例安排有逻辑可循,事例剪裁要围绕中心,事例过渡可用想象联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构思”这个大概念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形态,在局限时可以拓宽思维,在固化时可以突破定式。确立“构思”的大概念,也为学生未来的作文学习、现实中文案的写作、活动的策划等都有所助益。

同时,在每个单元的大概念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具体的、优秀的案例,让学生有足够的具象输入来掌握“构思”大概念的下级抽象概念。例如,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现代文,以及古诗《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都体现了选材来自身边真实环境的特点:不论古今,作家都有一双发现生活的慧眼,撷取自然的妙手,也是因为他们描绘了所有人都曾体验过的真实场景,才能如此深切地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作者的情感轻而易举地直达读者的心底。深入学习这些“范本”,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文字中体会到选材真实的妙处,从而得出“写作的素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这样一个大概念。有了这样一个大概念,当学生面对一篇作文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回顾以往的真实生活经历,而不必再从背过的文章、看过的小说中胡编乱造,从而做到由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思维、表现中,将提升审美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落到实处。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猜你喜欢

大单元大概念写作教学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