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锦炯:“没有搞成西藏铁路,真是死不瞑目啊”

2023-09-18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西藏铁路

攻打大同前,聂荣臻、贺龙等当面问他:“铁路能保证军运吗?”他坚定地回答:“军队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

黎锦炯(1901-1981),桥梁专家。在“黎氏八骏”中排行第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铁道部设计局局长,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等职。

黎松安认同实业救国的理念,认为铁路交通对国家至关重要,他鼓勵儿子们报考铁路学校,以冀报效国家。黎氏八兄弟中,有三位先后报考铁道学校。黎锦熙曾考入北京铁路专修学堂,黎锦晖曾考入长沙铁道学堂,黎锦炯曾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铁路及造桥工程系。

“为党为革命不怕牺牲,不计个人得失的优秀知识分子”

1912年,年仅11岁的黎锦炯带了一块大洋,穿着草鞋到长沙去读书。后来考入大学,他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与同学中的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交往甚密。

黎锦炯立志于科学救国,同学曾涌泉当时已是革命者,经济上很困难,黎锦炯常资助他,但并未和他一起参加革命活动。1947年,两人相逢,曾涌泉问他:“你在唐山交大为什么不参加党、不搞革命?我们早就打算吸收你的。”黎锦炯回答:“我那个时候要懂得革命,就不是我了。那时多数知识分子都那么有觉悟,中国革命就容易多了。”曾涌泉说:“现在,你总算归队了。”黎锦炯严肃地说:“几十年漫长的路,历尽坎坷才使我认识到,中国要想真正富强,没有中国共产党是不行的。我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真正认识到这个真理是不容易的;一旦认识了,终生不会改变。”第二年,黎锦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直到他逝世,他坚信并热爱党。

大学毕业后,黎锦炯到京奉铁路总局工作,他看到一列列军车载着日本侵略者和大炮、坦克开进关内,践踏祖国大地,残杀中国人民,他深感内疚。

20世纪30年代,中国重要的铁路桥梁,都是外国桥梁专家承担设计和修建的。修建京奉铁路的滦河大桥时,如果请比利时人承担设计和建造,费用很高。黎锦炯便提出由他主持设计此桥。经过艰苦努力,他与中国其他桥梁专家设计并建成了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大桥——滦河铁桥,引起英国、比利时及日本铁路桥梁界的震动。

黎锦炯的儿子黎白回忆:“当时报纸登出来了,这成了一件大事,很多记者就去滦河工地上看这位工程师,怎么也找不到。后来他们一喊,我父亲一身泥跑出来了。”面对多方赞誉,黎锦炯只说“这是件扬眉吐气的痛快事”。

1940年9月,桥梁工厂的工人被捕押到日本宪兵队。黎锦炯挺身而出,要求保释被捕工人,工人保释出来了,黎锦炯却被日军以“通共嫌疑”逮捕,并遭受严刑拷打。

出狱后,黎锦炯拖着一家八口来到北平,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担任教授,生活十分艰难。买不起布鞋,黎锦炯自己纳鞋底;交不起电费,妻子把结婚戒指当了;冬日的炭火是孩子们捡的煤核。就在这时,伪建设总署督办殷同带着委任状找上门来。他是黎锦炯在唐山交大的同学。殷同给他极宽裕的条件:只拿“干薪”不上班,薪金超过当教授的许多倍。黎锦炯当着殷同的面把委任状撕毁,把他轰出了大门。

抗战胜利后不久,黎锦炯在党组织的保护下,前往张家口,参加了革命,任职于晋察冀边区交通管理局。1948年9月,国民党“华北剿总”派大批敌机疯狂轰炸石家庄,铁路局遭受严重伤亡和破坏。炸弹炸平了黎锦炯家,把他震昏了。醒来后,他顾不上过问家人的伤亡情况,直奔遭受损失最严重的地方,抢救伤亡的同志。党组织赞扬他是“为党为革命不怕牺牲,不计个人得失的优秀知识分子”。

“军队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

国共谈判期间,北平的三方代表因康庄铁路桥已毁无法前往张家口会谈。国民党代表要求共产党方面负责修复,限时三个月,美方代表表示支持。对方提出这种盛气凌人的要求,显然是认为共产党没有能力修复这座大桥。

此时,黎锦炯挺身而出。在周恩来、聂荣臻的支持下,在边区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黎锦炯只用40天就主持修复了大桥,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及美方认为共产党和解放区没有技术人才、不可能在三个月内修复康庄大桥的谰言,为解放区争了气。

黎白说:“我父亲用英文告诉美国人,我们不仅会拆桥,也会修桥。桥修成后,美国人坐着火车过来,到张家口,没想到共产党有一个这样的铁路桥梁专家。当时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为此授给他一个‘人民工程师的称号。”这在所有解放区中,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黎锦炯在铁路工作支援战争胜利方面起了突出的作用。1946年,解放军攻打山西大同市前,聂荣臻、贺龙和几位纵队司令员曾当面问他:“铁路能保证军运吗?”他坚定地回答:“军队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后来,解放军打到大同城下,铁路就修到大同城下,保证了军事运输任务的完成。

“我没搞成西藏铁路,真是死不瞑目啊”

黎白说:“建国后,父亲在铁道部负责设计领导工作。全国新建铁路都凝铸了他的心血。他为修铁路走遍了大江南北,我们子女一年中难得在北京看到他几次。”

20世纪60年代,黎锦炯提出了修建西藏铁路的设想。他说:“如果我能在五六年内设计和完成西藏铁路,通了车,我也过了70岁,这算是我这一生为国家铁路事业最后一次尽力吧!”

黎锦炯发动全院设计人员以满腔的热情投入落实设计方案的工作,他派出几个小组分头查资料、实地勘察……1965年,黎锦炯完成了西藏铁路计划书,他将计划一份上报铁道部党委,一份呈报给周恩来,一份呈报给陈毅。

1971年,黎锦炯任铁道部设计局局长,其时,他已经70岁,身体衰弱,无法恢复工作,但还是心心念念要建设西藏铁路。他广泛搜集有关西藏的地形、气候等资料,多次向组织表示自己年龄虽大,体质尚强,要到西藏去拼拼老命。

1981年,全国政协五届人大和政协会议召开,黎锦炯在病中多次要人去部里取文件,甚至要亲自去参加会议。开会期间,他提出的唯一提案就是修建西藏铁路。此时他已四度住院,在一次昏迷后醒过来时,对儿子黎白感叹道:“没有搞成西藏铁路,真是死不瞑目啊!”

1981年12月31日,黎锦炯病逝,享年80岁。他留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黎锦炯始一生廉为民,他从不坐组织上给他配的专车,每天乘公共电车上下班。80岁时,他生病去医院,坚持要自己走着去。周恩来称他“是我党的好同志,对我国铁路建设有重大贡献”。

(责编/张超 责校/陈小婷 来源/《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湘潭黎氏卷》,彭文忠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湘潭黎氏》,黎白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名震三湘的传奇“黎氏八骏”》,殷晓章/文,《新天地》2021年第11期等)

猜你喜欢

西藏铁路
都是西藏的“错”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我们一起去西藏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