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生态治理“加减法”
2023-09-18汪茂盛
汪茂盛
8月4日,清晨5时的缙云山狮子峰峰顶,已有不少游客在此等候日出。顷刻,一缕缕霞光从天边穿出,山水之间仿佛荡起了一层金色薄纱。稍显疲态的游客顿时来了精神,纷纷用镜头记录下缙岭云霞的至美时刻。
近两年,“去缙云山看日出”在年轻人中“火出了圈”。绿意盎然的黛湖、古色古香的金刚碑、靠山望江的新北温泉公园纷纷成了“网红”景点。其实,缙云山的文旅热并非偶然,而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后的顺其自然。
缙云山作为重庆中心城区唯一的国家级山地型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心城区的“绿肺”。2018年前,产业无序开发、建筑乱搭乱建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不断蚕食着缙云山水,导致山体满目疮痍。同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为严格落实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组织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等市级部门和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区主动担当、联合行动,以铁腕手段打响治山之战,取得显著成效:190宗“四类交办”问题以及自我排查的150宗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整体拆除大体量建筑21处,累计拆除违章建筑10万余平方米,生态问题实现全部销号。
生态搬迁为环境减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缙云山保護区原住居民的传统思维。
但山水并非无尽之源,乱搭乱建与乱排乱放,逐渐让山不再绿,水不再清。要还原生态本底,将原住居民搬迁下山是首要任务。
“只要签约了一户,我都高兴得要跳起来。”8月3日,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党委书记龙天真回忆起开展综合整治的那段日子,不禁感叹。
时间倒回至2018年6月,北碚区成立缙云山综合整治办公室,从全区抽调百余名精兵强将组成综合整治“尖刀班”,将他们分批次派遣至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所覆盖的澄江镇、歇马镇、北泉街道等镇街开展工作。
如此大规模的综合整治行动,龙天真没有一日不觉重担在肩。
“让老百姓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他们有抵触情绪也很正常。”龙天真说,为了打消搬迁群众的顾虑,政府给出了优厚政策,提供了退地进城和异地迁建两种方式:对自愿转户到城镇生活的居民,由集体经济组织给予一次性补偿;对愿意继续在农村生活的居民,统一在保护区外规划建房,建设费用按当地成本造价计算并由搬迁居民承担。
如何让好政策走进群众心里?
“那时搬迁群众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人家干农活,我们就蹲在田坎宣讲政策、沟通解释。”龙天真说,派驻村里的6个“尖刀班”小组每天都会汇报签约情况。
在一轮轮入户宣讲中,了解到退地进城政府可将补偿款用于补缴社保这一政策后,北碚区北泉村村民余代文带头签了字。随着村民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愿意搬迁的人也逐渐增多。
“大家都看得到,走的人(退地进城)笑着走,没走的人(异地迁建)都住上了好房子。”龙天真说。黄丽维就是“住上好房子”的村民之一。
黄丽维一家四口原本住的土房在实验区内,又潮又烂,婆婆陈朝菊的房间甚至建在猪圈上,生活环境极其恶劣。2019年12月,在外打工的黄丽维接到时任村委会主任钟纯杰的电话,毫不犹豫答应了搬迁事宜。2022年5月,当他们一家看到生态搬迁房“缙云山居”时惊呆了,漂亮的小楼房竟是他们的新家!
“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龙天真说,让大家搬迁出来只是第一步,还要让大家生活得更好。为此,2021年,北泉村成立了重庆欣融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年多来,解决公益岗位16个,移动岗位289个。
如今的北泉村干净整洁,村民不时一起跳个“板凳龙”舞,他们纷纷感叹,“住在缙云山脚,生活更方便了”。
北泉村的蝶变只是缙云山抓好生态搬迁的一个缩影。
璧山区大路街道龙泉村的养羊户伍成勇拿着搬迁款在城里扎了根;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关口村73岁村民肖其英用补偿款补齐了社保,养老有了保障……“居民自愿、政策鼓励、应搬尽搬”的原则在缙云山综合整治中得到生动呈现。
如今,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搬迁原住居民445户,在实验区地质滑坡隐患和生态脆弱区域引导搬迁73户,生态负荷得到有效缓解。
拆补并举为山水复绿
如果说缙云山是重庆中心城区的“肺叶”和“氧吧”,那么黛湖就是缙云山上的一颗“明珠”。
湖水色如黛,黛湖之名由此而来。黛湖更因唐朝诗人李商隐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而闻名遐迩,如诗般的美景也招来不少商机。
20世纪90年代末,云登酒店、金湖湾度假村、大罕宫酒店等建筑环湖而建,将黛湖紧紧包围。“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违章建筑,比如云登酒店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有近6900平方米都是违章建筑。”北碚区缙云山综合整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日复一日地攫取湖水资源、排污入湖,让湖水由绿变浑,使得水位下降了约0.5米。拯救孕育着130多种藻类植物的黛湖势在必行。
身为农家乐负责人之一的袁登文听闻政府要拆除违章建筑表达了难处:“经营农家乐是我们老两口唯一的收入来源,拆了农家乐我们的生活怎么办?”
工作人员反复上门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020年,占地2.23万平方米的4家酒店被彻底拆除。
违章建筑没有了,但黛湖如何复绿又成了新问题。
为此,北碚区邀请生态专家进行调研,规划黛湖库型修复、湿地治理、水生植物及乔木栽植、滨水栈道及人行步道建设等。为凸显缙云特色,北碚区在植入植物的选取上,从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多样化类别入手,植入枫杨、香樟、缙云槭肾蕨、菖蒲等,累计种下86种植物,面积达2.9万平方米,打造出一个高效“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
如今,漫步在黛湖的彩色步道上,眼前碧绿湖水被茂密植被环抱,耳边是知了低鸣,好不惬意。曾经的“残山剩水”重新变为“青山绿水”,这样的故事在缙云山综合整治过程中不断上演。
位于缙云山保护区的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四楞碑村,从尘土飞扬到“植物王国”,综合整治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机。
由于石灰岩资源丰富,四楞碑村从前星罗棋布几十个露天采石场,山体破坏、地面变形等多种地质环境问题频出,于是沙坪坝区下令彻底关闭四楞碑村所有采石场。
采石场停了,村民邱远模只有外出务工,他抱怨道:“生态难道比人挣钱还重要?”废弃矿场遗留的地质威胁让村民也无法进行其他作业,它就像缙云山的一块“伤疤”,久久未愈,直到综合整治的开展。
青木关镇向上争取到山水林田湖草专项资金1513万元,对全镇8座共计520亩废弃矿坑进行综合治理,清除危石3800余立方米,回填种植土10.8万立方米,还新建了排水沟、蓄水池及防护网。排除地质隐患后,村民根据意愿种植黄葛树、李子树、柑橘树等生态或经济林木。
现在的四楞碑村满目生机。每当提到被绿色环绕的新家园,邱远模的工友总会投来羡慕的眼光,他也逐渐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是长久之计,不能只贪一时之利。
产业植入为发展赋能
8月3日下午,位于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杉木园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馆,迎来一批入党宣誓的预备党员。这个陈列馆正是在保持西南局旧址原貌的基础上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
随着综合整治逐级推进,拆违治乱、生态搬迁、生态修复的“前半篇”文章收尾。那“后半篇”又该如何书写?
近年来,北碚区依托缙云山生态与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起以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为核心,东西南北四大山门组成的“一心四片”发展格局。
但缙云山生态产业发展点多而散,如何做到多项目高效推进?北碚区给出了答案:建立以“政府参与引导+国有资本投资打造+专业机构助力规划运营+原住居民积极参与”模式,真正让“一心四片”发挥由点到面的产业带动效应,彻底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
重庆北泉温泉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环。该公司于2020年投入700万元,开展了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馆室内布展工作,又于当年11月,投入340万元,完成了该项目约3000平方米外环境打造。
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高大杉木营造出的肃穆环境,让陈列馆具有独特的韵味。该馆一经开放,便深受周边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中小学课外研学群体的欢迎。
走出杉木园,行至半山腰,偶遇一处山涧,其上的“小山丘”民宿十分吸睛。民宿的咖啡馆内,几位穿着时尚的游客正在图书角“打卡”拍照,土黄色的墙体似乎在告诉人们这个民宿“大有乾坤”。
“跟打造陈列室一样,我们是在保留原房屋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的设计和装修。”北泉公司项目运营负责人陈勇说,他们开发升级的文旅项目都是尽量挖掘生态的原生美。
从民宿沿山而下远远望见嘉陵江,就来到了缙云山文旅产业的老字号“北温泉”。
2020年3月,北泉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对北温泉公园进行改造升级,新建开放性自然山林温泉泡池,并提升爱莲池、五潭映月等历史元素。2022年5月1日正式营业后,新公园迎来腾飞,仅到当年底,公园便累计接待游客超3万余人次。
“改造升级还带来了就业机会。”陈勇说,公司员工都是当地居民,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公园不营业的状态下,公司也未裁减人员。
顺江而下,金刚碑古村落内游客熙熙攘攘。穿行在古树小桥间,夕阳余晖的影影绰绰让这里仿佛与古时人声鼎沸的场面相交叠。从山顶至山脚一路,金刚碑、北温泉等生态产业景点,被建设的生态步道串珠成链,闪耀出更强光芒。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项目包装、资金融入、产业引进、項目建设等板块,2022年4月,北碚区成立区属一级国有企业重庆市北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让产业发展的推进力更强。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国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试点工作的指导下,打造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化项目,全方位彰显缙云山自然本底历史文化特色及生态产业优势,力促‘巴山变‘金山。”北碚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技同防为监管增效
8月初的夏夜,虫鸣鸟兽声逐渐变得清晰,在璧山区璧泉街道森林中巡查的护林员龚元彬正拿着手机拍照,将发现的问题上传至“智慧林长”系统。山的另一头,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护林员吴邦清拿上了大喇叭,“莫乱丢烟头、莫焚烧枯叶”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近年来,重庆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今重庆已在全市构建起市级林长统一指挥、市级部门分工协作、区级林长履行主体责任的工作指挥协调机制,为缙云山综合整治长治长效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为填补林业行政执法空白,璧山区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执法人员下沉至镇街、村居、山头,有效提升辖区内尤其是缙云山山林资源保护监管效能,同步落实全市“智慧林长”工程。
“以前走路靠吼,现在不仅人员配备更加完善,还有了科技帮忙,工作高效多了。”龚元彬说。北碚区歇马镇管护站护林员郭守建也深有同感:“‘智慧林长系统确实很方便,我们在巡护中发现了问题,能够及时记录和上报,也可以和林长实时沟通,让问题处置更快更及时。”
处暑后的缙云山迎来了客流高峰,缙云山森林防火也迎来了关键期,北碚区首先对客流进行了限制。
“我们是通过‘一码游北碚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的门票,一个用户7天内只能预约一次。”8月3日,去缙云山看日出的西南大学学生李源说,他们十分支持限流措施,因为只有生态持续发展才能让更多人欣赏到大自然之美。
对外减少客流,对内加强联防。2023年以来,北碚区把缙云山林区周边相邻的10户农户、经营主体组织起来,成立森林防火“十户联防”联控小组,同时利用市级卫星监测,结合北碚区无人机监测、林火视频监控、林下红外监测等多种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预警监测体系,全力筑牢缙云山夏季森林防火“安全墙”。
如今,缙云山的新生有目共睹。夜色深沉,缙云山的自然之声汇集成一首交响乐,低声诉说着这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改革创新。
8月16日,美丽重庆建设大会召开,缙云山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整治成效再被提及。做好生态“加减法”的综合整治攻坚战无疑为进一步推动美丽重庆建设提供了可鉴经验。未来,缙云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协奏曲将久久萦绕巴渝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