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见阚铎致叶恭绰信札初考中国营造学会早期学术研究

2023-09-17金捷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世界建筑导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叶恭绰学社信札

文/图:金捷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许力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

2023 年元月,一件三通十九页,标注为“中国营造学会”致叶恭绰信札,在嘉德拍卖,

“叶恭绰旧藏信札专场”释出,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信札中涉及古建类古籍、书籍丛刊出版等信息,是了解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会”创立后,学人们为保护古代建筑文献所作贡献,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及文献价值。但可惜图录并未明确说明写信者为何人、写作时间及具体内容等,值得一一考证。

一、“中国营造学会”及书信时间

首先引起笔者注意的是信笺左下角所印“中国营造学会稿纸”字样,学界所熟知的是

1930 年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但对“中国营造学会”则知之甚少。虽为一字之差,但对“解码”书信时间及此学会尘封的历史,则是一把重要的“钥匙”。翻查文献后得知,朱启钤 早在 1925 年建立“中国营造学会”,开展古建文献保护及编修工作,可以说此学会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前身。1虽然目前资料未有公布当时此学会成立的宗旨等内容,但《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一文中表达了朱启钤一贯坚持的学术观点及宗旨:

“本社命名之初,本拟为中国建筑学社。顾以建筑本身,虽为吾人所欲研究者,最重要之一端。然若专限于建筑本身,则其于全部文化之关系,仍不能影显。故打破此范围,而名以营造学社。则凡属实质的艺术,无不包括。由是以言,凡彩绘、雕塑、染织、髹漆、铸冶、抟埴,一切考工之事,皆本社所有之事,推而极之,凡信仰、传说、仪文、乐歌,一切无形之思想背景属于名俗学家之事,亦皆本社所应旁搜远绍者…全人类之学术,非吾一民族所私有。吾东邻之友,幸为我保存古代文物,并与吾人工作方向相同。吾西邻之友,贻我以科学方法,且时以其新解,予我以策励。此皆吾人所铭佩不忘,且日祝其先我而成功者也。且东方人士,近多致力于南部诸国之考索者。西方人士,多致力于中亚细亚之考索者。吾人试由中国本部,同时努力前进,三面会合,而后豁然贯通。其结果或有不负所期者。”2

如此可见,朱启钤意欲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营造”与“工艺美术”等其他方面打通的研究取向。同时,也体现出他可能受到1920 年所发现的宋版《营造法式》的影响。

1919 年,朱启钤发现晚清学者丁丙收藏有宋版《营造法式》抄本,随即委托陶湘、傅增湘等人进行校勘,并于1925 年以陶湘的名义出版。《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论著,对古建筑研究、唐宋建筑发展及建筑形制、工程做法、施工组织管理等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朱启钤在1925 年《重刊<营造法式>后序》中写道:“庚辛之际,远涉欧美,见其一艺一术皆备图案而新旧营建有专书。益矍然于明仲作为营国筑室不易之成规。”但由于此书传承久远,辗转传抄,错漏甚多,亟需校订完善。“中国营造学会”在此时已为保护、修撰、刊印相关建筑类古籍工作努力。

同时,其中一封信札中还出现判断书写时间的重要信息,这便是叶恭绰祖父叶衍兰(1823-1897) 所编修的《清代学者象传》(第一册) 出版。3信中提到:“《清代学者象传》告成,谨再拜致贺,效不竭力传播,...”此书出版时间为1928 年,书信人署有“十一月廿一日”,进一步确认信札书写于1928 年11 月21 日。另外,根据《医籍考》的编订事宜,与1929 年《许宝蘅日记》中记载的抄写的《医籍考》内容相符。因此此三通信札的书写时间可能是1928-1929 年。

二、叶恭绰与信札书写者

叶恭绰与“中国营造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的缘分肇始于学会创始人朱启钤,两人同为民国“旧交通部”系领导人物,公务上交往频繁,而政见、古物鉴藏喜好上多有相似之处,二人私交甚好。虽在现有的材料中不知在“学会”的这段时间叶恭绰充当什么角色,但结合信札中多处出版计划及出版款项问题,如“盖年来,桂老甚衰,铎亦无力,若有人能任,刻资固所愿也,尤愿自加校正,更为放心,幸钧座一成全之。”其次在1930 年“中国营造学社” (以下简称“学社”)成立后,叶恭绰在学社中负责与学社资助来源“中华教育基金委员会”往来事务,学社的运营、刊物出版、活动经费等等皆多与叶恭绰工作相关联。4因为中华教育基金委员会资金源于中英、中美庚子赔款,而叶恭绰则为赔款管理的官员之一。由此可推测,叶恭绰早在 1928 年已介入“学会”资金的申用筹集事宜。

图录中虽未注明写信人之名,熟读信札内容却多提及书籍出版事宜,信札中多处以“铎” 为第一人称,结合历史资料考证及笔迹比对,应为阚铎。阚铎(1875-1934),字霍初,号无冰,安徽合肥人。1902 年受张之洞所派,于日本东亚铁路学校建筑科留学,而后又转到日本高等警察学校学习。归国后,曾担任湖广总督文案、湖北布政使司秘书、江苏提法司科长。1914 年任北京政府交通部秘书,从此与民国交通系领导人物朱启钤、叶恭绰往来密切。早在1920 年代,阚铎已参与《营造法式》版本收集及整理校勘工作,日后便一直为朱启钤做此方面工作。51925年朱启钤组织成立中国营造学会,阚铎任文献部主任,负责开展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阚铎曾专修建筑,负责文献编修及出版事宜亦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人选。出版需要资金的支持,与叶恭绰的联系便成为他日常工作的部分,这些信件便见证了当时这一段历史。

三、信札内容考

信札中提及多为建筑工艺相关古籍出版计划及格式等问题,下文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其出版的不易以及书目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影响。

(一) 建筑工艺类书籍

1.《哲匠录》

信中提道:“黄宾虹君刊《哲匠录》,固极赞成。现将人名先编一目。录付油印,三两日内印得即以寄上,以复持商。”

《哲匠录》为朱启钤辑刊,通过信件可知应为阚铎收集史料编撰,黄宾虹负责付印。1928 年,黄宾虹曾任神州国光社美术部编辑主任一职,因而相关出版事宜由其负责。6

《哲匠录》以中国传统史学的人物传记体例,综合正史、方志、笔记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史料,按照时代顺序,梳理出中国自唐虞夏周至明清历代在建筑、水利、桥梁、叠山、军事、造像等工程方面的重要人物,记载了哲匠的生平和其营造事迹。这些人物身份各异,角色不同,涵盖了设计、施工、管理各个环节,主要包括了重大工程的发动者——帝王,工程的组织管理者——官吏,工程的实践者——工匠。7

由于古代建筑保存不易,《哲匠录》中的人物事迹能与现存建筑相印证,主要为北京在明清时期所建造的一系列官式建筑,特别是明代紫禁城的营造活动和建筑遗存,其记载见物见人。《哲匠录》关注到营造活动中的不同角色,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人物。反映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社缘起》一文中“乃与造作工匠,详悉讲究,勒为法式,一洗道器分涂、重士轻工之锢习。”8这种全面反映营造活动的学术眼光,不止步于精英,更多关注无名工匠们的卓越技术,超越了传统史学的局限。

此书在1928 年并未刊印成功,或是源于当时经费短缺问题。但《哲匠录》的内容已以专栏形式于1932 年开始陆续发表。20 世纪60 年代初,朱启钤陆续对旧编《哲匠录》进行增补。1964 年,朱启钤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至此,朱启钤《哲匠录》的编纂惜成未竞之业。9 直至2006 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 卷第1 期》才又陆续登载此书内容。

《哲匠录》的编纂以及对“营造学”的研究实践,表明朱启钤对“中国设计史”的研究在近现代建筑历史的发展中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其《哲匠录》的规划以及所完成的部分辑录内容反映出其时有关“中国设计史”的研究已迈向了专门发展的道路。

2.《髹漆录》

信中书道:“《漆书》一种,亦大致告成。其书内分释名、器物、礼器、雕漆、做法、产地、工名、树艺、外纪,九卷,约二百页,亦系独立之书。...黄君既欲刻美术书,则《髹饰录》系大可翻刻,缘此书虽有刻本而非卖品,板式太大,印行不争,日本美术学会即有照原版石印缩小之举,此书如刻入丛书亦甚合式,但印入时须与铎一洽,因内中尚有一二处要修正也。”

阚铎在此书跋语中阐明了《髹饰录》的编撰过程。《髹饰录》原在清代于中国已失传,朱启钤适读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提到此书之美,便借其览阅并付梓重刊。当日,日本仅有一部手抄本流传。由于最初出自木村兼葭堂的收藏,因而历来被名为“蒹葭堂本《髹饰录》”。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氏述其流传日:

《髹饰录》一书,初木村孔恭,藏钞本一部。文化元年(1804)昌平坂学问所购得之。维新之时,入浅草文库,后转归帝室博物馆藏,并有印识可征。10

木村孔恭,即木村蒹葭堂,是日本江户时代元文至享和年间(1736 一1803)赫赫有名的收藏家。此时正值中日交流浪潮,蒹葭堂与日本许多汉人雅士相交往来,大量舶来汉籍被其收入堂中。此书注释者为嘉兴西塘的漆工杨明。清黄遵宪《日本国志》卷四十《工艺志·漆器》谓:“江户有杨成者,世以善雕漆隶于官。据称其家法得自元之张成、杨茂云。”张成、杨茂云正是出自西塘的漆工名匠。由此可猜见日人至西塘学漆者颇不乏人,《髹饰录》极有可能此时已随之传抄而去。11

木村蒹葭堂殁后的七年(1809),其巨大藏书大部分被收入幕府昌平坂学问所。昌平坂学问所是江户幕府直辖最大的儒学教学机关。同时,阚铎在跋语中提道:“此本寿碌堂主人眉批夹注,灿然满目,于正文有所增益,亦极精审。”12大村氏猜测对《髹饰录》作眉批及夹注的寿碌堂主人很可能是昌平坂学问所之学者。13来自“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研究者索予明则认为抄本原文及大部分注释字迹似出于同一人手笔,换言之,抄本既传自蒹葭堂,则此批注之文,也应当是同出一源。14

此书分九卷,1927 年 (丁卯年) 付梓刊印二百本。丁卯本《髹饰录》初版后,朱启钤将此版《髹饰录》印刷半数分贻友好,半寄日本之藏原书者,藉为酬谢。原刻木板藏于天津文楷斋,后又转让予上海商务印书馆,装箱南运,却在淞沪之战时,与涵芬楼同付劫灰。阚铎后来又取丁卯本缩印了若干部,但终归印数无多,传而未广。15信中提及原版过大,黄宾虹如刊入《美术丛书》可缩版重印。但此印刷计划似乎并未成行,但可能已完成缩印版印板,这才有了1937 年淞沪之战后的再次重印机会。

《髹漆录》重归中国,朱启钤功不可没。除了推动前两次的出版以外,1958 年朱氏请王世襄对《髹漆录》作进一步解读,文本的校勘、注释、解说等诸方面,使得《髹漆录》成为重要的古代漆工艺研究著述。

3.《园冶》

信扎提及“又有一明人所著《园冶》一书,为南方建筑必要之书,有阮大铖之序,中土未见著录,系日本有抄本,今归铎手。”

信中所知这又是一本中国失传之书,引进日本抄本复活之历史事件。朱启钤在1931 年《重刊园冶序》中序述:计无否《园冶》一书,为明末专论园林艺术之作。余求之履年,未获全豹,庚午得北平图书馆新购残卷·合之吾家所蓄影写本,补成三卷,校录末竟… …阚君霍 初,近从日本内阁文库借校,重付剞劂·并缀以识语,多所阐发·为中国造园家张目。16

《园冶》一书系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崇祯四年(1631)成稿,崇祯七年(1634)刊行。因阮大铖写序而遭禁刊,清代未编入四库全书,全书共3 卷,附图235 幅。论述了园林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总结了造园经验及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是研究古代园林必不可缺的重要著作。

阚铎在30 年代所撰《园冶识语》对于《园冶》与古典园林有精辟见解,《园冶识语》中即有“盖营造之事,法式并重,掇山有法无式,初非盖阙,掇山理石,因地制宜,固不可执定镜以求西子也”的论述。17此论将计成之《园冶》与李诫之《营造法式》相提并论,阚铎提出的观点可谓超越时代的论断,成为连接晚明计成《园冶》与当代园林思考的重要节点。然而,一如《园冶》自明代以降的多舛命运,阚铎的观点由于国家历史、个人命运乃至著述遭遇等问题,亦被长期淹没于近代重新刊行的《园冶》之内。

(二) 其他门类书籍

1.《丝绣丛刊》

信中提及:“铎意此公既欲刊美术书,则《丝绣丛刊》五种似可合格,说明为别纸,至于格式及条件如左。《丝绣五种》之中,完全未印者,只有两书画考,其笔记已印五百部,未出版,《女红》已出版亦五百部,《丝绣录》当存二百部,如前途大规模刊行,则将已印未印一或重印,格式如何听其自便。”

《丝绣丛刊》的出版工作,当中提及《丝绣笔记》、《女红传征略》、《存素堂丝绣录》皆已分别刊印出五百本或存二百本,只有《清内府藏刻丝绣线书画录》未刊印。阚铎在信中表达欲付于黄宾虹一并出版,版式格式皆由其定夺。

《丝绣丛刊》朱启钤编著,阚铎亦负责当中的文献校勘及搜集工作。丛刊共五册,包括:

《存素堂丝绣录》一本,《清内府藏刻丝绣线书画录》一本,《丝绣笔记》上、下卷和《女红传征略》。后该卷又收入邓实等编、黄宾虹续编的《美术丛书》第4辑和第5 辑 (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 年版)。18

朱启钤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奠基人,也是一位丝绣收藏家与丝绣工艺的研究者。其对丝绣研究的兴趣源于自幼接触家藏古字画,这些书画卷轴多以缂丝织品作为包首的裱帙,就此萌发了专题收藏的念头。收集了宋、元、明、清四朝近200 件丝绣艺术珍品。例如宋代的《牡丹图》、《紫鸾鹊蝶图》,元代的《释迦牟尼佛轴》,明代的《宣德御制梅花仙禽轴》,清代的《雀雏待饲图》等等,皆为一时之珍。此批珍品曾受到日本人的觊觎,有一位日本人向朱启钤提出,愿以大洋一百万元收藏朱先生的这批藏品,但被谢绝了。可是在1929 年,朱氏却不得不以20 万元的价格将这批至爱的珍品,半卖半送给了张学良。原来此时为了研究、保护中国的古典建筑,朱启钤先生正在筹建“学社”,经费短缺,于是不得不忍痛割爱了。“九一八”事变以后,这批珍宝同其它的东西一样,没有来得及运往关内,即告陷落,后来成为了伪满州国的镇“国”之宝。1935 年曾在伪满州的“国立博物馆”正式展出,并且由日本人印成了册大型精美的图录一《篡组英华》。遂使这种独特的艺术品名闻于天下。而后,这批珍品逃脱兵燹之灾,于1949年经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批准,辽宁省博物馆以一批溥仪带到东北的善本书籍,向故宫博物院交换这批丝绣艺术品。这也成了目前辽博的重要织物藏品。19

从收藏出发,朱启钤对织物史文献亦细心收集并整理出版,《丝绣丛刊》便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他的研究工作首先是对家藏的缂丝、刺绣进行了著录,成《存素堂丝绣录》一书,1928 年刊印行世。该书分“缂丝”及“刺绣”两部分,每件藏品除著录其尺寸、内容、题跋及印章外,还附有朱先生的考证。这些考证或叙工艺发展源流,或考匠师行实故事,或记藏品流传经过,大多有着精审的内容。其“弁言”更是概述了自宋至清丝绣工艺的发展大略,体现其学术观点及功力。为了对传世丝绣进行研究,他还根据《石渠宝笈》等书辑成《清内府藏刻丝绣线书画录》,对清宫藏的丝绣进行了研究。朱氏在丝绣研究上最重要的著作是《丝绣笔记》。该书共分两卷,上卷《纪闻》,下卷《辨物》。《纪闻》偏重于丝绣史实的考证,《辨物》偏重于丝绣品种及作品的记叙,如在“刺绣”部分中就记有董其昌题韩希孟绣宋元名迹方册,每一幅题词的内容以及顾寿潜在册后的题跋都收入其中。《丝绣笔记》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丝绣史的专著。书中丰富的史料、对作品详尽的分析以及勾画出的丝绣史发展线索,不仅为我们今天研究刺绣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理论探索上也具有指导意义。《女红传征略》分“织作”、“刺绣”、“针工”、“杂作”四部分,辑录有关能工巧匠的传记资料。仅刺绣部分就记载了五十多位刺绣艺人的传略及其代表作品。20

2.王伯恭《蜷庐笔记》稿

信札中写道:“另有王伯恭先生《蜷庐笔记》稿,在铎处,此稿五卷,多记旧年与项城在朝鲜佚事及光宣间潘翁、张文襄诸公言行,无隐情、无俚语,卷帙不多,如有发心印行者,铎愿以原稿让出。此稿已另钞出,加以整比,并略汰其浅率者。”

此为王伯恭《蜷庐笔记》的出版事宜,当中记述张之洞、翁同龢等人事迹,颇有历史研究价值。

王伯恭,原名锡鬯,字伯恭,后以字行。江苏盱眙人,光绪十四年(1888 年)举人,曾入吴长庆、张之洞等幕,为翁同穌、潘祖荫弟子,官国子监学正、归州知州等。辛亥后居沪上,袁世凯任总统,招之入幕,任陆军部秘书。工诗文,亦擅书法。有《蜷庐诗集》、《蜷庐文集》等。《蜷庐笔记》不分卷,民国间阚铎无冰阁铅印本(原分五卷,此为节本)。是书多记清末人物,盖乃撰者亲身交往之经历。此次所辑,共得资料十五则。《华编》中收入此书,录则一至四、十三。

此笔记多记晚清重臣们不少的处世细节。在帝制王朝末期,面对复杂的政治时局,其老谋深算的一面,政治斡旋的手段等。其中最为出众一段是翁同龢觉察“戊戌变法”有失势之态,并由从前力荐康有为之态度转变为“与康不往来”、“此人居心叵测”等语应对道光帝之责问,以求“变法”失败后的清算不累及其仕途,为求自保。21此外,还有对袁世凯的记述。王氏曾随吴长庆幕,在朝鲜与袁世凯同事,评价袁世凯不学,其人则诡计多端。在朝鲜时,同行者皆惧与共事。甲午败后,起练新军,知满洲权要毫无识见,犹藉神权以动观听,敌对外人,迎合意旨等等。22

3.《医籍考》

信札曰:“《医籍考》第卅六至八十卷本,录许季湘手抄之本(即大高本)。上年携交富士川,用元坚本校补考。此次过奉,持与季湘细商録副之策。”

此处许季湘,即许宝蘅,字季湘,号巢云,又号耋斋,浙江杭州人。学者、诗人、书法家。光绪举人,任学部主事、军机章京。民国时先后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长。1927 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兼管掌故部。1949 年后,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元济内侄。23

信中曰:“公但筹印资即可,集事但铎更有请者柳沜(元胤)此书之外应补续不一,而是譬如成化本笔即在彼所未见,彼书取裁于图书集成。诸书故所采志乘不少,而晚出志书多未及见,将来增者補者亦必蔚为巨观。”

丹波元胤,字奕禧,一字绍翁,初名安良,后改安元,号柳沜。文化二年(1805),谒将军家齐,八年(1811)3月续家长权而为医师,又承父元简之后而为医学馆督事。另赐俸米三十八。文政五年(1822)被叙为法眼,十年(1827) 6 月 3 日殁,年仅39 岁。又有《难经疏证》、《体雅》、《疾雅》、《药雅》、《名医公案》等。24

通过信中的内容可知,阚铎与许宝蘅共同抄录审订此书,并向叶恭绰汇报了校刊过程及时间节点。阚铎以日本元胤版勘录完成后,仍需以《古今图书集成》及其他晚出志书增补内容,日后定成为煌煌巨著。阚氏报禀的内容可能都为了叶恭绰筹集出版经费提供说辞及筹款信心。《许宝蘅日记》1929 年4 月5 日,载“阚霍初来,《医籍考》已由日本抄补来,计十八册,可喜之至”。4 月 17 日,抄《医籍考》目录。4 月 20 日,抄《医籍考》目录讫。4 月 25 日,抄《医籍考》三页。”此后至7 月 23 日,时抄时辍,每日抄书少则千余字,多则六千字。11 月18 日,“阚霍初来,知《医籍考》下半部已校回,现有人愿出资刊印,须另抄一分,余允任抄。八时到阚子贞寓访霍初,取回《医籍考》,校阅一过,原四十一卷,改 为四十五卷,第分卷不同,所增者不过数事耳,欲编一简目先发表”。25

《医籍考》是中医专科目录中绕不开的经典之作,由日本江户时代汉医学家多纪(丹波)元简及其子元胤、元坚编纂而成,书成于1819 年。全书共80 卷,分9 大类,著录历代医学著述约3000 种,考证精深,搜罗繁富,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重要工具书。它更开辑录体中医目录之先河,对后世医学专科目录的编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仿朱彝尊《经义考》之体,每书先揭其名,次示卷数,再言存佚及未见,又录诸家序跋并撰者履历,后附作者按语。

(三) 书籍推广

信札写道:“《清代学者象传》告成,谨再拜致贺,效不竭力传播,顷拟向吉林、哈尔滨 (许溯伊),东京(岛村北浦),京都(狩野、羽田),朝鲜(富田),大连(松崎),奉天 (许季湘),北平(桥川,仍在东单洋溢胡同三十八号) 诸处通函。惟样本需用甚多,伏乞尽量供给叩”。

阚铎祝贺《清代学者象传》出版(此书于1928 年初版),并表示可为叶恭绰多多推广,并分别介绍了一些可为传播效劳的中外友人。

《清代学者象传》(以下简称《象传》),共分二集,收清人肖像与传记,前者以写真摹绘,后者以小楷书写。第一集共169 人 171 幅像(4 人有2 幅,有2 幅乃 2 人之合幅),自顾炎武排至魏源,由叶衍兰编著,其弟子黄小泉协助摹绘部分肖像。叶衍兰费三十余年之力,“殁时尚以未得大成为憾”,死后三十年,方由其孙叶恭绰出版。叶恭绰本欲补编成完帙,补上方外、闺秀、边疆人士等。但恐先人手泽被湮晦,又应当时学苑之需求,正逢商务印书馆愿成其美,便于1928 年先印第一集,此集印行后“风行一时”。26

信中所提及的友人,许同莘(1878-?),字溯伊,江苏无锡人。同邑人说他“濡染家学,才藻冠时。”1901年中庚子、辛丑并科举人。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归国后,在张之洞幕府从事文书工作,1909 年张之洞去世后,许同莘受张氏二子的委托,担当起编辑张文襄遗书的重任。1912 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又觅得一个佥事的职务。此后十余年,在文献编纂方面做出非常可观的成绩。他分别编撰了《张文襄公全书》、《张文襄公年谱》以及清代对外条约文献等等。27

信中“大连(松崎),北平(桥川) ”两位日本友人可能是学社三位日本社员中的两位。学社成立伊始,与日本学术界交往频繁,日本建筑学会机关杂志还及时刊登了学社创立的消息和相关情况,同时亦吸收日本学者入会。朝鲜(富田)可能是富田晋二,曾与朱启钤、关野贞、伊东忠太、今西龙、阚铎等发起成立“古瓦研究会。28想必叶氏之作“风行一时”少不了这些日本学人的推广与传播。

四、结语

此三信札为阚铎于1928-1929 年写予叶恭绰,未公开梓行,尚不为人所知。所以笔者不揣简陋,希冀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前身“中国营造学会”(1925-1929)提供可资参证的信史。透过信札可了解,以朱启钤与阚铎为主的中国传统学者专家,早在中国营造学社尚未建立的年代,就为中国营造学、社会学、丝绣史、医学史等传统文献研究工作,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毕生不懈之努力。《园冶》、《髹饰录》等历史文献都是近代首次书面涉及的重要书籍,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这些带有私密性质的个人通信的发现,未尝不是另一条通往全面了解民国时期保护传统文化历史图景的捷径。

注释:

1刘涤宇:《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缘起>研究 ——纪念中国营造学社筹组 90 周年》,《建筑遗产》第 4期,2019 年,第 37-42 页。

2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0 年 7 月第一卷第一期,第 8-11 页。

3叶衍兰,叶恭绰编:《清代学者象传 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年,第 1 页。

4林洙著:《中国营造学社史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年,第 39 页。

5王其亨著:《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 年,第 421 页。

6王中秀编著:《黄宾虹年谱》,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第 186 页。

7徐怡涛:《<哲匠录>的洞察与回响》,引 自《读书》编辑部编:《读书 2017 年合订本 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年,第 119 页。

8中国营造学社编:《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年,第 4 页。

9何振纪:《朱启钤<哲匠录>与 20 世纪初中国设计史研究之滥觞》,《创意与设计》第 4 期,2021 年。

10《大村氏述其流传原函》,引 自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一中国古代漆工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第 17 页。

11何振纪:《<髹漆录>在中国的复活刊行与校勘解说》,引 自郑巨欣主编:《历史与现实 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年,第 394 页。

12王世襄著:《髹饰录解说 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 修订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年,第 186 页。

13同[11],第 395 页。

14索予明:《蒹葭堂本髹饰录解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 年,第 13 页。

15《1958 年王世襄<髹饰缘解说>朱启钤先生序》,引 自王世襄《髹饰录解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年,第 13-14 页。

16朱启钤:重刊园冶序,《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年,第 40 页。

17(明) 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年,第 23 页。

18孙佩兰著:《中国刺绣史》,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年,第 159 页。

19程克夷,徐志祥,赵辉主编;孔德骐,刘炳泽,刘俊仁,孙波编;徐湘编著:《文物故事》,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 年,第 303-305 页。

20同[18],第 159-160 页。

21陈乐民著:《读史散记》,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 年,第 65-68 页。

22刘成禺著:《世载堂杂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115-116 页。

23沈津著:《煮雨文丛 3 书海扬舲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 81 页。

24同上书,第 80 页。

25同上书,第 83 页。

26何奕愷著:《清代学者象传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 1 页。

27王金玉著:《王金玉档案学论著》,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年,第 319-322 页。

28朱顺龙主编;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论文选集 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 171 页。

猜你喜欢

叶恭绰学社信札
深化微观党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外国语学社研究》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学社奋发担使命 草书千载绘华章——写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90周年之际
衣被天下谁识恩
——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
衣被天下谁识恩
——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
中国营造学社藏书源流考
厦门市同安丰翼美术学社日记画
不役于物
不役于物
旧时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