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更新的开放建筑方法与SI 住宅再生设计实践研究
2023-09-17作者刘东卫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作者:刘东卫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秦姗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住宅所主任建筑师
1 新时代我国城市更新战略中的新挑战与危机
1.1 国家城市更新行动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之后,我国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进入到存量提质增效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阶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成为国家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1中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
城市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始终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让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更新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2 存量时代城市住区更新的危机
从国际经验观察,户均住房套数大于1,由增量开发主导的新房市场趋于稳定和成熟,预示着基于既有住房流通和资产管理的存量时代已经来临。[1]“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的转换是一种全社会与城市建设根本、深刻地改变。对于涉及建设量最大的城市住区更新,不能简单理解为“老旧小区”改造,而是应在老旧小区和危旧楼房更新中统筹城市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2,以期全面提升城市住区更新发展质量和空间品质。
存量住区已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居住供给的绝对主体。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房屋竣工数据,1981 至2017年,竣工房屋总面积约730 亿平方米,其中住宅的竣工面积约 470 平方米(图1);基于竣工面积的统计,1990 年之前建成(即建成超过30 年)的住宅面积约为 120 亿平方米,2000 年之前建成的(即建成超过20 年)的住宅面积约为230 亿平方米。由此可见,建成20 至30 年以上的住区已经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更新需求。[2]然而这些住区普遍存在安全、居住、生活、环境、性能等方面问题(图2、图3)。相对于其他类型更新,城市住区更新则整体发展滞后、实施路径不清、设计环节欠缺、集成技术落后。因此,如何推动城市住区更新实现可持续转型,成为制约城市建设发展和保障民生福祉的关键问题,建筑行业、建筑学科亟须开展研究与实践方向(图4)。
图1.各月平均气温变化(2009-201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北京既有住宅面临的民生问题(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3.建国初期的北京南营房简易住宅现状(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图4.建于1978 年45 年房龄的北京劲松住宅拆除过程(图片来源:https://china.cnr.cn/gdgg/20230724/t20230724_526343557.shtml)
2 国际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建设模式与开放建筑论
2.1 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建设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转变,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受到冲击,以致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严重破坏和威胁之后,于20 世纪80 年代逐渐形成的理念。纵观最早开展城市住区更新的欧洲国家,在经历了大拆大建、社区复兴、中心城市振兴后,于21 世纪进入存量时代的可持续更新发展阶段。
各国住房政策随世界范畴内的经济社会、人口结构、资源环境进行调整,对住房建设需求也由“量”向“质”转变。国际上城市住区更新不是简单粗放的大拆大建,也不是单一的改造手段,而是居住系统和空间的全面升级,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探索制度、主体、资金的可持续模式,并支持项目统筹策划、规划设计、生产制造、施工建造、运营管理、维护更新一体化的推进。这对城市住区更新项目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是基于建筑全寿命期的可持续建设模式。[3]
2.2 开放建筑论的住区更新理论与方法
国际上以开放建筑论(Open Building)和SI(Skeleton and Infill)理论作为基础,推动城市住区更新的系统化、周期化和多样化发展(图5)。开放建筑论源于欧洲荷兰,由哈布瑞肯(J.N.Habraken)教授提出,以工业化的建造方式解决多样化的居住需求。该理论划分层级、区分变量,划分城市肌理(Urban Tissue Level)、建筑主体(Base Building Level,即支撑体)和可分体(Infill Level,即填充体)三个层级,对应公(社会)、共(群体)、私(个人),将决策主体与物质载体相对应,之后进一步完善各层级下的系统和子系统,控制变量因素的可能性,以实现有效更新。SI 理论是开放建筑论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基于住户参与实施的、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和居住品质的可持续更新方法。[4]
图5.开放建筑论与SI 理论概念(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日本UR(Urban Renaissance Agency)都市再生机构前身日本住宅公团,成立于1955 年,现以支援大城市和地方中心城市的城镇开发建设为主要工作,统筹城市住区综合性更新。2007 年UR 都市再生机构的《住宅住区再生·再编方针》确定住区再生途径与方法,在既有住宅基础上,为城市空间更新和升级注入新的再生活力。城市与住区层级,再造社区生活中心,引入养老、医疗等服务机构,健全交通与景观环境系统;住宅建筑层级,加固结构主体、安装电梯;住户室内层级,进行内装、设备管线的更新等。从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日本东京大学松村秀一教授提出建筑再生学,“建筑再生”是指对无法满足功能需求的既有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活动,使其重新满足功能需求。广义范畴的“再生”包括流程策划,既有建筑诊断,结构、围护、设备、内装等再生构法实施系统,系统涵盖新建建筑以外的所有建筑行为。“再生”的内涵及外延都有了较大的拓展,使多学科相融合。[5]
3 国际城市更新中开放建筑论的前沿性实践
3.1 开放建筑在欧洲的住区更新
荷兰作为开放建筑论的发源地,在推进城市住区更新中,以保障人群权益为基本原则,同时以设计主导空间环境更新,以缓解社会问题。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的Complex 50住区再生案例是1958年竣工的多层住区,共有350户。[6]城市与住区层级,重视与人、环境的关系,将局部首二层部分改造成过街楼,便于人行通道;住宅建筑层级,通过加建两层、增加进深获得增量,住户现有的阳台改为室内并新设阳台,同时对外墙和窗框围护结构进行了性能改造;住户层级,设置了满足多样性家庭居住的平面类型,首层住户全部改建为独立入户(图6)。
图6.荷兰阿姆斯特丹市Complex 50 住区再生(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3.2 开放建筑在日本的住区更新
日本致力于开放建筑与SI 理念的城市住区更新,在城市与住区再生、住宅建筑再生、住户室内再生等层级形成了规划设计与集成技术方法(图7)。日本建筑师青木茂提出以“再生建筑的五项原则”为核心再生建筑思想,以建筑再生理念与方法实现了既有价值与面向未来的品质提升和长寿化使用,设计建造的东京都租赁住宅再生项目 Varota 冰川台公寓,突出“共生共生”、“连接多元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实现了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延长建筑物寿命的方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贡献(图8)。
图7.UR 都市再生机构实验栋(图片来源:《ルネッサンス計画1—住棟単位での改修技術の開発》)
图8.建于1976 年45 年房龄的东京都租赁住宅再生项目 Varota 冰川台公寓(图片来源:青木茂工作室)
日本东京都荻漥团地再生项目始建于1958 年,2002年由日本UR 都市机构开始对该地区的进行重建策划,2011 年3 月完成重建再生。荻漥团地再生项目将住区作为街区的有机体与城市既有街区相协调,其整体形象要与所处城市环境相一致。项目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力求保持居民原有生活方式和对环境认知的延续性,为居住者创造一种低层、低密度的宜居环境,创造可以安心长久居住、符合新生活方式的居住环境。改造完成后,住区内的公共空间成为有效的积极空间,形成了丰富的休闲交往空间(图9)。项目采用SI 大空间结构体系,保证了主体结构耐久性和填充体灵活适应性,SI 大空间结构体系为套型多样性选择和全寿命周期变化创造条件。
图9.日本东京都荻漥团地再生项目(图片来源:《UR-ECOPLAN OGIKUBO 記憶をつなぎ、人と自然がめぐりあうまちへ》)
4 我国城市可持续更新与既有建筑SI 再生设计研究
4.1 开放建筑论的既有建筑SI 再生设计实践
自2000 年以来,基于开放建筑论的SI 建筑体系的研究实践进入了中国建筑界的视野,建筑支撑体和填充体的理念、方法与体系,以及工业化技术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实践。近年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了一系列城市住区与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北京安慧里养老设施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是SI 集成建筑体系与装配式内装集成技术的既有建筑改造案例(图10)。项目从住区、外围护结构到内装等层级采用系统性SI再生设计建造对策,也是国内第一个完全以部品化方式与干式施工法实施的住区更新的既有建筑改造项目。项目设计实践其再生后的建筑力求与既有住区风貌有较好衔接、对地缘生活意向有较好延续,同时实现功能置换或空间品质提升。
图10.北京安慧里养老设施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图片来源:笔者拍摄、自绘)
4.2 开放建筑论的既有住区再生设计实践
北京真武庙既有住区再生项目研究划分当代居住类历史建筑不同保护层级及保护要素,构建可持续再生分级保护指标体系,以此探讨针对居住类历史建筑“保”的层级和“留改拆”的要素,并完成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建设理念的研究基础(图11)。北京光源里棚户区改造与再生项目,基于开放建筑的住区再生理念,在城市住区层级力求不仅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还要实现北京城市人口疏解、历史文化保护、区域整体功能集约化功能提升的多赢目标(图12)。从适应性出发满足拆迁面积要求及核心家庭居住功能需求,采用框剪大空间结构、在有限面积中设计出满足全寿命期住宅的多样化需求的套型系列,提升住宅全生命周期的长效价值和品质保障。住户内装基于产业技术与填充体设计的新方法,形成通用标准设计与建造集成技术体系,将工业化建造方式和绿色低碳技术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探索了棚户区改造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图11.北京光真武庙既有住区再生项目(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12.北京光源里既有住区再生项目(图片来源:笔者所在研究室)
5 结语:城市住区可持续更新与开放建筑论再生模式展望
新时期我国城市住区更新亟须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宜居水平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向绿色低碳宜居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升级,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变得更加高品质、更加可持续。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背景下,笔者从建筑学科及住区更新领域的视角,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可持续更新政策制度体系。城市住区更新的内在驱动力是既有居住环境落后与居住者日益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外在驱动力则是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制定与城市住区更新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避免“大拆大建”的做法,侧重绿色低碳理念下的可持续更新模式,注重综合社会效益。第二,推进开放建筑再生模式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高品质与低能耗的可持续建设。以可持续建设的城市住区更新,引领规划设计发挥统筹作用,划分城市与住区、住宅、住户层级,通过实施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环境整治、老旧住房改建、住户部品等设计方法与对策实现可持续更新。第三,推进可持续更新系统集成与技术集成。通过推行绿色低碳策略,应用绿色低碳技术,不再以物质性更新为主,而是实现功能调整、结构优化的综合性更新。第四,完善可持续更新实施保障体系。城市住区更新作为我国面向未来城市发展和民生保障的主要建设类型,除了需要政府推动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要持续完善实施保障体系和构建长期运维系统,促进三者居住者、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国城市住区更新,通过创新发展新模式新产业,实现城市住区更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供给。在延长建筑寿命的同时,全面提升建筑耐久性和适应性,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高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城市住区更新从资源消耗型向优良资产型的转型升级。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城市布局的重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