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小学音乐生长课堂的实践建构
2023-09-17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刘质文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 刘质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学校美育的重要任务。当前,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为对美育认识的片面化、美育资源配置不达标和美育实施内容单一等。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样也存在着课程认知浅表化、专职教师边缘化、教学形式单一化等现象。与此同时,随着课程改革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创造适宜每个学生发展需要的“生本型”音乐课堂成为课改的一大趋势。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调适、更新,更应该立足一线课堂,从“全人教育”的角度去思考音乐教育的育人内涵,即凸显学生主体的生命性、重视厘清目标的生长性、注重过程生成的延展性、赋予课程教学的内涵性,使育人价值回归音乐课堂,让音乐课堂“育”得更牢固、“美”得更真实。
一、遮蔽与禁锢: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音乐教育从学堂乐歌发展至今,始终努力跟着时代不断地创新优化。然而,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当前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认知浅表化,以美育人意识薄弱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更重视文化课的学习,音乐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由于一直以来人们的固化理念,导致教师自身对音乐课程教育的认知浅表化,阻碍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专职教师边缘化,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一方面,由于师资配备不足,很多学校缺乏专职音乐教师,兼职教师鲜少兼具音乐基本功,课堂教学比较随意,“占课”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专职音乐教师兼职工作较多,无暇认真钻研教学。众多客观原因阻碍着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教学形式单一化,情感陶冶成空谈
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在当前的音乐课堂中,教师仍受传统本位思想的影响,大多以语言讲授、领唱、范唱等方式展开教学,缺乏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培养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阻碍了主体发展,情感陶冶几乎成为空谈。
如此看来,音乐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尚且有“折扣”,何谈美育育人?因此,音乐教师如何正确理解音乐课程价值,提炼育人内涵,发展音乐教学独特的美育功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生为本:生长课堂的内涵意蕴及育人指向
音乐生长课堂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得到有效激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力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中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参与,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听课质量。生长课堂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才能达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效果,才能保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厘清学科育人目标,重探究积极性
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细分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学设计应当围绕促进学生的自由成长展开。每个学生都是富有能动性的个性化个体,他们的成长极富选择性又兼具不确定性。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在认知思维上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探究能力,满足他们的兴趣需求,促进他们的无限发展。
(二)注重教学实施过程,重情感体验性
在成长课堂中,教师可调整原有教学模式,从内容、过程、组织形式等方面着手,重塑课堂。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发展中“学”的成分,将原本的“静态”课堂打造成“动态”课堂,让学生在质疑和讨论中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丰富情感体验。
(三)赋予课堂教学生成,重评价多元性
生本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将生活与音乐作品相结合。音乐来自生活, 生活也离不开音乐。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联结生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形式,使音乐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美育的育人价值。
三、向美而生:小学音乐生长课堂的实践建构
(一)以知唤情,感悟生命成长之美
人类生命的本质在其丰富而微妙的情感,这不同于其他生物。学生可以通过多感官立体感受音乐,唤醒生命的心灵感受,温暖生命的成长。
1.知觉:深化成长的理解
音乐知觉是对音乐旋律和节奏等的知觉。音乐由一些较高和较低的发音频率组成,是一种独特、复杂的声音信息。这种能力与人们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以及音乐方面的修养与训练有直接关系。音乐课中,学生主要通过聆听来感受和体验音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律动、画旋律线、歌唱等方法,有机结合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促进学生知觉能力的提升。
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作曲家用音乐诠释了一部交响童话,教师带领学生一同听赏、一并联想,走入交响乐,走入童话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伴随知觉而产生直接的、自主性的音乐体验,指向美感、综合感知,在更深层次上推动自身的生长。
2.体验:体悟生长的律动
音乐体验教学侧重于全面理解音乐实践的本质,从音乐的属性出发去聆听发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引起兴趣,从长远音乐教育的前景出发让学习音乐成为一种习惯。在音乐课堂中,以体验为基础建构音乐课堂的范式,通过真实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自主发掘自身的音乐潜力,提高音乐素养。
例如,在欣赏管弦乐曲《龟兔赛跑》主题音乐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乐器的音色来分辨表现乌龟和兔子的音乐,单簧管音色明亮、节奏轻快,表现了兔子敏捷的动态和骄傲的神情;而大管低沉的音色、稳健的节奏,象征着乌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形象。听辨音乐主题后让学生创编动作来表现兔子和乌龟的步伐,如此,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习音乐也更加自由和轻松。
在音乐课堂中开展表演、小组创编歌词旋律、学跳集体舞、旋律接龙等实践活动,通过合作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主动探究、合作、表演,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愉悦。如此,情感课堂生活充满了人性的温暖,生命的生长就有了必不可少的温度。
(二)以技育能, 感受技能精进之美
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师需要在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使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以技育能,“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生长课堂的关键,“教”只是手段,“学”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接受。因此,音乐教学必须把中心从“教”转向“学”,即从“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向“学生自主发现和创造知识” 转变。
下面,以补充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为例进行阐述。
这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尤其是在欣赏了厦门六中学生的表演后,学生更是跃跃欲试。虽说节奏练习是学习音乐必备的基本功,但真正运用在歌曲中并与之完美融合也不是一件易事。此时,教师遵从学生意愿,顺势挑选这首歌曲,让学生加以练习,节拍练习从简单到复杂,歌声从青涩到感性,能力表现也从茫然到自信,这样的生长教育自然是人与音乐之间的“美美与共”。
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音乐创作,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教学结构模式,每个周期都使学生迁移到一个新的音乐能力发展层次。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音乐情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立足学生生长的音乐课堂,其主要任务是提供体验音乐,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观察学生的反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定教。从学情出发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有兴趣参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生命因自主而美丽。
(三)以行育人,感受实践创造之美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创作教学,而编创歌曲是音乐知识技能运用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音乐知识,细心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发散思维进行独立自主的创作。这是一种生成,更是一种生长,它包含了生长和建构,意味着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例如,在学唱歌曲《杨柳青》时,学生在通过模仿、体验和探究初步了解扬州方言的特点后,通过自己编创舞蹈动作和打击乐器节奏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如针对歌曲前两个乐句,学生根据歌曲的背景、歌词即兴编创动作:男生锄地,女生插秧,当出现衬词时做擦汗的动作;针对后两个乐句,学生根据原曲的节奏布局和音高布局选择合适的打击乐,用双响筒来敲响编创的节奏……
教师让学生根据音乐的特点进行舞蹈动作、打击乐节奏的编创与表演,主要目的不在于了解他们创作作品的水平,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编创舞蹈动作和简单的节奏型来表现歌曲,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创作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创造、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以评促进,感受素养丰富之美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重要思想。为此,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理解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手段,让生命在多种价值评价下呈现不同的风采。
1.理解性评价:让个性在体验中绽放
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是体现音乐学科价值的重要内容,是形成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参与度、表现力以及对音乐文化理解的表达力都是音乐课堂评价的内驱动力。
例如,音乐家黄自的《西风的话》,这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曾经收录在中学音乐教材中的一部作品,至今仍保留在当下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可见其中的文化价值。这首歌歌词朴实富有童趣,简单之中透露着深远的含义。倘若学生只停留在会视唱、会理解词意上,显然对这首歌的理解就太肤浅了。要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这首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原本歌词的第一句是“去年我回来”,后来改成“去年我回去”,你觉得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歌曲的第一、第二乐句中都有一个长音,你觉得在这里音乐家想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就歌词本身而言,学生能体悟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教师在此可以深层次地引导学生——果实成熟了,同时也意味着孕育它们的花朵怎样了?让学生由此理解:当自己从儿童成长为大人时,父母会日渐老去,天真无忧也会随之消散,时间的流逝更是挽留不住。乐谱中的两个长音、最后乐句中的渐慢渐弱记号犹如情绪的渲染,最后归结为这首作品的中心含义:珍惜时间,不负韶华。如此,以这样深层次的、更富于情感化的思想去诠释这个作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体会生长的快乐,展现多彩的生命样态。
2.多元化评价:让生命在鼓励中张扬
多元化评价是体现音乐学科素养的内在需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音乐文化的理解、音乐技能的掌握、音乐技能的运用,从而进行可操作性的综合评定。因此,音乐教学评价需要多个主体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初步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 其次,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评价方法,如提问、观察、讨论、交流、视唱、律动、创编、笔试等多种评价形式,还可以采用生生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我、激励自我。当然,这些评价方式并不是指在一节课中都要被运用到,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几种方式进行,调节好评价方式之间的平衡和作用,也可以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进行多种组合评价。
3.形成性评价:让素养在过程中发展
基于音乐学科重体验、重参与等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更应突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采取一单元或一学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在内容维度上可以是对视唱练耳的考查、节奏节拍的考查、竖笛(口琴)的考查;在能力维度上可以是对创编节奏的考查、创编歌词的考查、表演律动的考查等。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意见。课堂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参与评价中认识到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有趣的,那么他们在学习中就会积极投入真挚的感情、秉持认真的态度,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
关注每个学生每天的生长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课堂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这一价值,最终为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全面发展、健康而完整的生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