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髻
2023-09-16刘菲
【摘要】“?髻”,亦做“鬏髻”,是明代女子日常经常佩戴的一种发饰。与“?髻”类似造型的发髻实际上自汉代就出现,后来为了追求单髻的隆重,人们使用假发来使发髻更高挺,唐朝中期开始,博鬓高髻盛行,假发髻就更大行其道了。到了元代,胡俗服饰较的影响,?髻开始流行开来,并逐渐进入了汉族服饰体系之中,最后在明代完全成形。?髻在明代活跃的服饰风尚之下,形成丰俭不同的装饰风格,既有简单的锥髻,也有华丽的冠形。除了造型各异之外,明代?髻的材质也丰富多样,有纱、头发、马尾、布帛、白绉纱、漆纱、金银丝等。同时,明代还出现一种带梁的?髻,这种?髻像其他?髻一样有各种材质和高低大小,而且梁冠很多时候被人们做成金梁冠。本文通过对当时的文献和图像资料分析研究,大致可以梳理出?髻这一古代传统发饰的潮流的兴衰,?髻所用材料、样式的演进过程,并且能窥见古代人民的美学智慧,是如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穿戴生活。
【关键词】?髻;明代;假发;金银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7-0012-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明清时期服饰制度与服饰形态发展变迁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8BG141)。
“?髻”亦做“鬏髻”,是明代女性对她们经常佩戴的头顶装饰的一种称呼。?髻的由来有很多说法,《万历野获编》记载:“京师称妇人所带冠为‘提地,盖‘鬏‘髻两字俱入声,北音无入声者,遂讹至此。”可见“?髻”是明代南北妇女都戴的头饰。明代顾起元认为?髻“制始于汉晋之大手髻,郑玄之所谓‘假紒,唐人之所谓‘义髻也。以铁丝织为圜,外编以发,高视髻之半,罩于髻,而以簪绾之,名曰‘鼓,在汉曰‘翦牦蔮,疑类于周礼之所谓‘编也。摘遗发之美者缕束之,杂发中助绾为髻,名曰‘头发,诗之所谓‘鬒也”。因此,“?髻”在明代也称作“发鼓”。孙机先生认为,“?髻”一方面是受到唐宋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戴冠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宋代以来“包髻”的影响。也有研究者认为“?髻”是元代姑姑冠里面包髻的网巾“脱木华”演变而来,“先带上紫罗,脱木华以大珠穿成九珠方胜,或累胜蔡花之类,妆饰于上……以金色罗拢髻,上缀大珠者,名脱木华。以红罗抹额中现花纹者,名速霞真也”[1]。根据元代熊梦祥所述,脱木华应该是姑姑冠内所戴的罗纱珠网。有学者认为“脱木华”的蒙古语意应为“拢髻”之“罗网”,而“?髻”蒙古语为“网帽”之意,可见?髻与脱木华之间密切的关系。
与“?髻”类似造型的发髻实际上自汉代就出现了,这点可以从随侍女性的装束中零星看到,因为这是最为简单的发型之一,只需将头发在头顶挽盘在一起就可以,因此,这种简单的发髻早期并不是汉族贵妇们日常的装束,后来为了追求单髻的隆重,人们使用假发来使发髻更高挺。假髻先用木或者笼做骨架,外面覆上头发等,方便梳起高大的缓鬓倾髻等。唐朝中期开始,博鬓高髻盛行,假发髻就更大行其道了。陕西出土的唐代公主李倕的墓葬中,就有这样一件罩在发髻之上的金簪纱帽。鉴于冠帽之高,里面的发髻必戴假髻才能支撑起来。
虽说单髻在中国历史中有据可查,但离明代毕竟十分久远,要说对明代这种束于头顶的小冠影响最为直接的时期,那无疑是前朝元代了。元代关于“?髻”较早的记载出现在关汉卿元曲《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老妇人蔡婆婆“梳着个霜雪般白鬏髻”,可见当时的“?髻”是用自己的头发梳成。在元代风俗画《太平风会图》中,骑驴的两位女子,头上都梳着尖头?髻,上面装饰着金簪,一位女性头巾包头,一位则用一根细绳将头上的尖角发髻系结在头顶,另外几位梳尖髻的女子都戴着头巾。可见?髻在某些时候是以类似帽子的假髻出现的,甚至需要像帽子一样使用帽绳固定。?髻上装饰的簪钗等被称作头面。《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第四折里成为状元夫人的刘月娥就穿的有“荻髻头面、补子袄儿、膝襕裙”。可见元代?髻作为一种假髻,成了一种带在外面的小帽,并且上面装饰了很多簪钗,称作头面。明初,史料记载:“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檐。”可见明初椎髻是元代胡俗风尚的代表服饰。综上,可以确定?髻并不是元代才有的头发造型,但受到元代胡俗服饰较为直接的影响,?髻才开始从明代流行开来。明初服制中,甚至规定宫中奉女乐,奉銮等官妻的头上,按制要戴本色?髻。可见复“中国之制”的倡议并没有让胡俗衣服“?髻”在明初销声匿迹。
明代诸多传世的女子容像作品都能看到?髻,但是很多女性在史料中并无记载,容像具体成像时间也不可考,只能根据其他线索推测大体的时间。迄今时间较早、较易确定时间的明代图像资料是明代帝王后妃画像、帝王行乐图、著名画家的画作等,比如在《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可以看到图中女子都穿小袄长裙、头戴?髻,其中很多女性还抱着孩子在玩耍。图中描绘的女子应是宪宗后宫的后妃,后妃首先将头发梳成锥髻,然后在锥髻上戴黑纱?髻,上面裝饰着金簪,这种标准的锥形?髻应该是明中期较为典型的样式。
?髻在明代活跃的服饰风尚之下,形成丰俭不同的装饰风格。既有简单的锥髻,也有华丽的冠形,民间的?髻因时、因地、因人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我们在明代的传世画像中,可以看到各种?髻的样式。
如图二中,前面端坐的贵妇与后面站立的侍者都使用了?髻的样式,侍者的头发是简单地在头顶挽成小发髻,中间束一段红绫,带着几分俏皮;老年妇人则头戴尖顶?髻,上面没有任何装饰,风格朴素。图三是一张母赵氏画像,坐在前方的妇人?髻是黑色尖圆顶,上饰金叶,左右掩鬓,下施蓝色宽抹额;身后的侍女也戴着?髻,额间还有垂珠抹额。浙江博物馆藏吴氏先祖容像,其身穿便服,?髻宽而尖,帽檐不能将头顶都包住,冠为黑色,上饰挑心、顶簪、花簪、花钿等金簪装饰,其发髻与上面老年贵妇的髻形相等,不过上面装饰了更多的金簪。这几张画像提供了明代锥形?髻丰俭不同的样式。
除了这种锥形的发髻,?髻有的瘦长高耸。最初的发髻是高高地挽起后,再扎束两节固定,下施花钿,上面是少量点缀珠翠。这样的发髻套上外面硬质的假髻,就成了王孺像(见图四)中那样高耸的?髻。发髻顶在头顶,髻沿装饰各种金簪,头上包画布包头,包头两侧装饰珠花。弘治年间陆治作诗云:“三尺丰标高髻妆,两行钗玉一区香。朝朝拟待烟屏展,徐揽轻罗上画堂。”[2]说的就是这种发髻。
《嘉靖太康县志》记载:“弘治间,妇女……髻高寸余。”《阅世编》记载:“余幼见前辈冠髻高逾二寸,大如拳,或用金银丝挽成之。若乌纱者,顶上装珠翠沿口,又另装金花衔珠如新月样,抱于髻前,谓之插梳。其后变式,髻扁而小,高不过寸,大仅如酒杯,时犹以金银丝为之者,而插梳之制遂废。银丝髻内映红绫,光采焕发,且别于素色也。崇祯之末,髻愈大而扁,惟以乌纱为质,任人随意自饰珠翠,不用金银。”[3]文中详细记载了明末?髻由高变矮,又变高的风尚演变。文中还提到?髻变小后,人们喜欢用金银丝制作,银丝?髻里面的发髻上还包着红色的绫子,映衬着发髻十分有光彩。崇祯末年又开始使用乌纱做假髻,大而高的?髻上装饰各种发簪。
除了造型各异,明代?髻的材质也多样,明代反映市民生活的小说《金瓶梅词话》中写道:潘金莲头上戴着“黑油油头发鬏髻”[4]22,黑色的硬质?髻,主要由纱、头发或者马尾编织而成。李瓶儿出门戴着“白紵布鬏髻,珠子箍儿”[4][5]。吴银儿头上戴着“白绉纱鬏髻、珠子箍儿、翠云钿儿,周围撇一溜小簪儿”[4]226。在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明代王洛家庭墓葬中还出土了漆纱材质的?髻,上面装饰各种金发簪。《客座赘语》中记载:“今留都妇女之饰……其常服戴於发者,或以金银丝,或马尾,或以纱帽之。”[5]由此可以看到明末女性的?髻是一种假髻,材质有纱、头发、马尾、布帛、白绉纱、漆纱、金银丝等。如果说头发鬏髻、纱鬏髻还保留着前代假髻的特色,那么银丝、金丝等制作的鬏髻则向着更独特的审美方向发展。《金瓶梅词话》中,描写西门庆恰进门槛,看见金莲与孟玉楼二人“家常都带着银丝鬏髻,露着四鬓,耳边青宝石坠子”[4]112,潘金莲“银丝鬏髻上戴着一头鲜花儿”[4]899,“红丝绳儿扎着一窝丝,缵上戴着银丝鬏髻,还垫出一丝香云,鬏髻内安着许多玫瑰花瓣儿”[10];李瓶儿拿出的“金丝鬏髻,重九两”[10]。从这些片段可以看到明代?髻[11]用金、银制作的普遍,而且明代?髻外面不仅簪戴各种金银首饰,还会插戴满头鲜花,髻里面还可以放置玫瑰花瓣,充分显示出明代市镇中女子对美的追求和旺盛的创造力。
明代出土的文物与记载较为一致。在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的文物中有银丝?髻,其中一顶?髻以银丝编织网纹框架,框架上覆以黑绉纱,上面簪戴的头面饰品十分多样;前面戴着金佛分心,下缘装饰一溜花钿,花朵儿状掩鬓,头上插着一大簇花朵攒起来顶簪。在上海李惠利中学明代墓葬出土的首饰中,也有银丝鎏金鬏髻四件。其中一件用银丝为框,并以银丝编结网格,一侧有一个牛角形孔洞,另一侧有一个半圆形孔洞;前部插山形人物故事金分心,后部边缘插杂宝纹金满冠,满冠内錾刻楼阁、人物等。鬏髻上插戴各式簪子近二十件,有蚱蜢形簪、虾形簪、金莲花簪、金花片簪、金耳挖簪各一对,金嵌宝石梅花对簪两对,银嵌玉荷花簪、金蝶形簪、金山峰形人物故事簪各一件,金圆球首簪一件。
除了银?髻,还有金丝?髻。如图五明代唐白云夫人容像中所戴的?髻十分奢华精致,上面装饰有彩色红、蓝宝石,其价值不菲。江西南城县明益庄王万氏墓出土一件小金冠,金冠用细如头发的金丝制成,其上镶四十余块宝石,其下两侧孔内各插金簪一枚,制作精致瑰丽。
在湖北荆端王次妃刘氏墓出土一件金质凤冠,高6.9厘米、底径9.9厘米。凤冠用粗金丝做成一个上小下大的?髻样式,中心处为一只金累丝大凤凰,上面镶嵌红蓝宝石;冠下沿处一排五只小凤在前,上面镶嵌红蓝宝石,后面是花朵状的镶宝石花钿,冠顶一簇宝钿花结。金质?髻由于其瞩目的颜色,在视觉效果上,使得原本用来作为假髻的?髻好像小帽一样的帽子扣在头上,形成一种与黑色?髻不同的形式语言。
明代还出现一种带梁的?髻,这种?髻像其他?髻一样有各种材质和高低大小。在《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梁冠有金线七梁、金线五梁冠子、五梁珠髻冠等。由此可知明代梁冠梁的大约数量和材质。图六明代传世女子容像中,我们可以看到黑色发髻上装饰五条金梁的情况,也可以看到一个冠顶缀九梁珠梁的珠髻,一个小如酒盅,一个大如覆箕,前者按制显然是命妇常服冠帽,上面装饰着翟鸟、翠羽,凤簪衔着珠花自两侧垂下,后者两冠上除了九条珠梁,前后左右还钉着金嵌宝石帽花,额前的抹额上也缀着个样的刺绣、珍珠、宝石等。梁冠很多时候被人们做成金梁冠,这在当时的文献和图像资料中都有迹可循。
《金瓶梅词话》中写道吴月娘“戴着白绉纱金梁冠儿”[4]1024,玉楼、春梅都戴着金梁冠儿,玉梅的梁冠上还“插着满头珠翠、胡珠子”[4]1259,月娘“头上五梁冠儿,戴着稀稀几件金翠首饰”[4]1316。可见明末金梁冠是富贵人家常见的头饰。文中虽没有说梁冠数量与身份的联系,但是在行文中,单独提到月娘的五梁冠。月娘是千户之女,出身好,此处单独写出梁的数量,或五梁冠是较为尊贵的样式。明代出土的金丝?髻大多是单数梁,以五梁、七梁居多,也有四梁的,但较为少见。
图七这张故宫博物院藏綦明夫人的容像可以验证前文记载。画中綦明的夫人戴着金质的梁冠,这种金丝梁冠不是直接戴在头上,而是戴在一个略扁的硬质冠帽上面,冠帽上装饰珠翠、凤簪,冠额正前方装饰一个大的镶宝石珠花,珠花上还有一只翟鸟,两侧凤簪上垂珠。
类似的金梁冠在杭州桃源岭和浙江临海县王士奇墓都有出土,或高或矮,尺寸都不大。浙江临海县王士奇墓出土金丝福寿五梁冠纵9.5厘米,横6.8厘米,高5.8厘米,重3两5钱2分,可见其小巧。杭州桃源岭出土的金梁冠略大,但也仅是顶在头顶的样式;通高11.4厘米,帽口长14.6厘米,宽11.5厘米。两顶帽子大小有差别,但在形式上却比较一致。临海县王士奇墓出土金梁冠采用缫丝工艺,下有较宽的帽圈,前左、右、后面都有镂空孔洞,左右空洞处还装饰着五瓣花,方便在这里簪插簪钗;左右还装饰有云纹,后面有两片似云如山的博山,上面用金线绕成“福”“寿二字。这种金丝梁冠与明代男性朝服之梁冠造型十分类似。出土实物、笔记记载与明人容像中都有这种金梁冠,可见这种冠饰在明代曾经广泛流行。
综上,虽然明代的?髻继承自元代服饰传统,但是在明代日新月异的服饰潮流中,很快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华美样式,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穿戴生活,也彰显着这样中国古代的盛世华章。
参考文献:
[1]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205-206.
[2]周晖.金陵琐事:卷2[M].南京:中央书店,1983:
288.
[3]叶梦珠.阅世编:卷8[M].北京:中华书局,2007:202
-203.
[4]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陈诏,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1993.
[5]顾起元.客座赘语——南京稀见文献丛刊[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1280.
作者简介:
刘菲(1980.6-),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服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