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赠答文化

2023-09-16田晴

新楚文化 2023年7期

【摘要】日本人的赠答习俗可以说是一种贯穿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国民性行为,在日本人的意识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义理”。“前去还礼,了一份人情”可以说是日本人回礼的意图。而且日本人的互赠礼物的行为还具有团体行为的特点,即和周围人保持同一步调,可以看出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本文通过分析赠答行为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原因、发展和变化,主要从赠答行为中的语言特点、方式以及赠答者的心理等方面入手,进而对赠答习俗在日本全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日本人;赠答习俗;求和意识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7-0065-04

一、引言

日本人有互赠礼物的习惯,大到重要节日,小到日常生活,相互赠礼成为人们日常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环节,而日本人所特有的赠答习俗,也被称为贯穿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国民性行为。日本人的这种赠答行为所体现的特点、程序方式以及体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精神是很值得深层次的挖掘研究的。

二、日本文化中“赠答”的概念和范围

“赠答”顾名思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赠”,也就是赠送别人礼物的行为,而“答”则是为了答谢对方送自己礼物而回礼给对方的行为。日本民俗学者安田正嗣在《答赠行为内涵》一书中曾指出,人们的赠答行为具有提供礼物、接受礼物、还礼等三部分内容,此外它还具有互酬性的特点,这也是赠答交换行为成立的必要规范。日本文化中的赠答文化地位极其重要,意义也极其重大。

从一般情况来看,日本的日常赠答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作为一年中的传统节日,如中元节、岁末、情人节等;二是升学、毕业、结婚等人生中的重要的仪式;三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偶发事件,如生病、车祸等而引发的探视行为;四是开展祭奠活动或法事来祭奠亲人等;第五种是作为还礼的“内祝い”(家族贺喜)、“寸志”(菲薄的礼品)和贿赂等。从这些日本的赠答行为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义理”(在日本人的意识中,义理是指保持人们的声誉不受玷污的行为,并非报答他人过去的特殊恩惠)和“人情”(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影响。

日本文化中的赠答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咒术性质的赠答习惯、义理的赠答风俗、人情的赠答风俗。

咒术性质的赠答风俗主要是在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中体现的,由人们对神明的尊敬以及恐惧发展而来的与神明共食以祈求平安的现象。

所谓的义理就是指必须偿还的规则,也就是在接受他人的礼物之后,自己也就相当于背上了无形之中的债务,必须找到恰当的时机回礼才能安心,才会被社会、集团认可。此时的义理具有等质等量的色彩,即出于一种道德原则而被人们遵守、维护,具有均衡性的特征。

人情的赠答风俗是在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一种赠答习俗,特别是一些西方传统节日传入日本后,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三、日本赠答文化的形成原因和文化渊源

柳田国男认为,从神明和祭神的人一起吃东西这一现象中,就衍生出了赠答的习性。即在祭神之后,作为神的回礼,祭祀的人们可以和神共同享用祭品,如年糕、丸子等,就是在重大节日中供奉神明、祖先食用,供奉后再回赠亲友,或赠答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以祈求食用之人神通广大、身体健康,这样才能使人精神振奋。这种以祭品为中心的与神明共食现象,在弥生时代逐渐普及,人们在日常的交际行为中,也开始注意到这种和谐的特殊交际方式。可以说日本的赠答习惯是来源于日本古代社会的具有咒术性质的祭祀习俗,是从对神的恐惧,敬畏发展而来的。

到江户时期,人们开始注意到这种习俗所体现的内涵,并逐渐演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义理”行为。这一时期的赠答文化中的“义理”含有明显的“集团化”倾向,即人们出于为保全自己的名誉,避免被集团疏远而把“义理”当作日常道德准则来维护,认为如果在接受他人的礼物后不能够合适地返还的话,就会被集团孤立甚至淘汰。因此,此时的“义理”不仅仅包括“送礼”,“回礼”也成为其重要的一部分。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日本民主制度改革等措施的实施以及等级制度的逐步废除,日本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交往不再具有以前那么浓厚的“村落”色彩,所以在赠答文化中的“义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因为义理中也包含了“人情”的因素,所以赠答文化还是作为维系日常关系的纽带,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的日本赠答文化,除了保留了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赠答”因素,也增添了一些新内容。由于一些西式节日习俗传入日本,因此情人节、母亲节等在年轻人中受到了很大的追捧。出现了“义理巧克力”等赠答风俗。这种赠答行为反映的不仅仅是那种均衡性的等价等质的形式性赠答,更反映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重视,即人情赠答。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人情赠答文化正进一步兴盛起来。

从日本赠答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古代,还是近代,赠答行为作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一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日本人的团体意识非常强烈,很是注意與人相处时的关系融洽,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清楚自己的归属,以免被孤立。而赠答行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日本的赠答文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日本赠答行为的特点

(一)赠答行为的契机和动机

日本人的赠答行为可以说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随着赠答习惯的普及,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以自己的方式赠予他人礼物。当然,因为随便送对方礼物会给接受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所以从对方的立场上考虑,日本人会在恰当的时机,选择不太贵重的礼物赠与他人。这样一来,在向对方表达谢意的同时,也不会给对方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可以看出日本人是很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那么日本人的赠答行为的契机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日本人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节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中,日本人会互赠礼物以感谢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而赠答的礼物大多是这些盛大节日中的食物。比如“中元节”会赠送别人“ソーメン”(夏季食用的细面条)等。由此可见,日本人大多把传统节日看成赠答行为的契机,借美好佳节向他人表示谢意。此外,祭祀活动也是赠答行为的一个契机。即在祭祀活动中,将供奉神明后的食品赠送给亲友或前来助祭的人。由此可见,日本人大多把传统节日看成赠答行为的契机,借美好佳节向他人表示谢意。

另外,当他人经历人生中的大事时,如升学、毕业、结婚等,也被视为是进行赠答行为的良好契机。此处的人生大事并不仅指美好的事情,像升学、结婚等好事当然可以赠送礼物以表示祝贺,但是若是不幸的事发生了,也可以赠送对方礼物以表达安慰之意。此外祭祀活动也是赠答行为的一个契机。即在祭祀活动中,把供奉完神灵的食物赠送给亲朋好友或者前来帮忙的人。综上所述,日本人的赠答契机是多种多样的,可见赠答文化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日本人赠答行为的动机,或是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谢意,或是请求他人帮忙办事,或是见面礼。不过其赠答行为多属于“义理”性质,即为了保持和集团内部一致,有“赠”(送礼)必有“答”(回礼),等值等量,避免给他人带来心理负担的同时,又可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二)赠答行为的方式和程序

日本人赠答行为的方式多为登门拜访,而且是事先没打招呼的拜访。因为日本人很不愿意给他人带来麻烦,认为如果事先说自己要去拜访的话,对方会因此准备茶点、打扫房间等,会给对方带来不便。此外即使是特意去拜访对方,也会说“我是在……时顺便来看望一下”,以免给对方带来心理上的负担。也有意在送礼时写上“粗品”二字,以免给受礼者心理造成负担。

日本人在整个赠答行为的过程中,一般是“你”赠“我”就得答,送礼人一般不选择贵重礼物,回礼人则重点表现在回礼的及时性,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受恩带来的不平衡感,另一方面也认为送礼人在期待着回赠礼物。所以日本人的送礼行为程序大致相同,这也是集团意识较强的表现,大多是与周围人步调一致,选择的礼物几乎一样,语言也差不多。

(三)赠答行为中的语言特点和魅力

日本的语言表达含混不清的色彩很浓,语言特色也不例外,在赠答行为上也是如此。日本人在赠答时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等使用不同的客套话。

在一般情况下:

送礼人: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粗品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一点不值钱的东西,请收下。)

受礼人:これはけっこうなものを……(这是好东西呢……)

体现精心选送时:

送礼人:……さんの好きそうなものを探してきました。(我挑了看起来你喜欢的东西。)

気に入っていただけるといいんですが……(希望你能喜欢……)

受礼人:うれしいです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我很高兴,非常感谢。)

由此可见,日本人赠答行为中语言的暧昧性,即盡量不使用绝对性的语言表达,此外还尽可能地弱化自己以免给受礼人带来心理上的负担。从日本人赠答行为中的语言特点可以看出日本人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特殊魅力。

(四)赠答者的心理和行为原则

“日本人只有在得到其他集团赞同时,才能确信会得到本集团的支持;‘外部世界的赞同在日本具有在其他任何社会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菊与刀》)。

日本是一个集团归属感很强的国家,人们不愿意太强调突出自己,而是保持和大家一致的步调,随周围的人而采取自己的行动。于是一到送礼的季节,日本人就会选择和身边人差不多的礼物互赠。这体现了日本人送礼过程中追求“同一”的心理。而作为“答谢”的一方,受礼人因接受对方的礼物而有些心理不平衡,产生受恩的思想包袱,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日本人的回礼就具有了比较及时的特点,即要尽快把这种恩惠还给对方。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对方因为礼物贵重而产生同样的不平衡,回礼的礼品就具有了等值等量的特点。由此可见,日本人回礼时的“平衡”心理。总之,无论是送礼还是回礼,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求和”心理。正如圣德太子制定的日本法律《十七条宪法》的第一条所写:“和を以って尊しとなし”(当以和为贵)。

五、赠答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日本人的精神

如前所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的赠答文化之中,体现出以和为贵的求和精神。虽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意识的具体内涵不同,但是其精神实质还是离不开“和意识”,随着历史的变迁,日本人的求和意识主要经过了以下几种的发展:

(一)由于对神的敬畏而产生的与神求和的精神

由于日本的赠答习俗来源于古代人与神明的共食现象,因此赠答习俗首先体现了强烈的人与神明之间的共和愿望。古代的日本人把神灵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认为神灵主导着世间的一切,对神充满了恐惧和尊敬。所以在重要节日,日本人就会举行盛大的祭祀神灵的活动,以祈求生活富足,身体健康。这说明古代人为了表达对神明的敬畏之情,通过赠送神明圣物来与神明和谐相处。

(二)由于集团意识而产生的与人求和的精神

随着义理观的发展和普及,赠答文化更加兴盛起来。众所周知,日本人普遍具有很强的集团意识,只有按照集团或社会所制定的规则去生活、交际,只有和周围人保持一致的步调,才能生活得踏实,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赠答习惯就是寻求与人和谐相处的有效手段,日本人在一些节日、祭祀活动等通过互赠礼物以寻求和人的和谐相处,按照义理的规则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以寻求与整个集团、社会的共存。

(三)由于共感意识而产生的情感融合

人情具有和情相同的性质,感受和体察人的喜怒哀乐,并能引起感情的共鸣。近代的日本较多地注重以个人为中心的表达情感的赠答行为,如在情人节等节日,通过赠予亲朋好友礼物以寻求与他人的和睦相处。此处的他人则主要指自己的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其中的义理意识已经比较淡薄,转而追求与他人真正的情感融合。

总而言之,日本人的赠答行为所表现的“以和为贵”的精神,是日本人宗教意识和伦理道德的体现,表达了日本人与万物求和的共生、共存的理念。

六、赠答作为社会行为在日本社会中

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一)赠答行为在整个社会、集团的作用

赠答作为一种礼尚往来的手段,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处于一种普遍的联系之中,而如何同大多数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则成为普遍困扰人的问题。赠答行为作为一种寻求与神、与人共存的手段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成员间的互赠礼物,不但能加强彼此的情感交流和联系,更有利于保持整个集团、社会内部的良好秩序,同时达到了在无形之中强化集体力量的效果。总之,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赠答文化在整个日本社会中可以说起着加强彼此联系的纽带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的良好和谐秩序有重要的作用。

(二)赠答行为在家庭内部、同事朋友之间的作用

从表中可以看出,互赠行为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和亲戚,也就是自己的家庭内部,赠答习惯正逐渐成为加强与家人或者亲朋好友之间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赠答行为,日本人寻求与其他人的共感,致力于感情的融合,是人与人之间融合的升华体现。可见赠答习惯在维护家庭和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七、总结

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塑造了日本人的“岛国人”性格,他们具有体察、斟酌对方的品质。正是这一性格让这普通的赠答行为变成了一种普遍性的国民性行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赠答行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反映了日本人强烈的求和意识。只有通过对这一普遍现象的全面、细微观察才能实现对异文化的理解,更好地实现与他国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加藤秀俊.日本の周边[M].东京:讲谈社现代新书,1975.

[2]樊丽丽.从赠答习俗看日本人的“和”意识[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3):61-62.

[3]荒木博之.日本人の行勤檬式[M].东京:讲谈社现代新书,l975.

[4]宫田登.民俗学[M].北京:广播大学教育振兴会,1991.

[5]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l.

[6]Macel Mauss.The Gift[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王秀文.日本語言与社会文化[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

[8]王秀文.传统与现代——日本社会文化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9]赵东玲,徐文辉.浅析中日两国还礼行为中的“义理”和“人情”[J].新西部(下半月),2010(6):85+74.

[10]李东辉.浅析日本人的赠答习俗与“义理”——以“中元节”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3):113-119.

[11]西僚正.礼尚往来日中有异[J].日本展望,1990(2).

[12]胡孟圣.中日交际礼俗概现[J].日本研究,1998(1).

[13]源了圆.义理和人情[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69.

作者简介:

田晴(1990.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