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

2023-09-16衣孟阳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衣孟阳/文

数字赋能的本质是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过程。数字赋能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出于这一目的,本文将从数字赋能对非遗的重要意义、开发利用思路以及注意事项三个角度出发,展开相关研究。研究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其实现价值转化和产业升级,更好地传承、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创造性和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记录了历史,传承着文明,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传统技艺逐渐式微,一些传统技艺被人们遗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和失传的危险。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各地开展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工作。在数字赋能下,非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为其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同时也要注意到,数字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许多非遗资源数字化技术不够专业,数据采集不够完整,甚至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有些非遗资源数字化采集后没有得到妥善保管或保存不当等。因此,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赋能,以更好地传承、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 数字赋能对非遗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加强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制定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承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培养传承人;个人也要自觉参与到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承中来。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对非遗资源进行更加全面、完整的数字化记录,使其具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比如,利用虚拟现实、3D(三维)建模等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还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裸眼3D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制作成3D模型,使其更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1]。

1.2 有利于促进非遗资源开发利用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要从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入手,即保护和开发。要实现保护和开发,就必须要将非遗资源数字化,为非遗资源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途径。在非遗资源数字化过程中,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将其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而数字技术在非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数字技术与非遗资源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

2 数字赋能下非遗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2.1 增强非遗的传播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既包括自上而下的政府传播,也包括自下而上的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政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制度、措施等进行传播,可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但是,如果在传播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传播,则会出现“搭便车”等问题。因此,数字赋能下的非遗资源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在此过程中,首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展示,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感知[2];其次,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可供使用的信息资源;最后,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宣传推广,增强人们对其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特殊时期,很多地区都对非遗项目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在此过程中,它们大多采用了数字技术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和宣传推广,有效地提高了非遗的传播力。又如,河南郑州通过直播的方式,向观众介绍了“中牟县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遗资源的传播方式不仅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2 提高非遗的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而且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审美等方面的内涵。在传统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和动态的管理。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管理,有助于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真实情况,有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构建更加科学、规范、有序的传播体系。在数字时代,构建更加科学、规范和有序的传播体系,能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传播中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科学、规范和有序的传播体系,有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中的影响力。此外,还通过数字技术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和有序的传播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3 加强非遗的感染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代表着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数字手段增强非遗的感染力,能极大程度上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和管理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发掘和整理工作。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记录、收集、整理和保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3]。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非遗频道或类似相关频道、利用短视频等数字技术手段进行传播等,都是增强非遗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增强非遗感染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喜爱,提高其传承意愿。

2.4 积极创新非遗产品

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其产品的创意设计能力密切相关。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数字技术为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平台,促进了非遗文化资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数字赋能下,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加强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另一方面,要提升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开发,在保持其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提高其时尚化、个性化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

3 数字赋能在非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明确数字技术功能与使用思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方法创新。近年来,非遗保护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社会组织形式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从宣传教育到文创开发都有了新的变化。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传承创新都是核心环节,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非遗传承发展与产业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从实践来看,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创新之间呈现出互动、互促的关系,而数字赋能是两者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首先,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对非遗资源进行全面、准确、科学的记录和保护;可以依托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再开发利用,实现数字资源库、数据库以及资源库之间的联动;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开展线上宣传教育,实现对非遗资源的广泛传播。此外,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开发丰富多样的非遗产品,例如 VR(虚拟现实)技术可用于非遗展示、传承人技艺展示以及传承人的影像记录等;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可用于非遗文化产品数据传输和展示等。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非遗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多层次的保护与传承,建立良好的循环机制。其次,数字赋能为非遗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途径[5]。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开展数字化文化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宣传等方式大力开展“互联网+”非遗宣传活动。

3.2 发挥技术作用,攻克工作难题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发展面临人才缺失、技艺流失等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必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提升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通过数字赋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其价值转化和产业升级,以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做好数字化管理

首先,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平台,将非遗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非遗资源进行虚拟展示,可使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激发受众的兴趣和热情。利用网络媒体平台、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6]。其次,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大对非遗资源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结语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应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产业发展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其更好地传承、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引用

[1] 陈丽.影视复制时代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6(7):33-34.

[2] 田晓璇.基于三维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7):119-121.

[3] 郭德华.信阳市音乐类"非遗"项目现状调查与传承发展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6):99-108.

[4] 聂洪涛,韩欣悦.数字化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与有效活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5):149-154.

[5] 王孟.数字化时代江西省"非遗"舞蹈传承人口述史特色信息库建设路径研究[J].艺术科技,2022,35(24):44-46.

[6] 姚国章,刘增燕.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借鉴[J].东南文化,2022(6):179-185.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