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09-16邱碧云

考试周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摘 要: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让道德与法治与爱国主义得到充分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强大、民族的骄傲自豪。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具体需求为切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5-0126-06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

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学生的培养一直都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爱国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质。由此可见,要想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先下手为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地探索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的融合路径,借助爱国主义对教学进行丰富,通过多样方式对爱国进行凸显,最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与爱国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当下幸福生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爱国情怀与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促进下,成长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实践中,学生的德育水平已逐步成为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个主要方式,其价值与作用需要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并建立起一个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品德修养的养成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还可以对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行贯彻。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并积极地探索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与启迪,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互联网上的资讯浩如烟海,但却也是鱼龙混杂的,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就会被互联网中的各类负面资讯所左右。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会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前行的正确方向,从而避免学生走上错误的道路,最终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

要想让学生形成爱国情怀,光靠教师口述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认可自己中华儿女的身份,从而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如此,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解祖国的成长与发展,从而更深入地对国家文明与民族内涵进行感悟。由此可见,在开展爱国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知与了解,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成长做好铺垫。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经济、文化、科技,还是其他方面,都一直走在全球领先水平。虽然在近代,中国也经历过一段屈辱的历史,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中国的崛起与屹立,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实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这些内容巧妙地、灵活地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自己国家的强大和繁荣,从而能够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让学生能够在自豪与自信的情感中,逐渐升华对国家的热爱。由此可见,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实现民族自豪感的树立。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样化的现代技术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一些教师仍然以照本宣科、口头讲述为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无法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还可能会逐渐产生厌烦、排斥的情绪。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对这一问题进行认识与转变,那么教学工作将难以有效开展,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也自然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学之间缺乏共鸣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许多人一提到爱国主义,第一个联想到的肯定是大段的理论,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只要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爱国主义教育任务就算完成。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但从目前来看,这种现象在教育教学中并不少见,而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被分割开来,不能在两者之间形成和谐的共鸣。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育往往只是教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最终只能让爱国主义教育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这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三)教育活动不够丰富

诸如物理、化学这样的实验学科,要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教师往往会安排一些小型的实验、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事实上,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如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认知与了解爱国主义,那么教师就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但是,部分教師却忽略了这一点的重要性。虽然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会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但是因为缺少创新意识,经常会令学生觉得乏味,造成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这将极大地降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还可以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因此,教师需要对这些内容展开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剖析,再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这样才能在充实课程内容的同时,有效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例如,在“守护生命”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对祖国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而促使学生在爱护自己生命的同时,形成爱护祖国、敬重祖国的爱国情怀,为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中國海外撤侨的相关事件,让学生结合时事政治与教学内容了解国家对中国公民的守护,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生命都能够得到全力护佑”的真实含义。首先,教师可以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学生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祖国会不惜一切代价”铭记于心。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新闻报道的文章、视频等,如2022年的乌克兰撤侨、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2010年的海地撤侨等。在新闻报道中,学生不但能见识到中国的速度、中国的实力,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祖国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位中国公民,每一位中国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悟到中国的强大,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学生爱国情怀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重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与教师成为亲密的朋友,从而让他们有勇气、有信心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进而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由此,教师可以基于师生关系的重构,顺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通过减少师生间的代沟,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道德观,从而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最终为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做好铺垫。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运用柔和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更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之中,为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共圆中国梦”是当今时代较为流行的一个话题,不仅需要学生认知与了解,还需要学生深入地进行感悟与实践。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共同讨论“中国梦”。随着国家的强大,这一类型的电影十分丰富,如《夺冠》《我和我的祖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都是对中国梦的一种展现。因此,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中国梦”的影视片段,并在此之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轻松的交流与探讨。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对电影片段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思考,并从中感悟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最终在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如此,从伟大的革命事迹到平凡的人物生活,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共圆中国梦”的真正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树立。总之,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除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的培养。而这,就需要教师借助良好的师生互动,摒弃传统的说教形式,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实现自我提升与自我突破。

(三)引入案例资源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巧妙地引入适当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使用合适的案例,既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又能有效地深化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视野的开阔与思维的发散,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成长与发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入案例资源,应遵循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一致性原则。选取的案例资源应与爱国主义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增强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和理解。第二,典型性原则。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选择的案例资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很多具有典型性的爱国主义形象,比如杨靖宇、邱少云、钱学森、陈祥榕等,教师应积极地探索与发掘,并适当地使用这些典型事例。第三,时效性原则。选择的案例资源应与时代发展、时代主题密切相关。教师要选择符合时代特点的爱国主义案例资源,而不是总是使用年代久远的案例内容。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爱国主义的学习与时俱进。第四,趣味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案例资源应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案例的价值与作用,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之中,让学科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并引入维护国家利益的相关案例资源,并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案例一:当被问到“中国能造得出导弹吗?”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坚定地说:“老外能造得出来,中国人也能造得出来!”钱老这一辈子都在为中国的导弹技术而努力,并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下,在一次次的失败后,终于获得了成功。而在此之前,在美留学的钱学森有归国之意后,便遭到了美国的屡次阻挠,美国当局甚至还将钱学森监禁起来进行了非人的折磨,但钱老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最后终于冲破重重阻碍,重返故土。他以国家利益为第一要务,为民族而献身。案例二:在中国西北边境的喀喇昆仑山加勒万河谷的战斗中,团长祁发宝没有退缩,反而张开了自己的双手,保卫着自己的国家。在这场战斗中,4名边防军战士英勇就义。其中,陈祥榕年龄最小,只有19岁。他曾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在对以上两个案例做了简要的介绍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想,让学生在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中,深化对案例资源的认知与理解。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与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意义,并了解国家利益与每一位公民都是密切相关的,从而促使学生懂得维护与爱护自己的祖国,当国家利益被侵犯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抗。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链接中国故事

爱国主义情怀是人的一种思想和行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灵魂。从古至今,在中国故事中,蕴含着很多与爱国有关的内容。不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念,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理想,都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进行了充分的传递。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故事入手,让学生在抗争灾难、抵御外敌的中国故事中,直面中国精神中奋勇拼搏、追求未来的美好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踏上强国之路”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国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与认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形勢下中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课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来说,其实是较为晦涩难懂,甚至是有些枯燥的。因此,基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加强学生知识理解的目标,教师可以链接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讲解强国之路。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建党100周年献礼音乐——《错位时空(五四特别版)》,促使学生在美妙音乐的吸引下,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中。紧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电影中的精彩片段,运用其中精彩的中国故事,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改革开放。比如,C919是中国独立研发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客机,其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百年“大飞机梦”的实现;经历了22年的时间,中国天眼——FAST,将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变成了现实;“嫦娥三号”是全球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的无人月球探测船,同时也是全球在月球上停留时间最长的探测船。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学生直面了中国的强大。而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自己的感悟进行表达。这样,能够在充分调动学生热情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认知与理解。如此,就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伟大奇迹的知识内容,对中国“新篇”进行思考感悟与踊跃表达。比如,有的学生认为,FAST是目前已完成的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它的完工标志着人们对宇宙的观察不再存在盲区。同时,这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意味着我国在科技发展上的巨大突破,开创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新局面。还有的同学认为,C919这种新型的大型喷气客机,代表着我们国家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我国民航事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如此,在中国故事的辅助下,学生对中国新篇章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知与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树立,从而进一步实现爱国情怀的升华。

(五)创设适宜情境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不仅内容比较枯燥,形式也较为枯燥,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也难以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地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运用适合学生且学生喜欢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情境的创设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身临其境地学习,学生可以在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全新的体验,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加深知识理解、树立爱国情怀。

例如,道德与法治对学生来说,学习和理解起来多多少少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构建情境教学,如让学生参与适当的角色扮演活动,通过对不同人物内心进行挖掘与分析,进而更好地领悟和认识学习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同时也要激发他们对劳动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不同行业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最终使国家能够得到稳定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扮演各类职位的工作人员。而在扮演各个职位的工作人员前,学生要先对这个职位的相关信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各个职位的工作人员所起到的作用。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又能够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同时,还能促使学生认识到各类工作人员所做的贡献,并明白自身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以及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最终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勤奋,并在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树立起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中国梦。

又如,在“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红色文化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红色情境。比如,我国西部地区不仅环境恶劣,还经常受到周边国家的恶意挑衅。为了能够维护国家的安定,戍边战士们经常站立在冰雪之中,即便眼睛上布满了冰霜,他们也坚定守护着我们的国家,不曾挪动过分毫。展现了这样的情境之后,学生都将会十分地震惊,因为这些事情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他们无法想象,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的背后,原来是这样一批戍边战士的艰苦坚守。而在学生的认知得到了拓展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与思考,比如: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起建设美丽的祖国?如此,学生在热烈地交流与讨论之后就会发现,并非只有像革命先烈一样抛头颅、洒热血才是为国家做贡献,建设美丽的国家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只有坚定正确的信仰,并付诸行动,才能为国家建设贡献一分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经常地组织他们去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让他们在现实的情境中了解相关的红色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手抄报、知识竞赛、征文评选等方式,让学生在红色情境中感受到红色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六)丰富教育活动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思想和感情,作为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内容进行认知,还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使其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由此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开展爱国主义,应突破课堂的局限性,不仅要拓展教育教学的范围,还要灵活地利用身边的各类资源,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平台中,加深对爱国精神的认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爱国情怀的目的。

1. 加强阵地利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教师需要重视阵地的利用,在学校这一主要教学场所中积极引入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让学生在教育阵地的浓厚氛围中,实现爱国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的树立。

例如,每逢周一,或其他重大节日,学校都要举办一次升旗仪式,教师也要通过这个机会,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升旗、奏国歌、唱国歌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集中注意力、站姿规范、声音洪亮不仅是自身修养的树立,更是热爱国家、尊重国家的表现,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升旗仪式的重视程度,以及自身参与的规范性。同时,在国旗下讲话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结合升旗主题的具体内容,邀请社会各界人才到校演讲,从而使学生在新颖的升旗仪式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又如,在清明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缅怀先烈,展望未来”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交流与探讨国家的“昨天,今天,明天”,从而使学生在缅怀先烈的过程中,感受国之恩、党之恩,并能够积极、自主地投入未来的畅想之中,最终实现爱国、爱党、爱人民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2. 开展课外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积极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深化理论,从而通过亲身经历,实现爱国主义情怀的进一步激发与升华,最终永葆爱国之心。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情况和学生需求,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充实学生学习经验,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了解。

例如,在独生子女数量庞大的当今社会,许多学生都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不愿意吃苦、更吃不了一点苦。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军长征相关的纪念馆,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苦生活,从而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下,对自身好逸恶劳的行为进行反省,最终明白艰苦朴素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形成不怕吃苦、不畏艰辛的良好品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回忆自己的入团宣言,反思这些宣言是否付诸实践,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此行的思想感悟,通过作文、手抄报、演讲稿等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价值与作用,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做好铺垫。而通过对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认知,学生也都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反省与反思,从而在缅怀先烈、学习红色精神的过程中,激发出奋发图强、建设美好国家的思想,最终为学生的中国梦注入巨大的精神动力。

五、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祖国产生一种浓厚的敬爱,并将国家的建设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使学生将理想抱负融入祖国的发展之中。同时,具备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能够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磨炼自己的承载意志,从而更加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中,最终逐渐成长为符合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让学科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辅相成,最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長技能的过程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促进下,在正确的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中顺利前行,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郑三忠.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J].魅力中国,2020(12):119.

[2]王海伟.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J].数码设计(上),2020,9(11):206-207.

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融入初中思政课堂探索与实践”(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ZX22-500)。

作者简介:邱碧云(1978~),女,汉族,福建连城人,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