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随笔走进学生内心

2023-09-16袁春燕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3年12期
关键词:赏析内心教师

袁春燕

“慢慢地我喜欢上随笔了,我用心去写,用心去画,看着一次比一次高的分数,读着老师鼓励的话语,欣赏着班级墙上我的大作,我知道随笔已经是我的朋友了。”这是一次练笔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告白,从文字中我深深体会到随笔已真正走进了他们内心。

一、内容的选择:“导”与“放”结合

“导”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完成随笔,而“放”则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倾吐内在情感。“导”为“放”服务,“放”是“导”的延伸和拓展。“导”主要体现为在教师指导下实现读写迁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欣赏大千世界,体验人生百味,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的依托;“放”则是学生自己做主,或写人或写事或写景或状物,也可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维和情感自由飞翔。教师应该在看似随意的过程中,时“导”时“放”,不断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动机,提升学生创作的热情。

二、形式的表现:“文”与“图”结合

传统随笔的基本要求一般是字迹端正、干净整洁,语句表达通顺连贯。虽要求不高,但达成率往往也不好,字迹潦草、涂改严重、语句不通顺的大有人在。少数学生通常只写一两行字,敷衍了事,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直接不写的现象。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这样一种情况:同样是语文课文,为什么学生对有插图的课文兴趣特别浓,而对没有插图的课文就相对不感兴趣呢?原因在于,学生对插图感兴趣,他们的内心深处更倾向于形象化、具体化的对象,而过于单调的文字符号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那么,可不可以也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写作呢?

从实践情况来看,我班的随笔已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作业了,虽然完成这项作业要比以前花更多的时间,但从未有学生出现过偷懒、懈怠的现象。他们或在随笔本上轻描淡写,添上一些漂亮又精致的小图案,或为自己的“大作”描绘一些花边,或根据随笔内容创作一些“离奇”的插图,甚至有人用树叶标本对自己的随笔进行装饰。学生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创造。在不断的练习中,他们似乎懂得了什么叫作“相得益彰”。

三、文本的发展:“读”与“赏”结合

“读”主要是读学生的随笔,读的方式可以是自己读、同桌互读、教师代读等,通过读来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了解,学生在相互切磋、相互影响中学会抒发内心的感受。“读”是伴随着“赏”同时进行的,在读中赏析,在赏析中读。在赏析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切忌全面开花,如在刚开始引导学生写随笔的阶段,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文”与“图”有机结合,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随笔质量。鉴于此,我及时在班中挑选了几份完成得较好的随笔给大家赏评,并让作者本人谈谈写作思路,这样大家就能明白如何为自己的作品增光添彩了。再如,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发现有许多学生在随笔中存在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于是,我又在班中挑选了几篇在此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的随笔,读给大家听,并暗示这几篇好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评一评。学生自然而然领悟了该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遣词造句。这样既降低了随笔在学生心目中的难度,又让学生感受到原来随笔就在自己身边,别人随笔中的话自己也能说,最终树立“这样的随笔我也能写”的信心。

四、随笔的评价:“分”与“语”结合

打分是一种常规的随笔评价方式,因为分数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有其特殊的吸引力。对传统的做法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改变,首先,不以统一标准去衡量每个学生,而是以针对个体发展的眼光去评定;其次,突破100分的限制,敢于打高分,但要适得其所;最后,在一次随笔中累加打分,也就是打附加分,既可以是版面设计独特的“艺术分”,也可以是进步明显的“奖励分”,还可以是巧言妙语的“欣赏分”或坚持不懈的“勤奋分”。当然,在打好分的同时,还可以画上一幅简笔画,如竖起的大拇指、闪闪的红星、诱人的苹果等,或盖上一朵小红花。此外,教师还可以给每个学生送去片片私语,对学生在随笔中所表现出的烦恼送去一份安慰,为进步不明显的学生送去一份信心,为成绩起伏不定的学生送去一份期待,等等。

五、成果的呈现:“展”与“编”结合

将学生随笔进行呈现,是学生最快乐的事。记得第一次展出随笔,班上一位学生竟然整整一个课间盯着墙上的作品一动不动,原来其中有他的随笔。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惊讶,他们多么需要成功,多么需要得到别人的赏识啊!我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不时将一些好作品、进步明显的作品在班里的“作文天地”中展出,满足学生成功的愿望。积累的作品多了,我就组织本班学生对展出的作品进行整理分类、编订成书,就这样,《我们的世界》诞生了。直到现在,我的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学生们兴奋的呐喊:“我写的随笔编成书了!”原来,他们是喜欢写作的。

小學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思索与探寻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方式,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赏析内心教师
最美教师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教师如何说课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步辇图赏析
圆我教师梦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