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理念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2023-09-16封苗
封苗
【摘 要】建设性新闻可以增强新闻的舆论引导力与社会监督功能,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选题重复、发展乏力等问题凸显,无法有效履行其职责,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功能弱化。为此,本文在分析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电视民生新闻建设性的建议,包括科学设置议题,重视解决方案,提高新闻厚度,增加积极向上主题,加强媒体融合等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建设性和影响力。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民生新闻;发展困境;议题设置
“后民生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不能仅关注社会表层问题或个体民生问题,更不能将报道重点集中在琐碎、离奇的新闻故事上以博人眼球,而是要由小見大,从个案中探寻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例如就业、住房等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由此实现从“小民生”向“大民生”方向转化,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近年来兴起的建设性新闻理念认为,电视新闻应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议题,为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建议,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较强的社会功能,这些理念和要求可以为传统民生新闻走出困境,优化电视民生新闻内容提供帮助。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
民生新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民生新闻内容主要是群众身边事,百姓关注事;第二,民生新闻对新闻客观性要求更加严格,如果民生新闻的客观性不足,则可能在社会层面产生负面影响;第三,民生新闻的视角通常从百姓出发,基于百姓利益角度报道新闻事件;第四,民生新闻的内容要通俗易懂,接近群众。[1]综合以上特点,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是以百姓视角、通俗易懂的方式,报道百姓身边事、关注事,以反映百姓关注的问题为题材的新闻类型。
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民生频道也应运而生,继续发光发热。进入新时代,民生问题作为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高度关注民生新闻发展,关注传播理念的革新,提升民生新闻的客观性,增强内容的全面性,真实反映群众生活,促进解决民生问题,发挥信息桥梁作用,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二、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
(一)选题重复,内容浅显化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选题范围已经固化,局限在相对狭窄的题材领域,关注重点都是社会新闻,缺乏经济、政策方面的新闻题材。[2]绝大多数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是关于市井百态,例如“建筑垃圾堆放影响出行”“市民停车难”等类似琐事,这些报道通常停留在事物表面,长此以往容易使群众产生厌倦心理。相反,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国家政策、经济、社会福利等题材的内容较少,如果观众难以接收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就会让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陷入可有可无的境地。
在具体报道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通常具有“短平快”的特征,追求新闻数量与报道节奏,这就导致其内容缺乏深度,相对浅显化。具体到某期节目来讲,虽然从数量上看节目内容似乎十分充实,但却很难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每条民生新闻都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也不能结合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主题去揭示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或避而不谈,或旧调重弹,实际可操作性不足,这些都影响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职能错位,功能简化
电视民生新闻是体现地方媒体桥梁功能的重要载体,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纽带,民生新闻节目通过报道民生问题反映民情民意,有助于政府了解城市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履行媒体监督职能,约束政府公权力,引领积极向上社会风气。[3]但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也使得社会公众一遇到问题就寻求媒体帮助,在相关部门不能妥善解决问题时,就寻求媒体曝光,甚至将媒体当作要挟的工具。这种情况也造成民生新闻记者疲于应对,失去了更加长远、更有深度的对新闻的思考,影响了民生新闻建设性作用的发挥。对此,尽管有学者倡导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但事实上如果媒体功能退化为个人维权工具,反而丧失了新闻的公共性。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在工作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通过新闻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监督等形式实现其服务党和群众的功能,但是如果过分凸显媒体揭露个别问题的功能,认为只要把问题向媒体曝光,所有事情都能解决,就会导致媒体职能的单一化甚至异化。显而易见,媒体不具有执法或司法职能,也不能代替二者的社会作用。
(三)运营不力,发展缺乏后劲
传统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依赖收视率,只有节目获得较高收视率,才能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为节目发展 注入资金,形成良性循环,但从目前来看,通过广告维系节目生存发展的方式已经遇到瓶颈。电视民生新闻经过早期快速发展,其弊端也已经显现,如节目内容趋同,广告价格虚高等,民生新闻节目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随着互联网及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生态产生变革,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弱化。在此背景下,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遇到瓶颈,互联网及新媒体改变了受众接受与传播信息的习惯,电视观众群体被分流、稀释,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下滑,广告客户也从传统电视媒体向新媒体转移,大量广告资金流失。电视民生新闻如果不改变运营方式,创新节目内容与盈利模式,就很难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中赢得受众关注。
三、增强电视民生新闻建设性的策略
(一)科学设置议题
建设性新闻理念要求新闻报道直面社会现实,对民生新闻来说,其议题设置应坚持贴近生活、平衡各类内容、具有适用性,兼具新闻热度与新闻广度。具体来讲,第一,秉承“三贴近”原则。[4]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可以报道全国新闻,甚至放眼世界,但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第二,注重平衡性。平衡各类新闻内容,选择不同性质、不同主题的报道内容,避免相同话题导致受众审美疲劳。在新闻题材选择上要秉承多元化原则,既有政策、社会福利资讯,又有百姓生活、家长里短类内容,兼顾城市观众与农村观众,照顾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观众的收视需求。第三,具有适用性。媒体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民生新闻不应局限于家长里短、琐碎小事,或变为个人维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这并非是不报道群众的疑难问题,而是要从多项议题中选择典型事件,抓住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满足大多数民众的需求。第四,有发展眼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闻事件,拓宽新闻事件的深度与广度,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型。例如报道外卖员配送秩序,可以延伸到“普及交通法规”类主题。
(二)重视解决方案
建设性民生新闻必须具有解决困难的意识,提供解决方案。具体而言,第一,要抓关键,解决主要矛盾。民生新闻不能局限于解决新闻事件中的个案,认为群众反映的某一问题解决好就万事大吉,而是要举一反三,深挖问题根源,针对类似情况提出解决方案,避免问题重复出现,做好事前预案。[5]第二,具有可操作性,融入创新思维。例如衡水广播电视台《直播衡水》栏目曾报道“人行道车不让人”问题,栏目最后联系交警部门对这一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包括推出专项整治行动,鼓励市民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这一方案是由栏目组与交警部门讨论后得出的,具备可操作性。第三,用好案例,让解决困难的模式更高效。针對不同案例有不同的解决困难模式,一般来讲有三种,分别为“问题案例”、“效果案例”、“行动案例”。“问题案例”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最为常见,即针对新闻事件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但它通常受思维定势束缚,解决问题的效果难以预见。“行动案例”指解决困难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效果案例”指解决困难方案产生的影响。这三种模式便于了解方案的实施效果,强化正面引领,在民生新闻节目中有更多应用。《直播衡水》报道“交警好本领,解决骑电动车不带头盔有办法”,其内容是交警安排骑电动车不带头盔的市民发朋友圈集50个赞,或者全部答对10道非机动车出行安全题目才可以放行,经历这一处罚后的市民表示以后骑电动车出行会按规定佩戴头盔,这一民生新闻报道采用的就是“行动案例”模式,其解决方法也产生了较好成效。
(三)提高新闻厚度
只有有“厚度”的民生新闻才能培养出重理性、有逻辑、勤思考的受众。要保证民生新闻的“厚度”,就要符合建设性新闻的三项要求:丰富的民生新闻背景;挖掘新闻事件产生根源;用发展眼光看待新闻事件。具体来讲,第一,关注民生新闻的政策背景,介绍相关政策,解释专业性问题。例如《直播衡水》在报道“小升初”相关要求时,选择家长们关注的典型问题给予权威回复,对衡水本地“小升初”的政策内容及政策变化进行权威解读,从就事论事到新闻政策背景介绍,观众们可以很快熟悉政策内容,实现节目传播效果的提升。第二,挖掘新闻事件产生根源,这是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前提。例如《直播衡水》栏目在报道“停车位紧张,私家车路边违停”现象后,主持人用一句话评论道:“少些一刀切,多些人性化管理。”尽管这句话并未提及具体解决方法,但对停车难现象的溯源及反省,有助于违停问题的妥善解决。第三,用发展眼光看待新闻事件。报道有些民生新闻事件要有前瞻性,预测其发展趋势,根据未来形势帮助群众做好行动准备。《直播衡水》报道衡水市“垃圾分类”执行情况后,也邀请学者指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趋势,这样有利于市民做好准备。当下来看,电视民生新闻对教育、医疗等群众关注领域的一些问题难以进行有效预测,更无法提供实用指南,需要今后下功夫对这一问题加以改进。
(四)增加积极向上的主题
为了增加新闻的话题度,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内容较多,受众在长期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针对这一问题,电视民生新闻要调整新闻内容结构,增加积极向上的新闻主题,这也符合建设性新闻的正面要求。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减少纯粹的所谓苦难报道和邻里琐事报道,即使有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也要提出解决方案或以正能量形式收尾,给受众以温暖和鼓励。另一方面,要增加积极向上的民生新闻,包括好人好事、道德模范、为民服务等主题。好人好事类内容可以温暖人心,引领良好社会风气,实现爱心接力。道德模范类主题报道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彰显榜样力量,比如《道德模范郜振蕊传承雷锋精神公益路上不停步》等报道。为民服务类主题报道既可以向百姓宣传国家政策、提供资讯,又能增强群众的社会归属感,比如“爱心驿站情暖户外劳动者”“衡水税务系统推出42条便民举措”等报道,增强了受众的归属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应控制娱乐新闻数量,避免出现泛娱乐化现象。
(五)加强媒体融合
从创作层面讲,建设性新闻要求的“开放度”是电视民生新闻引入公众参与以改变专业新闻创作流程的闭环模式。[6]这就要求媒体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公共事务讨论与民生新闻创作中,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变。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积极适应新媒体发展形势,增设新媒体平台、创新受众交流方式、扩大新闻信源,这些措施值得肯定,还需要在受众讨论、直达民情民意等方面进行优化、补足。《直播衡水》栏目在报道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事时,通过其官方微信发起了以“你认为衡水湖国际马拉松会给衡水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衡水湖国际马拉松与衡水市民之间的关系”等为题的调查,为衡水市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了平台。在电视民生新闻的帮忙类节目中,媒体要找准自身定位,结合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专家、政府部门等资源,搭建一个权威发布、网络舆论相互交流的意见平台,这样才能实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帮小忙”到“帮大忙”的转变。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搭建一个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公共意见平台,并结合热点话题、热点领域设置板块,由各方根据关注内容发表观点,广开言路,推动社会公共决策的优化。某种程度上,这种功能变化可以进一步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社会建设性和影响力。
注释:
[1]张耀丹.浅谈民生视角下民生新闻工作内容[J].中国报业,2023(03):112-113.
[2]李益博.地市广播电台民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J].新闻文化建设,2023(02):158-160.
[3]张丽光.浅谈地方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J].记者摇篮,2022(11):102-104.
[4]高文婷.中国语境下的“积极心理”与“解决之道”:建设性新闻的本土适用性之辨[J].科技传播,2022(20):81-84.
[5]蔡再明.地市主流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J].采写编,2022(10):32-34.
[6]陈超,李屹.民生新闻的建设性路径探析[J].新闻战线,2021(13):99-101.
(作者单位:衡水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