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23-09-16安翔
安翔
(东营市技师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学科教学呈现出明显的职业性特点,既存在理论性的内容,又包含实践性的部分。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内开设有农学专业,但根据他们农学专业的教学情况来看,其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改变这一情况,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极为重要。每个学校都需要严格按照社会对农学专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体系与路径,加大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创新力度。
1 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1.1 只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内开设的专业众多,每一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农学专业,但这部分院校在农学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并未准确把握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更为关注理论教学,开设有很多专业课程,却并未同步安排对应的实践课程,由于没有保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专业建设效果并不理想[1]。实际上,农学专业涉及了很多的实践内容,如果学校仅仅开展了理论教学,这些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后续进入了专业岗位后,会发现很多实际问题都无从下手,难以适应岗位。
1.2 学生对专业认可度不高,缺乏学习积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不慎重,特别是农学专业的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对农学感兴趣。结合这些学生对农学专业的认知情况,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农学专业就是为了让他们学习怎样更好地种地。由于对农学专业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我国在当下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也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下,而是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在农业的这一发展趋势下,农学专业所学的内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地了,而是包含了对农作物的管理、农产品的研发、农业产业链的优化等内容。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学生对专业认可度不高,他们不愿意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安排[2]。
1.3 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欠缺优秀的师资力量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等职业学校的农业专业必须要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非常多,每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大、发展潜力大,还有一些规模小、发展困难。有一部分开设有农学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农业专业师资力量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有些负责农学专业学科教学的教师专业素质偏低,未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无法给学生带来良好的专业学习体验。
2 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策略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三农”发展,对农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多,这种良好的就业形势,为农学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教育,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人才支撑。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院校需要结合国家的农业发展方针,积极为社会培养更多事业型、实用型农学人才,始终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巩固农学专业的建设成果。在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过程中,应转变原先的观念,引入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中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更高的专业认同感。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尝试转变学生的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农学专业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学习观念的培养,使每个进入到农学专业的学生都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其次,需对学生展开长期的宣传与教育。很多进入到农学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固化的思路:觉得学习农学没什么发展前景,将来从事的是与农业相关的活动,无法赢得社会的尊重。针对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学校需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关于农学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这些宣传教育活动中,逐步意识到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农学专业的学生到农业基地开展实地调研与考察,让他们参观现代农业基地,农业基地内配备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设施,有助于这些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转变固有的观念,认识到农学专业的发展潜力。
2.2 改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我国的农学专业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在几十年的专业发展中,很多学校都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在教学领域出现了很多新观念与新方法,农学专业建设不能再局限在原先的教学模式下,而应该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用崭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第一,在教学活动中,应提倡课堂上的互动,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更为轻松且活跃的氛围,使每个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得以增强,跟着教师的思路,主动思考[3]。针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学生如果有问题应该及时向教师提出,在学生表达了独特的想法或者不同的思路时,教师应适当鼓励。第二,在课堂上,可针对农学专业的许多问题开展分组讨论与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发表各自的看法,在小组中整合思维,教师不仅可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向教师发问,针对大家提出的专业问题,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寻找答案,保持他们的思维活跃。第三,很多学生在农学专业的学习中,专业学习方面不具有针对性,出发点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组织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围绕教学主题,给学生布置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独立思考。在当前的学科教学领域,任务驱动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教师需围绕着专业知识点,给学生分配对应的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任务中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学习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开展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学习。第四,由于农学专业的特殊性,不仅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更需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的调整中,需增设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目前的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农学专业方面的教育设施匮乏,没有建立专门的教育基地,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水平与能力。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农学专业的建设要求,定期组织学生到农业试验基地开展调研,从实践中学到课堂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在户外教学时,教师需向学生展开详细的讲解,在学生有新问题提出后,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在实地参观时,不能走马观花,应提前收集有关的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多观察,并做好相应的记录,结束后向教师提交参观报告。学校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农学专业的学生展开实地培训,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用实践检验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2.3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2.3.1 依据“整体知识观”,构建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群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围绕着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更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过程中,应按照“整体知识观”展开,将相近的专业课程进行适当组合,打破原先课程之间所存在的壁垒,实现专业内容之间的高度融合,在学科融合条件下,可构建专业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这一课程体系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中职院校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引入系统化思维,通过倒置法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依据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确定教学目标。②参考前期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专业能力要求,倒推学生要达到的专业水平,需要涉及哪些核心课程,围绕这些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③在专业课程群下设置教学目标,整合课程群中每一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如需考虑每一门课程的系统性、应用性,加强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避免专业知识的重复,立足于每一个专业课程,开展教学设计、方法选定与路径优化,使学生在学习了这一门专业课程以后,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强的操作能力。经由教学目标、专业能力的层层分解,了解在专业核心课程群内不同专业课程之间所存在的知识的相通性、联系性。确定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相一致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所构建的这一课程群,可避免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出现重复性内容,合理安排学时,整合全部的教学资源,保障课程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当前农学专业中关于新农科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需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细分为多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中包含3 ~4 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农学专业的作物生产产业链为例,应包含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各论、作物化学控制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电商等课程,以这些专业课程为基础,构建“作物生产”课程群。
2.3.2 建立课程群“群主”负责制的教师团队
不论哪一个专业建设,都应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教师是带领专业发展得更好的保证,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中,在建立了完善的专业课程群以后,还应该形成“群主”负责制的工作机制,组建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由该团队统筹专业发展。师资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有各自的专业优势,可以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给出中肯的意见,针对农学专业,在“群主”带领下,师资团队内的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开展课程组合,决定课程内容的删减、增添。为打造优秀的师资团队,需从人才培养与引进的角度入手。在人才培养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农学专业的教师参与各种培训或者交流活动,使他们在培训、交流中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专业人才的考核,不仅要考核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更要评估其实践能力、岗位责任意识。
2.3.3 构建共享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实验体系
对农学这一特殊的专业来说,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不仅要包含专业基础课程,更需涉及专业实践课程,这些课程中也包含许多与专业内容有关的实验课,如针对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这类课程,都有各自的实验内容,通过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的内涵。在原先的农学专业建设中,因为并未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群,各课程的实验项目都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但由于农学专业中,一些专业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有所重复,各自为政的实验设计造成了实验资源的浪费,再加上学校所安排的实验课时少,很多实验都较为简单,且存在重复性,学生难以在这些实验课上有所收获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当前的农学专业建设中,为改变这一局面,需建立共享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实验体系,各专业教师在本课程群“群主”的统一领导下,尝试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此同时,也应整合实验课程,对于原先一些重复的、简单的实验部分,可直接去除,而取之以综合性试验。如遗传学实验中的DNA 提取,可整合到分子生物学的综合性实验中,让学生能够对小麦、玉米、水稻等开展对应的实验。
2.4 建立灵活主动的教学考核体系
各个专业的建设中,也不可忽视评价体系的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的建设中,需适应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崭新的教学考核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确保考核结果的可靠性。农学专业原先的教学评价体系相对简单与直接,主要为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包含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验成绩几个部分,这几个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最高,在这种考核体系下,一些学生往往会在考试之前的几周时间内进行突击复习,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验训练,考核结果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科掌握情况。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在针对学生的新的考核体系中,包含了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部分,在这一体系下,期末理论考核所占比重大大减少,通过对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更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 结束语
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或者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农学人才,为推进专业改革,应立足于农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加大创新力度,形成崭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