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2023-09-15孙冰川刘远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供给要素

孙冰川,刘远祥

1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

1.1 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的两个基本方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与消费之间,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相互依存”,精辟阐明了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同一性。因此,讨论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供求分析,体育供给为体育消费创造外在对象的产品,而体育消费为体育供给创造内在目的的需要,二者之间彼此发生关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1.1.1 体育需求“驱动—倒逼”体育供给

体育消费需求引导体育市场供给,为供给创造动力,没有需求,供给就无法实现。随着我国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高消费阶层迅速崛起,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增强,体育需求层次和结构不断提高且日益丰富多元。尤其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居民体育消费在消费需求、消费方式、消费对象等多个维度呈现出升级特征。正是居民体育需求变动向体育市场所释放的信号,迫使并刺激企业以体育消费需求升级为依据,不断创造、创新产品,驱动企业重新汇集、配置生产要素资源,摒弃不能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生产理念和领域,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融合等方式,带动相关领域的研发活动,扩大了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

1.1.2 体育供给“引领—适应”体育需求

体育市场供给是满足体育需求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体育需求的对象、水平和结构。供给方式创新、供给规模扩大、供给能力提升,可以实现体育产业供给层次的多样化和精准化。伴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体育市场将会形成多样化、多元化、多业态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断催生高质量的体育新产品,从而引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升级,实现体育消费市场的提质扩容。

1.2 需求侧与供给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

“三驾马车”是对需求侧消费、投资、出口活动的形象描述,而供给侧则是指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供给及相关制度等一系列因素。在经济增长的演化理论中,需求侧的“三驾马车”与供给侧的“生产要素”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方向和速度。

1.2.1 需求侧“三驾马车”拉动体育经济增长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通过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波及效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生产诱发作用,进而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优化,应发挥好需求侧“三驾马车”的作用,积极培育“三驾马车”框架下的体育需求新动能。实现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应该在“三驾马车”上多做文章,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合理分配资源。要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加大和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等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体育消费环境,不断拓展体育市场,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作用。

1.2.2 供给侧“五大要素“推动体育经济发展

根据索洛模型,经济增长可归因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个方面。确切地说,制度、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五大财富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需求侧所强调的“三驾马车”只有关联到供给侧,并形成有效匹配,才能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这也反映了需求侧“三驾马车”原动力引发的供给侧响应、适应机制,需要将“供给侧”纳入考虑范围[7]。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纾解生产要素供给抑制和约束,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体育产业供给体系对体育需求变化的适配性。

1.3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是调控经济发展的两种基本手段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是管理和调控经济运行的两种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理论源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供给侧改革并没有扎实的学理基础,而是一系列政策主张的集合[8]。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经济发展是双方着力的结果。根据政策作用对象、作用效果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相继出台和实施的体育产业政策分为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的政策。

1.3.1 需求侧政策旨在提质扩容体育消费,培育和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从理论发展逻辑来看,需求侧管理理论强调的是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来刺激或抑制需求,防止出现经济衰退或过热现象。需求侧管理是从经济运行结果出发,要着力解决“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的困境,认为供给过剩的经济危机和经济下行源于有效需求不足,主张通过扩大政府投资、调节消费倾向、创造消费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国家采取支持消费引领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遴选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发放体育消费代金券等方式,破解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将体育产业列为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从不同维度释放、扩大居民体育消费有的效需求,激发居民的体育消费潜力,进而推进体育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1.3.2 供给侧改革旨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丰富和扩大体育产品供给

供给学派主张从运行源头入手,认为滞涨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侧出了问题。要解决“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的难题,需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入手,丰富供给内容,提高供给质量。体育产业供给侧政策是以供给侧为改革突破口,通过简政放权、财政补助等方式,推动体育场馆低收费或免费开放,激励企业创造研发新产品,矫正各类生产要素配置扭曲现象,优化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改善体育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驱动力。

2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问题

2.1 供给体系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供需结构失衡

“供需适配情况”能够体现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背景。“供需错配”已成为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在供给、需求两个维度。

2.1.1 体育需求:消费转型升级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

2.1.2 体育供给:体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

体育产业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是制约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当前,体育产业供给显然并未完全适应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转型升级的趋势,高品质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导致居民升级后的体育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影响了国内体育消费市场潜力的释放,也制约了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的持续扩大。

在运动服饰、健身器材、体育赛事等领域存在“供非所需”、低端供给过剩、库存严重的无效供给现象,不能满足居民对于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许多低水平赛事、低质量的运动器材服装供给挤占了体育市场,导致中低端产品生产过剩。正是这种无效的供给不能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迫使消费需求“外溢”,出现了境外消费购物“扫购”潮、“代购”潮和“海淘”潮,而国内企业产品却出现无人问津、积压严重的现象。正如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指出的“中国的体育进出口是绝对的逆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做大国内版权蛋糕”。

2.2 需求侧的“三驾马车”逆势增长,倒逼供给侧改革

近年来,相比宏观经济发展中“三驾马车”日渐乏力的现象,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三驾马车”却以2~3倍于宏观经济发展增速,实现了“逆势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2.1 体育消费支出增速明显

2.2.2 体育产业投资热情高涨

图1 2016—2020年全国固定资产、体育文化娱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比图Figure 1 Comparison of national fixed assets and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n sports,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from 2016 to 2020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2.2.3 体育产品进出口增势显著

图2 2012—2018年全国出口总额与运动用品及其零件、附件出口额对比图(含玩具、游戏品)Figure 2 Comparison of total national exports and exports of sporting goods and their parts and accessories (including toys and game products) from 2012 to 2018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2.3 体育产业生产要素供给抑制,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不高

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创新和制度五大生产要素,在体育产业领域,更集中地表现为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体育场地资源、体育资本、技术创新和体育产业政策五个方面。各生产要素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给抑制和供给约束问题,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转向有效需求领域,导致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不高[11]。

2.3.1 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缺口巨大,文化素质有待提升

2.3.2 体育场馆绝对数量不足与相对闲置并存

2.3.3 体育产业投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融资数量和金额下滑严重

表1 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登记注册类型分布表

图3 2015—2019年体育类创业公司融资事件及金额统计图Figure 3 Statistics of financing events and amounts for sports startups from 2015 to 2019注:根据互联网公布数据整理汇总。

2.3.4 技术创新有待加强

2.3.5 体育产业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近年来,体育产业政策高频发布,政策红利接踵而至,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密集出台的体育产业政策,因目标模糊、内容不够明晰、政策法律效力层次低,有的存在选择性、替换性执行等问题,导致有些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使得体育产业政策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偏差。体育产业政策的落实,需要涉及财政、国土、税务、公安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的利益诉求、权力需求不尽一致,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使得体育部门难以统筹各部门的资源,在政策的落实上尚未形成合力,因此,体育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有待提升。

3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将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作为世界经济的‘药方’”。针对当前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供需错配、生产要素配置扭曲、供给品质不高等问题,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谁来消费、消费什么、敢于消费”的问题。要以进一步扩大体育人口规模和消费需求为前提,以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增加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手段,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形成体育需求“驱动—倒逼”体育供给,体育供给“引领—适应”体育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3.1 协同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协同发力

应以供需协同管理为基本思路,正确处理好体育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加强供给侧和需求侧互动反馈,统筹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三驾马车”与供给侧“三大发动机”协同发力,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见图4)。

图4 体育产业供需双侧协同发力的作用机理图Figure 4 The mechanism of synergy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of the sports industry

3.1.1 需求侧:驱动“三驾马车”

进一步培育体育人口,着力解决好“谁来消费”的关键问题。要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加大和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等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体育消费环境,不断拓展体育市场,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作用。

(1)培育体育人口,激发释放体育消费需求。在目前全国体育人口规模不大、居民体育消费意识有待加强的背景下,应强化问题导向,从需求侧发力,引导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并认识体育在强身健体、品格塑造、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活动,深化“体教”融合,引导居民树立“大健康”观,培育终身体育的习惯,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产业链前端中的预防和后端中的康复作用,达到培育更多体育人口的目标。坚持普惠与定向相结合,制定促进体育消费的产业政策,鼓励通过政府购买、以奖代补、发放代金券、场馆免费开放、普及健身知识、推广运动项目等方式,引导居民体育消费行为,扩大体育消费规模。进一步细分体育市场,及时关注不同年龄的各类目标群体体育消费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开拓面向青少年的体育培训市场、中青年的健身休闲市场、老年的康复养老市场、“全年龄群”的医养健康市场,大力培育中高端消费群体,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消费增长极。

(2)加大体育公共服务投资。体育产业是一个需要持续回报的长效投资产业,场馆设施建设、大型赛事开展等均需要高额的投入,且多数领域不能快速产生投资回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措施当中,要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尤其是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遵循强功能、优布局、重利用、惠民生的原则,增加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提高体育公共产品的利用率。各级政府应突出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通过政策扶持、立项补助、贴息贷款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控股、参股等市场化模式参办体育,主动对接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推进体育场馆的社会化、产业化服务水平。

(3)推动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体育企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设的战略机遇,利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巩固外贸产品的传统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快推动外贸优化升级。开拓和满足国际市场中的中高端需求,精心培育出口品牌,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开拓出口的新市场,提升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体量和质量,依托品质提升传统产业的出口竞争优势。

以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产业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业,其产品就是服务。生产与消费环节在时空上具有不可分离的特征,需要在本国、本地进行消费服务。所以,体育服务业出口不是送出去,而是请进来,需要通过承办或创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吸引更多的外籍运动员来华参赛、观赛,发挥好体育产业的旁侧效应,有效地带动旅游、交通、餐饮、通讯等行业的发展,扩大外籍人员在华的消费规模。

3.1.2 供给侧:启动“三大引擎”

供给侧生产要素升级、产品供给质量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视为供给侧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生产要素”“企业产品”和“体育产业”这3个递进层次的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

(1)要素层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资源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具有不可替代性。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激活生产要素,解除要素资源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①劳动力要素。需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薪酬体系,提高体育从业者的劳动报酬,提升职业认同度,使劳动报酬能够真实反映劳动价值。吸引更多从业人员,扩大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规模,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②土地要素。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力度,提高场馆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场馆资源“存量优化”与“增量崛起”。③技术创新要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靠创新汇集融合高端要素资源,培育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④资本要素。要健全体育资本市场,鼓励更多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和扶持资金,发挥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建立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丰富企业融资担保物,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激发民间资本在体育领域中的投资活力。⑤制度要素。完善制度环境,着力提升政策的法律效应层级,加强不同部门间政策的联动,加强体育与财税、货币、国土、投资、教育、卫生等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释放产业政策红利。⑥数据要素。从供需双侧完整、及时、准确地采集体育产业发展的数据,实现体育产业统计数据、体育消费数据的共建共享,发挥好数据的关键性生产要素作用。

2)“情境—交互”模式。在“情境—交互”模式中,课程目标要符合特定的教育情境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参照情境分析的结果。此种模式的重点在于情境交互,可采用人机对话、情境模拟等形式,比如学习法律知识可创设模拟法庭、辩论会等形式。微课(程)“情境—交互”开发模式流程简图如图2所示。

(2)企业产品层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积极响应需求侧的变化,多渠道增加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做大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增量,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是解决“消费什么”“敢于消费”问题最有效的举措,也是深度挖掘体育消费潜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建立决策过程公众参与和事后反馈机制,及时准确掌握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努力提供优质服务,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规律以及体育消费群体的新变化、新需求。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体育产品品质,深入开展体育产业质量标准品牌提升行动,从内在质量、外观设计等方面全方位提高供给产品的档次、规格和性能,增强消费者对国产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信任度和品牌认可度,引导“海淘”“代购”一族消费回流,为消费者打造高品质的消费体验。

(3)产业层面: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优化就是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应通过实施体育产业主导产业战略,引导体育产业内各部门、各业态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取得良好的结构效益。体育产业结构高度化应通过实施体育创新发展战略,使体育产业不断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化、高集约化、高加工化发展,提高生产要素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3.2 融合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体育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强的“百搭产业”,融合发展是体育产业跨界的主题词,其横纵联合和深度交融的产业黏性,符合经济发展向多元动力、混合动力转变的特征,应从“体育+其他业态”和“多元市场主体”等维度深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体育+”工程,以体育产业链深入融合为纽带,进行体育产业全产业链布局,加快产业链条延伸。以体育核心产业为载体,融合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等产业,形成多环相扣、互相依存的一体化产业链和价值链。

(1)促进“体育+”多业态融合。加快体育与“幸福产业”的融合,积极打造新兴产业和业态。以体育为引领进行产业横纵联合,全面挖掘体育的内涵和功能,将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解构为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场馆服务业、体育培训业,整合旅游、教育、健康、文化、养老等资源,重构为新的产业活动,促进体育产业内部和外部跨产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融合,有效地推动体育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见表2)。

表2 体育产业与其他幸福产业的解构与重构表Table 2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ports industry and other happiness industries

(2)实施体育产业“主导产业”扩链计划。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链条可延展性强的优势特点,实施体育产业主导产业战略,大力建设与体育产业相关联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教育培训业、健身休闲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引擎”产业,发展延伸与健全体育产业链,推动体育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融通,开发包括体育培训、体育康养、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链的延伸、重构服务,提高体育产业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融合性体育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体育产业链的供给韧性。

(3)构建体育产业发展的共生系统。聚集不同市场主体拥有的生产要素,构建以“政、产、学、研、金、服、用”为核心要素的七位一体的“共生”系统。着力打造“‘政’府主导,优化发展环境;‘产’业为基,夯实发展基础;‘学’才为首,激活人才支撑;‘研’发为要,涌现科技成果;‘金’为保障,拓宽融资渠道;‘服’为中介,提升运行效率;‘用’向为轴,促进成果转化”相结合的融合体系。通过不同资源拥有主体间的联合发展,聚集贯通各类生产要素,解除技术和创新的供给抑制,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力和配置效率,打破单打独斗的范式,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组织模式,产生“1+1>2”的非线性效用,最终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见图5)。

图5 “七位一体”的体育产业发展共生系统图Figure 5 The symbiotic system of "seven-in-one"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3.3 质量发展:提高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

3.3.1 由做产品向做标准转变,提升国际话语权

2021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提到“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推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显示了党中央对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以及信心和决心。体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体育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引导企业由做产品向做标准转变,支持企业参与构建全球性标准的研发,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积极推动我国产业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提升我国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强力实施高要求的国内标准,通过标准引领,规范行业发展秩序。

3.3.2 重塑工匠精神,提高体育产品质量

要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和品质,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战略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将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立业之本,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引导企业追求、发挥工匠精神,狠抓产品质量,精致生产,使体育产业向深加工化、高附加值化、高品质化方向发展。

3.3.3 对接社会需求,提高体育产业供给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准确识别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有效对接社会需求,引导企业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生产和服务,开发适合不同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体育产品和服务需求。通过增量、增效、增质优化体育产品服务供给,提高体育产业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高品质产品优化高层次的消费体验,以多样化供给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3.4 改革发展:提升体育产业治理效能

改革是引领和适应新常态,是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根本出路。进一步简政放权,构建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现代市场体系,打造更为合理的政府职能与架构的公权体系配套改革,支持推进全面改革,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18]。

3.4.1 深化放管服,解除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

深化“放管服”服务,减少政府对体育市场的直接干预,按照市场导向规范政府权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准政策调整引导的力度、节奏、时机,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提高生产要素供给的效率。

(1)管理中“不越位”,建立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方法论指导,将“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发展潜能”放在首位,进行“权力瘦身”。通过减少审批环节,精简规范程序、创新审批模式、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取消和调整制约体育产业发展、束缚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的行政审批事项,解决政府作用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消除行政性垄断、行业壁垒、地方保护等市场分割现象,放开体育金融、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医养健康等诸多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各种有形无形限制和门槛,破除制约体育产业生产要素流通的各种障碍,减少对劳动、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让经济主体在高度畅通的制度环境中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服务中“不缺位”,提高政府管理市场的能力。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市场的监管职能,在维护体育市场秩序、矫治市场失灵等方面,政府不能缺位,必须成为有效、有为的强势政府。将政府工作重心转到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制定、评价评估、体制改革、法治保障等方面,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将体育产业相关的工作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形成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互为衔接、密切配合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将体育产业发展由单一体育部门推动上升到全社会推动的高度。探索“一站式”审批服务在体育组织成立、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等项目中的服务范围,从根本上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充分发挥体育行政、司法、金融、社会等领域的综合监管效能,建立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积极营造“敢于消费”的消费环境和“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氛围。

3.4.2 畅通要素流通渠道,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质量

要素市场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体育产业生产要素能否顺利释放、流动和重组,实现从低效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顺利转移,是决定我国体育产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源性动力机制和关键性制度安排。

(1)解除体育产业生产要素的供给抑制。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建设,放宽对社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的准入限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扩大健身、赛事等领域的市场开放度,全面放宽民间资本准入,实现不同类别经济主体获取生产要素方面的公平性,提升各类社会力量主体参办体育的能动性,填平体育服务业发展中的低效率洼地,形成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新格局。

(2)健全反映生产要素流动的价格机制。形成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为生产要素更合理的配置提供及时、正确的价格信号,矫正当前失真的各项生产要素价格。以经济手段激励体育产业链上的所有相关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正确投资决策,以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局面。

3.4.3 构建新型治理体系,完善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

构建由政府主管部门、体育行业协会等组成的新型体育产业治理组织。革新利益协调机制,让政府以及体育市场各个主体、行业协会、民间体育组织等力量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市场的配置作用、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体育产业工作专班”或“体育产业链链长”等措施,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和措施协同联动。

3.4.4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实现体育产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效统一”,是体育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准绳,也是激发体育市场活力的前提和保障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要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诉求表达机制,投资方向转向体育公共服务,拓展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范围,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解决好人民群众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府供给之间错配的矛盾。

(1)扩展服务广度,拓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范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培育体育人口的关键。以满足广大群众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为方向,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扩展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补齐体育产业发展的短板。

(2)延伸服务深度,提升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质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政府所属“体育事业单位”提供的相关“体育公共服务”已无法满足居民的日趋多元化、品质化的体育需求。政府需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向公共资源协调者的角色转变,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来履行。加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在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中的应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契约化的合作形式,将体育公共服务外包给企业、非营利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3)创新服务模式,丰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扩大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范围。鼓励政府通过购买科研服务的方式,开展体育产业领域各类研究、决策咨询,突出科学健身知识普及、场馆服务、共性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丰富体育公共服务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广大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

3.5 共享发展: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数据作为关键性生产要素,与体育更是密不可分,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已成为精准制定体育产业政策和实时监测评价政策效果的重要手段。

3.5.1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打造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体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体育经济。通过体育产业信息数据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全民健身数据平台、体育企业名录库等体育信息数据平台建设,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数字素养,让全社会分享数字体育经济红利。

(1)从供需双侧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数据采集平台。体育部门积极联合统计部门统一对体育产业统计数据的梳理,扩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范围,将体育相关指标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在现有的产业分类规模、增加值等宏观数据的基础上,增加国民体育参与情况、居民体育消费动态监测、国民体质健康数据监测、体育产业专项统计等关键数据。逐步健全劳动力、体育投融资、体育场馆运营、体育技术研发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数据收集与发布工作,促进体育产业生产要素市场供需双方的有效匹配。

充分发挥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遴选一批国家级体育消费示范城市,研制出体育消费统计分类办法,统一体育消费数据采集指标。建立“体育消费动态监测体系”,及时采集并发布体育消费的整体规模和体育消费结构变化等基本数据,加强对体育消费发展特征和趋势的分析研判,利用大数据为体育市场供给主体提供监测和分析服务。

(2)建立体育产业产权交易平台。建立体育产业产权交易平台,细化产权交易实施细则,营造出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体育产业产权交易市场环境。提升体育资源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以及区域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促进体育产业资源与社会各界的有效对接。将赛事活动承办权、场馆运营权等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助力体育场馆运营、赛事开发、金融投资等项目交易,发挥平台资源聚集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项目的节资增值。

3.5.2 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让社会分享数据红利

建立规范统一的行政许可项目数据库,推动体育产业相关数据的开放共享,全面向社会开放不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公民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不宜公开要素的数据。有效发挥体育产业专项统计调查和体育产业名录库建设的作用,形成一套高效完整的备案体系和数据信息公示公信制度,及时发布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数据统计公告,实现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资源效率的倍增作用,使数据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4 结 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根据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体制改革核心任务,做出的一项具有统摄性、纲领性和前瞻性的战略决策,藉此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体育产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和矛盾凸显的关键期,从供给视角来审视考量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当下现状,探寻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优化的路径,是有效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举措,也为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供给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