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时性考察、共时性审思及其价值追求

2023-09-15储德峰

思想战线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储德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谋划和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创造中国现代化历史的重大理论标志,对其进行解读和阐释是当前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尝试从历时性、共时性和价值性三个重要向度,对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转型发展的思想内涵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同,增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当具重要意义。

一、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时性考察

众所周知,“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议题之一。”(2)吴晓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人民日报》2022年8月22日。但由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调查研究,逐步前进。”(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4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5页。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9页。中国式现代化亦不例外。为了清晰呈现和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笔者拟采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进一步划分为“被动卷入”“主动探索”“开拓进取”和“成功开创”等四个典型性阶段,以增加其直观性和历史纵深感。

(一)“被动卷入”:1840年—1921年

“被动卷入”阶段,在时间跨度上,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在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近代中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但由于近代中国的封闭自大而与世界现代化浪潮失之交臂,被抓住时机走上现代化发展快车道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赶超,游离于世界现代化浪潮之外的近代中国逐渐衰败没落。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自此,中国就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许多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开启了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如被称之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科技救国主张,晚清政府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自救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觉醒国民的“辛亥革命”,等等。

尽管这些“经历了从‘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6)仰义方,武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路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6期。的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无不体现着中国人民在错失现代化良机而被欺辱和蹂躏之后对中国尽快走上现代化道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强烈渴望。客观地说,此时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知还停留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层面上,追寻现代化的实践“裹挟着对外来挑战的回应”,(7)[美]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带有浓厚的被动模仿和学习色彩。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现代化实践证明了“现代化的任务的普遍性只有通过每一个民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性才可能得以实现。”(8)吴晓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人民日报》2022年8月22日第09版。因此,尽管中国人民在这一阶段对现代化的探索,在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初起点。

(二)“主动探索”:1921年—1978年

“主动探索”阶段,在时间跨度上,是指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被动卷入”阶段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要想彻底改变自身的命运,必须在先进政党的领导下和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创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9)吴晓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人民日报》2022年8月22日第09版。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不仅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中,诞生了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以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即中国式现代化为己任。从此,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0~11页。“这种主动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自主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所构想的‘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11)黄建军:《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与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6期。尽管此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极为艰难,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探索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奠定了制度基础;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并举”方针的提出和顺利完成,不仅使中国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发展,而且更是“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历史征程”。(12)林进平:《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中国在这一阶段中的现代化探索已经摆脱了“现代化即西方化”思维的侵扰,由“被动模仿”走向“主动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始形态。

(三)“开拓进取”:1978年—2012年

“开拓进取”阶段,在时间跨度上,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这一历史时期。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在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和宝贵经验进行大跨度回顾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以实事求是汇聚合力,在思想再解放和改革再深入中找到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页。

具体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总问题,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总抓手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并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14)杨嵘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认知、哲学省察及其思维创新》,《思想战线》2023年第1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85页。“中国要走的是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符合国情、世情和党情的现代化道路,它不仅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且也不同于前苏联模式的现代化”。(16)杨嵘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认知、哲学省察及其思维创新》,《思想战线》2023年第1期。党的十三大把我国建设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62页。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延继了这一目标,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党的十七大则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凝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页。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迈入了一个更高的崭新层面。一言以蔽之,通过这一历史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已经初步探索到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指明了方向。

(四)“成功开创”:2012年至今

“成功开创”阶段,在时间跨度上,是指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至今这一历史时期。自党的十八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21页。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提供了实践证明;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使中国式现代化日臻完善。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正如塞缪尔·P.亨廷顿所认为的那样:“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20)[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1页。也就是说,现代国家的政党是政治体系保持稳定的重要力量,政党的力量决定了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现代化各项事业的推进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其次,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其鲜明实践特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三,达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规划和战略部署的思想共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1)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7~8页。强调要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不但把握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内容,而且形成了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战略部署,更是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科学内涵。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23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艰辛探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坚持守正创新,对“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综上所述,从历时性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性表达,浓缩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这一时代之问苦苦追寻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基于当代中国所处的具体社会条件、历史背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之“矢”去射中国现代化实践之“的”,对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艰辛探索所形成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结论,凝聚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真理性认知和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

二、转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时性审思

上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时性考察,揭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但仅仅从历时性角度难以全面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破解“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性、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所蕴含的中国智慧,还必须立足“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时代背景和世界现代化不平等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共时性审思,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码即“转型发展”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增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一)转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23)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页。加速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进程,(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9页。后发展国家无可避免地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洪流,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的历史进程”。(25)鲁明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世界意义》,《行政论坛》2021年第4期。从世界现代化模式的线路图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主要有两个参照系:其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内生型的“线性现代化”,其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外生型的“结构现代化”。对于前者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客观地说,其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页。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遵循的是资本的增值逻辑和扩张逻辑,无法破解由其自身制造的“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悖论;(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页。而对于后者即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由于大多是被动地服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因此不得不承受“被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边缘化’的结果,不得不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材料基地,不得不忍受原材料输出国或边缘化国家间的低价竞争而导致的不平等损失”,(28)杨俊一:《当代社会哲学引论——唯物史观与转型发展》,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页。等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因此,无论是前者即西方资本主义的内生型的“线性现代化”,还是后者即发展中国家的外生型的“结构现代化”,显然都不符合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也不符合人类现代化的初衷和价值追求。这就意味着,处于世界现代化浪潮之中的中国,既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线性现代化”道路,也不能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结构现代化”道路,不仅没有可供直接照搬照抄的模板,而且也没有相关可供借鉴的经验;不仅要面对世界现代化体系中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游戏规则”所带来的压力以及所谓资本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模式”的诱惑,而且还要反思被动服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日益被世界现代化体系边缘化或半边缘化的经验教训,有效化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结构的不平衡矛盾。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的首要问题是有效解决这两类不同的现代化范式的优化问题。优化模式的质量取决于学习和创新的有机结合。而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其前提和基础都在于对现代化的起点的认识、解读和评估。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解决好起点的选择——起点选择得好,模式的可持续性就强。对此,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探索中,直面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殊的现代化起点,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农业工业化的问题,同时还要面对如何治理“贫困”、矫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摆脱或克服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不平等等问题。进而言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正是在这一科学认识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坚信“发展是硬道理”,(29)《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230页。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3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49页。成功开创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即转型发展。一言以蔽之,既要转型更要发展,即“以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中实现更高形态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转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透过近代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得以孕育、生发和演进的。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场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呈现,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样态。鉴于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是“转型发展”而不是“模仿现代化”或“援助现代化”这一问题,一般性理论阐释难以提供比较直观的图景,为了便于理解,笔者拟用下图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中国式现代化演进逻辑示意图(31)杨俊一:《当代社会哲学引论——唯物史观与转型发展》,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页。

上图标示:现代化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主题在世界体系中,有两个时间序列:世界现代化时间和中国现代化时间。从世界现代化时间来看,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线性的:工业化—现代化—福利化,其农业工业化是一个自然序列,其工业现代化则是升级序列,这“三化”的背景是全球化。从中国现代化时间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是结构性的,其起点模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突出特点是“贫困”。因此,治理贫困、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逻辑中具有优先性地位,这既是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上图还标示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赶超”的特质。这点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不仅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而且还创造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综而言之,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首先需要面对的是结构不平等所带来的双重挑战:其一,在纵向上要面对自身结构性贫困的挑战;其二,在横向上则要面对“时空压缩下”西方现代社会“福利化陷阱”的挑战,既要强化并回应民生的福利诉求,又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转型发展就逻辑地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以发展推动转型,在转型中实现更高形态的发展”,既是转型与发展的辩证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三)“北京共识”与“发展哲学”: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理论阐释

由于当前学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理论阐释非常丰富,难以一一列举,因此本文仅以“北京共识”和“发展哲学”为例。以中国为代表的“北京共识”和以一些拉美国家为代表“华盛顿共识”紧密关联。后者采用的是发达资本主义“线性现代化”的“药方”,鲜有成功者,对其进行讨论的意义主要在于汲取经验教训。而前者则以乔舒亚·库珀·雷默先生之于“北京共识”的讨论颇为深刻,如关于“好的发展模式”三要素: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创新和世界经济接轨、国家自主和平发展积累国家实力,又如关于“北京共识”社会物理学三定理:改革创新而不是照抄“华盛顿共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追求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崛起,(32)[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北京共识》,载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6~57页。颇具洞见。尽管雷默先生强调的重点在于,“北京共识”引导中国从“治理贫困”的国家逐渐发展为“新型工业化”并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相反一些拉美国家从“治理贫困”的国家走向“华盛顿共识”,按照增长经济学路径,不但没有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反而徘徊于边缘或半边缘国家的循环往复之中,但雷默先生揭示了后发国家追求现代化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世界体系中追寻现代化不能忽视“结构性”因素,由第一、第二、第三世界以及超级大国构成的世界体系之于现代化起点而言,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存在“先天”的“不平等性”。无论是“北京共识”还是“华盛顿共识”,发展中国家都“嵌入”在“世界体系”“不平等”的结构之中,处于边缘、半边缘或结构中心的“位序”。“北京共识”的路径:治理贫困—发展—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从边缘走向中心;“华盛顿共识”的路径:治理贫困—增长—工业化—现代化困局,徘徊于边缘或半边缘状态。(33)杨俊一:《当代社会哲学引论——唯物史观与转型发展》,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页。

发展哲学的使命在于考察和反思以往发展观“有增长无发展,有发展无进步,有经济振兴无社会和谐”等问题的成因,讨论未来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从“发展哲学”的理论视域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的转型发展必须实现三个基本目标:有增长有发展、有发展有进步、有经济振兴有社会和谐。起步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实践,同时面临“转型”和“发展”两大挑战:不仅要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治理贫困;不仅要实现经济振兴,而且要将经济振兴的成果惠及人民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转型发展是“转型与发展共变”,是“脱贫发展”,与拉美国家的“脱贫增长”有本质的区别。而中国的现代化要想实现这一转型发展的目标,需要确保“两个可持续”,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政治稳定的可持续。就此意义而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缺一不可。

总之,从共时性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秘密之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勘破了世界现代化不平等体系和发展哲学之于当代中国追寻现代化梦想的重要启示,选择了“既要转型更要发展”即“转型与发展共变”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澄清了理论路向。而要想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世界奇迹的奥秘,还需要从价值性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作进一步阐释。

三、“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34)[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大背景下,走向并实现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赶上时代的唯一选择。然而,在全球现代化的浪潮之中,“有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移植、嫁接甚至照抄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后,并没有对本国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也没有改变本民族的命运,反而造成水土不服或相对倒退的局面”。(35)黄建军:《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与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6期。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其根源在于这些国家囿于“华盛顿共识”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或悬置了本国现代化的存量起点(贫困)和国内的结构性矛盾这一基本前提,选择了依循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依附性发展道路”。这无疑十分切中上述这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局限性,既敏锐且中肯。但从道路的选择机制来看,价值追求具有优先性,也就是说,秉承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就此意义而言,笔者认为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既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分野之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创造令世界为之瞩目的现代化奇迹的根本原因。那么,需要进一步阐释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选择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一)“人民至上”:立党宗旨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自觉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3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12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37)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第456页。回望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都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页。各项工作开展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8页。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践行立党宗旨的实践结晶和重大理论成果,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既是其根本遵循、内在规定,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赋予的价值自觉。

进而言之,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根本宗旨,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目的,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的根本方法,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原则,“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42页。在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现代化的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中,稳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成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等一系列对中国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的现代性问题。

由此可见,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中践行立党宗旨、初心和使命的价值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生发、演进并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重要保证,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一以贯之的的重要依循。

(二)“人民至上”:社会主义本质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更确切地说,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41)黄建军:《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与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6期。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00页。旗帜鲜明地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列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3)《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60页。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邓小平一直强调,尽管现代化道路有多种选择,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4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页。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有也只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站在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提出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4~35页。“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20年,习近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23页。随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写入2035远景目标。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和价值诉求,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示了阶段性目标,同时也对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根本要求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因为,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方有可能实现。直言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即实现共同富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三)“人民至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依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和贯穿党的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有其特定的目标模式和操作规程:其目标模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操作规程是两个100年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第一个100年,即从1921年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已经顺利实现);第二个100年,即从1949年到2049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实践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梦的目标的实现,还是其操作规程的具体实施,都离不开作为其主体和行为者的人民,人民既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目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7)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页。因此,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进程中,“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35页。简而言之,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从现代化理论阐释的角度看,现代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包括“物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物的现代化是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制度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人的现代化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换句话说,无论是“物的现代化”,还是“制度现代化”,最终都诉诸“人的现代化”。对此,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就曾指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是现代人……这样的国家才可以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49)[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页。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50)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4页。进而言之,任何国家,无论它的科学技术装备多么领先,经济制度、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多么先进,“如果去执行和实施这些现代制度及管理方式的人还未做好欣然接受和快速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准备,在思想上、行动上、心理上还没有彻底完成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那么,这样的现代化必然是畸形发展的现代化,是徒有虚名的现代化”。(51)王丹丹:《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那么如何抓住现代化的关键即实现人的现代化呢?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综观西方那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到“追求现代制度的民主化”再到“人的现代化”这样一条主线。然而,无论它们多么强调“物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但它们的“人的现代化”却都沦为空想。究其根底,根本原因在于其所遵循的“以资本为本的发展逻辑”——在资本逐利本性的裹挟下,其现代化的目的只是也只能是追求资本的利益最大化即物的世界增值,“人的现代化”自然也就成为了空洞的口号。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其顺利完成必然要实现对“以资本为本”和“以物为本”的现代化的超越,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必须是也只能是人的现代化——“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一言以蔽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理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的价值依循。

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探索历程和宝贵经验进行大跨度回顾总结所形成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结论,是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性、世界性难题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5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825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4)《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8页。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5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5页。遵循历时性、共时性和价值性三维向度有机统一的逻辑理路,对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着广阔的历史背景、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转型发展的思想内涵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同,而且还有助于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把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推向未来。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