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2023-09-15王力
202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指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但“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会议强调:“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关于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按照重要性次序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竞争力、稳定房地产市场、化解地方债风险等经济发展重要领域进行部署。其中的政策措施不仅体现出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研判,更体现出因地施策因时施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会议对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是缓慢地经济复苏过程。经历2020年以来的三年新冠疫情,在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生活基本秩序的同时,国民经济依然取得了相对可观的增长。2023年以来,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消退,经济发展开始重新回到既有轨道。根据统计数据,疫情后半年时间中包括物流和客运指数在内的主要经济活动迅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同期企业盈利状况、资产负债表、居民收入等缺口并没有得到充分弥补,导致经济复苏的动能显得不足。
从经济增速变化来看,上半年全国经济实现5.5%的增长,其中一季度同比为4.5%,二季度同比为6.3%,二季度虽然数值较高,但是考虑到上一年二季度同期全国经济活动受疫情冲击导致经济产出基数偏低,2023年二季度增速依然低于市场和机构预期。虽然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前景良好,但经济复苏过程依然艰难,需要政策精准发力。社会公众对经济预期的认知一直是宏观经济增长中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2021年,中央在分析经济形势中提出“三重压力”的判断,其中最为重要的压力是“预期转弱”。对经济走势的预期引导一直是宏观调控需要着重把握的关键环节。这一点在后疫情时期更为凸显。
从逆周期调节来看,我国现阶段经济体量、人口结构以及内外部环境都决定了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客观规律的变化不仅需要经济主管部门适时调整政策,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也应该相应调整认知,改变原有高增长时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决策习惯,特别是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根据国外经验,只要经济运作形态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通常不容易引发重大不可控风险。只有经济增速转换时期,特别是经济增长降速“下台阶”时期,才是各类潜在经济风险集中暴露的高发期。但我国通过逆周期调节措施,促使宏观经济平缓过渡到新的增长周期,最大限度延缓经济周期转换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发生时点。
关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会议提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中央高度重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正好切合了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在经济高速发展初期,经济增长需要的资本积累主要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净出口贡献,但国民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断显现。2023年上半年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各主要消费行业重新恢复生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三,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增量上,更为关键的是相比于周期波动剧烈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外部因素不可控的进出口贸易,居民消费受其他因素冲击影响最轻,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业消费变化更为平缓,更有利于平抑经济增长波动。
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归根结底是依托规模庞大且体系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完善程度和竞争力强弱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决定着经济体承受内外部冲击的能力。特别是在当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发达经济体高筑贸易保护壁垒,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我国搞“脱钩断链”的形势下,强化产业领域自立自强,提高本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供应链自主性尤为紧迫。
关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会议特别提及作为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足以看出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结合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两大目标,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资本市场对广大投资者普遍开放的特点,让普通居民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投资收益获得财产性收入,进而转化为消费购买力促进市场繁荣。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特有的资产定价功能可以使高成长性和高科技领域的企业经营者和创业投资者,获得更高倍数的资本溢价投资回报,进而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要素支持。与此同时,活跃繁荣的资本市场是金融领域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可以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稳步扩大外资规模。
关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会议提出:“要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积极创造市场。”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公布,即媒体所称的“民营经济三十一条”。会议的定调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充分表明中央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已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六成,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也承担着全国超过八成的社会就业,在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当下,我国经济复苏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民间投资主体持观望情绪,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持续下行并进入负增长区间,成为扩大投资和经济恢复的主要拖累。为此,加快经济复苏首先需要增强广大民营企业主体和民间投资者的信心,其次还要从财税、融资、市场监管、司法等领域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组合发力,针对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难点、痛点精准施策。
关于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问题。会议提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在地方债务方面,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房地产领域问题和地方债务问题相伴相生,都是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周期的产物。房地产行业曾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起到拉动投资、释放内需的显著效应,但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以及人口结构变化,房地产逐步进入调整周期。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对房地产领域的政策调控将更多聚焦于供给侧方向,以解决地产企业流动性困境、保护债权主体利益、保障商品房按期交付和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地方债务是各级政府和金融体系的风险隐患之一。当前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扩大,叠加房地产周期转换导致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锐减,部分财力薄弱的地区相继出现政府平台债务违约事件,给金融市场信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为此,解决政府债务问题成为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会议提出要各级政府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总体思路是严控增量化解存量,通过债务置换、债务展期、债务重组等方式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降低债务综合成本,最大限度缓释政府债务风险和减轻对社会经济秩序、地方政府信用和金融体系稳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