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3-09-15韩婧怡
韩婧怡
摘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关注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微信公众平台是混合式教学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尝试开通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心理韧性相关主题的实践,以关注需求、主题式、预防性为构建原则,将心理教学、在线辅导及作业展示作为建构内容。实践表明,微信公众号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教学的场所、辅导的形式及作业展示的形式,效果较好。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心理韧性;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6-0065-03
一、背景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情绪情感、自我认识、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的主题。在意志品质领域,有的人在面对挫折与挑战后越挫越勇,收获精彩的人生,而有的人却从此消极低沉,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心理韧性即面对困难,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保持良好的现象。积极人格特质、家庭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外在资源等提供了个体的保护因子,其中内在心理韧性因素(积极的认知风格、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社会能力)对缓冲压力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意志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时,关注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自设立心理信箱后,我收到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关挫折应对的来信,关于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就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挫败,有的学生在入学适应方面产生了挫败感,有的学生在与同学和兄弟姐妹相处中产生了种种困扰等。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人际交往、生活适应等方面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而如何从教育的角度给予支持,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之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科都开始尝试混合式教学。以混合式教学、心理教育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其中的实践研究以大学居多,有关小学生心理韧性培养方面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则较少。微信公众平台是混合式教学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是时下流行的互动方式之一,其传播速度和广度要大于传统课堂教学,是集图片、文字、动画、语言等为一体的传播方式。若以微信公众号平台、小学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5篇学术文章、12篇学位论文,其研究集中于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德育及书法学科,仅检索到1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实践研究。该研究将绘本融合进线上教学,涵盖了多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和多个学段,并未集中于心理韧性这一领域。
因此,我开始尝试开通微信公众号平台(“小树线上课堂”)进行心理韧性相关主题的实践,现在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梳理。
二、公众号的建构原则
(一)关注需求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惑,这些困惑就构成了孩子们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孩子们的需求,针对孩子们的需求设计活动,才能更有的放矢地解决孩子们的困惑。在开展相关教育实践前,我利用问卷星了解了孩子在当前遇到的种种困惑并进行了梳理,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基础,方便进行内容主题的选择。
(二)主题式
每月围绕心理韧性的某一主题开展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为深入。结合学生情况的反馈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三)预防性
以往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是扮演消防员的角色,如果孩子出现了较大的困惑,会自主前来求助,或者由班主任推荐而来,这样才展开辅导,这种方式使得孩子在较长一段时间处于比较压抑的状态。而在问题还没有扩大时就开展教育干预,可以起到提前预防、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公众号的建构内容
(一)心理教学的平台
基于前期的需求调查,我发现学生的困扰很多来自学习:有的学生面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抱怨说写作业会让自己感到烦恼;有的同学因为总是不会写数学题而感到懊恼自责;有的学生为自己学习不好而感到焦虑压抑,等。可见对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业过程中遇到相当多的困难,并且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基于此,我设计了三个“微”内容:微课程、微讲座、微治愈。
“微课程”以如何应对学习困难为主题,我制作了不同的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视频并发布至公众号平台上。课程以遇到学业困难便退缩的悠悠来信为导入,进而分析退缩背后是缺乏必要的方法因而丧失信心、害怕付出了没有收获、害怕爸爸妈妈对自己失望等复杂的感受。为了使内容更加具体化、趣味化,我在教学视频中将退缩行为隐喻为退缩虫,将学习过程比作学习树的生长状况,指出悠悠的学习树上有退缩虫,激发学生化身啄木鸟除虫师,闯过退缩虫设置的三道关卡。这三道关卡以动画“鹬”为依托,引申出克服困难需要的方法——勇敢迈出第一步、模仿伙伴试一试、坚持到底有收获。
“微讲座”围绕具有心理韧性的个体的特征(即投入、控制和挑战)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心理韧性(即识别“困境礁石“、觉察允许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运用积极的自我对话重新定义困境、建立支持團队,头脑风暴寻找解决方法)展开制作了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并发布在公众号平台上。
我将微信公众号的微课程、微讲座内容结合,线下播放,学生们对这种形式感到十分有趣,大部分学生能够专注地观看与思考。为了让教育内容真正留在孩子的心中,我开展了以诊断自己的“学习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内容的手抄报绘制的活动。有的学生表示,遇到学习困难并不可怕,自己会寻求他人帮助,上网搜集资料,敢于面对才是最好的。有的学生表示,遇到困难自己要冷静,不急躁,勇敢面对,静下来仔细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大部分学生展示出了面对困难的智慧与阳光的心态。(见图1)
“微治愈”版块,我将情绪舒缓的乐曲及主旨为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小漫画分享至微信公众号端口。在疫情期间,我将制作好的音配画视频分享至微信公众号,随着《天空之城》纯音乐的缓缓播放,受众聆听音乐时,那些难以言传的情绪也得以释放。在疫情期间,我还绘制了原创漫画“那些疫情教会我的”,漫画以疫情期间学生的种种心理状态为背景,尝试让学生们换个角度体验疫情给自己带来的积极改变,比如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等,从而实现个体面对困难时的积极赋意。
依托文字消息、视频消息发布功能,微信公众号实现了以心理韧性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功能。
(二)在线辅导的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除了信息发布的功能,收发用户私信也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功能。自平台三月中旬开始运行,收到一些学生发来的求助信息:有的学生困惑于自己的成绩无法提高;有的学生困惑于自己在班中人际关系不佳,朋友突然和自己有了隔阂;有的学生困惑于手机使用问题,因为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和网络小说而影响上课状态,学习成绩下滑,又控制不住自己,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自己备感困扰;有的学生因为被老师批评而伤心自责,等。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诸多方面都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困扰,公众号平台具有匿名性,给了学生倾诉心事的安全感。我看到学生的留言后,采用书信辅导等方式进行了回复。
有学生面对新学期的适应困难表示:新学期,换了老师,换了同学,换了班级,身边的一切变得很陌生,出去上课再回来,差点走到以前的教室;但总的说来,新学期自己还是开心的。为了鼓励学生,我回复说:“你是个重情义的孩子,生活中总是充满变化,看到你适应新变化的能力很强,老师为你感到开心。”
有的学生表示:“有的时候会觉得爸爸妈妈偏心弟弟,有时候弟弟重重地打了一下我,我还了一下手,弟弟哭了,爸爸妈妈就来说我。”感受到学生心中的委屈,我回复说:“面对父母的偏心,老师很心疼你,如果我是你,也会觉得很委屈很不公平。你希望得到平等的爱,也许可以试着把心里话和父母聊一聊,不知道这样的方式是否可以帮助到你。”
基于私信功能,微信公众号实现了线上辅导的功能,并与线下辅导融会贯通。
(三)作业展示的平台
微信公众号平台中投票这一功能也是日常使用较多的,学生可以利用此功能进行作业展示并实时互动。自心理教学内容发布以来,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我是小小除虫师”的活动,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学习树生长状况,并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及自己是如何克服的等内容。随后对学生上交的作品进行筛选,利用投票功能将学生作品发布至公众号平台,鼓励老师、学生及家长投票选择自己欣赏的三幅作品并给予奖状等鼓励(见图2)。基于投票功能,微信公众号平台实现了作业展示实时互动的功能。
四、启示
(一)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拓宽了教学的场所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一经发出,便可以永久保存,学生可以利用间隙时间或整块的时间进行学习,使得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每个灵动的瞬间。教育的内容围绕一个主题螺旋上升,使得教育内容小而精,更深入,弥补了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二)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拓宽了辅导的形式
传统的辅导形式往往是面对面的沟通,有些孩子对于自己的隐私较为看重,不愿接受辅导,微信的私信功能可以作为面对面辅导的补充,学生匿名发送私信,这样可以给予学生很强的安全感,学生会流露出平时不敢表达的内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回复,必要时结合面对面辅导,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困扰。
(三)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拓宽了作业展示的形式
传统的作业展示形式往往依托于学校的宣传栏,只有书面展示这一种功能,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投票功能,更多的人(不僅仅是学校的师生)可以看到学生的优秀作品。观看者对心中的优秀作业进行投票,也加强了作业展示的互动形式。
参考文献
[1]杨洁华.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开展小学绘本心理课程的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7): 33-35.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