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做好文化传承发展报道的策略
2023-09-15聂志成
聂志成
【摘 要】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必须担负起的文化使命。在全媒体时代,地方新闻媒体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大有可为,本文结合三个方向阐述媒体人应当切实履行好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这一重大又光荣的职责使命,用实际行动彰显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文化传承发展;全媒体;新闻报道
中國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当前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带来的新变化,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做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闻报道,为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充盈持续注入创新活力,以时代精神为指引唤醒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有的生命力,进而为当今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注入精神之魂。[1]
一、扎根传统文化,强化创新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根与灵魂,是广大中华子女的精神源泉。[2]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汲取的精神遗产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都是中华民族儿女的瑰宝,所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一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
(一)媒体要善于挖掘文化事迹
媒体要积极创新,与媒介实践相结合,做好新闻报道,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媒体的功能除正常的新闻报道外,还应重视对文化事件的挖掘、文化盛宴的报道。[3]在舆论高度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中,媒体应该扩大社会舆论影响,提升新闻宣传吸引力。
媒体报道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现有文化宣传风口,并进行推陈出新。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盛典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历史保留下来的精华,其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是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4]媒体要主动发挥创新能力,关于传统节假日的推送报道不能仅限于节日本身,应当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和独有的历史文化,让当地民众能够在文化自豪中培育出文化自觉。同时,对于当地传统文化的有效报道也能够发挥出“名片”作用,营造出一方文化底蕴,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到当地文化盛事中,从而为打造出带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助力。[5]
(二)媒体要结合当前语境开拓创新
在题材选择上,应回归自然,大胆创新。不仅要接近生活,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保持其基本的意蕴,而且要注重与当下的社会环境相呼应[6],在这些传统的问题上,要不断地对报道形式进行创新,将通俗的元素适当地融入文字中,形成自己的传播特点。这种传播策略的使用,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传播规律相一致,是一种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新媒介。[7]选题可以涉及传统美德、民俗、手工艺、语言文学、中医等。这类报道并不仅仅是信息传播,而是可以将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与重建社会道德规范、弘扬传统思想与引领当今社会潮流相结合,发挥传播、保护和传承的功能。公民的认同感滋养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性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8]
(三)媒体要深刻理解创新内涵
媒体人应该在舆论生态中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应当由致力于发掘优秀传统这一课题下最深层的内涵和精神,让优良传统文化的真实价值为大众所普遍认同。[9]在宏观层面上,应充分认识到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并在国家、民族两个层次上对优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进行解读。[10]具体到其中一项内容,即主要以文化科普及宣传为主要内容,以现场活动的报道为辅。除了报道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更应与社会上的热门议题进行互动。关于报道形式可以图文并茂,利用各朝代古籍中的画面和记载,点燃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文化的创新手段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此外,还可以推陈出新,把通俗的白话翻译成古汉语,用古诗词来抒发感情,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四)打造优质文化创新内容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媒体利用移动终端拓宽传播渠道,但是新闻内容和栏目同质化日益严重。在技术、人才、资源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各种媒体的竞争实际上变成了内容的竞争。[10]目前学术界和业界对新主流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的新颖性上,过于强调技术和逻辑,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内容的发展和创新。真正的新主流媒体不仅能为受众及时提供新闻信息,还能为受众及时提供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乐在其中的内容,是宣传和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阵地。因此,媒体要打造文化品牌特色,必须找准定位,结合国家政策,贴近群众,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优质内容创新之路。
二、立足文化自信自强,做好成风化人的宣传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到新时代的时代精神产物,具有超越时代、解决人类问题的智慧,都是以观念上的及上层建筑的形式呈现的,这是构成两种内在结合的前提。媒体人需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立足思想和战略高地,加大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报道力度。媒体报道的责任是高举思想旗帜,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成风化人凝聚精神力量的任务,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挖掘彰显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活动,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聚焦凡人善举
五千多年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媒体应当弘扬家风,注重善行和孝悌,在社会中形成文明之风,媒体人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弘扬中华民族的善行和孝道。媒体人通过选择身边关于孝道的故事,传递孝道二字的真谛和人间大爱,为当代孝道注入新的内涵。[4]
媒体人要立足于人们的精神需求,积极加大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民间艺术展示、古巷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大型系列报道的策划力度,传播深厚的民族底蕴,有效增进人与社会的联系,增进人们与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交流,让人们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形成文化自觉,进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媒体可以与社会组织、居委会合作,举办一些广场舞比赛、才艺比赛、传统剧目展演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推进民间文艺创作。
(二)打造文化新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重点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从强化顶层设计到提出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媒体融合发展擘画出了路线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陣地的必然选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主流媒体要主动适应全媒体发展趋势,坚持“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可以通过摄影、书法、美术等艺术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围绕“四个自信”,在不同时期开展以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提高传统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和舆论影响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比如《故事里的中国》,它是由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新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等单位联合推出的一档原创文化栏目,内容紧紧围绕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栏目单次在微博上的阅读总量就超过了2亿次。
三、强化常态宣传,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传媒的全媒体传播系统,就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7]要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将外在的自觉行为转变为内在的自觉行为。近几年来,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制作、传播、运营、管理等方面面临严峻考验,部分媒体甚至出现生存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也在不断地发展,全过程媒体、全息媒体的出现,使信息变得无处不在,主流媒体也受到了新的挑战。对此,新闻媒体要认真对待,加大力度,继续在舆论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要善于利用现代媒体的新技术、新方法,来解决舆论引导问题。
(一)打造多平台融媒体传播
改变传统的节目制作流程,根据不同屏幕不同平台去生产相应的内容,在定制主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主题背后的文化资源和素材资源,要切实结合当前互联网媒体的特点对相关素材进行适度的加工,打造受众喜闻乐见的产品,以满足受众日渐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内容生产的革新。[5]要充分运用当今媒介传播的新形式,综合运用音视频、图文图表、漫评、H5等媒体形态,从不同角度推送和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和丰富。同时将各平台的优势资源集中在一起,可以让多种媒体同时传播同一内容,实现全方位覆盖,有效提升覆盖率。
(二)坚持移动优先发展战略
如今,舆论生态战进入新时代,只有坚持正确创新的问政方针,不断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才能成功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主流媒体必须坚持移动优先发展的战略,在报道方式上立足精简快捷,做精做优短视频、微视频,创作出生动鲜活、关注度高的新媒体产品。目前,人们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和服务,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终端已经成为舆论的主战场,要想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必须坚持线上线下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不是替代,而是迭代,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一定是线上线下的传播体系。媒体融合背景下,在保持传统媒体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把握互联网传播的规律和特点,适应时代发展。
(三)强化传统文化常态化宣传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形成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话语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质与精神优势,历来都蕴含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新闻报道中常含有丰厚的精神内涵,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新闻语言。[3]在此背景下,传媒应对其版面进行优化,对部分零散的新闻版面进行适当调整,并加大对文化领域的宣传力度,使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比如,开设一个专门的版面,将重点放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报道上,强化日常的宣传,并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进行及时的报道,建立纵深媒体矩阵。
当前,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无疑对媒体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媒体工作者,媒体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守正创新,牢记使命,勤于思考,善于策划,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努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四、结语
党对媒体舆论工作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和支持,因此,媒体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制作和推出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专业性强、可读性强、渗透力广的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报道。但是,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报道体裁仍局限于传统的消息、通讯、评论、摄影等,而深度报道、特写和调查报告等相对较少。总体来看,以正面报道为主,忽略了负面新闻的警示作用。另外,报道严肃,缺乏娱乐化表达,导致差异化需求群体流失,有很大的优化提升空间。潮
参考文献
[1]毛春英. 以文化自信,促“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J]. 区域治理, 2018(21):201,203.
[2]田甜.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3]叶海涛,方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研究述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29-47.
[4]范洪涛,丁寅,王建兵.坚持正确导向,增强传统媒体的舆论自信:4篇报道解析武汉晚报的舆论导向实践[J].新闻战线, 2014(9):28-30.
[5]朱海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共同建设文化强国[J].中国地市报人, 2021(8):22-24.
[6]张绍荣,张晓歌.试论网络空间视域下文化自信的建构与增强[J].文化软实力, 2021(3):46-52.
[7]卢玥.文化自信背景下习近平新闻舆论观践行特征[J].党史博采(下),2020(1):12-14.
[8]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4-8.
[9]王南湜,侯振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何以可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8):13-17,75,83.
[10]郑海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青春岁月, 2017(9):23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