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保持一面旗

2023-09-15雷鸣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7期
关键词:海海武山县天水

雷鸣

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天水站)的档案室展柜内有一面写有“面向群众,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的锦旗,这面锦旗已经在展柜内静静陈列了66个年头,向人们默默诉说着它背后的故事。

1957年12月,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上,朱德副主席,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陈正人、林业部部长梁希、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黄委副主任赵明甫等领导在报告中多次介绍了邓家堡、杨家沟、张家岔、田家庄等典型经验,首次表彰了一批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和个人。天水站、武山县政府和邓家堡分获水土保持特等奖,这就是这面锦旗的由来。

作为天水站农村试验基点的邓家堡,成了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面旗帜,给当时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建设指出了方向。

最近,笔者再次来到邓家堡,重温那一段辉煌的历史,追溯天水站科研人员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艰苦奋斗的故事。

有女不嫁邓家堡

下山担水实在苦

邓家堡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东的渭河南岸,走在邓家堡村,谷坊、土坝、梯田这些历史的痕迹依然保留在这片土地之上。听着全国水土保持模范人物邓海海的后代邓生林的诉说,笔者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邓家堡处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贫瘠,农民被迫陡坡开荒,植被破坏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农田变道路,道路变沟壑”,正是当时水土流失的真实写照。由于树木草根逐渐挖尽,稍遇风吹雨淋,水土大量流失,泉水也渐渐干涸。当地群众生活极端贫困,70%以上的农户不够吃,不仅缺粮,而且肥料、饲料、燃料、水源都十分匮乏。当地流传着“有女不嫁邓家堡,下山担水实在苦”的歌谣。

1952年7月,天水站在天水专署领导下,组成农林牧水联合工作组,赴渭北6县建立了8个农村试验基点,开展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工作,邓家堡就是其中之一。在时任天水站副站长张效杰的带领下,天水站科研人员组成的工作组进驻邓家堡,拉开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

水不出沟  泥不出塬

争取5年后变当地青山绿水

群众工作是最难做的,邓家堡也不例外。工作组起初住在山下的寨子村,白天上山宣传水土保持,轻易碰不到人,就是遇到一些人,任你如何说,他们也爱搭不理。当面不讲话,背后却嘀咕:“说得好听!隔着镜子照天爷——看着摸不着”。时任邓家堡农会主席的邓海海,带领邓汉杰几个村干部,总算说通了邓海海互助组里的组员邓俊福,在他的4亩地内试验,挖了地坎沟,并培了地埂。结果惹恼了邓俊福的父亲,他对着村干部和工作组骂道:“我还没死嘛!急着挖坑干啥?”邓海海没办法,就对工作组说:“走!到我地里去干!”这次风波也让工作组认识到,不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和解决群众顾虑,要开展工作是难上加难的。

随后,工作组调整方式,一面动员群众互助互济,解决生活困难,一面贷款购买铁锹等生产工具。就在这时,一场暴雨使全村的土地被洪水冲出细沟和陷穴,只有邓海海互助组培了地埂的9亩地安然无恙。工作组立刻组织群众到现场去参观,面对鲜明的事实对比,广大群众立刻对水土保持产生了兴趣,并积极行动,秋后就有300多亩地培了地埂,挖了水平沟、地坎沟等田间工程,连70多岁的邓麻豆老汉也把原来留给自己的坡地修成了梯田。

为了解决燃料和饲料问题,工作组动员广大群众种植草木樨。草木樨是天水站第二任站长叶培忠培育的优良牧草品种,抗逆性强、产草量高,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全国第一次水土保持会议上,被誉为西北的“宝贝草”。1953年夏,由于遇上旱灾,武山县川内庄稼受到影响,而山上的邓家堡做了田间工程的地内,因蓄水保土的作用,农作物生长旺盛,获得了丰收,这件事轰动了全县,各地农民都来参观学习。丰收的事实,教育了群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水土保持的信心和决心。

1953年冬,张效杰协助作出“水不出沟,泥不出塬,争取5年后变当地青山绿水”的规划,按照“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稳步前进”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水土保持方针开展工作,给邓家堡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工作组的带领下,1953年至1957年,邓家堡水土保持工作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田间工程到全面治理,实现了“地地有埂,埂埂相连,坡坡有树有草,沟壑有坝”的要求,全面控制了水土流失,使得邓家堡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向黄河输送泥沙。

水土保持的一面旗帜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鼓舞了邓家堡人民的信心和决心。邓家堡进行了封坡育草,培育了刺槐,创造了刺槐、草木樨、黄豆“三套连环护坡增产法”。截至1957年年底,累计种植草木樨612亩,打土坝7座,土谷坊590道,修排水渠26条、水窖14个,2600多亩坡地实现了梯田化。由于修建田间工程和沟壑工程、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大作用,地下水位上升,泉眼由过去的4眼增加到63眼,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从1953年的亩产117.5斤增加到1957年的337斤。“有女不嫁邓家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邓家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满腔热情地唱出:“共产党领导把身翻,人翻了身地也翻,水土保持能抗旱,治理沟壑保农田,培地埂,修梯田,荒山变成花果园。”

由于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邓家堡人民树立了建设山区的一面旗帜。

1955年10月,张效杰参加全国第一次水土保持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甘肃省武山县邓家堡村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怎样开展的》典型发言。

1957年的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上,国务院水土保持工作委员会授予邓家堡水土保持特等獎,授予天水站锦旗一面,天水站职工吕本顺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劳动模范称号。

1958年9月 ,全国第三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武山县召开,会议组织与会人员参观了邓家堡、东梁渠和大柳树村(卫生模范)。会上授予武山县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奖旗一面。

1958年12月,邓家堡又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表扬,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旗帜、山区建设的榜样。

在邓家堡水土保持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邓海海、邓汉杰、黎绪定等模范人物,多次受到中央及各级党政机关的表彰和奖励。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如何高质量发展成为天水站近年来的工作主基调。66年前锦旗上的文字,仍然是天水站的初心,一代又一代的天水水保人以科学为生产服务为己任,以邓家堡为榜样,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傲人的成绩,邓家堡的探索与实践,可以说是最早的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天水站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特别是黄河保护治理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大力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加强水土保持基础研究,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依法强化流域监管,积极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

邓家堡轰轰烈烈的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是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传承了下来,天水站与邓家堡人民鱼水情深的故事永远流传了下来,成为激励后人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海海武山县天水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毛莠莠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和海海去放羊
《天水之镜像》
武山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武山县2015年全膜玉米密度试验总结
蚁多推山山也倒,人多戽海海也干——荣县生活记
2014年武山县全膜玉米测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