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风霜雨雪
2023-09-15凌霄花
凌霄花
五年前,我的孩子生病了。那年,她12 岁,上初一。
那一阵子,孩子不愿意跟我们交流,总是关上房门,把自己封闭起来。开始,我和孩子爸爸以为孩子是青春期叛逆,但后来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儿,亲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多亏孩子的班主任经验丰富,她发现孩子上课的时候眼神不对,建议我们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我们马上到附近的综合医院心理科就诊,在孩子完成了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后,大夫说孩子病得很重,建议我们赶紧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在专科医院,孩子被诊断为焦虑抑郁症,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听到大夫的诊断,我和孩子爸爸像遭了雷击一样。
阴霾的日子
孩子病得很重,已不能坚持上学。我们跟学校老师沟通了孩子的病情,老师建议孩子休学一年。孩子休学期间需要家长陪护,我们只能一个人挣钱,一个人看护孩子。孩子爸爸的收入相对比我高,于是,我们商量后决定我先离开工作岗位,全身心照顾孩子。
刚开始,情况很糟糕,孩子作息紊乱,时有哭闹。我们像重新照顾一个小幼儿一样。我经常夜间多次醒来,陪着她、搂着她、安慰着她。有一次,孩子发脾气,把爸爸的手都抓破了。那时,我们都很无奈。有的时候,她能安安静静地翻看几页杂志,或者吃了药能睡一会儿,我心里都会感到好受一些。
期间,我们每天监督孩子按时按量吃药,每月一次到北大六院复诊,还参加了康复中心的个案管理、团体治疗、健康知识讲座、家属联谊会等多项活动。康复中心的医生和老师们帮我们量身制定了适合孩子的康复计划,建议让孩子逐步规律作息,并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她日常做手工、画画等,让休学时光不再荒废。那段时间,孩子爱上了做羊毛毡,似乎一针针地戳下去很解压。她创作了一个个好看的羊毛毡作品,还与病友们分享。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和孩子都在治愈中……
看见曙光
一年后,孩子在医生和老师们的帮助下顺利回到了学校,还交了一些朋友,逐步适应了在校生活。期间,我们还是坚持一个月就诊一次,评估、开药。每天,孩子早中晚各服药一次。中午的那次,我会准时把药送到学校门口,看着孩子把药吃下去,才放心离开。
我和孩子爸爸陪着孩子吃喝玩乐,“潇洒地活着”。我们家没有为了成绩的“鸡飞狗跳”,也没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那个时候,我们只觉得,孩子健康最重要,只要平平安安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为了学会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我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比如心理学、儿童教育等。同时,我有空也会阅读历史传记、经典文学等。《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经历了纳粹集中营的极端生活,我从中感受到,在困境中让人活下去的是找到生命的意义,那些有目标的人最可能在集中营中活下去,而经历苦难的人也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读了《苏东坡传》,我明白为什么都说“人生不如意,就读苏东坡”,他从政 40 年,被贬 33 年,丧妻失子,被污蔑、打压,承受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孤独,可是他仍然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写下许多伟大的作品。
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虽然是我的磨难,但也是我人生的修炼与滋养。我不再纠结于孩子的病因了,也不再焦虑孩子什么时候能康复。我陪伴着孩子,每天都把她的生活记在日记上。我想,如果有一天孩子恢复了,我可以整理一下孩子的康复过程,去帮助更多生病的孩子、更多无助的妈妈。
又过了一年多,孩子继续好转,中午也不需要吃药了。我也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我们家迎来了“曙光”。
风雨后的阳光
孩子升入初三后,面对升学的压力,病情再次加重,不得不办理了随班就读。我和爸爸接受现实,觉得孩子能在家里好好待着就好,对升学不再抱有希望。
在孩子的同学们填报升学志愿的那个时候,我們没有做任何计划。虽然很希望孩子能继续读书,但是我们也知道孩子的情况比较特殊。直到有一天,班主任老师打来电话,告诉我们报志愿的时间还有1 小时就要截止了。班主任认为孩子不应该放弃继续上学的机会,并且提出了几个适合孩子的方案。我们和孩子商量后,打算报一个离家步行只要 20分钟的学校学习画画。报志愿时间截止的前几分钟,我们提交了志愿。
此后,日子照常一天天过去,报志愿的事情慢慢被我们淡忘了。
有一天,家里收到一封信,打开信件,我们很惊喜地发现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于是,在那个秋高气爽的 9 月,我的孩子和新同学们一起走进了新校园。孩子每天在校学习画画,逐渐康复。当然,孩子有时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我们觉得能上学就已经很知足了。更重要的是,画画是孩子热爱的事情,看着她聚精会神地创作每一幅作品,我也感到欣慰。 她常对我说:“妈妈,我选这个专业选对了,我挺喜欢的。”
世间的花草树木各有其特点。我的孩子可能不是一棵参天大树,而是一朵花,或是一棵草。但是,不管是什么,她都有她绽放生命的模样。做父母的总有很多期许,其实也不是要求孩子出人头地,而是知道世道艰难,只有经过寒窗苦读才能换来更多自由或选择。听过我的故事,希望每一位家长在鼓励孩子勤奋努力的同时更要不忘初心,带孩子追寻生命的意义。我们经此一遭,才理解传统文化为何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了——有拿起,还要有放下,是拿起还是放下,合乎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