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乡村
2023-09-15黄晓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像一块巨大的磁场,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吸附力,吸引着四面八方涌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移民。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改变着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以及下一代的命运。然而,在街头一张又一张的陌生面容背后,那些保存于乡村的古老联系正在成为愈来愈稀薄的回忆。谁还会再忆起童年时代稻花飘香、炊烟缭绕的故乡呢?
初夏之际,应朋友之邀,我到苏南的农村走了一趟。漫步于乡间田野,视野一下子辽阔了起来。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深院,没有拥挤、喧嚣、尘埃。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变得十分简单、和谐、干净、愉快。
麦子成熟的季节说来就来了,荡漾如波的春苗终于迎来了颗粒饱满的收获。家园蔬鲜果艳,田边蜂鸣蝶舞,河岸花团锦簇,山坡莺飞草长。生机勃勃的大地,一边承载着已经获得的丰收,一边又托起乡里人更多可期的愿望。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双手和劳动去追求单纯朴素的幸福生活和精神家园的美好向往。生命的每一天,仿佛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前方朝我们召唤:奋斗的动力、寻找的意义、承担的勇气和信念的支点。仿佛一切都是从最初的美好诗情出发,在感受、经历和恩泽中得到分享和回报。
我由乡村想到了乡村文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增长,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呈指数级高涨。但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乡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根系的沃土,再度成为当代文学的青睐对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和文化桎梏的解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西方文学的诸多流派一拥而入,声势浩大。但中国的作家们是清醒的,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学的舞台不会留给模仿者和抄袭者。当代文学的价值只有借助于民族文化的根基才能展示出独特的创造性。因此,无论是陈忠实、贾平凹、韩少功,还是王安忆、路遥、阿城等作家们,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了乡村,在这重大的历史转型期,为我们、为时代留下了一大批以乡村为题材的“寻根文学”的瑰宝。
一日,我在江边看见两个渔夫正在煮鱼饮酒。你一杯,我一杯,一个喝完,另一个即刻给他斟满。你来我往,谈笑风生。其中一位对另一位说:“年轻的时候,你的酒量比我大,现在怎么一杯酒要分幾口?”另一位朝他说:“不行了不行了,我现在只能喝慢酒。”两张饱经风霜的脸喝得通红,依然不停地喊着“干干干”!小渔村天荒地老,滔滔江水东逝不尽。春暖花开,秋风白露。一锅鱼,一壶酒,江风拂面,闲话古今。谁说他们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然而,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已经越来越少了。相对于化肥的过度使用、晒谷场消失的稻香、一座座道具般的老街的兴起,乡村文化的土壤正在渐渐干涸,质朴善良的精神基因亟待被传承,深藏于乡村广袤天地之间的儒释道义理正在被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所取代。
黄晓平:业余写诗,诗文曾在《扬子江诗刊》《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