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三重边界
2023-09-14曹汝平
作为专业名称,“设计”是20世纪的新概念。曾几何时,它一直被“美术”所遮蔽,绘画几乎等同于设计。这种遮蔽当然有历史的合理成分。不过,1982年北京“西山会议”引发的“设计”与“工艺美术”之争,让设计开始去除美术的遮蔽,至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新增“交叉学科”为止,设计坐实了艺工并举的交叉学科身份,它因此有了新目标——在交叉融合中寻求新的知识生长点。然而,交叉融合也带来“设计的边界”究竟在哪的问题。
其实,设计的融合问题早已被关注。1928年,陈之佛受日本学者权田著作的启发,写成《美术工业的本质和范围》一文,他将日常生活实用和艺术的作用“抱合”起来,并明确区别于奢侈的、流行的产品。即是说,美术工业不包括奢侈品和流行事物。陈之佛强调日常生活所需的实用与美的融合,其实正是今天设计学艺工并举的思路。所以,当代设计已不再纯粹是审美的、形式的实践活动,而是广泛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技术哲学等学科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超越了形式解读和工艺美术原有的范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专业活动。但不管设计的内容和议题如何多元化,其根基始终是深植于日常生活的需求与实践,其任务也一定是服务于日常生活、规模化的经济生产和大众消费。这是设计的应有之义。但如何平衡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避免一些边界模糊的问题?如何挖掘学科融合的潜能,又如何实现不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或整合?艺术学门类下的两个一级设计学科和交叉学科门类下的设计学,是学科内部分工还是分道扬镳?
在我看来,与“设计”相关的三个一级学科属于专业内的分工,三者共同组成了设计的三重边界。第一重边界是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实质上就是20世纪为生活和生产服务的现代设计,也是整个学科的基石与出发层。与纯艺术不太一样的是,设计是一种受约束的艺术,这种约束力来自项目委托方(甲方)和目标消费群体(丙方),同时设计师(乙方)也会从专业水准和职业操守等层面设置一定的约束力,以保证项目执行的标准化、高效性和完整度。美与善是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人文原则,创意与技术是设计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而可持续性则是设计师应有的生态观。
第二重边界是交叉学科门类下的“设计学”,其融合之意不全在一个“新”字,重要的是跨学科或学科间引发出新的设计学生长点,它面向科学与技术的前沿,是最有可能产生学科突破的领域,使设计发生巨大变革。而前沿的新知识与新理论又常与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说的范式(Paradigm)变革相关。日心说、进化论和相对论正是这种范式创新的典型案例。
《百合花》510mm×730mm 朱辉
第三重边界是“设计历史、理论与评论”,隶属于人文学科,借助理性思辨,对择选的事实进行组合、解释、评判,是基于史实进行推理论证、归纳总结的学问,从而获得符合情理和逻辑要求的结论。尽管有研究者采用社会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史实进行研究,但这只是方法而非目标,其中也会存在视角选择和统计不完整的情况。所以就科学属性而言,设计史论与评论可能要比设计和设计学离技术更远一点,然而并不影响它的研究内容涵盖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类技术。这样一来,研究者就更容易抓住设计的发展趋势并建构出一定的历史大局观,而且还能弥补数理统计带来的生硬感。可以说,设计史论与评论可从质性研究的角度,对交叉学科视野下的设计与设计学之量化研究进行必要的补充。
上述三重边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结构。处于中心层的“设计”好比地球,是面向人类生活的圈层;“设计学”好比厚约一千公里的大气层,是人类频繁观察地球和探索太空的前沿阵地;“设计史论与评论”好比地球的同步卫星,同步运行并通观大局。这个比喻可能不那么恰当,但大致符合设计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