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贵州红色文化背景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建设
2023-09-14李晓玲
李晓玲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贵州作为多元文化的属地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它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地,形成了以长征文化为代表、以抗日战争文化、解放战争文化、“三线建设”文化、革命先辈足迹为补充的红色文化[1]。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引领性和激励性,它是党和人民开拓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源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源泉。因此贵州高校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作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来说,利用好红色文化是顺应学科建设及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学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是促成文化传播的路径需要,是促进红色旅游、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责任意识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文章从贵州红色文化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关系探寻、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建设的思考、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建设策略、课程的成果总结4个方面进行探究,主要解决课程建设的可能性、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结构、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过程设计及课程教学评价的问题,力图让贵州红色文化以课程改革的方式达成空间设计的创造性转换的同时实现创新性发展。
1 贵州红色文化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关系探寻
1.1 贵州红色文化简述
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形成的一种精神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直影响至今,具有明显的历史性、政治性和文化性;新时代背景下,又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时代性。贵州是红色文化发展的转折地,贵州红色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是贵州人的精神引领,对培养政治认同和维系政治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经济发展向着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先进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践行作用,对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它成为贵州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要素,引导一代又一代贵州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能充分赋能精神追随和实践意义。依据红色文化资源的构成形态,杨晓苏[2]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形态资源、制度形态资源、精神形态资源;汤红兵[3]认为还应该有行为形态资源。根据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呈总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特点,以及指导设计实践的思考,认为行为形态资源也是不可缺少的资源形态。贵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等。精神形态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如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精神形态资源主要包括党史资料、革命文艺活动、红色故事、红色标语和革命精神等。行为形态资源主要包括在革命途中与当地群体形成的互动并互相认同的行为,如语言、民风民俗、仪式、生产生活等。同时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具有多样的文化类型,如历史文化、夜郎文化、水西文化、土司文化、傩文化、奢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并且与历史遗迹、风土民情、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生活生产等共同构成了贵州的多彩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红色文化发展风味,也为红色文化的开发及设计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
1.2 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概述
从近3年出版的数十本商业空间设计教材来看,其内容主要涉及商业空间设计理论概述、商业空间设计流程、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布局形式、色彩、材料、照明等的设计以及不同商业空间的案例解读。其结构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分总结构,即基础知识认知+案例解读和实践;第二种是总分结构,即案例分析,分析中穿插基础知识应用;第三种是递进式,即从概述出发层层深入。其内容及结构的特点强调了综合性和商业属性。商业是市场范畴的名词,市场的多样性决定了设计服务的多样性,设计服务的多样性又要求打破边界,多元化发展。
1.3 贵州红色文化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之间的关系
1.3.1 贵州红色文化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之间存在互促关系
商业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中最复杂、最多元的空间类别之一。商业环境是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一切空间,是提供有关设施、服务或者产品以满足商业活动需求的场所[4]。可见,商业空间涉及范围广、行为多、交互多、系统复杂,因此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人、物、空间和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去领悟不同商业空间形成的系统性关系,根据系统关系促成商业空间的设计,达到营销、体验、宣传、交互、沉浸等目的。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就为贵州红色文化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搭建了桥梁,将红色文化系统理念融入商业空间设计中去探索彼此的互促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考察贵州时都强调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贵州作为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的重大转折地,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新时代背景下在红色文化的指引下又出现了贵州大数据、天眼、最美奋斗者黄大发、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等时代奇迹和时代楷模,结合历史和时代发展,贵州红色文化可以成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教育资源,而商业空间设计课程能为促进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发展可能,它不仅仅是通过听、学、看、懂来获得精神引领,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空间叙事,以系统性思维为引领完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红色文化体验,让红色文化说话,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力量。
1.3.2 贵州红色文化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之间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5]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设计从20世纪50年代的“创造风格”到21世纪的“驱动创新”[6],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进入新时代创造性转换的思路又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契机。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灵魂,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前进的精神动力[7],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也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和意蕴,保持贵州红色文化自我特质的与时俱进,可不断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因此通过空间设计的方式使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可看见、可发现、可深入、可沉浸”,是实现创造性转换的途径。
在设计流程中有个专有名词——头脑风暴,它要求通过一个关键词形成无限的联想和讨论,这个过程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头脑风暴过后需要进行开发和论证,旨在开发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通过系统论证完成整体方案的制定。贵州红色文化和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就像头脑风暴上的某个链条上的关键词,在联想中发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可以相互联系去探索创新性发展之路,即贵州红色文化结合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中的实践项目呈现出可持续发展性、叙事性、体验性、服务性和社会性。
2 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2.1 文化融入课程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第一,文化融入课程建设的主旨思路引领呈散点分布。课程教学承担着优秀文化传播的责任,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各个学科专业都在试图探索文化融入的内容和方式,力图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鉴于课程知识内容的固定性,融入课程建设中的文化较为多样,呈散点分布,主旨链条多元化,深度有待加强。
第二,文化融入课程建设的结构统筹有待加强。文化在课程建设当中也应该有它的脉络并与知识本身形成新的脉络连接,而不是独树一帜。
第三,文化融入课程建设的内容连贯性不强。其突出表现就是文化的溯源、传承和发展之间内容的连贯性探索对课程建设的影响。
2.2 课程目标的思考
根据贵州高校的地域性特色,传承地域文化,运用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资源是凸显教育特色的基础[8]。因此从知识目标上侧重国内外前沿设计策略及理论的知识引导;从情感目标上侧重文化自信及家国情怀的培养;从应用实践上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打破单一,创造联系,构建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框架,形成系统化的设计思维,指导项目应用实践。
2.3 课程知识结构的思考
打造纵向知识结构和横向知识结构并重的模式。一是以课程的纵向知识体系为切入点,分解为若干的具有逻辑关系且不同层次的知识,勾勒出知识体系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形成层次知识结构和逻辑知识结构,使知识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二是以知识的广泛性为切入点,对知识进行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归纳、头脑风暴,延展出思路点和突破点并形成策略引导。三是以知识体系为指导,演绎策略引导,实现空间设计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2.4 课程内容的思考
通过基础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授,了解到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困惑。一是课程内容的前后关联性存在困惑,鉴于所授课程承上启下的特殊性,因此尝试在课程中穿插先修课程内容并进行拓展,同时也说明所授课程内容对高年级课程的作用,目的是帮助学生产生联系思维,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下的知识内容的层次性和逻辑指导性,使学生认识到先修知识的使用价值和现修课程的指导价值,从而促使形成联系思维;二是思维拓展存在局限,横向思维缺乏。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一般是基础理论认知、不同空间设计认知环环相扣,呈纵向设置,但创造性往往产生于复杂的系统之中,需要解决实质问题,因此课程内容的纵向思维牵引着人们前进步伐的同时,运用横向的系统的设计思维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可谓是方法之一,比如与自然、人、空间、环境、文化、数字时代等之间相互作用,这些都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背景,在这样的意义下设计不仅仅是整个设计思维流程下的产物,更是解决空间、人、环境整个大系统下的无数关系问题,如商业空间就可以与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语言符号、生产生活方式、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等产生联系。因此在综合实践中增加横向系统性的设计思维是有必要的,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3 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建设策略
3.1 课程知识结构的设计
3.1.1 纵向结构设计
(1) 形成知识结构体系中前后知识内容的串联。在课程体系之先修课程中,将界面结构与造型基础、设计构成之间的关系、视觉策划与空间品牌营造的关系、民族文化与空间文化营造之间的关系、设计调研与商业空间调研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带入课程,实现知识结构的前后串联。
(2) 根据课程知识点进行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逻辑性的组织。
3.1.2 横向结构设计
按照贵州红色文化认知—归纳—分析—头脑风暴—文化元素与空间的关系—设计元素提取—总结—形成策略—实践运用的顺序展开横向探索。
3.2 课程内容的设计
3.2.1 商业空间设计理论教学内容的规划
课程的内容是以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理念为依托,分别从商业空间属性、商业空间元素设计、商业空间案例(如商业空间中的界面结构与造型基础、设计构成之间的关系,商业空间的材料选择与材料施工的关系,商业空间的色彩与设计色彩之间的关系,商业空间的品牌营造与视觉策划之间的关系,商业空间的文化营造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商业空间的营销策略与设计调研的关系,商业空间照明与照明设计的关系等方面的案例)、贵州红色文化认知、商业空间项目实践5个部分开展教学。
3.2.2 商业空间实践项目的内容规划
实践项目内容规划上的总体思路是以贵州红色文化元素为支撑,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素养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成果达成为主要目标,构建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框架,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管处于怎样的时代变革下,育人的第一要务首先是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9],以文化价值观念引领社会责任意识,促成系统化的思维,达到课程的可持续关系。
具体涉及的项目有餐饮空间、书店空间、专卖店空间、民宿空间,通过概念提案、空间组织、施工草图设计、效果图设计表现等手段实现整套方案,强调系统化的思维、整体设计能力和技术意识,以培养学生商业环境全程策划的观念,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逻辑能力、专业技术能力。
以红色文化为横向拓展,细分为“贵州红色文化内涵认知+贵州红色文化发展历程+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梳理+贵州红色文化融入空间设计的设计形式思考”,遵循溯源、传承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前3个环节侧重理论认知和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思路的培养,最后1个环节侧重实现预期成果的形式,是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培养。整个商业空间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空间课程内容设计流程。
3.3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
3.3.1 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讲授、讨论、演示、任务驱动、参观教学、现场教学、自主学习等方法,遵循“理论+调研+实践”的教学逻辑,教师把控理论知识认知、课题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以系统化的思维为指导实现教学的全过程。在理论知识认知上使学生对基本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在调研分析上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发现及分析总结能力,实践创作方面则锻炼学生系统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创作能力,最后实现整个教学的闭环。
3.3.2 课程教学过程的规划组织
发挥正向获取和逆向投入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五感反应,以团队协作为主导,模拟公司开展项目过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反应。正向获取是对知识极具渴求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一种极其自律的学习过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正向获取维持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控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逆向投入并不是被动接收,而是在环境的感召激励下的主动作为,通过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整整齐齐地面向黑板的就坐方式很容易形成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为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视觉上,老师是所有学生唯一的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具有聚焦的作用,就会引起教师的中心意识,当形成这种意识后正向获取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思路。如果学生以组为单位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心点被打破,出现了多点分布,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将不会一直聚焦在教师身上,而会随着周围的讨论互动出现多个不定向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会促使周围的学生产生知识的共鸣,进而带动学生思考,形成自我意识,开始愿意将自我意识阐述出来,从而拓展自我的知识认知,形成学习效果。这样的过程可以理解为逆向投入的过程,它是在互相鼓励带动下形成的积极获取知识的手段,只要探索知识的欲望在,逆向投入就不会终止,而且会越来越有力量。在逆向投入的驱动下会调动学生不同感官的投入,我们可以统称为五感,当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后,课程的开展将越来越有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不仅采用正向获取的方式,也在积极促成逆向投入进入课堂,实现学生全感官的投入。
3.3.3 课程教学评价方式
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有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内容讲解、阶段性成果汇报、团队协作情况。评价方式为团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性评价内容为项目实践成果。评价方式为团队PK、课程群总评。
4 课程的成果总结
以遵义红茶馆为例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要实现文化在空间设计上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对待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扬弃”,但“扬弃”不仅仅是剔除糟粕,更在于对传统的精华内容进行创造性转换,实施创造性转换必须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必须以文化传统为基础;二是必须体现出其“更化”的特质;三是遵循文化发展的自我特质,与时代相结合[10],因此在秉承这样的原则下,把整个方案过程归纳为可看见、可发现、可深入、可沉浸4个阶段,在“看见”阶段主要是去“看”贵州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事件、故事、媒介等内容,同时去看不同的空间案例并进行解读分析;在“发现”阶段是从贵州红色文化中挖掘设计元素,同时对所做空间的空间属性、空间形式、空间感觉、空间材质、空间界面结构等形成设计导向;在“深入”阶段是将红色文化提炼出的元素进行系统性、创造性的思考,形成思路,进而寻找融入空间中的策略;在“沉浸”阶段是文化促成空间感受的营造、叙事、交互、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教学指导,学生在遵义红茶馆空间设计案例中第一部分是对遵义红色文化、茶馆文化及遵义地域特色文化通过历史、会址及其布置、名人名言、建筑特色、茶馆的地理位置、周围交通、空间布局、空间设计特点、灯光特点等进行了认知。第二部分是对红色文化、茶馆文化及遵义地域特色文化中的元素进行挖掘,空间设计形成初步提案。第三部分是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空间策略。第四部分是完成效果制作,打造叙事、交互、可持续的空间属性,如图2所示。此作品荣获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三等奖。
图2 1935遵义红茶馆设计(设计:李会琴、欧燕汝、张丽)。
5 结语
文章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以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依托,从纵向知识结构和横向知识结构两方面对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内容进行结构规划,通过双向性课程内容规划思路指导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培养了知识认知的联系性及项目设计的系统思维,增强了学生对学科交叉的认识应用,同时通过正向获取和逆向投入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五感反应,结合公司实战融入课堂,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斗志,不甘落后、勇于创新,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令人沉浸,也许作品不尽完美,但是每一个作品都使自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