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3-09-14王鑫

湖南包装 2023年4期
关键词:育人理念专业

王鑫

(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迈入教育强国行列。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一环,更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从根本上实现学校、市场、学生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推进设计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从根本上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学生高质量就业问题。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核心观点是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目的和标准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2016年,基于OBE的工程教育改革在我国兴起,构建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谁来培养3个关键问题。

1 OBE理念与艺术设计教育

OBE教育理念兴起于美国,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 W.D.)(1981年)率先提出OBE这一概念,并在文章《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1994年)中对OBE做出系统的论述[2]。国外的系统研究有利于我国学者研究学习,进而实践应用于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国内对OBE理念的研究近10年成为学术热点,并逐步涉及艺术设计领域:巩建闽(2016年)分析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开展目标导向的教育,提出了从易到难持续补齐短板的策略[3]。汪瑞霞等(2019年)以成果导向教育理论(OBE)为指导,提出“德、学、能”三元融合艺术设计学类人才培养运行系统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并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4]。李欢等(2023年)将OBE教育理念引入艺术设计学专业搭建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开放性课堂和多维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5]。

综上所述,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特别是美国的 OBE、北美的 CBE以及国际流行的 Micro-teaching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引入我国教育界,加快了我国教育改革步伐。我国学者对OBE教育理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此项目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对 OBE 成果导向教育的研究以工程类专业居多,少有将OBE理念融入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从推进三全育人、贯彻认证理念、突出学生中心更新设计人才“产出导向”培养理念,从教学设计、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6大模块构建了“一核六双”培养模式,从企业参与合作协同育人、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育人、师生三位一体全方位育人创新“多维度育人”培养机制。

2 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产出导向

对设计人才市场开展充分调研,了解人才需求,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更新“产出导向”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论证,并在培养的过程中持续改进。

2.1 以德育为根本推进三全育人

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办学最根本的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6]。设计学类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实践能力极强的应用型专业群,其人才培养需要全面统筹各育人环节和资源。不仅关注思政课程的育人能效,更多地关注课程思政、艺术活动、第二课堂中的育人成效,通过导师制、三位一体工作室制、项目制、竞赛制等教学制度和教学环节,开展“艺术惠民”“暑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2 以成果为导向贯彻认证理念

各专业按照认证理念,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5年后在设定的岗位上预期达成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一般为4-6点。为了学生能达到这个预期,落实相对应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一般课程归纳为6-8项。每一项毕业要求对应2-4个指标点,详细描述每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同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规划3-8门课程与之对应,修订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确保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满足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要求。以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产出导向全面贯彻认证理念。

2.3 以能力为目标突出学生中心

OBE理念的人才培养主体由教师转换成了学生,人才的培养由“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学”;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由教师变换成学生,评价由“教会”改成“学会”;同时教与学的目标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老师教“知识”转变为教师引导和培养学生“能力”。通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堂建设标准,强化课程知识点改造,突出高阶性,打造特色“金课”,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7]。

2.4 以需求为导向实施反向设计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知识结构体系,以知识逻辑为主线确定培养目标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学科系统知识,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教学在此基础上展开。应用型大学是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大环境下,高校为服务国家而做的转型。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应顺应时代呼吁,从适应社会发展改变成满足社会发展。OBE理念遵循的核心是反向设计,与国家对应用型高校提出的要求不谋而合。人才培养的设计要从国家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宏观层面出发,要从对用人单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发,厘清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能力和素养,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计划,设置相关的课程,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落实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2.5 以评价为节点落实持续改进

教学评价的改革一直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模块,不同的评价模式既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导向,更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很大的差异性。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由两个元素构成,即谁来评价、如何评价。一般而言,评价的主体是单一的,即谁教授,谁评价;评价的形式也相对单一,以期末考试的分数为主,一考定乾坤。随着教学改革中对教学过程考核的重视,如何评价的问题有所改善,对学生的教学评价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通过一定的比例综合而成;而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入,让很多高校的评价主体即谁评价的问题也发生了改变,由单一的授课教师评价变成高校教师、企业或行业(用人单位)专家等集体评定。该教学改革解决的是教学评价单一、评价模式简单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及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学的最终环节,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该节点既是一个阶段教学成果的总结和展示,更是整个人才培养环节中持续改进的起点,以此为起点,反思总结教学成效,持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3 基于OBE理念的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核六双”

OBE的核心是按需求培养人,构建“一核六双”人才培养模式:以OBE理念为核心,通过教学设计“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双结合、教学模块“通识教育”+“个性培养”双融合,教学内容“项目主题”+“竞赛主导”双驱动;教学手段“线上网络”+“线下实体”双组合;教学组织“课内指导”+“课外拓展”双覆盖;教学评价“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双主体,由此保证了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OBE理念的真正实现,见图1。

图1 设计学类专业“一核六双”人才培养模式。

3.1 教学设计“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双结合

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体系传授的本科教育教学设计,充分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到考试大纲,从以教师传递知识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和素养为中心。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再是学校关起门来办专业,仅注重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维度的单项传递,需要走出去,面向市场,遵循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产出导向原则。通过调研,紧贴社会和市场需求,制定好设计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模块。其次,教学大纲的设计应打破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和框架,以学生获得能力和素养为目标,通过多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主动性,如简单的课程知识不再通过教师课堂上单项输送,而是通过数字资源平台,要求学生自学,课堂教学内容上设计更多的主题研讨,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再次,考试大纲的设计不再是一张试卷走天下,应针对教学大纲中不同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设计合理有效的考试方式,如:课程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可设计现场问卷访谈、个人汇报、小组辩论赛等形式的考试方式,以便更加准确地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3.2 教学模块“通识教育”+“个性培养”双融合

创意人才培养需要革新方法,并根据行业需求的差异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直接有效的不同培养方式,因材施教,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展开个性化教育培养[8]。创意人才培养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文学、工学、管理学、设计学知识交叉融合,才能产生更好的创意火花。打破传统单一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块,强调通识教育和个性培养的融合。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块,除传统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外,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属实践教学环节),含必修、选修、社会实践共计14个学分,必修6课时,由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统一开出,选修为6学分,由二级学院开出。必修课解决专业知识的共性问题、培养通识化人才;选修课按学生兴趣和意愿网上选修相关交叉学科课程,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人才。二是拓宽人才培养的维度,第一课堂(课内教学)培养通识化人才;第二课堂(导师工作室、各类研究中心、学生专业学习社团、创新创意团队、三位一体实验室等)培养个性化人才,注重学生创造力、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落实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合培养,加强通识化和个性化人才的融合培养。

3.3 教学内容“项目主题”+“竞赛主导”双驱动

设计学类专业除传统的教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上“项目主题”和“竞赛主导”双驱动。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按照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及未来从事行业的需求,设置多个教学任务,通过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共同商讨项目的解决方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并通过一定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9]。项目驱动法主要是指教学方法项目化、主题化,将教师开展的真实项目或者主题引入到教学环节,以设计项目或主题为对象,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项目或主题的各个环节中去,注重学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市场行业的标准和规范,避免仅学习知识而缺乏实践。通过真实的项目,面对真实的场景,加强与市场、行业的对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竞赛主导法是指结合各专业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在综合实践模块引入学科竞赛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以比赛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对国内外高校的设计类学生进行横向比较,鼓励学生放眼世界,以竞赛检验和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3.4 教学手段“线上网络”+“线下实体”双组合

互联网的实时、高效、互联等特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教育手段的革新,传统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动态多变的国内外疫情使得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借助各类网络平台,整合传统课堂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实施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特别是一批批“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精品课程实现了线上共享,为设计学类专业采用“线上网络”+“线下实体”双组合的教学手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搭建混合式课程教学4大模块:教师线上模块(教学资源设计制作及发布、线上互动等)、学生线上模块(线上学习、线上互动)、实体课堂模块(重难点解析、研讨交流、实操指导)、课程评价模块(线上线下共同评价),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混合式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环节,拓宽了师生交流的渠道。“线上网络学习”+“线下实体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3.5 教学组织“课内指导”+“课外拓展”双覆盖

教学组织通过不同的场域来实现,主要分为课内和课外。依据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概念界定,教学场域是通过教师、学生及其他参与物以知识、情感、方法等为中介,以培养人为目的而形成客观关系网络[10]。传统认知里教学组织的场域仅发生在课堂,大学教师“上课来、下课走”,教学指导仅发生在课堂内,忽视了大量课堂外的延展。教学组织应做到“课内指导”+“课外拓展”双覆盖:课内教学关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课堂教学,着重凸显教师课堂内传道、授业、解惑作用,教师讲解疑难知识点、组织学生讨论、安排实训操作、组织项目推进和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完成学业、修满学分,顺利毕业;课外教学应充分利用导师工作室、研究中心、学生社团、创新创意团队、三位一体实验室等,围绕教师实践项目、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研创项目、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展开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开展探究式、研讨式、任务式、项目化等教学,进行创新能力的拓展学习和培养。充分保证第一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注重第二课堂的教学指导和个性化培养,课内与课外教学组织双覆盖,彰显第一课堂是重点、第二课堂是亮点的特色,深化学科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加强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延展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6 教学评价“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双主体

将评价教学过程的问题转换成要求教学过程符合什么标准的问题[11],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和社会反响。作为应用型的专业,社会对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培养不能以本为本、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培养。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应邀请企业参与,共同制定课程评价标准,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教学评价不应由任课教师通过一个结课作品来简单评价,改变课堂任课教师单一的评价主体和方式,不能单是注重结课作品创作的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而应针对各类课程对于实践能力的目标达成要求,注重结合市场、行业的需求,在项目驱动教学的前提下,强调教师与企业共同培养,构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多方多维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过程为依据、校企双方多元多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4 基于OBE理念的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多维度育人

学校如何培养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如何做才能确保学生获得市场需求的综合能力,要求创新“多维度育人”机制:企业参与合作协同育人,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育人,师生三位一体(共享共建教室、实验室、工作室)全方位育人,确保OBE理念真正实施。

4.1 企业参与合作协同育人

应用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并解决科技难题,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得到了人才资源、科技支撑等,推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12]。OBE理念的核心就是产出导向,是以市场职业岗位能力倒推的理念。企业参与合作协同育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考核的评价、毕业要求的实现等,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确保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快速养成。同时,企业得到了想要的人才,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双赢局面。

4.2 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育人

精英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高度同构化的特点,主要培养技术、管理等特长。而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服务面向、服务层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个性化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重要的特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13]。基于OBE理念的个性化育人,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课程支撑、教学指导、个性化考核和评价等。教学模块“通识教育”+“个性培养”双融合,教学方法“项目驱动” +“竞赛主导”双结合。通过选修课、导师工作室、大赛项目、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等提供发展的土壤;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互补性课程方式及特色性课程方向等,提供大量的师资和条件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实现个性化育人。

4.3 师生三位一体全方位育人

三位一体是指“教室、实验室、工作室”师生共建共享,即师生在同一个空间进行教与学履行教室功能,师生在同一空间进行各类实践实验等履行实验室功能,师生在同一空间进行个人艺术创作履行工作室功能。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机制确保了教学资源充分高效的利用,师生共建共享的模式使得教学方法“项目驱动”+“竞赛主导”双结合、教学场域“课内指导”+“课外拓展”双覆盖的教学模式改革真正落地,增加了师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增加了师生情感,激发了师生共同的创作激情,通过共同学习和创作,加深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的深入引导和学生的实时反馈。

5 结语

设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与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不能全面对等。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全过程贯穿OBE培养理念,更新“产出导向”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并在培养的全过程持续改进,从而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构建“一核六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培养目标、教学手段、课程教学和教学评价多元混合的策略与方法,确保人才培养真正实现OBE理念,进而解决如何做的问题;通过创新“多维度育人”机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因材施教个性化育人,建立三位一体全方位育人机制,为实施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保障,进一步解决谁来做的问题。

猜你喜欢

育人理念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