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堆锦工艺的美学分析及应用创新
2023-09-14成晓敏刘瑛
成晓敏 刘瑛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上党堆锦古时名叫堆绢,现俗称长治堆花,是山西省长治市独有的民间地域性手工艺品。这项手工艺的发展得益于潞绸织造的繁荣,是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手工艺品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手中不断革新,展现出新的面貌。在当今科学技术发达、产品革新迅速的数字化时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堆锦同样也面临着转型创新问题,须紧跟时代潮流优质地传承下去。
1 堆锦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堆锦艺术的起源,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证明就是从隋唐时期产生。相传唐朝时,22岁的李隆基到潞州(今长治)任职,他把宫廷中用于装饰、观赏的堆绢带到潞州官邸,供人观赏,由此在山西潞州地区发展了堆锦艺术。当然这只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因为在宋代以前,中国只有新疆地区才有棉花种植,山西境内并没有,所以后来在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闫德明的深入研究下,把上党堆锦的形成时间定在明朝(图1)。明朝经济实力雄厚,手工业发展繁荣,能够为堆锦的产生提供基础。
图1 郭子仪寿诞图(明)李源。
到了清末民初,由李模、李时忠父子制作的《春夏秋冬》4条屏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银奖,堆锦因此而名声大噪,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礼赠送给苏联和朝鲜,出口贸易相当繁盛、收益可观,20世纪50年代达到堆锦工艺发展的顶峰[1]。而后因为文化大革命,堆锦作品被列为“四旧”,使得许多堆锦作品被焚毁,可以说是堆锦工艺品的没落时期。近年受疫情影响,上党堆锦博物馆面临低谷艰难时期,市场状况不容乐观。堆锦作品体量大,耗材多,耗时长,制作过程不易,自然价格昂贵,并不适合普通大众消费。因此,对于上党堆锦这一手工艺未来如何发展传承,如何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消费群体如何由小众转向大众,这都是新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2]。
2 上党堆锦堆工工艺分析和改进
2.1 制作材料的更新迭代
中国地大物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其流传下来的特色手工艺。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盛产的材料,结合当地文化传统,发挥聪明才智,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创作出一个个鲜活的作品。正如德国建筑师与作家戈特弗里德·桑佩尔所认为的“在艺术史观上艺术风格的定型和变化是由地域、气候、时代、习俗,更重要的是由材料和工具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3]。因此在山西长治地区,人们使用纸、棉花、锦缎、剪刀等现有材料工具、结合当地民间风俗创作出的手工艺品中,除了堆锦作品外,剪纸艺术和黎候虎的创作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广受大众喜爱。可见,人类的发明创造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堆锦的产生离不开长治地区丝绸制造业的发展。长治位于晋东南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降水量充沛,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给棉花的种植与养蚕缫丝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丝造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潞州丝绸业的长足繁荣[4]。绸缎除了被人们用来裁制衣物、缝制家纺用品,还被人们用来制作香包等手工艺品,堆锦手工艺品也不例外。严格意义上来说,堆锦装饰画是用复合材料拼贴而成,主要是棉花与丝绸等材料,其次还会用到硬纸片、羽毛、棉线、颜料等补充性材料。
堆锦作品在制作时,最初是使用薄纸做底,丝绸做面,中间絮棉花,用浆糊粘贴。但由于棉花丝绸都是天然纤维,以至于后来学界对堆锦工艺进行研究的时候,堆锦作品大部分已虫蛀发霉。为改善堆锦作品不易保存的问题,传承人涂必成运用现代材料对堆锦作品进行改良,将真丝素缎换成化纤锦缎。由于真丝锦缎的细腻程度更高、更易上色,所以在制作人物面部时仍使用真丝素缎,制作植物、人物衣物时用时兴的化纤锦缎。真丝锦缎价格昂贵且容易腐烂,保存时间短,而化纤锦缎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所以真丝锦缎很快就被化纤锦缎取代;同时,将部分棉花替换成可塑性高的海绵,不过涂必成在制作堆锦时,由于棉花比海绵更加柔软,所以花瓣部分依旧用棉花填充。而现代的制作人全用海绵填充,节省了制作时间;将浆糊换成了乳白胶或胶棒。这些改良手段都大大延缓了堆锦作品的变质期,延长了存放时间。
堆锦与工笔画所用颜料起初皆为国画颜料,工笔讲究三矾九染,是因纸的特殊性需要固色,堆锦起初也是用国画颜料上色,但遇水后色彩很容易洇开,因此在随后的制作中换成了丙烯颜料调和上色。当下堆锦的制作人员运用喷枪上色,更加细腻均匀,但少了些许色彩变化的层次感。
2.2 制作方式的改进
堆锦工艺流程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弓春香、涂必成时期和现如今。涂必成对堆锦的材料有所替换,但制作流程上与明末清初时期的堆锦别无二致,所以这里只比较20世纪晚期与现如今工艺的进步与优劣。
涂必成时期的工艺流程为:构思设想—绘稿—裁剪—贴飞边—填充棉花—封边—堆贴—彩绘—拼贴—入框[5]。现如今的工艺流程为:构思设想—电脑绘稿—打印—裁剪—封边—喷彩—拼贴—入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电脑制图软件出现后,工艺的简化与一体化明显。首先,电脑绘图取代手工绘图,电脑绘图的优势在于可保存复制,利于批量印刷。其次,打印稿与海绵粘和在一起可直接裁剪,绸缎一面也进行压胶处理,这样节省了填充棉花和胶水封边的步骤,免除了费时费力的工序。工艺流程的简化缩短了堆锦作品的制作工期,降低了成本,延长了堆锦作品的保存期限,有利于堆锦工艺的长期发展。
3 上党堆锦的美学分析
3.1 立体浮雕之美
雕塑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圆雕三维立体,可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由于堆锦的部件扁平化,所以并不适宜做成圆雕效果。浮雕是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压缩性的处理对象,附着在另一个平面上,俗称底板,依靠透视还有人们的视错觉、通过观众想象来实现精神表达的空间艺术[6]。传统的石雕或木制壁画依靠雕刻深浅在有限的厚度上表现三维的无限空间,是在平面上向内雕刻,且只有石材本身的色彩。堆锦是将有厚度的小片堆叠在底板上,同样是靠深浅表现浮雕效果,只不过是向外延展,并且堆锦表面是可以赋彩的,它比传统的石雕更具灵活性、柔韧性,被称为“软体浮雕”(图2)。
图2 金母元君朝元图(局部)。
与堆锦工艺相似的有纸雕艺术,纸雕是用刀刻出一个个物象部件,赋彩再前后错落地堆叠在一起,背后衬一块底板或不用背景板,既可以是浮雕,也可以是透雕。但是纸片相当于没有厚度,其观赏效果没有堆锦的厚重感。堆锦目前还没有透雕效果的作品,由于堆锦背面是硬纸板,还有丝绸贴飞边的粘痕,所以它需要用底板来将粗糙的背面遮盖。
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参考双面异绣,在堆锦的另一面也做出同样形状的图案,将两面粘和在一起并封边。这样堆锦就不仅仅可以挂在墙上,还可以转动,作为摆件放在任何位置以供观赏。若再赋予其扇风的功能,那它就不仅有审美价值,同时又具备纳凉的实用功能。如此将手工艺品过渡到现代工业产品,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紧跟现代设计的步伐,为我国优良的手工艺品推陈出新。
3.2 光滑细腻之美
由于堆锦表面所用材料的特殊性,丝绸面料本身具有的平滑感与光泽度使得堆锦作品有光滑细腻的质感(图2)。古人喜玉,不仅喜欢日常佩戴,也喜欢收藏,君子尚玉,以玉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宗白华先生在讨论美学时,提到宋代苏东坡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为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人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采,但是含蓄的光采,这种光采是极绚烂,又极平淡[7]。
堆锦所呈现出的美便是如此,远观近观皆绚丽光彩又内敛含蓄。很少有工艺品可以做到如此收放自如、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幅画面上。远远看去,它散发着细腻的光泽,安静地伫立在那里,隐秘而夺目。所以人们常常将它摆放在家中欣赏,愉悦身心,带来美的享受。正因如此,这也是堆锦工艺品的审美价值和传承创新价值所在。
3.3 色彩晕染之美
堆锦作品表面的赋彩过程与国画工笔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工笔是在宣纸上作画,堆锦是在丝绸上模块化上色。正因如此,上党堆锦又有“立体国画”之美称,它既是半立体式的浮雕,又是工笔国画。
工笔之所以细腻逼真关键在于其技法讲究分染并“三矾九染”,堆锦作品早期所用颜料也是以国画颜料为主,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丝绸遇水后很容易留下水渍,影响观感[8]。20世纪20年代晚期,市面上出现了丙烯颜料,弓春香、涂必成等人在制作时便使用丙烯颜料调配上色。人们之所以常用丙烯颜料做墙绘,是由于它干燥后不怕水、耐晒、不易脱落,其实它也是纺织品专用颜料,防水耐晒并富有光泽,是很好的覆色颜料。目前制作人运用喷枪喷涂,效果更加细腻,只是色彩变化的层次感不够丰富,细节表现不够深入。
堆锦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国画,究其原因是由于它在创作题材、构图和上色技法方面与国画大致相同。题材皆可分为花鸟、人物、山水三大类;国画构图上讲究的形式堆锦皆可有,并无限制。上色技法方面无论是丙烯颜料上色还是喷枪喷绘,都会注重物象的基本色、明暗关系、光影变化。特别是喷绘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与工笔分染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一致,以达到明净、润泽、厚重的效果,保证画面的质感和韵律,只是不像国画那样讲究用笔技巧。
堆锦上色时除了使用工具颜料表现物象的结构和色调、纯度、明度等色彩关系外,还可以利用丝绸本身的色彩和纹样进行表现,例如在制作人物画中的古人衣物时便无需工具颜料上色,各式各样的丝绸本身便可表现衣物,直观地体现出丝绸固有的华美。堆锦的色彩组合丰富,给人富丽堂皇、缤纷靓丽之感,却又不失典雅。无论是花鸟还是人物皆栩栩如生、逼真鲜活。
4 堆锦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4.1 突破形式,发散思维
4.1.1 二维平面拓展
堆锦相较于国画,国画是画作而堆锦是手工艺产品。它具备由装饰画往产品表面装饰物、日常产品、女性装饰品转化所需要的条件。对堆锦作品进行工艺、美学的分析,能够透彻地了解堆锦的相关特性,从而更加切实地设计出紧贴时代、美观好用的产品。如前文提到,在二维平面上可由单面浮雕式拓展为双面透雕式,这种形制单纯地扩大画作可供观赏的空间,由单面空间变为双面空间。沿用这个思路,结合现有的纺织品产品进行关联设计,堆锦既可以做成香囊、祈福包(图3)、抱枕、车挂等软性产品,也可以作为包包、围巾、礼盒表面的装饰物。这些构想来源于堆锦作为装饰物与产品的结合,依托产品具有功能性的卖点加上非遗手工艺品的文化底蕴,可以让产品更具有附加价值。
图3 祈福香包。
4.1.2 三维立体运用
手工艺产品的生产售卖,如果面向的市场群体只是少部分人,那它必定会走向衰落。早在英国进行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这两位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就曾提出过设计要为大众服务,面向的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而不是仅为少数贵族人群服务。堆锦曾经是作为皇室和贵族家庭的定制奢侈品而存在的,以木制屏风为载体,其上附着富丽堂皇、样式秀丽、做工精美的堆锦图案,极尽奢华[9]。因丝绸的造价昂贵以及人工成本高,导致堆锦作品在当时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消费得起。其实时至今日,堆锦作品依旧是处于“一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的现状。正因如此,堆锦作品的产品化转型迫在眉睫,它需要优质的市场土壤来开花结果,设计师要设计一些人民大众喜爱的、消费得起的产品,那么就能给堆锦研究带来收益,从而良性发展。
为改变这样的现状,堆锦在制作工序上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缩短步骤,作品规模上由大幅作品转向小幅作品。况且堆锦一直是附着在平直的面上,发散思维发现它同样也可以粘贴在器物的曲面上。同样是作为装饰,这样做还可以修饰产品,让简洁的现代产品更具有中国韵味。当代社会是人造物的繁盛期,人和器物是紧密相关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科技产品。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堆锦的美,达到使用与文化输出双重目的。
堆锦也可以作为单独的产品进行创作售卖。例如,针对女性设计的胸针、头饰(图4)、项链、香薰礼包等诸多品类,这就要求堆锦作品的体量要进一步缩小,每一个部件都要做到精致小巧。
图4 发簪。
4.2 民俗特征向现代化的转变
堆锦装饰画的题材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与国画题材一致。山水作品相对较少,其间常有人物存在。人物作品中有壁画类型的长卷大作《金母元君朝元图》,有宗教题材的佛祖像《佛堂全像图》《观世音菩萨》,有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有民间题材的《百子献瑞图》《放牛图》,有英雄人物像《关公》等。花鸟作品丰富多样,有《春夏秋冬》4条屏、《福禄寿喜》、《国色天香》等经典作品[10]。有些作品具备收藏价值,有些买回专供家中赏玩,有些可以作为礼品送给亲人以表祝福。传统作品大多描绘古代人物、神话人物、传统花卉,表达对神佛的宗教信仰,希冀神佛保佑愿望达成;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与歌颂,缅怀先辈的英勇与智慧;表达前程似锦、富贵长寿,对亲朋好友长辈们的真诚祝愿,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1]。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逐渐普及大众,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在创作作品的题材上需要更加现代化。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冰墩墩和雪容融成功出圈,堆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领小学生共同制作了堆锦版的冰墩墩和雪容融。色彩上现代人的审美更偏爱于雅致色系,热衷于追求宋代美学。例如在制作花鸟题材作品时,除了牡丹和梅兰竹菊四君子等,还可以尝试设计制作其他花卉(图5)。在色彩选择上避开饱和度高的玫红与紫色等,选用低饱和度的色彩,给人一种闲静、理性、岁月静好的感受。将现代美学融入其中,更具现代语汇。
图5 春色图。
5 结语
时代在进步,传统手工艺也需要紧跟时代向前发展,不创新就意味着将会被淘汰。对于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其表面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还需深度挖掘背后的文化底蕴。现代设计切不能单纯照搬形式,应结合地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与艺术思潮设计出经典美观且经久耐用的作品,才能使其艺术生命得以延续[12]。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展开对堆锦工艺艺术价值及未来发展的研究,凭借一代又一代传承人与设计师的不懈努力与创新精神,上党堆锦必然能成为在历史大潮中顺应而生、在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的工艺品,让蒙尘之珠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