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方志版刻“城市八景图”中园林活动及其空间意象营造研究

2023-09-14尹赛邰杰

湖南包装 2023年4期
关键词:八景题材山水

尹赛 邰杰

(1.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2.江苏理工学院创新设计研究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中国古代园林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统一,也是承载各种活动的重要空间和物质载体。清代,园林体系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除了文人雅士的游园活动外,普通公众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公共园林活动。以各地的名山为载体,寺、观内经常举行面向公众的各种礼仪活动,朝山进香的香客使得山水游赏和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另外,庙会的繁荣形成了以寺观为中心的小社会组织和文化圈,定期举行集商贸、文娱、宗教节庆为一体的集市。正因为世俗社会的繁荣、市民活动的增加,所以清代城市及周边构建了更加多元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活动场景。目前对园林空间与园林活动关系的研究已经被广泛关注。周维权[1]提出园林就是各类文人习尚和艺术活动的共同理想场所,园林空间是文人精神活动最合适的载体。王欣[2]认为明清时代公众活动的环境因时代产生了变异与革新,主要为公共活动包容性增强并隐含有文化空间,娱乐成为公众活动环境的主要次生功能,公众活动以城市为中心向乡村辐射并且由官方民间合力组织。萧放[3]认为宋明以来传统城市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空间,这种文化空间依托公众认可的习惯性场所或是人们易于聚集与参与的特定地点与路线,可分为可见的文化空间与感知的文化空间。毛华松等[4]以宋画为研究对象,引入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总结出文会雅集、园内栖居、山水游赏、时节活动4种园林活动与空间的关系。总结前人研究发现,对园林活动和园林空间关系的研究有多种思路,目前的文献多是从梳理历史典籍中的文字记载角度入手的,而图像学角度的研究数量较少,且以研究文人园林为主,对公共园林研究不足。

清代的方志版刻“城市八景图”是研究清代公共园林活动及其活动空间的极佳的史料。“八景”通常是一个地区8项最为典型的景观的概述,遵循“得景地+景象”的4字命名规则[5]。八景提炼了城内外“四面八方”的典型时空景观,并且逐渐成为地方城市重要的旅游指导和城市节庆活动的体系化场所空间[6],是由官方修订的理想化的公共园林活动场景。“八景图”作为八景的图式化表达,与收录在艺文志中的“八景诗”以及八景图中的题记互为补充和阐释,更直观地展示了八景的空间内涵。清代方志版刻“城市八景图”作为地方志中收录的图像文献,有很多文字文献中没有的独特信息,另外图像还可与文本互证,为清代公共园林活动及其空间营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文章以清代方志版刻“城市八景图”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部分清代编撰的州志和县志中的城市八景图作为样本,结合八景图中的题记,从园林图像中提取清代人的园林活动以及活动空间的意象营造,探寻清代公共园林的生活审美意趣与构成意象,以期能够丰富古代公共园林特别是清代城市公共园林的研究。

1 清代的公共园林活动发展与类型

宋代以前,园林的类型主要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庄园。宋代城市文明兴起,清朝时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城市和社会平民化和世俗化进程加快,除了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外,公共园林的范围和活动内容被大大拓展了。清代面向市民阶层的公共园林主要有自然山水、地方形胜、城邑郊野、对公众开放的寺庙、祠堂、衙署、学宫书院等,相应的园林活动主要有3种类型:①自然游赏活动,包括观山、赏水、吊古、泛舟、踏青、秋游、垂钓等;②时节活动,包括踏青、登高、赏花、庙会、务农、时节活动等;③寺观衙署游赏活动,包括朝山拜神、寺园游赏、登塔、教化等。

2 八景图中的园林活动题材分析

研究选取清乾隆《巩县志》、清光绪《容城县志》、清乾隆《揭阳县志》、清康熙《阳曲县志》、清康熙《成安县志》、清嘉庆《新安县志》、清乾隆《郑州志》、清乾隆《涿州志》8本地方志中的八景版刻插图进行活动分析。分析可知,方志八景图表现的园林活动按照发生的地点可明显区分出城外园林活动、城郭园林活动和城内园林活动,并可以划分成若干活动题材。一方面,这些活动题材类似于今天的旅游指南,给不同年龄、性别和喜好的市民提供不同的“出游选择”,满足游赏、探奇、教化、体验等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每种题材所展示出的园林活动内容往往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活动的综合。以下结合插图文献从活动参与主体和活动内容上对不同园林活动题材进行分析。

2.1 城外园林活动

清代府、州、县、集镇均有城郭围合,城郭之内可被视为城市,而城市之外均可理解为郊野,包括州、县境内的山岳、河流、田地、村落等。从八景图中可以提炼出以下两种典型的城外园林活动题材,包括山水游赏、田园游赏。

山水游赏是八景图中出现最多的园林活动题材,包括自然山水的游赏和人文景观的游赏,受到各阶层人群的推崇。传统的山水审美意识由来已久,统治者将其视为帝业的象征,文人则把山水和人的品格直接联系起来。明清以来,山水和地方名胜结合起来出现了风景名胜区的概念[7],山水游赏也由统治阶层和少量士大夫独享的游览方式转变为更加广泛的文人阶层和普通民众日常的游览方式[8]。山水游赏题材的景图中除了表现观山、赏水、吊古、踏青、秋游、摆渡、垂钓等自然游赏活动外,有的还会表现出登高、庙会等时节活动,以及朝山拜神、登塔等寺观衙署游赏活动。《阳曲县志》八景图中,“汾河晚渡”“崛围红叶”“土堂怪柏”“烈石寒泉”“天门积雪”“蒙山晓月”均是山水名胜游赏题材的题图,占据了8幅中的6幅。《涿州志》八景图中“胡良晓月”描绘了行人驻足胡良河及其石桥时看到的自然风景和渔村景色,“杜桑春社”描绘了本地名胜——汉昭烈庙在农历三月廿三举行盛大庙会时的情景。《新安县志》八景图中“赤湾胜概”描绘了游人游览赤湾天后宫,观赏周边海光山色的场景(图1)。《揭阳县志》八景图中的“紫陌春晴”描绘了紫陌山春天时山明水秀、桃李吐艳的场景,画中一文人雅士踏春归来乘舟回到码头,是自然游赏活动与时节活动的结合。

图1 山水游赏题材的八景插图——新安八景之“赤湾胜概”。

田园游赏是受到文人阶层青睐的园林活动题材。对居住在城市中的文人士族来说,崇尚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以期达到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9]。但现实又使得他们无法如愿,所以常选择城市郊区水土肥美之地,巧妙地将精耕细作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中[10],并通过八景图的宣传使得其成为具有时令节气特征的公共园林。《涿州志》八景图中“邵村花田”描绘了城西北邵村的稻田区夏季插秧后方田与莲花形成的农田风光(图2),“督亢秋成”描绘了城东北督亢一带原野庄稼丰收的景象,二者都同时表现了自然游赏活动和时节活动。

图2 田园游赏题材的八景插图——涿州八景之“邵村花田”。

2.2 城郭园林活动

城郭在物理空间上区分了城内和城外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更是八景图中园林活动发生频率较高的地方。八景图中的城郭园林活动题材可以概括为城郭远望。

城郭远望也是八景图中常见的题材,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城墙作为城市重要节点本身具有审美意义,是被“远望”的目标;二是城墙也是最佳的城市远望的观景点,是登高等活动发生的场所空间。登高活动主要集中在重阳节和清明节、元宵节等,对市民来说登高首选城外的山岳名胜,若无法出城登临,则以登临城郭、高塔和高岗作为代替。清同治(1862—1874年)《重修成都县志》载元宵节“儿童、妇女上城周历,谓之‘游百病’”[11],即是描写元宵节的集体城墙登高活动。《成安县志》八景图中有2幅与城墙有关。“太行远翠”描绘了秋季从城楼登高远望的场景,“城西太行,空青如屏障,每当新霁及秋空水落时,登高远望……西来秀色,可画可餐,不必蹑屩拄杖而登临,在眉睫矣”(图3)。“斥城晚照”则描绘了从城外看城楼时晚霞映满城楼的奇景。

图3 城郭远望题材的八景插图——成安八景之“太行远翠”。

2.3 城内园林活动

清代城市内部的园林活动主要可分为私家园林活动和公共园林活动,八景图作为面向市民的公共旅游指导所表现的均为公共园林活动,其题材可以概括为公建游园。

城市中公建游园题材主要指位于城市之中的公共开放的寺庙、道观、名贤祠庙、学宫书院、衙署和附属园林的游园活动。在清代,寺庙、道观最主要的功能起初是针对信众举行的宗教集会,后来逐渐成为民俗活动庙会的一部分,寺庙、道观也成为了普通市民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寺观还兼具了游赏功能,多数寺观内部主轴线两侧有着园林化的环境布局,位于城市的寺观常另辟独立的寺园供民众进行寺园赏游,登塔远眺常常成为寺观园林中重要的活动。名贤祠庙、学宫书院、衙署园林均是礼仪空间,在特定的时令节气对公众开放参观,其“拜游结合”的游览方式使游人的精神在浓郁的人文景观中得到启迪与劝诫[3]。《郑州志》八景图中有3幅插图是与寺观游赏相关的,分别为“古塔晴云”“海寺晨钟”“卦台仙境”,表现了郑州城内的开元寺、海滩寺的园林景色与宗教活动。《容城县志》八景图中“忠祠松雪”“古篆摇风”分别表现了城内先贤祠和衙署内院的景色和教化活动(图4)。《揭阳县志》八景图中的“双峰晚钟”不仅对双峰寺的寺院建筑、院落格局、周边环境描绘细致,更是将寺中和尚、游客的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致。

图4 公建游园题材的八景插图——容城八景之“忠祠松雪”。

3 清代方志版刻“城市八景图”中园林活动的空间意象营造分析

山水游赏、田园游赏、城郭远望、公建游园作为4种典型八景图中的园林活动题材各具特色,营造出了不同的空间意象。以下从每种题材的空间范围、构成要素、营造方法等方面入手,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清代方志版刻八景图的空间意象营造。

3.1 山水游赏:展现自然山水与名胜交融的空间意象

山水游赏题材表达的范围为自然山水,虽名曰“山水”,但其实是自然的山体、水体、园林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产物,表达了自然山水与名胜交融的场景。山水游赏题材的八景图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看,可分为3种形式:①以山体为主体的布局;②以水体为主体的布局;③山水均衡的布局。而园林建筑则以各种形式居于山水之间,或是藏于山中平台,位于山顶之上,又或是居于水岸两侧,起到了山与水之间衔接、过渡的作用。园林建筑与山水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元的名胜空间环境。在空间构成的要素上,山水游赏题材出现的要素比较多而且较宏观,除了自然的山体、水体、植物以外,人文景观也多种多样,既有寺庙、道观、祠堂等公共建筑,也有表现人居环境的村落民居以及桥、亭等景观建筑。人物并非是山水游赏题材的重点,甚至有的八景图中将人物略掉了。在空间意象上,山体的主要特点为“雄”“险”“秀”“幽”,水体的主要特点为“宽”“窄”“急”“缓”,加之园林名胜点缀在山水之间,重点表达山水之势以及山水与名胜的空间关系,塑造“人化的自然”,传达出“旷奥自如”的空间氛围。山水游赏题材在营造手法上是抽象的,运用远景或中景视角构图,并不拘泥于对山水名胜的写实再现,制图方式上是方志地图式的,强调山、水、名胜、人居村落等要素相对位置的集中呈现。

以《巩县志》八景图“石窟晚钟”、《揭阳县志》八景图“钓鳌仙迹”、《阳曲县志》八景图“崛围红叶”为例进行分析(图5)。“石窟晚钟”采用了“深远”的空间构图,以石窟寺前的水系为前景,石窟寺及倚靠的大力山为画面主体和中心,游人寺前经过,远山为背景,传达出了寺院幽静、山峰雄奇的名胜环境。“钓鳌仙迹”同样采用了“深远”的构图,以河为主体,河上三孔石桥和桥头临水的园林建筑为画面中心,渔民、游人、行人在桥周围汇聚,传达了滨水的活泼场景。”“崛围红叶”采用山水均衡的布局和“平远”的构图,表达了山峦险峻、河水湍急、两岸村庄、寺庙遍布的宏观山水场景。

图5 山水游赏题材插图的空间意象构成分析。

3.2 田园游赏:表达文人理想“耕读场所”的空间意象

田园游赏题材表达的空间范围为城市郊区,由于城市在选址时会考虑到离开周边山区一定距离,并且郊野地带还是城外河流经过之地,往往水草丰美、地势相对平坦。正因如此,城市郊区是村落和农田主要的分布地,同时也是城市周边寺观、风景区较集中的地方。在空间构成的要素上,山川不再作为构成要素,而是成为空间背景,代之以山岗丘陵、湖沼泽田成为风景营造的空间基底。另外,中观层面的建筑要素(农舍、亭、台、楼阁)和自然要素(田埂、花草植物)也成为了空间组织的重点。人物在田园游赏题材的插图中也是重点,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农人、商人、游客等不同的人物身份。空间意象上,通过山岗丘陵、湖沼、树木、圃地、园林建筑、农舍等的组合,营造农人耕种、文人赋诗游赏的乡村田园场景和闲适的氛围,表达了文人理想中的“耕读空间”。在营造手法上,田园游赏题材基本上都选取中景构图,相比山水游赏题材是更加具象化的,环境地貌、建筑、人物等要素以一种几何制图的方式较准确地表达了真实场景。

以《郑州志》八景图“凤台荷香”“圃田春草”、《涿州志》八景图“邵村花田”为例进行分析(图6)。“凤台荷香”描绘了郊区水边一处文人游赏空间,图中有伸进水面的岛状河岸、临水而建的各种亭台建筑,水中荷花盛开,人物或席地而谈,或面水而吟,构成了绝佳的文人夏日聚会观荷的场地。“圃田春草”则更偏重关于自然时令空间的塑造,描绘了城外圃田村边的一大片湿地,早春时节,春草应时而生,而游人则赶至此地构成一幅踏春的场景。“邵村花田”描绘了夏季稻田插秧后,方田披上新装,一块块莲花点缀其间,在田埂之上有面向荷塘的水榭,形成一种既可游赏、读书,又可农事体验的园林场地。

图6 田园游赏题材插图的空间意象构成要素分析。

3.3 城郭远望:表达城墙与内外风景“互观”的空间意象

城郭远望题材表达的空间范围为城墙两侧,城墙的外侧可以理解为自然的风景,而城墙之内则是城市的风景。城郭远望题材的八景图以城墙为参照物,有3种空间构图的视角:①城墙为背景,表达城墙与城内空间的关系;②城墙为前景,表达城墙与城外空间的关系;③城墙为主体,同时表达城外、城墙、城内三者的关系。在空间构成的要素上,城外山水园林空间要素的表达比较宏观,而城墙要素和城内建筑要素的表达则比较注重空间结构的准确。人物在城郭远望题材插图中比较受到重视,特别是城墙内外道路这样的重要节点上的人物。空间意象上,注重城墙与内外空间“互观”的视角,以及城内高塔和城外山峰等和城墙的空间层次呼应,“城内、城外”空间要素呈差异性,塑造出游客在观赏或者登临城墙时开阔的空间氛围,表达一种“认知地图”式的空间。在营造手法上,城郭远望题材是抽象的,以远景描绘为主,采用方志地图式的构图,并不追求真实的视觉画面和空间距离,而是要将城内城外重要的自然人文景点罗列出来并正确梳理前后次序,拼贴在一幅画面中。

以《郑州志》八景图“古塔晴云”“梅峰远眺”、《揭阳县志》八景图“谯楼晓角”为例进行分析(图7)。“古塔晴云”表达了以游客的视角,从北城墙向城内远眺的场景,可以看到开元寺山门、二门、大殿、塔、平行的街道、人物等要素。“梅峰远眺”表达了从城外的梅峰看南城墙的场景,可以看到城外的庙宇、远处的山体和人物要素。然而无论是城外的空间要素或是城内的空间要素,都并非真实空间位置和距离的表达,而是一种认知意象。“谯楼晓角”采用了一种全景式的视角同时表现了城外的护城河与田野、“进贤门”城楼上的钟楼与城墙、城内隐约可见的民舍与古塔,充分表达了城乡风景的差异性,更像是一幅全景的“旅游地图”。

图7 城郭远望题材插图的空间意象构成分析。

3.4 公建游园:表达公共建筑“秩序之美”的空间意象

公建游园题材表达的空间范围为城内公共建筑及公建附属园林,其中寺庙、道观和名贤祠堂往往兼有公共园林的功能或者布置有专门的游园,而学宫书院和衙署则会在特定的时令节气对外开放参观。在空间构成的要素上,相比前几种园林活动题材组成比较简单,较少考虑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更多关乎公共建筑围墙之内建筑与园林的布置,其空间主要由建筑、附属园林、庭院、植物、人物等微观要素构成。空间意象上,以上几种公共建筑是以宗教、礼仪、教化为主要功能的,基本上遵循着“先拜后游”的空间布局,所以刻画的重点放在对不同建筑特征的刻画和庭院空间的表现上面,表达了一种“有序”的氛围,突出了宗教和礼仪建筑空间的“秩序之美”。营造手法上,公建游园题材是具象的,采用中景或近景,以近景为主,更专注于空间细节的描绘甚至人物活动的刻画, 是一种准确的、几何制图式的场景再现。

以《容城县志》八景图“古篆摇风”、《揭阳县志》八景图“双峰晚钟”为例进行分析(图8)。“古篆摇风”描绘了容城县衙及其院内明伦堂的建筑和庭院空间,明伦堂虽然没有植物景观,但院落围墙和建筑的组合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建筑精美,并有一通古碑立于院内,显示出了强烈的礼仪、教化氛围。“双峰晚景”描绘了双峰寺礼佛游赏的场景,寺院规模较大、建筑讲究,寺前有石桥、照壁,寺院有八字山门以及两进院落。在寺院一侧有处寺园,可满足香客游人游园的需求。对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致,既有寺中走动的僧侣,也有拜别僧人的游客,间接地证明了寺院“拜游结合”的空间营造理念。

图8 古建游园题材插图的空间意象构成要素分析。

3.5 公共园林活动与空间意象营造的关系

以清代方志版刻“城市八景图”为依据,可以分析出山水游赏、田园游赏、城郭远望、公建游园4种公共活动题材,每种活动主题有着不同的参与主体与活动内容,并有相应的活动空间,形成了典型的空间意象,并使用了不同营造手法将意象传达给观者。其具体的公共园林活动与空间意象营造关系的梳理结果见表1。

表1 城市八景图中园林活动和空间意象的对应

4 结语

清代方志版刻“城市八景图”是以版刻插图的形式描绘城市八景的内容,八景图作为中国园林在出版传播媒介上的“时代映射”[12],其所呈现出的园林图景亦是图像叙事的一种空间代表性类型[13],反映出了清代各阶层公共园林活动中“游赏目的地”的空间选择及其营造思想。在对八景图的分析中,将园林活动的主体“人”与园林进行主客体结合式的分析显得非常重要,园林空间所具备的环境构成要素以及由之产生的空间氛围能够契合活动主体的精神境界、美学品位和道德修为[14]。文章借助方志八景图这一直观的艺术形式,结合相关记载,首先对清代的公共园林活动进行梳理,按照城外园林活动、城郭园林活动、城内园林活动的分类,共梳理出4种最典型的园林活动题材,对每种活动主题的参与主体、活动内容进行了归纳。然后,从空间范围、构成要素、营造表达、空间氛围几方面分析出每种主题所表达的空间意象,并结合具体图像案例进行阐释,寻找出八景图中园林活动所对应的空间意象和营造手法,进一步揭示了园林活动主体的生活审美意趣。文章对清代方志版刻八景图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图像园林史”的深度,以图像学的方式实证了清代公共园林活动及其文化空间的研究,对于理解清代风景造园思想也有一定指导意义。另外,对清代地方城市风景和造园内涵的解读有助于风景园林遗产资源在今天的保护与再利用。

猜你喜欢

八景题材山水
罗定新八景图案设计
书法作品欣赏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溪南八景图册
“八景”历史文化现象与欧阳玄“芜湖八景”律诗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