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村芦稷,一片乡愁
2023-09-14曹宏萍
文/本刊记者 曹宏萍
朱家明
“在我们海门方言里,小窝头就是小丫头的意思。”因为每次到周边农户家收芦稷的时候,爷爷奶奶总会这样叫她,朱家明索性就把抖音账号名称改成了“海门小窝头”。
回到家人身边
2021 年,从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朱家明回到家乡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培才村,回到父母亲人身边。毕业即回乡,她很笃定,没有丝毫犹豫:“当初选择电子商务专业,为的就是帮家里把产品更好地销售出去,让身边这些辛苦忙碌的人获得应得的报酬。”朱家明的父亲朱建辉长期做红木生意,原本想女儿回来能帮上自己一把。
可朱家明实在对笨重又老派的红木物件爱不起来,便提出要做家乡特色农产品的产销生意。“最初只是想帮爷爷奶奶把家里的芦稷卖出去,他们起早贪黑地出去摆摊,非常辛苦。”芦稷是高粱的一个变种,又叫甜芦粟。早年在南通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大田的垄沟边齐齐地种上两排。芦稷全身碧绿,叶片长长的,很是飘逸。盛夏芦稷成熟时个头相当高挑,可达3 米多。等它头顶的穗儿扬起黑红黑红的脸盘时,即可食之,汁水甜而鲜。在培才村,家家户户都有摆摊售卖农产品的习惯,除了芦稷,还有当地特色的青皮甘蔗、西甜瓜之类。老一辈人从地里刨食不容易,能不能借助直播,帮助大家把农产品更快地销售出去?朱家明很快就有了主意。
注册账号,发布农产品相关短视频,办理相关营业证照,成立培才优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后,2021 年8 月,朱家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场直播。新号首播,朱家明一口气卖出了400 份芦稷。“每份5 斤,几乎把周边村民的芦稷都卖光了。”流量爆发,出乎意料的订单量打得朱家明措手不及,“凌晨四点,我爸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村民出去砍芦稷。”紧接着便是大量的切割、打包、发货工作,四十八小时内,所有芦稷全部完成发货。
首战告捷,虽然有手忙脚乱的一面,但给了朱家明很大的信心。“直播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时候,我爸都冲在我前面,用他的人生经验为我解决了很多现阶段我无法解决的事情。无论是与村民沟通、选品还是品控方面,他都给了我很多言语及行动上的支持。”有了家人的支持,朱家明相信自己可以走得更远、更稳当。
贩卖一份“乡愁”
早些年,物质生活并不富足,吃芦稷是许多南通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不少南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放学路上随手撅一根芦稷,掰开外壳,露出翠绿翠绿的芯,嘴里一嚼,甜津津的汁水便溢出来,这便是大自然赐予的最好的零食;或是夏日的夜晚,三五个纳凉的人摇着芭蕉扇围坐在一起,一边吃芦稷一边述说家常琐事,直说到露水发凉、孩子发困……
“我们这个芦稷每段长度更长,口感松脆,甜度在13 度以上。”“无论你身处何地,来看一看这充满南通土地气息的芦稷,让你恋上家乡味道。”“吃不完的芦稷可以用保鲜袋装起来,放进冰箱里冷藏,到时口感会更加鲜甜。”从芦稷成熟上市,接着是青皮甘蔗、海门香芋……每天两场,一场约两小时,两年下来,朱家明已经不记得自己直播了多少场。
“有一位身处老挝的客人在直播间看到了芦稷,一定要买一份。可是即使是冷链运输,送到时芦稷也一定变质了。”朱家明向客人说明了原因,劝导对方不要下单,但他还是坚持要买一份,“他说自己五六年没回家了,即使芦稷送到了不能吃,闻一闻味道也算解了思乡之情。”那一刻朱家明很感动,这一份小小的芦稷并没有多么贵重,但对离乡打拼的人来说却是一份珍贵的乡愁,一份情感的寄托和依恋。
“一定要寄一盒来自家乡的芦稷。”一名远在青海的网友再三表示,即使邮费再贵,或者到货后芦稷有损坏,都由他本人负责。像这样的客人,朱家明遇到了很多,她越来越觉得,让家乡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
立秋刚过,朱家明上架了新产品“海门红烧羊肉”。去过南通的人或多或少都听过、尝过这道地方特色美食。地处长江入海口的海门,北有海水,南有江水,地势平坦,沟壑纵横,土壤肥沃,地下水盐度较高且富含矿物质,青草肥嫩,含碱性较高,特别适合山羊食用。以此为主要食材的海门红烧山羊肉“精而不油、酥而不腻、香而不膻,色泽红亮,鲜美无穷”。“我们把这道菜做成了预制菜,用的是本地农户饲养的山羊,客人买回家加一些蔬菜,收一下汤汁就可以吃了。”把家乡味送到游子手中,朱家明乐此不疲。
乡亲们的“小窝头”
“希望通过努力让家乡的特色农产品热销起来,带动村民富起来。”2021 年12 月,朱家明当选为新一届常乐镇人大代表。有了这样一重身份,她感到肩上的担子越发重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动力。”
“做出些名气后,很多村民爷爷奶奶就会主动把自家农产品送过来。”2022 年的一个下雨天,一位爷爷找到朱家明说:“小窝头,你能不能帮我把家里的西甜瓜卖出去。”当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来自上海的客户无法像往年一样过来收购,老伴又中风,他无法抽身出来摆摊。“当天下午我们就去他的大棚里直播,卖出了2000 斤西甜瓜。”朱家明说,每当看到村里这些老人,她就像看到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亲切。
去年3 月,朱家明与区农科所合作,在自家农场尝试种植了大棚芦稷,单选苗就筛选了十几种。她将筛选后的好苗免费分发给三十多户村民种植,待成熟后又向村民收购,确保村民增收。西甜瓜、玉米、芋头……朱家明每年销售各类农产品约500 万元,先后帮助一百多名农户将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受培才优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启发,培才村党委决定把芦稷做成产业,鼓励农户共同加入芦稷种植行列。村民张洪新过去十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离家远且收入不稳定,眼看着村里的芦稷产业越干越兴旺,今年,他索性留在村里承包了10 余亩土地种植芦稷。“培才优选给我们提供统一品质的芦稷种苗和统一标准的种植、培管技术,只要达到采收标准就兜底收购,村里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我们支持,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张洪新说。目前,培才村的芦稷种植户达到了上百户,全村芦稷种植面积超过了200 亩,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兴旺“明星村”。
“农产品的出品受自然等很多因素影响,不像其他工业产品那样易于管控,打通、完善供应链,保证好品质的同时把成本降下来,以更实惠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创业两年来,这个1999 年出生的“小窝头”在家人和家乡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起来。
6 月到11 月是芦稷的采收期,眼下,培才村里成片的芦稷地分外惹眼,一排排碧绿的芦稷婀娜婆娑。清晨,农户们趁天气还算凉快下地采收,几个小时后,这些新鲜的芦稷将运往全国各地。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