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玩转无人机
2023-09-14马可
文/本刊记者 马可
李新玲
走进徐州市睢宁县魏集镇马王村的广袤土地,金光灿灿的稻田与蔚蓝的天空交相呼应,只见一架体型庞大、嗡嗡作响的植保无人机在空中盘旋,格外惹眼。田间地头,正在娴熟操控这架无人机的飞手就是李新玲。
寄希望于田地
和大多数农村女孩一样,李新玲早早结婚生子。为了赚钱,她和丈夫李亚去上海打了两年工。在外漂泊的日子,挣得不少,但开销却很大,一年到头攒不下多少钱。2009 年,李新玲夫妇回到家乡睢宁县魏集镇马王村。此时,李新玲刚怀了二胎,便跟丈夫试着在家养肉鸡,没想到以亏本收场。
随着第三个孩子的出生,李新玲彻底打消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为了维持生活,李亚在家附近找零活干,但一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寻求突破。李新玲梦想着未来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农场,种水稻、种小麦、种西瓜、养鱼虾……说干就干,2014 年,“新亚达家庭农场”成立了。李新玲说:“农场的名字是我和老公的名字各取一个字,‘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夫妻俩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开始各种尝试。他们种西瓜,但因为种的人太多,收益并不好;他们买了一辆拖拉机,但仅靠两季的耕种,收入也不多……最后,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承包的几十亩地上,一茬种小麦,一茬种水稻。但在管理几十亩地的过程中,最让李新玲头疼的是打农药。小麦地还好些,水稻地里都是泥巴,一不小心脚就会陷进去。
李新玲还记得第一次打农药的情景,从没背过药桶的她背着喷雾器给50 亩小麦打农药,一桶农药重达三四十斤,天热得都喘不过气来。夫妻俩一下午背了十几桶药水,才打了不到20 亩地。李新玲累得瘫坐在地上,肩膀被勒得生疼,手都抬不起来,晚上忍不住流泪。
第二次打农药时,李新玲决定雇人来打,结果发现三个人同时灌农药,有的人灌的农药不够打,有的人却还剩小半桶没打完。
变身女飞手
难道没有一种省力又均匀的打农药方式吗?一次,李新玲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用无人机打农药,感到非常新奇,于是便问:“你打农药用的飞机是从哪里来的?”经过了解,原来是种粮大户王丙高专门从外县请来的。李新玲决定试一下。
没过多久,李新玲家的水稻生了虫子,正巧无人机来到了马王村。只见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了十几分钟,就给50 亩地打完了农药,而且用水不多,喷洒均匀,杀虫效果明显。“这种打农药的方式真是太好了!”见识到无人机的高效后,李新玲不禁感慨,“现在咱们这边还没有无人机,如果买一架的话,会不会有人用呢?”经过多方打听,李新玲夫妇找到了植保无人机的经销商。但当听说买一架无人机得要8 万余元时,李新玲夫妇有些犹豫:如果只是自己家用,投入太高。经销商告诉他们:“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后会有更多人认可无人机,不会没活干。”经过提醒,两人觉得可行——整个睢宁县还没有无人机,自己买一架可以赚手工费,实在没人用,自己多用几年也划算。
2018 年年底,李新玲交了1000 元定金,用于购买一架无人机。不过,无人机公司有要求,必须拿下无人机操作证才可以发货。于是,李新玲夫妇一起去学操作,看着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样机,两人感觉并不难。最难的是四关理论考试,李亚过了两关就不想考了。“你不考,我考。”李新玲在手机上做题,从下午做到晚上,一下就考过了。由此,李新玲成为睢宁县第一个持有无人机操作证的女飞手。
刚买回无人机,没有村民敢用,李新玲便到自家地里做试验。打过除草剂、预防病虫害的农药后,她操作得越来越熟练。
李新玲找到王丙高:“你下次打农药不用再从别的县找无人机了,我打得很好。”王丙高犹豫了一下,说:“这样吧,你先给我打两块地,我看看效果。毕竟你是新手,如果打不好,可不只是工钱的问题!”李新玲心里明白,如果庄稼防护不好,损失的不只是农药和收成,还有农户付出的一片心血。
冲洗、兑药、准备就绪,设置好航线,无人机起飞……只见无人机在李新玲的操控下,喷出均匀浓密的细雾,喷洒了多少亩、地块的详细情况等数据都一一显示在手机上,短短五分钟就完成了20 亩地的喷洒工作。王丙高朝她竖起了大拇指:“你操作得很好,其他地也给我打了吧!”仅仅花了一天时间,李新玲就给王丙高家的400 余亩地打完农药,拿到了2000 余元的工钱。
做紧跟时代的新农人
李新玲专业的操作能力、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一到农忙季,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来找她。靠着一辆拖拉机、一架无人机,李新玲夫妇跑遍了睢宁的各个乡镇村落,李新玲当飞手,李亚负责配农药、换电池等工作。2020 年,李新玲夫妇又购置了第二架植保无人机。
仅一个水稻季,李新玲就作业了1.7 万亩地。每次作业前,她都会仔细检查清洗无人机,以防不同药剂对农作物产生药害。每亩地用多少量、无人机飞多高、什么速度合适,李新玲都熟稔于心,经验十足。
“天线的摆放位置,决定遥控器与植保无人机之间的信号强度。平常作业时,需要注意无人机桨叶上是否有附着物,要保持桨叶干净,检查每个机臂的套筒是否拧紧,否则存在安全隐患。”细心的李新玲在操作中没有出现过任何失误,经销商也对她连连称赞。
李新玲非常自豪,她喜欢通过拍短视频记录日常。“又一个忙碌充实的晚上。”这是她经常说的一句话。虽然说动动手指就能操控无人机,但熬夜和风吹日晒也是常态。到了打农药的时节,李新玲夫妇经常要忙到后半夜。
“三个娃都是用钱的时候,不能亏着孩子。出去上班,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时间不自由,还管不了老人和孩子。现在只要能吃苦,就能多挣钱。”李新玲庆幸当年的大胆决定给自己找到一条新出路。
如今,随着无人机更新换代和效率的提升,李新玲每天作业1000 亩地不在话下。别人笑着打趣,说她的收入是按分钟计算的。除了无人机,李新玲夫妇还通过拖拉机、播种机等机械为周边农户服务,年收入超过20 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农村大姐把无人机玩转成了新农具。”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网友纷纷为李新玲点赞。她正用最美奋斗者的姿态,为新时代农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